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10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某矿通风系统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4矿井通风 

4.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4.2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4.3掘进通风 

4.4矿井需风量计算 

4.5全矿通风阻力的计算 

4.6通风机选型 

5矿井安全技术 

5.1张集矿井的瓦斯状况 

5.2矿井瓦斯来源 

5.3瓦斯抽放方法 

5.4抽放设备选型 

5.5瓦斯抽放及利用系统安全措施 

5.6监测、监控系统 

5.7各类事故预防 

5.8矿井一旦发生事故后,灾区人员自救、安全撤离灾区以及抢救人员的应急预案 

5.9处理重大事故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地理位置

张集矿位于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城西约20km处,其西部与即将建成的谢桥矿井接壤,东北与顾桥矿井毗邻,南至淮南市属煤矿新集和花家湖北界。

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6。

27.05~116.35.38,北纬32.43.47~32.49.26。

井田内有毛(集)张(集)公路和潘(集)谢(桥)公路,外接凤(台)颖(上)公路和凤(台)阜(阳)公路;

在矿井东南约4.5km出有国家铁路阜(阳)——淮(南)线通过,矿区自营铁路由本井田北边界经过;

流经井田东北部的西淝河可以通航民船,经西淝河后可借淮河水运。

水路交通都较方便。

1.1.2矿区内煤矿分布及其他工业和农业生产情况

淮南煤矿开采历史悠久。

远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民窑开采。

到清末共有土窑120多处.1909年开始,在大通建立第一座矿井,1928年在九龙岗开矿。

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南煤矿发展很快。

五、六十年代,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到800多万吨,1960年产量达1614万吨,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煤矿之一。

现有9对生产矿井,6对在建矿井。

矿区内工业结构以采矿、建材、化工、冶炼、机械制造、纺织、轻工为主。

本区地表平坦,土壤肥沃,为方田化高产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和棉花。

劳动力来源广,可满足建设需要。

1.1.3矿井建设和生产用建筑材料、场地生活用水及电力供应情况

(1)建筑材料:

目前当地不生产建筑材料。

砖、瓦、石、石灰、水泥、木材、钢材均从外地运入。

今后,石料及石灰可由临近凤台县供应,砖瓦可就地供应一部分,水泥、钢材淮南可供应一部分,其它材料可有淮凤台县转运至场地,一般由卡车运输。

(2)供水水源:

本井田属淮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村庄较密,地面标高一般在+21~26m左右。

井田内沟塘较少,西淝河流经本井田东北部,河道较窄,为泄洪、农灌用的季节性河流。

因此本矿井供水水源取自地下水,地下水又分水源井供水水源和矿井水供水水源。

中央区工业场地生活用水(970)、局住区生活用水(2860)及北风井工业场地生产、生活用水(3530)均由水源井共给;

中央区工业场地生产及生活洗涤用水(9640)由矿井水共给。

(3)电源情况:

本矿井地处潘谢矿区西部,按潘谢矿区总体规划,矿区设两座220KV变电所,东部设芦集220KV变电所;

西部在矿井东南方距本矿井约7km处设张集220KV变电所,两座220kv变电所内均安装一台120MVA变压器,本地区为华东主要的能源基地,电力充足。

1.1.4气候条件

本区属过渡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据凤台县气象站资料:

(1)气温:

年平均气味15.1℃,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22.8℃。

(2)降雨量:

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

年最大降雨量1723.5m,年最小降雨量514.4m,年平均降雨量926.3mm,日最大降雨量320.4mm,七月份降雨量最大,平均达到201.9mm,十二月份最小,平均为17.1mm。

(3)降雪:

初雪一般在11月上旬,终雪在此年三月中旬,雪期72~12天,最长138天,最短26天;

最长连续降雪6天。

(4)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1653.6mm,年最大蒸发量2112.3mm,年最小蒸发量1242.9mm。

(5)地温和冻土:

地面平均温度17.6℃,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7.9℃,最低-24℃;

最大冻结深度300mm。

开始冻结日期最早在11月23日,最迟在1月2日。

解冻日期最早在2月4日。

一般夜冻日解。

(6)湿度:

