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77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所以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水平较高,具有特色,在天津市及全国同类高等院校中均处于先进行列。

2.课程组成员

2.1教师:

本课程组教师共13名,具体情况见附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情况)

年龄结构:

50岁以上者:

5名

36岁以上者:

4名

35岁以下者:

4名总体以中青年为主

学缘结构:

13名教师来自于六所国内知名院校,2003年引进马来西亚王子大学博士生1名。

学历结构:

全部大本以上,具有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4名,在读硕士1名。

35岁以下青年教师4名,具有硕士学位及硕士在读者3名,占75%。

职称结构:

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1名,新引进人才待定职称者2名,高级职称占61.5%。

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其中含博士生导师2名)。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情况

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学位

兼任导师

毕业学校

来室时间

李晓眠

1936.6

教授

大本

博导、硕导

南京林学院

1972

陈锦英

1946.4

博士

中国预防医学

科学院

1988

訾自强*

1945.11

硕导

1970

李冬田

1944.7

李秋香

1946.8

北京大学医学部

1976

钟启平

1955.10

副教授

硕士

南大(本科)

医大(硕士)

1986

苏琦华

1958.12

1983

李梅

1964

医大(硕、博士)

2001

朱泽

1967

待定

马来西亚王子大学

2003

尹冰楠

1974.1

讲师

硕士在读

1997

李晓霞

1974.3

2000

李光明

1978

助教

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院

石立莹

1975

*课程组负责人

2.2教学辅助人员:

本组教辅人员4名,具体情况见附表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学辅助人员情况

学历

专业

王立军

1955.3

中专

微生物学

实验师

1972年

何建民

1969.6

生物学

1990年

佟惠春

1970.4

徐建设

1964.10

临床医学

助理实验师

1989年

第二部分课程建设主要成绩

1.继承光荣传统,加强队伍建设

本课程组前负责人是已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任中原教授。

任教授在教

育战线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尽管身患绝症,仍然不知疲倦日夜辛劳,为课程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乃至生命。

他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

任中原教授是本课程组全体人员心中的楷模,他的精神和作风不但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而且已经继承和发扬。

如今的课程组已经成为是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朝气蓬勃的集体。

具体表现在:

1.1课程组教师积极向上,进取心强

1.1.1师德风范优:

本课程组在老主任任中原教授的亲自培养下已形成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注重教书育人,教学效果好。

近三年获荣誉称号者为:

①校优秀教师3名。

②院优秀教师3名。

③校优秀共产党员2名。

④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奖章获得者1名。

⑤2002年市“三八”红旗手1名。

⑥获校伯乐奖1名。

共11人次。

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非常浓厚,历届学生都会和教师互相交换心得,意见和建议。

例如本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谈到:

“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是我们的老师,咱们微生物课的老师都是极其认真负责的,无论是从理论水平还是从教学态度来看,都是一流的,德学兼备。

在教学中老师还教我们学习之道,做人之理,让我们终生受益。

”在每届学生教学意见征求中,对教师的赞扬率达95%以上。

1.1.2教学效果好:

课程组13名教师,近3年在岗、任课教师11名,各级课堂教学评优及教学获奖者9名(12人次),占课程组教师81.8%。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

“微生物课的老师做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吸收率,他们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还给我们讲授课堂以外的知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奥妙无穷,丰富多彩的世界,激发着我们大脑中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也使我们深刻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学习对临床工作意义之大。

尤其是定期小测验,督促我们学习。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分均超过90分,大于校总平均分。

1.1.3教改意识强:

课程组成员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结合时代发展,注意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为此,大家以课程组教改目标为中心,各自申请教学研究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1999年以来在岗、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100%参加本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撰写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者占课程组成员63.6%。

1.1.4教学科研并进:

本组成员在努力教好书的同时竭尽全力在科研领域作贡献。

1999

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2项,高级职称教师主持科研课题17项,占课程组全部课题77.3%,教学辅助人员主持课题5项占22.7%。

