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41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docx

高考化学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

高考化学:

撒遍题海题洋网为何捕不到高考题这条大鱼?

胡征善

高考基础题尤其命题专家有意的送分题,90%以上的考生都能自如应对,显然谈不上猜中题押中宝。

除此之外的高考题,为何考生游遍了题海题洋,下足了鱼饵,撒遍了渔网,就是捕不到高考题的大鱼呢?

化学试题反映化学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化工领域方面的新成果,大部分试题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真正融会贯通的学生脱颖而出。

2019年高考I卷化学试题就是如此,例如选择题的第10题、12题、13题;非选择题的第28题和选考题的第35题,占总分的50%。

凡这些情境新颖、陌生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考生作答均不理想,说明信息加工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显得不够,逻辑推理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掌握得还不够。

说明沉溺在题海题洋苦刷题而不注重信息处理能力,势必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2020年高考备考复习如何走?

如何把握2019年高考化学命题释放出的信息,号准高考命题脉搏,提升备考复习技能,将试题给出信息与已学的知识重组,整合出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2019年高考I卷化学:

26题与2015年27题如出一辙

胡征善

2019年高考落下帷幕,I卷化学试题精选命题的情境素材,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化学科学价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命题主旨。

同时坚持改中求稳,稳中求新的命题原则。

不仅发挥了试题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为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不回避历年高考出现过的命题内容,例如:

第26题与2015年第27题如出一辙,均是以硼矿为原料生产硼酸等工业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为背景材料,考查B、Mg、Fe、Al、Ca等元素及其化合物和SiO2的性质,生产条件的控制和条件控制的原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等化学核心知识。

2015年27题.(14分)

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

以铁硼矿(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还有少量Fe2O3、FeO、CaO、Al2O3和SiO2等)为原料制备硼酸(H3BO3)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Mg2B2O5•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为提高浸出速率,除适当增加硫酸浓度浓度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写出两条)。

(2)利用_______的磁性,可将其从“浸渣”中分离。

“浸渣”中还剩余的物质是______(化学式)。

(3)“净化除杂”需先加H2O2溶液,作用是_______。

然后在调节溶液的pH约为5,目的是_________。

(4)“粗硼酸”中的主要杂质是________(填名称)。

(5)以硼酸为原料可制得硼氢化钠(NaBH4),它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还原剂,其电子式为_______。

(6)单质硼可用于生成具有优良抗冲击性能硼钢。

以硼酸和金属镁为原料可制备单质硼,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备过程___________。

【答案】

(1)Mg2B2O5•H2O+2H2SO4==2MgSO4+2H3BO3

提高反应温度、减小铁硼矿粉粒径、搅拌、增大接触面积中的两条

(2)Fe3O4SiO2和CaSO4

(3)将Fe2+氧化为Fe3+使Al3+与Fe3+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除去

(4)(七水)硫酸镁

为什么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析出硼酸?

——常温下硼酸属可溶物质!

硼酸溶解度S(g/100H2O)

温度/℃

0

10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S

2.77

3.65

4.87

5.74

6.77

8.90

11.39

14.89

23.54

38.00

【解析】

(1)反应原理:

溶液中强酸与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

(2)“浸渣”中还剩余的物质易漏填微溶物质CaSO4

(3)调节溶液的pH约为5的目的也可能漏填使Al3+或Fe3+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6)要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备过程”的命题用意,制备过程有多少个反应就以多少个反应方程式来表示。

不能将两个反应“合二为一”,否则Mg置换酸中的氢。

2019年26题.(14分)

硼酸(H3B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医药、肥料等工业。

一种以硼镁矿(含Mg2B2O5•H2O、SiO2及少量Fe2O3、Al2O3)为原料生产硼酸和轻质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95℃“溶浸”硼镁矿粉,产生的气体在“吸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1”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

为检验“过滤1”后的滤液中是否含Fe3+离子,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H3BO3的离解反应:

H3BO3+H2O

H++B(OH)4—,Ka=5.81×10—10,可判断H3BO3是________酸;在“过滤2”前,将溶液pH调至3.5,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沉镁”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液经加热后可返回________工序循环使用。

由碱式碳酸镁制备轻质氧化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H4HCO3+NH3==(NH4)2CO3

