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08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docx

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点梳理

2016年中考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

(1949---------至今)

筹备:

第一届政协会议

成立:

标志:

开国大典(1949.10.1)

新中国的成立和

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

巩固土地改革(1950----1952)

新中国的成立并政治:

三大改造(1953--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经济:

执行“一五”计划(1953--1957)

(1949----1956)民主法制: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1956)

大跃进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

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

(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模范人物: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

文化大革命时期结束标志:

1976、10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66----1976)

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

经济

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法制: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

一国两制

建设新时期成功实现:

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

(1978——)统一对台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86年:

制订“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50年代周恩来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成功)。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就70年代2、1972年,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后2001年,举办上海APEC会议

2001年,加入WTO

原因:

国家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

考点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1949年9月。

2、地点:

北平。

3、内容: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作用:

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具体准备工作。

考点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下午,

2、地点:

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3、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4、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诞生了

考点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

新中国成立标志: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

2、新中国成立意义:

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内意义)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际意义)

3、新纪元指的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4、“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5、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两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事件分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实行。

考点3--2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关键词

相关史实

开天辟地

(1)中共成立: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

(2)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星火燎原

(3)重要事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战略转移

(4)军事行动:

红军长征

生死攸关

(5)遵义会议

国共合作

(6)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烽火

(7)著名战役: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8)重要会议:

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战略决战

(9)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推翻王朝

(10)重要事件:

南京解放(渡江战役)

开辟新纪元

(11)标志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12)感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考点4抗美援朝(1950----1953)

1.背景: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2.原因

(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3、中国政府决策/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性质:

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5、经过

(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朝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最著名的战役是上甘岭战役。

6、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抗美援朝胜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8、英雄人物:

赴汤蹈火无所畏惧、以身躯堵住枪口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9、抗美援朝胜利意义:

(1)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阴谋。

(2)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独立和安全。

(3)巩固了新政权。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5)为国内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10、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考点5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1.必要性/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2.时间:

1950—1952年底。

3.实施地区:

新解放区

4.目的: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措施/做法: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颁布文件(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8.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9、建国后两次分田: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5—2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

D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A土地改革

考点6一五计划(1953---1957年底)

1.条件:

1952年底经济恢复,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2.原因:

我国的工业水平落后。

3、目的:

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4.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重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原因:

巩固政权的需要;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6.结果:

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7.主要成就

(1)工业方面: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方面: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工业基地的建成情况: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7.意义: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8、“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工人展开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考点6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会议:

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内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考点7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措施(形式、方式):

农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的改造——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公私合营(具体政策:

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性质/实质:

社会主义改造,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结果: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5.三大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不足: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考点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表现:

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运动的特征: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原因: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影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启示:

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9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模范先进人物。

2、模范人物:

1 焦裕禄:

兰考县委书记。

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

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2 王进喜:

大庆石油工人。

他带领工人艰苦奋斗,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

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3 邓稼先:

在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代核科学家的集体努力下,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

3、他们的精神品质:

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认识:

这些模范人物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懈探索的毅力和炙热的爱国情感。

考点10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召开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3.时间:

1978年底。

4.主要内容  

(1)思想上: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5、历史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10--2二十世纪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经历的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答: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人物图像

人物姓名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历史功绩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共同追求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点11改革开放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3、改革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我国农村经济落后,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开始:

1978年,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特点(内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4.目的: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经济发展。

5.结果: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意义: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考点12—2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历史影响

答:

(1)第一是土地改革,它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它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它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党和国家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

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得到实惠

考点13对外开放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

(2)目的:

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3)开放地区:

1980年,国家设置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建立经济特区的背景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广东省福建省,

1984年,我国有对外开放了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还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

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进入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逐渐向内地推进。

⑥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标志: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对外开放的格局──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2)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邓小平说: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7)对外开放的影响:

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开放还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8)近现代开放的不同(主权)

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

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9)启示:

开放促进繁荣;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文化

考点1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具体事例:

①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特点:

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

④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⑤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⑴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

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⑵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带来改革开放第二个春天)

⑥1992年,中共十四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⑦1997中共十五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

3、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答: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考点14-2建国后中国梦中华复兴梦

考点14---3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简表。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1935年

遵义会议

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1945年

中共七大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通过了新党章,规定③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④总方针……

考点15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1)第一次: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2)第二次: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第三次: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

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考点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确立过程:

a.法律依据: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相继规定: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b.建立顺序:

五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省级自治区。

成立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③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考点17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含义:

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

3、一国两制提出的影响: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4、香港回归: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5、澳门回归: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考点18海峡两岸的交往

1、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