撰写发表科研论文34篇,占课程组成员94.1%。

95年以来获奖8项,本课程组成员占88.2%。

所以教学是生命,科研是灵魂的观念已深深融入本课程组全体人员的心中,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保持我们的课程永远优秀。

每一位成员都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1.2高级职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组的8名高级职称教师多年来始终坚持一线教学,

参加教学全过程,并坚持做到:

1.2.1讲授重点、难点,坚持上实验课,深入学生。

1.2.2对青年教师坚持传、帮、带。

例如:

每位新教师(含在读研究生)都指定一名

教授或副教授全面指导。

1.2.3集体备课中积极发表自己了解到的应介绍给学生的新知识,对全体教学人员都有启

发。

1.2.4教授、副教授一般上前一轮小班实验课,给后一轮上课的年轻教师学习的机会。

1.2.5两名博导在指导多名研究生,承担多项课题的同时,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包括实验课教学及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起到表帅作用。

2.更新思想观念,深入教学改革

全课程组人员深刻意识到教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必

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深入教学改革,才能使我们的课程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做了以

下工作:

2.1拓宽教学范围,基础伸向临床

本课程组面对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医学微生物学,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即病原微生物。

近年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医学微生物学也快速发展,近30年中新

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发现了30多种。

所以5年一再版的教材从时间和容量上均难以及时反映。

尽管教师上课随时增加教材外的新内容,但因学时有限,不能系统讲授,而且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某些学生负担过重。

为此,我们增开分子微生物学进展和临床微生物学进展选修课,以讲座形式进行,每讲独立成章,讲授内容是临床课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和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前沿,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基础上延伸向临床教学与工作有关的新发展与新动向。

开课时间医学微生物学在大学2年级,分子微生物学进展在3年级,临床微生物学进展在4年级。

此时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和见习,有了较丰富的临床课程知识,再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会使临床课程更鲜活生动,基础和临床融为一体,而且在大学期间,对人群间发生的病原学知识不会漏掉。

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医学微生物学,以满足医学生对基础课的需求。

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即每个学年都要在医学微生物学前沿领域总结出新的发展动向,讲给学生。

目前我们仅在8位高级职称教师中进行,每学年每人在两个进展中各讲授2个学时,8位教师共计32个学时,16个专题,每年尽量讲新题。

对教师是在压力下不断提高的机会,教师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也促使课程组知识水平和范围不断提高。

开展到目前为止两届学生分子微生物学进展和一届临床微生物学进展讲座,选修学生共达1200多人,考核结果,及格率达95%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满意率达80%以上,认为对基础知识加深印象者达90%以上,对临床课程学习有帮助者达80%以上。

这两门选修课已从99级学生正式纳入教学计划。

在2003级学生入校后我们课程组将对他们开展医学导论课程的讲授,医学导论中三分之二是医学史,是传染病的流行史,也是病原微生物的流行史,接受这门课程的讲授即是要求我们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的教师,从病原微生物的历史讲到该课程的前沿,学生从1年级到4年级,每年都有机会听到本课程组的课程,对病原学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结合其它课程的学习,不断深入理解,伴随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反复地学习病原微生物,会使学生对疾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扎实地掌握为人类解除病痛的本领。

2.2深入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

课程组全体同志几年来逐渐加深对教学改革的认识,认识到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必须要做,几年来工作如下:

2.2.1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体思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与体系,重单科系统性教学,轻多学科综合性教学;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

为改革传统观念,合理使用师资,本课程和寄生虫学、免疫学三门课程共同申请并在研的一项杨秀珍教授主持市教委课题: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研究思路是在三门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综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三门实验课自然衔接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必然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基础医学实验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潜能。

同时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体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体系。

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措施等一系列改革,促使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

预计课题进行中和完成后会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产生深刻的改革。

目前三个课程组分别进行本课程实验课内容和安排上的改革。

并计划下个学期开始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部分实验的结合,联合开出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病原学诊断的设计性实验。