最大相对湿度100%,最小5%,平均74%。

(7)风:

春季多东风南风,夏季多东南及东风,秋季多东南及东北风,冬季多东北、西北风。

最大频率风向是东北偏东风。

最大风速26m/s,平均风速3.18m/s。

1.1.5地形、地貌及水系

本井田为淮河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20.0~26.4m,西南部地势较高;

东北部沿西淝河一带地势低洼,预计易形成内涝区,面积可达26。

区内水系均属淮河水系。

流经井田东北部的西淝河,在井田内流长约16km。

两岸筑有大堤,右堤堤顶高+26.74~+27.14m,左堤堤顶标高+27.43~27.63m。

据凤台水利局资料,西淝河站最高洪水位+24.69m,历史上井田内最高洪水位+25.25m。

区内人工沟渠综合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耕作的水利网络。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地层

本区地处黄淮平原。

淮南煤田位居广阔的平原之中,全部被第四系覆盖,唯有煤田南北两翼边缘的低山残丘,出露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寒武、奥陶系等古老地层。

井田地层全系钻探揭露。

(1)奥陶系中下统(O1+2)

十19孔揭露石炭、奥陶系界面,穿过石灰岩50.39m终孔。

所见石灰岩由浅灰、浅紫红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隐晶致密~细晶结构,夹角砾状灰岩和紫红、灰绿色页岩,水平、缓波状层理,下部裂隙溶洞发育。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

综合区内六-七1、十19、水217孔资料,太原组厚104~114m。

由11~12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与泥岩、砂岩组成,含不稳定薄煤层3~4层,不可采。

太原组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根据厚度和岩石组合,太灰可分为四个岩段:

底部铝铁质泥岩段:

厚10m,含砾。

下部灰岩段(十一、十二灰):

厚33m,十一、十二灰共厚20m,集中于底部。

中部灰岩段(五~十灰):

厚34m,灰岩占54%,单层厚1.5~5m。

上部灰岩段(一~四灰):

厚33m,二、三、四灰总23m,集中在下部,3、4灰单层厚8~10m。

(3)二叠系(P)

底部以海相泥岩与太原组分界。

二叠系总厚980m,分上统下统四个组,其中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厚720m,含煤32层,总厚36.09m,含煤系数为5.0%,可分7个含煤段。

上部石千峰组为非含煤地层。

①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第一含煤段:

厚65m,含可采煤层一层,含煤系数为10.75%。

底部为灰黑色海相泥岩,其上是砂泥岩互层,中部以中、粗砂岩为主,局部含砾及泥质包体,时而冲刷煤层,上部为粉砂岩、砂质泥岩。

②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第二含煤段:

厚128m,含煤8~11层(编号4~9煤),其中可采煤层6层,含煤系数10.22%。

底部为中粗砂岩,具冲刷特征,是与下伏山西组的分界,其上鲕花状斑泥岩或铝质泥岩是全区标志层。

③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地层厚527m,分五个含煤段:

Ⅰ第三含煤段:

厚103m,含煤系数3.85%。

底部砂岩是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

下部以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少有花斑,局部见炭质泥岩(10煤层位);

中部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常见鲕粒结构;

中上部含煤三层,其中11-2煤为主采煤层,上部为砂质泥岩夹细中砂岩,

Ⅱ第四含煤段:

厚74m,含煤系数8.22%。

底部以灰白色细中砂岩与第三含煤段分界,其上为紫红~灰绿色含鲕花斑泥岩,通常称“大花斑”,是全区标志层;

中上部以泥岩类为主,夹砂岩,含煤6层(12~15煤),其中13-1煤是主要可采煤层。

III第五含煤段:

平均厚110m,含煤系数2.12%。

本段多呈青灰色、灰绿色,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砂泥岩互层。

底部以石英砂岩、细中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其上有1~4层紫红~棕黄色花斑泥岩,称“小花斑”。

中部含煤4~5层(16~17煤),17~20煤层附近富含个体较大。

IV第六含煤段:

平均厚110m,含煤系数1.99%。

以灰色、青灰色、灰绿色泥岩类为主,夹细中砂岩。

中下部含煤4层(18~21煤),18煤底部常见铝质泥岩或鲕状花斑泥岩,19~20煤间有1~3层薄层硅质岩,富含海绵骨针。

V第七含煤层:

