05总供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02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总供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05总供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总供给.docx

《05总供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总供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5总供给.docx

05总供给

第五章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诞生的。

现代经济萧条的本质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经济学强调的是总需求变动对国民产出的作用。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变化,因为总供给方面的变化会直接的影响国民产出水平以及价格水平。

由此可见,忽视总供给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缺陷。

因此,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在总供给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与研究。

本章将介绍总供给对国民产出的决定理论。

第一节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aggregatesupply)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潜在能力,这一能力是由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而技术水平则是指一个经济使用生产要素去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些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由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构成。

劳动力的数量以“人工/小时”来计量,劳动力质量则以平均技术水平来衡量。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是整个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从要素的分配与回报来看,劳动力的收入一般要占到国民生产净值的70%以上。

也就是说,从要素的分配角度看,劳动力对国民产出的贡献占到70%以上。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人力资本的价值将进一步上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将大大提高。

那么,劳动力的供给是否会随着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出现波动呢?

从经济循环图上可以看出,劳动力是由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提供的。

如果我们用L表示家庭部门愿意提供的劳动,它在宏观经济中表现为就业,用W表示名义工资,用W/P表示实际工资,即剔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工资,那么我们就可以描述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家庭部门向厂商提供劳动力时所面临的选择是工作或闲暇。

工作的报酬是工资收入,因此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人们每放弃一小时的工作时间去享受,其损失的就是一小时工资的机会。

工资水平越高,选择闲暇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因此人们就愿意放弃闲暇而选择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工资可以替代人们的闲暇,所以实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的供给成正比关系,这一关系如图5-1(a)那样,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工资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

然而,我们同时又可以观察到,当工资水平提高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只需花费较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赚得足够的收入去维持其正常的生活,所以高工资使得人们更有经济实力去享受闲暇。

如果我们把闲暇当作一种较奢侈的商品来考虑的话,它应该与工资水平成正比。

由于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之和为常量(一天只有24小时),因此工资水平就与劳动力的供给成反比,即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下倾斜。

这一关系如图5-1(b)所示,我们将这种关系称为工资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incomeeffect)。

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实际生活中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会始终存在,因此工资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也会同时并存。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现实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曲线应当是两者之和。

如果我们将图5-1(a)和图5-1(b)两个图形迭加起来,就可以得到如图5-1(c)所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它是一条近似垂直的曲线,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基本上与名义工资(W)和价格水平(P)无关。

事实上,决定就业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年龄结构。

由于这些因素与工资和价格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经济潜在的就业量与价格水平无关。

W/PW/P

Ls1

Ls2

0L0L

(a)工资的“替代效应”(b)工资的“收入效应”

W/PLs

0L

(c)劳动力供给曲线

图5-1劳动力供给与工资水平的关系

确定人力资源的另一个方面是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而影响劳动力技术水平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显然,这些因素也与价格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图5-1(c)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成立的。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海洋等一切可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物品。

由于大部分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每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几乎都是不可变动的。

因此,将自然资源作为总供给的一部分来看待时,我们通常将其作为一个常量,因此也与价格水平无关。

资本积累

资本是指厂房、设备、公共设施等人们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加工生产出来的有形生产资料。

资本积累是长期投资的结果。

长期而有效的投资会使一个国家拥有丰厚的资本,而丰厚的资本使该国人均装备率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

一般来说,资本积累取决于投资的多寡与投资持续的时间。

而投资又依赖于一个经济的边际储蓄倾向的大小。

边际储蓄倾向越大,对资本的积累就越有利。

持续投资时间越长,资本积累就越显著。

这样,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不可能发生在的变化,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对资本的积累产生的影响也很小,所以可以认为资本积累与价格也无关。

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

微观经济学将这一转换关系用“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来表达。

生产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产出则是指国民生产总值。

在生产的投入要素中,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常数,因此在一般的经济学分析中的投入变量只包括劳动力和资本。

如果我们用L代表劳动力,用K代表资本,用Y代表产出,那么生产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Y=f(L,K)

这一表达式只是生产函数的一般描述,它表明国民产出是一个由自变量L和K所决定的函数。

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来说,同样数量L和K的投入可以生产出较多的GNP;而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中,同量的L和K只能生产出较少的GNP。

这表明不同国家的生产函数是不一样的。

由于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一个国家的生产函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它的变化与价格水平显然也是没有关系的。

PAS

0Y*Y(GNP)

图5-2长期总供给曲线

构成生产函数的两个自变量L和K会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变动。

如果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品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我们就称这一经济状态为“充分就业”状态。

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产出水平称为“潜在生产能力”。

如果我们将这一潜在生产能力画在Y-P平面上,就会形成一条总供给曲线(见图5-2),Y*被称为“潜在产出水平”(potentialoutputlevel)。

很显然,图中的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与价格无关的垂直线,而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谈到的总需求则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那么经济的均衡点是否就是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呢?