为最终三门课程实验教学形成整体,本课程进行一系列准备:

(1)理论授课与实验相结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实验课仅起验证作用的教学模式。

把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小班,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完成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理论、实验形成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位教师同时上一节课,彼此征求意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教学形式经常有新意,生动活泼。

这样做的结果:

a.节约了课时;

b.可使实验内容得到系统安排;

c.有了组合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时间上的条件;

d.使细菌各论课程内容充实、可见。

理论课讲到“细菌很小,肉眼不可见,但由一个细菌繁殖形成的集团称之菌落,可用肉眼观察,且可用于细菌鉴别。

”这段话讲起来很抽象,此时我们发给同学平板培基和菌种,通过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分离接种和一定时间的培养,在培基上长出单个菌落,再取菌落涂片、染色,光镜放大观察。

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即能把本来抽象的文字和语言,深刻理解而且印到自己的记忆中。

这些改革受到学生的欢迎,小班上课满意率达95%以上。

在学生反馈意见中

写道:

“小班课的吸收率高,效果好;

实验和理论相结合,使知识结构全面,系统;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加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总结和表达能力。

(2)实验课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对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可开出实验为19大项(含23

项),其中示教性(演示性)实验11项,操作性实验12项.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具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建立无菌概念,为今后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此多年来实验课教学内容的不断改进,是随临床细菌检验方法的更新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而改进。

细菌的分布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则以录像取代;

抗链“O”实验从试管法改成玻片法等。

目前因实验课集中安排以后有了时间上的条件,所以我们将部分操作性试验和示教性实验相结合,组成综合性实验3个:

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方法,2-3学时;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6学时;

肠道杆菌的鉴定,4-6学时;

设计性实验1个,临床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6-8学时。

共计16-23学时,不同专业学时数不同,分别在各专业占实验课时总数的66.6%和82.1%,基本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大部分组合在一起。

这样开设实验课的结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增加了我们今后实验课程改革的信心。

学生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实验课的实际操作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更燃起我们对微生物的兴趣。

尤其是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改变了过去老师安排,我来做的模式,而是我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向老师提出要求,感觉很好,实验完成以后,感觉对微生物知识系统了。

当然我们也知道目前学习的这些相对微生物学庞大领域,只是九牛一毛,但它是我们今后学习的一个开始,一个基础,一条导火索。

2.2.2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组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迅速,而过去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多年来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坚持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

(1)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期间:

开展课前10分钟朗读专业英文单字、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做读书报告,以及实验课与部分理论课程结合教授等方式。

而且对每届学生采用哪种方法以长期坚持和不断变换为原则,在教与学过程中使师生感到既是常规,又有新意,既不厌倦,又有压力。

同时在多种教学方法执行中密切了师生关系。

历届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对本课程所采用的以上教学方式都很满意,而且十分配合,例如英文单字的晨读,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非常认真,至今已坚持近20年。

(2)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a.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文献,写综述:

针对理论课或实验课中遇到的有兴趣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

例如98级本科生对疫苗预防很感兴趣,提出许多问题。

我们没做简单的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帮助他们对文献分析、思考、总结、概括写出了“肺炎链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肿瘤疫苗及其应用”等综述文章,不但满足了他们对疫苗的了解,还使他们初步学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方法,尝试了科技写作的程序。

b.指导学生参加部分科研:

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中实验周期短,又可以说明问题的部分实验,或就学生条件单独为他们设计可以完成的实验,以达到对其进行科研训练的目的。

“肺炎球菌对家兔致病性研究”、“仙台病毒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血清学调查”、“细菌鞭毛染色方法的研究”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查文献,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全过程,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这种系统的教学方法,较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c.指导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科研:

99级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且对科研兴趣极浓,新生入学后即和教研室联系。

我们给他以大力支持和帮助。

几年来他在课余时间进行自选课题“双倍体灵芝的构建”,现已有阶段性成果。

使他得到科研工作全过程的训练和培养。

以上研究论文多数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并获校、市级科技活动奖励,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有成就感。

