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66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docx

马克思复习必背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范围

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4)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P7)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P8-P9)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P19)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是否始终站在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7-P29)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P30-P31)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5-P39)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P44-P47)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P47-P52)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6、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P40-P43)

(1)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2)规律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4-P65)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P66-P68)

认识的实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两条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到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P69-73)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P71,P73-P75,P75-76)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和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可以辩证转化的。

(2)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与谬误即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5、真理的检验标准;(P76-P78)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的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4-P95)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P99-P104)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和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其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P104-P108)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家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3)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P112—P126)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P126-P131)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来讲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5-P99)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P125-P126)

(1)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有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

并非能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P134-P136)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任务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炼器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P144-P145,P145-P148)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P153,P156)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的本质;(P157)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P169-P171)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6、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71-P179)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P182-P183,P186-P193))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P194-P197)

(1)表现:

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双重性

好: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不好:

其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P198-P205)

(1)新变化的表现: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P196)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213-214)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P214—P217)

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P227-P228)

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P231-PP235)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55-P262)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P260-P261)

必然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境界。

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P267)

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

两个绝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补充重点:

2.竞争和垄断的关系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3.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态度

4.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缺陷

列宁认为,唯心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

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没有摸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6.资本的原始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