平均厚130m,含煤系数1.12%。

以灰色岩性为主,少见青灰色。

由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含劣质煤5层(22~25煤),而且常相变为炭质泥岩。

④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地层厚度260m。

为一套杂色非含煤地层,由灰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含砾石砂岩组成,多紫红色花斑泥岩。

底部为灰白~浅红色含砾中粗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

二叠系的沉积环境是从陆表海海湾发展而来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经历了海湾充填、树枝状、网状河体系,转入河口湾海湾环境,进而发展到上三角洲平原、陆相冲积平原沉积。

(4)三叠系(T)

是一套红色碎屑岩,由棕红、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厚度不详。

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

(5)第三系(R)

中新统:

分上下两段。

下段为强隔水组,厚0~69.55m,平均37m。

由灰绿色棕红色粘土组成,局部夹泥灰岩薄层和薄层砂层透镜体,底部有0~29.21m碎石层;

上段为弱含水组,厚0~119.18m,平均63.00m。

总体以灰绿、褐黄、赭红等杂色粘土为主,夹多层砂体,与粘土交互成层,砂体因相变而发育不等,分布不均。

本统遇基岩古潜山缺失。

上新统:

厚95~180m,平均厚130m。

以浅灰绿色、灰黄色粗中砂为主,次为细砂、粉砂,夹多层灰绿色粘土,偶尔有细砂岩盘,含水丰富,但迳流不畅。

(6)第四系(Q)

更新统(Q1~Q3):

平均厚97m,以灰黄色、浅灰色细、中砂为主,夹多层粘土、砂质粘土,粘土层厚度变化大,含铁猛结核;

上部夹青灰色淤泥;

底部砂层为棕色锈黄色,富含铁猛结核,与下伏上新统分界明显。

更新统是区内主要供水水源。

全新统(Q4):

厚15~28m,平均20m。

以土黄色砂质粘土为主,夹不稳定细粉砂薄层。

在15~20m褐灰色砂质粘土中,富含有机质和大量螺蚌贝壳碎片。

1.2.2构造

(1)井田基本构造形态

张集煤矿位于谢桥向斜北翼,地处陈桥背斜的东南倾伏端,总体形态呈扇形展布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不完整的弧形转折。

西段地层走向在北西75°

左右,中段急转东西,北东方向,至北段大致向正北延伸。

地层倾角平缓稳定,中央石门以西为10°

左右,以东2~5°

,工业场地以南至向斜轴一般为15°

,局部30°

,并有明显的波状起伏。

(2)断层

矿井北部边缘及煤矿主体是一组以北西向为主的正断层,北部边缘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于陈桥背斜轴,呈树枝状发育。

往南,断层走向逐渐向南偏转。

总体上,断层围绕着背斜的转折端,组成了放射状的断裂系统,显示出背斜在褶皱隆起过程中的张裂性质;

在变位特征上,该组正断层大多向南倾斜,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下降的阶梯式组合。

矿井南缘向斜的深处,是与推覆构造有关的一组逆冲或反冲断层,平面上,它们大体平行于向斜轴和阜风断层伸展,是推覆断裂的分枝,垂直向上,呈波状及铲式形态,深延并汇入主推覆面。

区内北东向断层减少。

1.3煤层特征

各层煤均为黑色,主要煤层以粉状为主,局部为块状,弱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粉状煤疏松,易染手,块状煤较硬,内生裂隙发育,局部有黄铁矿薄膜充填。

煤岩成分亮煤为主,次为暗煤,夹镜煤条带,少量丝炭,属于半亮型~半暗型。

20、17-1、9-1、7-1、4-2煤层,块状为主没,暗淡~油脂光泽、暗煤为主,含亮煤和镜煤细条带,结构均一,属于半暗型~暗淡型。

13-1煤层平均厚度近5m,煤层结构简单。

煤层倾角3~5°

,平均4°

13-1煤层上部为粉末或鳞片状,下部为快状结构,弱玻璃光泽。

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有暗煤夹亮煤条带,属半暗~半亮型。

煤层顶、底板岩层分布情况见表2.2所示。

地质勘探钻孔测定的13-1煤层瓦斯含量平均为6.88,原预计13-1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最大值为13。