几年的尝试,我们认识到开展素质教育,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而且用以上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效果最好。

但现阶段条件所限不可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目前我们对7年制学生只能接纳每届的30%(不超过10人),5年制学生每届不等,5~10人。

许多学生因得不到机会而遗憾,教师也觉得辜负了学生对我们的希望。

但这种方式和思路还是正确,可行的,我们今后将持之以恒,并争取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部分对照市优课程评估标准自我评估

1.教学改革

1.1工作基础

1992年~1995年优秀课程建设和1993年~1998年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两方面工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丰富的基础,见资料(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发展学科建设)。

几年来本课程始终严格遵守市级优秀课程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至今已过8年,几年来工作如下:

1.1.1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

全课程组人员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结合时代的不断发展,注意自己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真正意义上明确教学是生命,科研是灵魂的内涵,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目前国家的需要积极承担高职和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

1.1.2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改革

有课程改革与建设规划,制度健全,见资料(教研室概况)

(1)教学研究课题:

5项。

完成课题:

1项,已结题。

在研课题:

4项。

见表: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统计

项目名称

主持人

项目来源及经费

完成情况

起止时间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訾自强

校基金

结题

1997年9月-

1999年12月

病原生物及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杨秀珍

市教委

进行中

2002年6月-

2005年12月

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2年9月-

以问题为引导,通过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3年4月-

2005年8月

留学生教学医学微生物学资料库的设计与制作

2003年5月-

2005年9月

(2)99年以来全课程组发表教学论文15篇(含待发表2篇),出自多位教学人员,但已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为中心的系列研究体会,见资料(教学改革:

研究课题与结题报告师资队伍:

学术水平)。

1.2教学内容

1.2.1教学面对专业:

临床医学、麻醉、护理、口腔、预防、生工、法学、药学、药剂、康复医学、天大精仪、全科医学、制镜。

(13个专业)

(1)学生层次:

①本科生:

五年制(含留学生英语班)、七年制

②高职生

③夜大学

每年40余个行政班(每班30—40人),以本科教学为主占85%以上。

教学面对专业及学生层次统计。

(2)课程:

①医学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进展(选修)、临床微生物学进展(选修)和医学导论,见资料(教学状况:

教学计划)。

②其它课程:

为培养教师具有较全面的教学能力,本课程还承担了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它专业的专业课,即口腔专业的口腔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业的微生物学。

目的在于开阔教师的思路,提高面对各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针对性。

1.2.2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计划修订:

99级重新修订(2000级微调)结果:

①病原生物学,含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其中本组承担的医学微生物学修改情况:

临床医学专业:

七年制从90学时减至80学时

五年制从80学时减至70学时

护、口、卫专业:

五年制从80学时减至60学时

其它专业也相应减少。

总体上是目前教改的需要。

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不太适

应。

原因在于:

a.教材加厚(4~5版增加40余页,21千字)。

b.医学微生物学面临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新病原突飞猛进的发现。

c.对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

改进措施:

a.大班理论课和小班实验课分开上,减少大班课后再去实验室的路途时间。

b.细菌各论结合细菌实验课讲授,节省大班理论课后,部分内容实验课还需重复所用时间。

c.重点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这样做由于教学环境变小,师生易于交流,实验课教学系统化,以及易于组织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结果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受到同学欢迎。

②增设分子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门选修课(讲座)。

见资料(教学状况:

教学计划、教学安排)。

(2)实验课内容的改革:

①实验内容的改革:

我组多年来实验课教学内容的不断改进,是随临床细菌检验方法的更新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而改进。

细菌的分布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则以录像取代;

尤其近年从实验课集中安排到实验和细菌各论结合上课,改进动作较大。

收获如下:

以上内容改革完成了一项校级课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见资料(教学改革:

结题报告)。

同时启发我们的思考,希望能和寄生虫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共同改进,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部分课程体系的改革。

②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共计16-23学时,不同专业学时数不同,分别在各专业占实验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