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24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复习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docx

高三复习第2部分第1章第5节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识二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五节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一)

一、(2014·河北百校联盟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

父廷玉徙巢。

元末,盗起汝、颍。

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

“天赞我也!

”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

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

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

“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

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

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

敌连大舰力拒。

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

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飖若游龙。

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

友谅兵大败。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

“湖有浅,舟难回旋。

莫若入江,据敌上流。

彼舟入,即成擒矣。

”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

太祖幸其第,问曰:

“平章知予来问疾乎?

”通海不能语。

太祖挥涕而出。

翌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间道:

从小路

B.天赞我也赞:

称道

C.太祖舟胶胶:

搁浅

D.师次左蠡次:

驻扎

解析:

选B 赞:

帮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俞通海“沉毅”的一组是(  )

①谋渡江,无舟楫 ②因以师略太湖 ③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④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⑤兜鍪尽裂,仅免 ⑥莫若入江,据敌上流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选D ①写“太祖”。

②记录他的作战经历。

⑤写他的部属死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元末投奔太祖。

他与父亲俞廷玉等人在巢湖聚集了千艘战船,太祖正苦于无法渡过长江时前往投奔,太祖非常高兴。

B.俞通海擅长水站,作战勇猛。

在胥口与吕珍的战斗中,他力排众议,身先士卒,右眼被射中,因此失明,仍坚持击退敌军。

C.俞通海治军严明,对下属有恩德,士兵作战勇猛。

在南昌与陈友谅作战的战役中,正是凭着将士们的死战,俞通海才得以脱险。

D.俞通海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器重。

平定湖州和太仓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在他去世后,太祖亲往吊唁,哀伤落泪。

解析:

选B B原文有“徐解去”,对方不知道俞通海已受重伤,主动退兵,而不是被击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2)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答案:

(1)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

(2)陈友谅不敢出来,停在湖中一个月,粮食用尽,率军突围逃走,最终战败而死。

【参考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

他的祖先是濠州人。

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

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颖州。

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

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

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

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

“上天帮助我呀!

”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

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

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

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

俞通海说:

“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

”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

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

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

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

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

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

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

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

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

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裂,才勉强脱险。

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

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

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

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

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游龙。

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

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

“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

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

”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

陈友谅不敢出来。

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

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

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

围攻平江,大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

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

“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

”俞通海不能说话。

太祖挥泪而出。

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

太祖哭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

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

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

丁父忧,去官。

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

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

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

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扞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

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

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

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

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

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

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

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

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

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

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

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

遽疾作,乞解任,不许。

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

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

注:

①帑:

国库中的钱币。

②葑:

芜菁,又名蔓菁。

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

③节宣:

节制和排放。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   属:

连接

B.过高糜帑糜:

消耗

C.使汶水南弱而北增弱:

减少

D.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相:

治理

解析:

选D 观察,察看。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

①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

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

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⑥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

选C ①是清时小时看到的捍海为田者的做法,③是皇上的命令,⑤不是治水的环节。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民船通行,而李清时却力排他议,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B.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见人们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启发。

C.曹县发水时,大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D.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解析:

选D “自请议处,原之”意思是:

李清时自己向皇上请求处分,皇上原谅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3)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

答案:

(1)河水干涸之后,征调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费库银十四万多两,修成了两边的堤坝。

(注意“奇”“而”等字和省略句的翻译)

(2)过去的做法是分水时让河水向南流得少,向北流得多,后来却与之相反(向南多,向北少),运粮的船只经过袁口、靳口时,河道浅而阻塞,船不能通过。

(注意“制”“乃”“反”“涩”等字的翻译)

(3)(李清时)就命令管事的官吏,当水涨时,测量(提供)河堤高过水面的尺寸上报,选择堤坝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

(注意“乃”“饬”“具”“培”等字的翻译)

【参考译文】

李清时,字授侯,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的从孙。

乾隆七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编修的职务。

乾隆十四年,被任命为浙江嘉兴知府。

皇上南巡,有人建议从嘉兴到杭州另外开辟一条水道行驶船只,李清时从官塘外找到相连接的水道,向上通往吴江的平望,向下能通往杭州的坝子门,被称为副河。

遭逢父亲的丧事,辞去官职。

办完丧事后,被任命为山东省兖州知府。

乾隆二十二年,提升为运河道。

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在孙家集一带决口,运河从夏镇到南阳两边的河堤都被冲垮,李清时督促修缮。

讨论这事的人有的打算用捆扎成的护岸的东西,将花费六十万国库银两;有人打算修建石头的堤坝,将花费三百万两库银。

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行走,看到修堤拦海造田的人,把碎石块投到海水中,退潮后用木桩拦住,在上面填上土,加固成堤坝,李清时就参考了这种办法。