显然不是。

因为总供给AS只是表示一个经济潜在的、正常的生产能力,当总需求不足时,它就会自动生产出较少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宏观经济的总均衡点一般在AS线的左侧。

当总需求过旺,已经超出生产要素可提供的潜力时,需求曲线就会上移,从而导致价格的上升。

专栏5-1资料: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是研究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

1983年,他被任命为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委员,开始引发美国的竞争力讨论。

他的国际竞争系列书籍引发了全球对竞争力的高度重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花费十余年时间写成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这本书经过11次印刷和翻译成12种语言版本后,改变了人们原来对财富在现代全球经济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国家政策,也改变了政府、企业的思想和行为。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用来解释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这一模型是由以下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所构成:

一是要素条件。

波特认为,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大量的投资、创新形成的,也就是说,区域竞争优势并不直接依赖于自然禀赋,而主要依赖于长期投资升级而形成的高级要素。

有基础要素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对基础要素的过分依赖反而使其竞争力下降。

这已被无数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所证实。

真正能够提高竞争力的是经过创造、升级或专业化的高级要素,如高级人力资源的集中;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机制的形成以及拥有健全的信息网络等。

二是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包括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运行质量。

前者能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后者则表明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三是相关支持产业。

相关支持产业是指在同一地区是否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或者说这一地区是否在主导产业周围形成强大的研发、设计、配套、加工能力,并且这种支持能力具有国际性。

四是企业组织形式与区域竞争态势。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通过扶持一两个企业或产业,保证其获得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就能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

企业的成长与产业的壮大必须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才能形成,只有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才能得以完成。

迈克尔·波特认为,上述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从而组成一个“菱形(钻石)构架”。

他强调指出,政府应通过影响“菱形构架”的因素来提高产业的创新和区域的竞争力,如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推动市场开放,鼓励竞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等。

此外也应看到,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转移,机会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会来自于外部,如新发明、基础技术的突破、政治变化和国外市场的转变,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等。

产业群一旦形成,整个产业集团就能相互支持。

产业内部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通常会扩张到其他产业,信息和创新随之扩散,就会带来新的方法和新的机会。

很显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改变了人们长期所形成的对供给结构和竞争要素的理解,使竞争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竞争要素的理解?

2、你能否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寻找到能证实钻石模型的论据?

3、通过对钻石模型理论的学习,你对一国总供给水平、结构及其对国民产出的决定有什么新的理解?

第二节短期总供给曲线

以上讨论都是从长期而言的,因为从长期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总供给曲线的变化与价格无关。

然而,就短期来看,厂商的产出水平又往往以价格作为未来投资的信号,因此供给曲线就与价格有了联系。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短期总供给曲线所反映的是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全部厂商愿意生产的总产出。

这样,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就不是垂直的,而是向上倾斜的,并且曲线的斜率是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即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曲线会变得越来越陡峭。

P

SRAS

0Y(GNP)

图5-3短期总供给曲线

图5-3就是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的形状。

这一形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曲线具有正的斜率;第二,曲线的斜率随产出的提高而加大。

SRAS具有正的斜率表明,较高的价格水平总是与较高的产出水平相伴随。

造成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

从产出水平对价格的影响看,在总产出水平较低时,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也较少。

由于厂商总是首先使用效率较高的生产要素,因此最早使用的那部分生产要素都是厂商精心选择后才使用的,因此其效率较高。

较高的效率导致的结果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这时产品的价格也较低。

相反,在总产出水平较高时,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的量也较多,这时就不可避免地将那些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要素也投入使用,从而造成生产的平均成本上升,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

从价格水平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来看,对于SRAS具有正的斜率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假设在短期内,当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或变化幅度较小,变化的速度较慢。