煤层有煤尘爆炸危险性,并具有自然发火危险,一般发火期3~6个月。

1.4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4.1瓦斯

以沼气成分小于70%和含量小于2ml/g。

“经查地质报告”选用有关煤层实测最大瓦斯含量计算煤层吨煤瓦斯涌出量的基础,采用黎金公式计算,开采煤层时,最大瓦斯涌出量为23.10(采样标高-744.15m),其中第一水平据三6孔煤层-601.49m取样、计算,最大瓦斯涌出量10.474,据此确定本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1.4.2煤层自燃与煤尘爆炸

按《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分类表》标准,本区煤的自燃倾向为:

下和煤层为很易自燃~不易自燃;

和煤层为很易自燃~不易自燃;

煤层为很易自燃;

其他煤层均以不自燃为主。

根据生产矿井资料,目前开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危险,一般发火期3~6个月,其中-8、、煤层自燃性较强。

1.4.3地温

据有关资料推测,本区恒温带深度为30m,温度为16.8℃。

地温梯度一般以3.0℃/百m为主,属地温异常区。

各煤层第一水平大部分快段地温高于31℃,处于一级热害状态,局部块段大于37℃,进入二级热害范围。

1.4.4水文地质

(1)区域水文地质:

淮南煤田位于华北冲击平原南缘,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

新生界上部松散层孔隙水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而与深部水一般无水力联系。

基岩水文地质条件受主要断裂所控制,其中走向逆冲断层将复向斜盆地切割成北、中、南三个水文地质分区,中区由于受到南北两条逆冲断层阻水构造的影响,灰岩裸漏区的补给水源受到限制,又遭到部分斜切断层的分割阻隔,成了封闭型的水文地质条件,因此,基岩地下水以存贮量为主。

(2)井田水文地质

张集井田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的中区偏西部之南缘,全区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

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水组、二迭系砂岩裂隙含水组合石炭系太灰及奥灰岩融裂隙含水组三部分。

1.4.5用途

张集矿煤质属1/3焦煤为主的多种优质炼焦煤和动力煤,深部出现肥煤、焦煤和瘦煤等,并有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等煤炭伴生资源;

煤质优良,具有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高灰熔点、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等优点。

2井田开拓

2.1井田境界及可采储量

2.1.1井田境界

本井田西部与谢桥矿井毗邻,以F209断层为界;

三线以北以1煤层露头线为界;

北及东北部与顾桥矿井毗邻,以F143,F109,F211断层为界;

东南部以煤层—1000m等高线的地面投影线为界;

南部以谢桥——古沟向斜轴为界。

本井田境界的确定,充分利用了断层,1煤层露头线,向斜轴等自然条件,界定明确。

本井田走向长约7km,倾斜宽约8.5km,井田面积约60。

井田赋存状况见示意图如图2.1

2.1.2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

全矿井共有地质储量A+B+C+D级1683.81Mt,工业储量A+B+C级1269.57Mt。

全矿井有经济储量879.73Mt,按采区回采率计算,可采储量为685.89Mt,占全矿井工业储量的54.03%。

第一水平(-600m以上部分下山煤)经济储量为357.13Mt,按采区回采率计算,可采储量为278.78Mt,占一水平工业储量的55.27%。

本次储量计算是在地质报告提供的1:

5000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计算的,储量计算可靠。

井田范围内的煤炭储量是矿井设计的基本依据,煤炭工业储量是由煤层面积、容重及厚度相乘所得,其公式一般为:

Zg=S×

(2.1)

其中:

Zg——矿井的工业储量, 

t;

S——井田的倾斜面积, 

M——煤层的厚度, 

m;

R——煤的容重,,取R=1.4。

煤柱损失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Z=L×

(2.2)

Z——边界煤柱损失量, 

L——边界保护煤柱宽度, 

B——边界长度, 

M——煤层厚度, 

R——煤的容重, 

,取R=1.4。

2.1.3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矿井生产制度

本矿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计算,采用“三八”制,即每天三班作业,二班班采煤,一班检修,同时实行随机检修的工作制度,每天提升时间为14小时。

