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7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题二生物试题解析版

 

江苏2018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测试卷

(二)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顷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体细胞组成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不同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B.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C

C.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同

D.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组成不同生物细胞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不同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异,A正确,C错误。

C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最基本的元素,B正确。

组成生物的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这是统一性,D正确。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2.血红蛋白分子有574个氨基酸,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和形成的肽键数分别是

A.570和570B.570和573C.573和570D.573和573

【答案】A

【解析】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即574-4=570,A正确。

【点睛】学生对蛋白质的相关计算理解不清

利用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图解完成相应的计算规律

肽链

数目

氨基酸

数目

肽键

数目

脱去水

分子数

多肽的相对

分子质量

氨基

数目

羧基

数目

1条

m

m-1

m-1

ma-18(m-1)

至少1个

至少1个

n条

m

m-n

m-n

ma-18(m-n)

至少n个

至少n个

注:

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3.科学研究表明,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位于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气味受体结合,然后将信号传达到大脑。

这些气味受体的本质属于

A.多肽B.多糖C.磷脂D.糖蛋白

【答案】D

【解析】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4.如图所示的结构在狗尾草叶片细胞中能观察到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玉米是真核生物,所以图中①线粒体②叶绿体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都能在玉米细胞中能观察到,但是没有⑤中心体。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体内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5.下图表示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其中表示主动运输方式的是

【答案】C

【解析】A选项图为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为自由扩散,A错误。

B选项图为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B错误。

C选项图为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为主动运输,C正确。

D选项图为将物质分泌到细胞外,属于胞吐过程,D错误。

【点睛】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判断不清

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①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

②根据运输方向判断:

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③根据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

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内外浓度相等。

6.脂肪酶只能催化脂肪的水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说明酶具有

A.多样性B.专一性C.高效性D.作用条件较温和

【答案】B

7.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

【答案】D

【解析】图示表明强光照下叶绿素宽度变窄,类胡萝卜素宽度变宽,说明强光照导致了叶绿素含量的降低,A正确;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B正确;色素III是叶绿素a、色素Ⅳ是叶绿素b,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C正确;画滤液细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需要画2~3次,保证色素的含量,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色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于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8.冬季很多蔬菜需要在塑料大棚中种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阴雨天,应提高大棚的温度

B.大棚内夜间的温度高,不利于植物有机物积累

C.晴朗的中午,农民将塑料大棚开口,可以提高大棚内CO2的浓度

D.大棚施足农家肥,既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提高棚内CO2的浓度

【答案】A

【解析】阴雨天,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此时为了提高产量,应降低大棚中的温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错误。

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若夜间温度高,则有机物的消耗大,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B正确。

晴朗的中午,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的CO2较多,所以农民将塑料大棚开口,提高了棚内CO2的浓度,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C正确。

农家肥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无机盐,并释放CO2,同时还能疏松土壤,所以施农家肥既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又提高了棚内CO2的浓度,D正确。

9.下图是按顺时针方向表示的4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a→b,由于DNA的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B.图中b→a→b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

C.甲图的b→a与丙图的b→a所用的时间可能一样长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最好选择甲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C

【解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图示表示时,应先是分裂间期,后是分裂期。

此扇形图中,按顺时针方向,分裂间期为a→b段,分裂期为b→a段。

从a→b为分裂间期,DNA复制了,但染色体并未加倍,A错误;图中的a→b→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B错误;不同植物细胞周期不同,甲图的b→a与丙图的b→a所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不同,所用的时间不能确定是否一样长,也可能一样长,C正确;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是选植物丁,因分裂期所占比例最大,D错误。

【点睛】把握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1)甲:

A→B→C→A。

(2)乙:

a+b或c+d。

(3)丙:

a+b+c+d+e。

10.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二者数量比是2:

1:

2的时期是

A.中期和后期B.中期和前期C.间期和末期D.后期和末期

【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

1,A错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NA已复制但着丝点没有分裂,细胞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

1:

2,B正确;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

1,C错误;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

1,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名师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

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

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

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11.下列关于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衰老细胞的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B.低温引起的细胞损伤属于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

C.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导致其易分散和转移

D.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都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C

【解析】衰老细胞的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项错误;低温引起的细胞损伤属于细胞坏死,B项错误;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分散和转移,C项正确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癌变是不正常的生命现象,D项错误。

12.如图表示某精子,该精子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

【答案】A

【解析】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A错误。

B图处于该精子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B正确。

C图处于该精子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

D图是该精子形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D正确;

1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

1:

1:

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杂种子一代是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是9:

3:

3:

1,①错误;杂种子一代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是1:

1:

1:

1,②正确;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都是4种,比例是1:

1:

1:

1,③正确;由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三种,比例是1:

2:

1,所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9种,④错误;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4种,比例是1:

1:

1:

1,⑤正确。

综上所述,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①②③④⑤可能具有1:

1:

1:

1比例关系的是②③⑤。

故选B。

考点: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4.某家庭中,丈夫正常,妻子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两个女儿正常。

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丈夫正

A.该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

C.两个女儿的基因型肯定相同D.两个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病可以是显性遗传病,也可以是隐性遗传病,A错误;致病基因位子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若为隐性遗传病,妻子一定给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给女儿,女儿表现正常,则女儿一定是携带者;若为显性遗传病,女儿表现正常,则一定是隐性纯合子,因此两个女儿的基因型相同,C正确;D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名师点睛】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1、遗传方式判定顺序:

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是否患者全为男性)→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是否为母系遗传)→确定是显、隐性→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2、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1)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为伴X隐性遗传;

(2)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为伴X显性遗传.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如果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就只能从可能性大小上判断: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率相当,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几率相关很大,则该病极有可能是伴性遗传。

15.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

①DNA②RNA③DNA和RNA④DNA或RNA

A.①②③B.④④④C.③③④D.①①④

【答案】D

【解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则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正确。

【点睛】学生对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碱基、遗传物质混淆不清

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的情况

生物类别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遗传物质

举例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8

5

DNA

细菌、人等

病毒

只含DNA

4

4

DNA

噬菌体

只含RNA

4

4

RNA

烟草花叶病毒

16.一个DNA分子片段中有鸟嘌呤500个,腺嘌呤与鸟嘌呤之比是2:

1,则这个DNA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的数目为

A.1500个B.3000个C.4000个D.8000个

【答案】B

【解析】DNA中G鸟嘌呤500个,A腺嘌呤与G鸟嘌呤之比是2:

1,则A腺嘌呤为1000个,因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可求出碱基总数为1000+1000+500+500=3000,每一个脱氧核苷酸中含有一个碱基、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则脱氧核糖的数目为3000个,B正确。

17.如图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的部分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B.需要RNA聚合酶催化

C.需要tRNA作为运载工具

D.会发生T与U的互补配对

【答案】C

【解析】图中为翻译过程,需要氨基酸为原料,A错误。

RNA聚合酶为转录时需要的酶,B错误。

翻译过程中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C正确。

翻译过程中为mRNA与t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会发生A与U,U与A、C与G、G与C的互补配对,D错误。

【点睛】学生对遗传信息的翻译理解不清

遗传信息的翻译

(1)概念: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过程(见下图)

第1步:

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携带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的tRNA,通过与AUG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第2步:

携带异亮氨酸(AUC)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

第3步:

甲硫氨酸通过与异亮氨酸形成肽键而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

第4步:

核糖体读取下一个密码子,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

重复步骤2、3、4,直至核糖体读到终止密码。

18.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全部位于细胞核中B.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基因是DNA上任意一个片段D.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答案】D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原核生物的细胞内,因此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中,A错误。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错误、C错误。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D正确。

19.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下列不能体现该说法的是

A.豌豆种子形状中出现皱粒B.人类白化病的出现

C.人类囊性纤维病的出现D.人类苯丙酮尿症的出现

【答案】C

【解析】豌豆种子形状中出现皱粒,是由于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含量升高,而出现失水皱缩,属于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人类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导致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出现白化症状,B正确。

人类囊性纤维病,是由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功能异常,出现该病,此病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患者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致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酪氨酸,而转变成苯丙酮酸,出现该病,此病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点睛】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混淆不清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直接控制: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囊性纤维病。

(2)间接控制: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新陈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类肤色的控制。

20.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特点不包括

A.普遍性B.随机性C.高频性D.不定向性

【答案】C

【解析】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低等生物、高等动植物、人都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同一DNA不同部位),B正确。

低频性(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C错误。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D正确。

21.下列关于培育生物新品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低温处理诱导多倍体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自然条件下,诱变育种的突变率较低

【答案】B

【解析】可用低温处理诱导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即形成了新的品种,A正确。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自然条件下,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其具有低频性的特点,D正确。

22.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洋葱不定根的诱导温度越低越好B.剪取的根尖长度约0.5—1cm

C.卡诺氏液主要起解离细胞的作用D.镜检时视野中均是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答案】B

【解析】实验操作中,温度太低,可能会杀死细胞,A错误。

实验过程中,剪取的根尖长度约0.5—1cm,B正确。

卡诺氏液主要起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C错误。

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体细胞也有染色体加倍的体细胞,D错误。

2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自然选择是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故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种群频率的改变,故B错误。

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有可能是因为地理隔离,故C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4.如图表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是,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答案】C

..............................

25.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D.组织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血浆和淋巴中含量很少

【答案】A

【解析】多细胞生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部分的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摄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A正确。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B错误。

组织液是体内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C错误。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很少,D错误。

26.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本有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

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

可以释放淋巴因子只有T细胞,A错误;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B错误;①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C正确;体液免疫中既需要T细胞参与,也需要B细胞参与,D错误。

【考点定位】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名师点睛】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7.要使芦苇的纤维长度较原来增加50%左右,需在芦苇的生长期喷施的植物激素是

A.乙烯B.脱落酸C.细胞分裂素D.赤霉素

【答案】D

【解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为促进细胞分裂,C错误。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2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

B.—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答案】D

【解析】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不相同,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错误。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B错误。

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故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29.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下曲线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B.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C.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D.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答案】A

【解析】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A错误。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B正确。

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

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正确。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D正确;

30.下列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山岩上的演替B.冰川泥上的演替

C.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D.沙丘上的演替

【答案】C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干涸的池塘蓄水后进行的演替。

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岩属于初生裸地,后来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冰川泥上发生初生演替,B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