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水平降低时,厂商的利润率就会下降,因此厂商就会压缩生产规模,造成总供给萎缩。

反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厂商的利润就会提高,从而刺激厂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使总供给膨胀。

另一种解释是假设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步变化。

在短期内,人们常常只注意到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名义价格变化,而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变化,认识不到总体价格的实质性变化。

这样,当所有价格都同步提高时,厂商一般只注意到自己产品的名义价格上升,从而做出增量的决定。

劳动者也只注意到自己名义工资的提高,从而愿意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因此,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总供给就会增加。

相反,当总体价格水平下降时,厂商与劳动者都会注意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或名义工资的下降,从而减少供给。

这样,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供给就会下降。

SRAS曲线的斜率随产出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是SRAS曲线的第二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当产出水平较低时,SRAS曲线较为平坦;而当产出水平较高时,曲线就变得较为陡峭。

这一特征的存在是因为在产出水平较低时,实际产出水平肯定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即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很多企业都存在未被利用的闲置生产能力。

这时,厂商如果想增产,只需增加很少的投入,产品价格略为上升就足以刺激生产规模。

因此这时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较小。

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闲置的生产能力会越来越少,这时厂商要增产,就必须使用那些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从而导致生产的成本迅速上升。

这时,厂商增产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水平拉动,从而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得较为陡峭。

当产出水平达到或超过潜在产出水平时,SRAS曲线将变为一条垂直线,即接近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水平。

短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作用的影响

在讨论总需求曲线和乘数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影响。

如果加入短期总供给曲线后,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自左下向右上倾斜的,那么当总需求增加时,其乘数就会变小。

可见,总需求变化的作用除了受乘数的影响外,还受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形状的影响。

总需求变化究竟主要作用于产出水平还是作用于价格水平就决定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的大小。

PAD3SRAS

P3AD2

AD1

P2AD0

P1

P0

0Y0Y1Y2Y3Y

图5-4短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变化的作用

图5-4显示了上述观点。

图中可见,当产出水平较低,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较多时,SRAS曲线较为平坦。

此时总需求增加的作用主要是产出水平的提高,由此而引起价格上升的幅度较小。

图中当总需求曲线从AD0上升至AD1时,产出水平从Y0提高到Y1,而价格水平则从P0上升至P1。

很明显,产出提高的幅度要大大高于价格的上升幅度。

随着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出水平越来越接近潜在产出水平,这时的SRAS曲线的斜率不断增大。

这时总需求的变动对产出增长和价格上升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从图5-4中可以看出,当总需求曲线从AD2上升到AD3后,其对价格上升的影响力要大大高于对产出水平的影响力。

这时,价格的上升速度会加速,而价格上升对产出量增加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小。

如果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使SRAS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因受资源稀缺的影响,这时的短期产出水平已经达到极限,导致产出水平无法再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总需求还在继续增加,其结果只会导致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产出水平则不会有变化。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及其影响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仅决定着总需求变动的影响力,而且短期总供给曲线自身的变化也会影响国民产出水平的价格水平。

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是成本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化。

工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

如果这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变,企业的利润率就会下降,厂商就会减产。

如果市场状况允许厂商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提高价格,那么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上,价格水平将上升。

因此,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无论是产品售价不变而减少产量,还是产出水平不变而提高产品价格,都意味着短期总供给的减少,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反之,如果生产成本降低,则短期总供给曲线就会向右下方移动。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等量的单位投入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也意味着生产单位产出的成本下降了。

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为扩大市场份额,挤垮竞争对手,就会采取削价竞争的方式,从而导致价格水平的下降。

如果这时市场需求较旺,厂商则会大量增产,从而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相反,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则意味着单位产出的成本提高,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除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外,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化也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整个社会对生产要素需求量相同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会下降,从而造成生产成本的降低。

这样,厂商就可以在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如果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则意味着在生产要素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导致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PSRAS1

SRAS0

E1

P1SRAS2

E0

P0

E2

P2

AD0

0Y1Y0Y2Y

图5-5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

图5-5显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当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或生产要素供给下降时,将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即总供给曲线从SRAS0移到SRAS1,这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相交的均衡点则从E0点移向E1点,其均衡产量则从Y0减到Y1,而价格则从P0上升至P1,形成产出下降而价格上升的局面。