因为运河东西两岸都是水,取土困难,下令用石头堆砌在两边,在中间填入葑草,河水干涸之后,征调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费库银十四万多两,修成了两边的堤坝。

曹县发水,水流入微山湖,从韩庄湖口流出,韩庄闸口狭小,水不能流出,就下令毁掉闸北的石堤,在地面挖沟泄水。

这事被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在这个地方修建一道滚水坝,高一丈二尺多。

李清时请求降低到一丈高,让湖水下降到一丈后,就关闸蓄水。

泗河经过兖州流进府河,济宁城东过去有杨家坝,堵截河水使之流进马声湖,蓄水补济运河,到了伏天秋水暴涨不能排出,淹没了农田,李清时下令改堤坝为闸口,看水势大小来开启或关闭。

汶河分流进入蜀山湖和马踏湖,过去的做法是分水时让河水向南流的少,向北流的多,后来就反过来(向南多,向北少),运粮的船只经过袁口、靳口时,河道较浅,船不能过。

李清时重新调整分水口,让南边的堤坝加长,北边的堤坝缩短,作为控制河水蓄积和排泄的措施,同时降低何家坝的高度,让汶河水向南的减少,向北的增加。

乾隆二十九年,李清时调任江南准徐道。

三十年,提升为河东河道总督,皇上赏赐绸缎和貂皮给他的母亲。

因为每年修缮河堤时,管事的人不衡量地势的高低,过度花费库银,却没能让低洼的地方增高;李清时就命令管事的官吏,当水涨时,测量(提供)河堤高过水面的尺寸上报,选择堤坝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

等到入伏后秋水暴涨,耿家寨(又称十四堡)河水超过旧堤,全靠预先修筑的新堤才免过水灾。

李清时整治征募河工、征收材料方面的各种弊端,每年减少征收材料达一千多万斤。

乾隆三十一年,运河东岸决口,李清时自己向上请求处分,皇上宽恕了他。

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任命他为山东巡抚。

高苑、博兴、乐安三个县遭受水患,李清时认为小清河下游堵塞,所以上游才决口,下令让有关官员调查验证。

这时突然发病,请求辞职,皇上没有答应。

乾隆三十三年去世。

李清时治水善于观察推断水势状况,探究事情的原委。

常常乘小船出入于荒草丛生的湖泽、河叉废港之中,有时徒步考察巡行,征询走访,一定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才实施修建工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

自幼有大志。

师胡宪,与朱熹游。

以乡举试礼部不第。

尝客衢守章杰所。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①。

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

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

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

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

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

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

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

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

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②,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

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

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

遂丐去。

掞之累疏以谏,移疾③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

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教授。

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曰:

“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

”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

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

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

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

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

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

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曰:

“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

”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

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注:

①将丧:

护送灵枢。

②从祀:

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

③移疾:

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胡宪,与朱熹游      游:

交往

B.逮至一无所得逮:

逮捕

C.移疾杜门杜:

关闭

D.为粥以食饥者食:

给……吃

解析:

选B 逮:

等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魏掞之正直的一组是(  )

①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 ②特诏召之,掞之力辞 ③日进诸生教诲之 ④今乃专以空言取人 ⑤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 ⑥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选B ②表明魏掞之不愿为官;③表明魏掞之亲力亲为;⑥表明魏掞之注重礼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掞之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觐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B.魏掞之任职太学期间,改变先前学官陋习,亲自教诲学生,改善学舍条件,让学生深受感动和激励。

C.魏掞之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D.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魏掞之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解析:

选C 强加因果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

(2)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

(3)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

答案:

(1)魏掞之写信(用书信)斥责章杰,作长揖后径自回到家中。

(2)(魏掞之)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他不远千里迎接奉养,叔父去世后,魏掞之按礼节给他送葬。

(3)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

【参考译文】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

从小就志向远大。

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

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

魏掞之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

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

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

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

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

魏掞之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

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

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

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掞之坚决拒绝。

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掞之,竭力邀请他。

魏掞之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谨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

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

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

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

魏掞之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

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

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

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

魏掞之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

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

魏掞之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

“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

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知识。

魏掞之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

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

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

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

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

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魏掞之与他人交往时,善于表扬他人优点,补救他人不足。

对于按礼节来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一定加以提拔举荐,从而成全他。

以至有人诋毁他追求好的名声,他就局促不安地说:

“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

”病重后,母亲去探望他,他不戴好头巾就不会见母亲。

写信让朱熹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后与他诀别。

去世时,五十八岁。

后来,皇上考虑到他正直诚信,要征召起用他,大臣说他已经去逝,就追赠他直秘阁一职。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二)

