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33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要点

《公输》

一、文学常识

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字形字音

械(xiè)公输盘(bān)荆国(jīng)麋鹿(mí)见我于王(xiàn)

敝舆(bìyú)犀兕(xīsì)鼋鼍(yuántuó)雉兔(zhì)鲋鱼(fù)

牒(dié)守圉(yù)禽滑厘(gǔ)文梓(zǐ)长(zhàng)木

三、文言词语

1)夫子何命(吩咐,见教)焉为(表疑问语气)2)为(替,给)楚造云梯之械3)将以(凭借)攻宋4)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墨子闻之5)起(出发、动身)于(从)鲁6)北方有侮(欺侮)臣(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的谦称)者,愿借子(您,对男子的尊称)杀之7)公输般不说(通“悦”,高兴)9)请(相当于“愿”,“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先秦二十两为一金)10)吾义(善良坚持正义)固(坚决)不杀人11)请说(解释)之12)不可谓智(聪明)13)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14)不可谓忠(忠诚)15)争而不得(获得,即达到目的)16)不可谓强(坚强)17)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知,知道、懂得)19)公输盘服(佩服、信服)20)然(既然这样),胡(为什么)不已(停止)乎21)吾既已(已经)言之王矣22)胡不见(引见)我于王23)舍其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文,彩饰;轩,有篷的车)24)邻有敝舆(破车。

敝,破旧;舆,车厢)25)邻有短褐(粗布衣服)26)舍其粱肉(好饭好菜)27)此为何若(怎样的)人28)此犹(好像)文轩之与(同,跟)敝舆也29)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麋鹿满之30)无雉(野鸡)兔鲋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者也31)宋无长(剩余,多余)木32)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3)虽然(虽是这样),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攻下,夺取)宋34)子墨子解(卸下)带为(当作)城35)以牒(木片)为械36)九(指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37)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抗)之38)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3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40)吾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距之矣41)楚王问其故(原因)42)公输子之意(心意,想法)4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矣44)虽杀臣,不能绝(尽)也

四、阅读理解

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什么?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2.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墨子什么思想?

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

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

(“兼爱”、“非攻”)

3.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是什么?

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4.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抓住“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指出他为楚国造云梯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5.“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什么?

公输盘为什么能“服”?

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墨子论说有理有据,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公输盘之所以能“服”,是因为墨子抓住了要害(“义”),巧用言辞,据理反驳,使公输盘落入自己所设的陷阱中,使他自我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

6.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子杀人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吾义固不杀人”。

7.墨子在楚王面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攻宋的不义,而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矣”?

引鱼上钩,先发制人,进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使楚王陷入墨子设定的圈子中无话可说。

8.“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

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

对比的作用是:

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

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

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

10.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

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

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

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

11.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

(1)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

(2)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及准备)。

12.从全文看,墨子、楚王、公输盘各是什么样的人?

墨子:

敢于斗争、机智善辩、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

公输盘:

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内心虚弱又仗势欺人,阴险狡猾。

楚王:

好战,强硬霸道、阴险狡猾。

13.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与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与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使楚王放弃攻宋。

14.墨子善于守城,由此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现在是什么意思?

墨守成规。

现在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15.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

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

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

《孟子》二章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文言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气候条件)。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郭]外城。

[环]围。

[是]这样。

[池]护城河。

[兵革]兵,兵器。

革,甲胄。

泛指武器装备。

[坚利]坚,(甲衣)坚固。

利,(兵器)锐利。

泛指武器精良。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

这里指弃城而逃。

[域]界限,这里是限制。

[固]巩固。

[国]国防。

[威]威慑。

[道]道义,道理。

这里指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即施行仁政。

[寡]少。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君子]指得道者。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版,筑墙用的夹板。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这样。

[苦]使……痛苦。

[心志]指内心。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使动词,使……受贫困(之苦)。

[拂(fú)乱]不顺,错乱。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为]所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曾益]增加。

曾,同“增”,增加。

益,增加。

[能]才能,才干,本领。

[恒]常。

[过]犯过失。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候,迹象。

[色]面部气色、表情。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在外面。

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相等,相当。

[患]①祸患,灾难;②忧虑。

[生]因……得以生存。

[死]因……衰亡。

三、阅读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

“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

极言城小,容易攻打。

“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

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

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

这样写使行文简洁。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

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

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强调地利不足恃。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

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根本原因使什么?

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

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3.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

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5.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

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6.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

17.《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

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4.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练)

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4.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

生于忧患。

15.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16.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

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庄子故事两则

一、【基础知识】

1.字音相梁(xiàng)鸱(chī)吓(hè)鲦(tiáo)濠梁(háo)醴泉(lǐ)

2.字词解释

①相:

辅助君主的人,这里作动词,做宰相。

②国:

国都、京城。

③止:

栖息。

练实:

竹实,竹子所结的子。

④醴泉:

甘泉,甜美的泉水。

⑤安:

疑问代词,怎么。

⑥于是:

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⑦从容:

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⑧是:

这。

3.古今异义

①【安知鱼之乐】古义:

“怎么”  今义:

“安全”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古义:

国都  今义:

国家③【或惠子曰】古义:

有人  今义:

或者表选择的连词④【于是鸱得腐鼠】古义:

两个词,在这时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4.特殊句式:

【倒装句】搜于国中(状语后置语)

5.文学常识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

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作为寓言,它给我们的启迪是: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确定是)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

③固不知子矣(固然)        ④请循其本(遵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答: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

答: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

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

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

《鱼我所欲也》

一、基本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

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仗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

二、文言词语积累

[欲]想要、需要。

[舍]放弃。

[生]生命。

[义]大义,正义。

[甚]超过、胜过。

[于]比。

[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

苟,苟且。

[恶(wù)]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用这样(的手段)。

由,用。

[是故]因此。

[独]仅。

[心]指思想认识。

[丧]丧失,丢掉。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轻蔑地、呵斥地,形容没有礼貌地吆喝。

[与]给。

[蹴(cù)]用脚践踏。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通“辨”,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

[加]这里指好处。

[奉]侍奉。

[穷乏]穷困。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放弃。

[本心]本性,天良。

三、阅读理解与运用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

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了哪两个事例?

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

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

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

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

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曹刿论战》

一、基础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

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

(一)常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