相反,当由于成本下降等因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时,会造成产出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下降的格局。

可见,就如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时,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会同时影响国民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一样,在总需求曲线不变动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的移动也会同时影响国民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但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国民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有差异。

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会使产出和价格水平向相同的方向变动,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则会引起产出和价格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前面已经谈到,总需求曲线移动主要影响产出水平还是主要影响价格水平,取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同理,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主要影响产出水平还是价格水平,也取决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当总需求曲线较为平坦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主要影响产出水平,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则较小,反之,当总需求曲线较为陡峭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则主要影响价格水平,对产出水平的影响则较小。

专栏5-2资料:

芬兰:

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排名第一,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芬兰是一个地处北欧的小国,人口稀少,气候条件差,除森林外其他资源十分匮乏。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芬兰能具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芬兰政府长期重视发展教育,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果。

芬兰有一句名言:

“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

芬兰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高达18%,仅次于瑞典,名列世界第二。

芬兰的科研开发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8%增加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二,也是仅次于瑞典。

在政府的影响下,芬兰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芬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巩固和扩大了其在国外的市场份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以后,不少缺乏自然资源的小国纷纷崛起,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你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通过芬兰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的案例,你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否有进一步的认识?

现在你是如何深入理解资源与供给之间关系的?

第三节供给经济学:

税收政策的影响

我们知道,凯恩斯革命以后,宏观经济学一直偏重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主要在于刺激或控制总需求。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的二十多年中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经济出现新的情况后,只注重总需求变动与调控的宏观经济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连续的石油危机和谷物歉收等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使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出现了“滞胀”的状况。

正如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30年代初的世界性大危机一样,凯恩斯经济学也无法对70年代以后的经济现象提供满意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从经济的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从而形成了供给经济学。

由于供给经济学对70年代以后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一度在美国得到了里根总统的支持,在英国则得到了撒切尔首相的支持,因此风靡一时。

然而,由于供给经济学并没有像凯恩斯经济学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也稍逊一些。

由于供给经济学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强调以减税的政策刺激供给的增加,因此本节主要分析税收在供给方面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减税对供给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经济中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来影响供给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愿意提供的劳动量取决于工资水平,因此劳动供给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对工资收入进行征税,其实质就是减少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因此征税的政策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如果税率提高,劳动供给就会萎缩。

进一步研究认为,税收不但会影响劳动的供给,还会影响劳动的需求,这是因为企业雇佣工人的人数也是受工资水平影响的。

提高税率,尤其是提高工薪税(payroll,一种由雇主支付的工资税)会提高厂商雇佣工人的成本,从而会减少他们对劳动的需求。

WS

W2

E0

W0

W1

D

0L1L0L

图5-6税收楔子模型

税收对劳动供求的影响可用图5-6的税收楔子(taxwedge)模型来说明。

图中横轴表示劳动量,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厂商雇佣工人的成本与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相等。

这时,劳动供给曲线S与劳动需求曲线D的交点E0处我们得到了均衡就业量L0和均衡工资W0。

税收的存在一方面会减少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厂商雇佣工人的成本。

这样,厂商雇佣工人的成本与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之间就会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称为“税收楔子”。

假设厂商为雇佣工人除需支付工人W0的工资外,还需支付工薪税W2-W0,则厂商为雇佣工人所需支付的实际成本为W2。

与些同时,工人也需要将工资收入W0中数量为W1-W0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工人纳税后的实际工资收入为W1。

这样,就形成了图5-6中阴影部分的税收楔子。

在工资水平为W0时,由于税收楔子的存在,使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相应从L0降到了L1,即就业量相应的减少了。

税收楔子的大小取决于税收政策。

税率提高会使税收楔子增大,从而减少了劳动量的投入,进一步会减少总供给。

反之,如果实施减税的政策,则可以缩小税收楔子,增加劳动供给与需求,从而会对总供给的增加产生影响。

税收对资本投入的影响

税收对资本的投入具有直接影响,其作用力类似于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在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实际上也存在着税收楔子。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债务人的筹资成本等于债权人所得到的利息收入。

政府的税收一方面要求借入资本的企业将其所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纳税,这实际上等于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

另一方面,债权人也必须将其利息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纳税,从而减少了资本借出者的税后收入。

因此,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