一、(2014·中原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授,华容人。

由千户从成祖起兵,至都指挥同知。

永乐十六年,擢右军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湖广、贵州。

宣德元年,镇远邛水蛮银总作乱。

指挥祝贵往抚,被杀。

授遣都指挥张名破斩之。

贵州宣慰所辖乖西巴香诸峒寨,山箐深险,诸蛮错居,攻剽他部,伤官军,发民冢。

而昆阻比诸寨亦恃险不输赋。

二年,授遣都指挥苏保会宣慰宋斌攻破昆阻比寨,穷追,斩伪王以下数百人。

乖西诸蛮皆震慑归命。

水西蛮阿闭妨宜作乱,授结旁寨酋,以计诛之。

而西堡蛮阿骨等与寨底、丰宁、清平、平越、普安诸苗复相聚为寇,四川筠连诸蛮应之。

授且捕且抚。

诸蛮先后听命,承制赦之。

以丰宁酋稔恶,械送京师,伏诛。

七年,谕降安隆酋岑俊。

已,讨辰州蛮。

擒其酋八十,斩馘无算。

移兵击江华苗,讨富川山贼,先后破擒之。

先是,贵州治古、答意二长官司苗数出掠。

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贼不得逞。

久之,其酋吴不尔觇官军少,复掠清浪,杀官吏。

授遣张名击破之。

贼走湖广境,结生苗,势复张。

授乃发黔、楚、蜀军分道捕讨。

进军箪子坪,诛不尔,斩首五百九十余级。

贼悉平。

九年,都匀蛮为乱,引广西贼入掠。

授遣指挥陈原、顾勇分道邀击,获贼首韦万良等,降下合江蔡郎等五十余寨。

英宗即位,命佩征蛮副将军印,镇守如故。

念授年老,以都督佥事吴亮副之。

正统元年,普定蛮阿迟等叛,僭称王,四出攻掠。

授遣顾勇等捣其巢,破之。

而广西蒙顾十六洞与湖广逃民相聚蜂起,授督兵围之。

再战,悉擒斩其酋,余党就诛。

捷闻,进右都督。

上言:

“靖州与广西接壤,时苦苗患。

永乐、宣德间,尝储粮数万石,备军兴。

比年储粮少,有警,发人徒转输,贼辄先觉,以故不能得贼。

乞于清浪、靖州二卫,各增储五万石,庶缓急可借。

”报可。

四年,贵州计沙贼苗金虫、苗总牌纠洪江生苗作乱,伪立“统千侯”“统万侯”号。

授督兵抵计沙,分遣都指挥郑通攻三羊洞,马晔攻黄柏山,大破之。

吴亮穷追至蒲头、洪江,斩总牌,千户尹胜诱斩金虫,于是生苗尽降。

授沉毅多计算,裨校皆尽其材,而驭军严整。

自镇远侯顾成殁,群蛮所在屯结。

官军讨之,皆无功。

授在镇二十余年,规画多本于成。

久益明练,威信大行,寇起辄灭,前后诸帅莫及也。

论功,进左都督。

是年六月召还,以老致仕。

寻起视事右府。

十年卒。

赠临武伯,谥靖襄。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昆阻比诸寨亦恃险不输赋     输:

缴纳

B.其酋吴不尔觇官军少觇:

视、看

C.僭称王,四出攻掠僭:

非法

D.比年储粮少比年:

连年

解析:

选D 比年:

近年。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萧授为将“沉毅多计算”的一组是(  )

①由千户从成祖起兵,至都指挥同知

②攻剽他部,伤官军,发民冢

③水西蛮阿闭妨宜作乱,授结旁寨酋,以计诛之

④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贼不得逞

⑤念授年老,以都督佥事吴亮副之

⑥授督兵抵计沙,分遣都指挥郑通攻三羊洞,马晔攻黄柏山,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选D ①是说萧授职位的提升,②是说诸蛮的情况,⑤是说萧授年龄大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授在永乐十六年,升任右军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湖广、贵州。

宣德元年,萧授派人击败了镇远邛水蛮夷银总。

B.萧授在平定西堡蛮夷阿骨和寨底、丰宁、清平、平越、普安各地苗人的叛乱时,一边追捕一边安抚,秉承皇帝旨意把所有的蛮夷全部赦免。

C.贵州治古、答意二长官司的苗人多次出来掠夺,萧授修筑堡垒分派兵力戍守。

后来贼寇劫掠清浪,杀官吏,萧授派张名打败了他们。

D.萧授上疏要求在清浪、清州二卫,各增加储粮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