(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本矿井可采储量为879.73Mt,其中第一水平244.11Mt。

本设计为第一水平,设计水平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

《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规定,大型矿井的水平服务年限应大于30年。

服务年限计算如下:

(2.3)

式中:

T——计算服务年限,年;

——可采储量,吨;

A——年产量,吨;

K——储量备用系数。

本设计取K=1.4。

代入数据,计算得

符合《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规定,大型矿井的水平服务年限应大于30年。

2.2井田开拓

2.2.1矿井开拓基本问题

井田开拓是指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拓一系列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

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

合理的开拓方式,需要对技术可行的几种开拓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井田开拓主要研究如何布置开拓巷道等问题,具体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认真研究。

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和配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

2.合理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和位置;

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

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

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

6.合理确定矿井通风、运输及供电系统。

确定开拓问题,需根据国家政策,综合考虑地质、开采技术等诸多条件,经全面比较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方案。

在解决开拓问题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为早出煤、出好煤高产高效创造条件。

在保证生产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

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节约基建投资,加快矿井建设。

2.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做到合理集中生产。

3.合理开发国家资源,减少煤炭损失。

4.必须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要建立完善的通风、运输、供电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5.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并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掘机械化、自动化创造条件。

6.根据用户需要,应照顾到不同媒质、煤种的煤层分别开采,以及其它有益矿物的综合开采。

(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

平硐,斜井,立井是目前煤矿普遍采用的三种形式,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平硐最简单,斜井次之,立井则较复杂。

但遇到具体情况时,应从自然地理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井筒位置与井筒的形式、用途有密切的联系,井筒形式确定后需要正确选择其位置,但不少情况是井筒形式和位置一起确定。

(2)确定井筒的形式

井筒形式有三种:

平硐、斜井、立井。

一般情况下,平硐最简单,斜井次之,立井最复杂。

平硐开拓受地形和煤层赋存条件限制,只有在地形条件合适,煤层赋存较高的山岭、丘陵或沟谷地区,且便于布置工业场地和引进铁路,上山部分储量大致能满足同类井型水平服务年限要求。

本矿井煤层倾角小,平均8°

,为近水平煤层,煤层露头-350m,不能用这种开拓方式。

斜井开拓与立井开拓相比:

井筒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与工序比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井筒施工单价低,初期投资少;

地面工业建筑、井筒装备、井底车场及硐室都比立井简单,井筒延伸施工方便,对生产干扰少,不易受底板含水层的威胁;

主提升胶带化有相当大的提升能力,可满足特大型矿井主提升的需要;

斜井井筒可作为安全出口,井下一旦发生透水事故等,人员可迅速从井筒撤离。

缺点是:

斜井井筒长,辅助提升能力小,提升深度有限;

通风路线长、阻力大、管线长度大;

斜井井筒通过富含水层、流沙层施工技术复杂,井筒的维护也比较困难,而且维护量大,保护煤柱的损失也比立井的大;

最重要的是本矿井开采13-1煤层为高瓦斯煤层,瓦斯涌出量大,需要良好的通风效果,采用斜井开拓,通风路线长,阻力大,不利于瓦斯的排出,因此,本设计排除斜井开拓方式。

如果采用斜井和立井联合开拓,与立井开拓相比,除去上述斜井的一些缺点外,还要多开一个井底车场,并且运输环节多,生产系统复杂化,地面井口分散,难于管理。

这种开拓方式也不合理。

立井开拓不受煤层倾角、厚度、深度、瓦斯及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采深相同的的条件下,立井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对辅助提升特别有利,井筒断面大,可满足高瓦斯矿井矿井需风量的要求,且阻力小,对深井开拓极为有利;

当表土层为富含水层或流沙层时,立井井筒比斜井容易施工;

对地质构造和煤层产状均特别复杂的井田,能兼顾深部和浅部不同产状的煤层。

主要缺点是立井井筒施工技术复杂,需用设备多,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井筒装备复杂,掘进速度慢,基本建设投资大。

虽然立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