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91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docx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答案

.一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共3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是(D)

A科学社会主义和认识论  B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C辩证法和唯物史观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推翻资产阶级D实现社会民主

3、世界观是(C)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解释

C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D)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5、“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两种说法是(D)

A都是形而上学观点B都是辩证法观点

C前者是相对主义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语言的发明与使用

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是(D)

A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精神生活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反自然的

C社会生活本质上自然生活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0、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d)

A归纳和演绎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抽象和具体的统一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1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物质标志是(C)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

13、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A)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14、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这是说(B)

A科学技术的作用非常巨大B科学技术具有负面效应

C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

D科学技术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D)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资本主义经济是(B)

A发达的计划经济B发达的商品经济

C发达的产品经济D发达的自然经济

17、价值规律是(D)

A一切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D )

A资本家赚钱的速度B资本赚取利润的难易度

C资本的投资回报率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C)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B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质变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局部调整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发生了质变

20、共产主义社会是(D)

A独立国家联合体 B独立民族联合体

C独立企业联合体D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5、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试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28、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理,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9、试论我们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D2、A 3、C4、D5、D6、C7、A8、D9、D10、D11、C12、C 13、A14、B15、D16、B17、D18、D19、C20、D

二、辨析题

21、答:

错误。

(3分)

(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

(3分)

(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

(2分)

22、答:

错误。

(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分)

23、答:

错误。

(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

(2分)

三、简答题

24、答: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3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分)

25、答:

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之前,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

(2分)当它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时候,就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

导致生产工具的变革,导致劳动对象的扩大,导致劳动者生产经验和技能的提高,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的生产力。

(3分)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分)

26、答: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分)其原因是: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分)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2分)(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分)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27、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和相互贯通、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的关系和趋势。

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为斗争性所制约;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两者同时共存。

斗争性一定要贯彻下去,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8分)

(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存在着绝对的斗争性。

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斗争仍然是现时代的本质内容。

(2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又存在着同一性。

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渗透着资本主义因素,反之亦然。

两者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对这种同一性的利用。

两者之间又相互贯通和转化,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转化为社会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3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之中包含斗争性。

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斗争性,就会丧失政治敏感,犯右倾错误。

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相互吸取、相互利用和促进的同一性,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就易犯“左”的错误。

(3分)

28、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指活劳动,即劳动力本身的消耗。

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当生产要素与活劳动相结合进行生产时,生产要素的原有价值通过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发生价值增值,即不创造价值,它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

(5分)

(2)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们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知识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具体说来:

(2分)

第一,知识技术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只能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被保存被转移,而不能自身创造出价值来。

知识在发挥作用时,首先是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把知识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再把这种技能转化为知识劳动,通过知识劳动创造价值。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能使价值总量大大增加,而这增加的价值总量是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技术和知识自身创造出来的。

(3分)

第二,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技和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所以,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而不是科技和知识本身。

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价值的源泉在于高级复杂和高效率的活劳动。

(3分)

第三,说科技和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否认科技和知识对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科技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是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必要条件。

科技和知识对价值创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不能赋予它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3分)

29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4分)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社会主义民主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其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许多困难,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4分)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

(4分)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书,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

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4分)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共3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A)

A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直接的来源是(D)

A英国哲学B法国哲学

C古希腊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标准

4、物质相对于意识的唯一特性是(C)

A运动规律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D矛盾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6、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B)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D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7、认识的本质是(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8、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其相对性会导致(B)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

C怀疑主义D不可知论

9、以下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D)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

C历史人物D生产方式

10、经济基础这一概念不包括(A)

A政治关系B所有制关系

C分配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

C精神力量D生产力

12、在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D)

A社会基本矛盾B社会革命

C人口因素D阶级斗争

13、生产关系反映的是(D)

A思想关系B法律关系

C血缘关系D经济关系

14、一辆轿车比一辆自行车的价值大,是因为(C)

A轿车速度快B轿车使用价值大

C生产轿车所需的劳动时间超过生产自行车所需的劳动时间

D轿车更安全舒适

15、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D)

A产品供不应求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D生产的相对过剩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资本的原始积累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货币为资本家所有

17、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A)

A成正比B成反比

C无关D偶尔相关

1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9、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D)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0、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最重要的著作是(A)

A《资本论》 B《反杜林论》

C《共产党宣言》D《哥达纲领批判》

 

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每题8分,共24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4、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6、简述价值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二题,每题16分,共32分)

27、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28、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29、试论共产主义理想需要人们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A2D3A4C5C6B7C8B9D10A11D12D13D14C15D16B17A18B19D20A

二、辨析题

21、错误。

(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

(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

(2分)

22、错误。

(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2分)

23、正确。

(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

(2分)

三、简答题

2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分)这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分)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分)(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分) 

25、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分)

2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5分)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分)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27、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4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二,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

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相互代替。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其二,个性都是包含共性的个性。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6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矛盾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国具体国情是矛盾特殊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

(6分)

28、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分)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分)

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分)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4分)

29、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

(3分)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

(2分)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4分)

第三,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4分

懂得共产主义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就会避免急躁冒进的错误,同时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空想论”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3分)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共页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辩证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C)

A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3、“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此论断是(C)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决定论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B)

A既克服又抛弃  B既克服又保留

C既否定又放弃D既克服又放弃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C)

A革命的激进的直观论B辩证的自主的选择论

C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D革命的能动的创造论

6、以下哪个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B)

A推理B表象

C概括D抽象

7、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D真理具有主观性

8、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是(C)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生活B社会生活决定社会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存在决定自然存在

9、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D)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政治关系中去寻找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0、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D)

A社会革命B阶级斗争

C精神生产D生产力

11、下列说法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是(C)

A人之初,性本善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D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12、自然经济是(A)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