(2)SiO2、Fe2O3、Al2O3KSCN

(3)一元弱转化为H3BO3,促进析出

(4)2Mg2++3CO32—+2H2O==Mg(OH)2·MgCO3↓+2HCO3—

或2Mg2++2CO32—+H2O==Mg(OH)2·MgCO3↓+CO2↑

溶浸高温焙烧

【解析】硼镁矿粉在(NH4)2SO4溶液(水解呈酸性)中溶浸,加热至95℃有氨气逸出,有利于溶解平衡的正向移动,而Fe2O3、Al2O3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难以溶解。

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NH4++H2O

H++NH3·H2O

NH3↑+H2O

Mg2B2O5•H2O+4H+====2Mg2++2H3BO3

过滤后的滤液调至pH=3.5析出H3BO3,过滤后的母液用主要成分为(NH4)2CO3溶液或(NH4)2CO3和NH4HCO3混合溶液——NH4HCO3溶液吸收NH3后的溶液控制pH=6.5经“沉镁”得到碱式碳酸镁,高温灼烧得到轻质氧化镁。

过滤“沉镁”

后的母液循环到“溶浸”工序回收。

整个生产流程体现绿色化。

硼酸是(缺电子)路易斯酸(一元弱酸),考题给出了硼酸的真实电离方程式:

sp2杂化sp3杂化

对2020年高考备考启示:

以历年高考试题为母本,结合教材内容,形成以母题为点的辐射网。

韵味化学助力考改

——2019年高考I卷理综化学试题赏析

胡征善

2019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宛如一缕清风,给化学人清新的感受,犹如一壶好酒,给化学人醇香的风味。

体现立德树人命题主旨,坚持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落实“四层四翼”(四层: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翼: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评价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素材,展示科技成果,助推教育改革。

1、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赏析】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理化性质。

A选项: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一方面考查学生对中华化学史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常见化合物氧化铁颜色的掌握。

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分解:

>~2800℃

>1383℃

Fe2O3Fe3O4FeO

黑色黑色

当黏土中还原剂或硅铝酸盐存在时,这种转化温度会大为下降。

显然瓷器的青色与氧化铁有关但不是氧化铁的颜色显示出来的。

基于此,“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天晴云破处天青,却是氧铁焙烧成。

秦兵马俑是用泥塑成佣,阴干后放入窑内焙烧至约1000℃,出窑后再绘制下列各种色彩:

红色

绿色

蓝色

辰砂HgS、铅丹Pb3O4、赭石Fe2O3

孔雀Cu2(OH)2CO3

蓝铜矿Cu3(OH)2(CO3)2

白色

褐色

紫色

黑色

铅白Pb3(OH)4CO3

和高岭土Al2O3·Si2·2H2O

褐铁矿FeO(OH)·nH2O

铅丹+蓝铜矿

碳粉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中国瓷器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来,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在英文中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同名,说明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的主要原料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石的瓷石、高岭土,成坯阴干后经窑内焙烧至1200℃以上在器件表面形成釉面。

本题以反映中华文明象征的陶瓷的制取、使用及区别,考查硅酸盐的性质。

【点评】这里“……青色,来自氧化铁”,用“来自”显然不妥,因为瓷器中的青色就是“来自”瓷土中的氧化铁经高温反应生成了FeO等而造成的。

“……青色,来自氧化铁”最好改为“……青色是氧化铁体现的”

2、展现最新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就感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赏析】“以顶级化学期刊上发表的新型合成氨生物燃料电池为载体,将科学研究与应用热点课题作为情境,考查电池的相关知识与原理”。

本题要求根据电化学原理,读懂装置示意图:

左边电极MV+—e—=MV2+,为负极。

H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失去电子给MV2+,所以负极区的反应是H2+2MV+=2H++MV2+,不是阴极区。

B选项错误。

正所谓:

起点很高,6分得失在于一字之差。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下列叙述周期的是

A.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解析】根据“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可确定这些元素位于第二或第三周期,根据“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和结构示意图Z原子只共用一对电子可推断:

Z为第七主族元素,X为Si元素,因此可推出:

W为Na元素,Z为Cl元素,再根据结构示意图中Y原子共用电子对数和阴离子的电荷值可知Y为P元素。

P原子有5个价电子,3个单电子中的2个与2个Si原子的单电子形成P—Si共价键,另1个单电子结合1个电子使之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该化合物中P

原子及其它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这种新化合物为双-三氯硅甲基磷化钠,是《Science》杂志报道的化合物。

其阴离子为制备高附加值有机磷化物提供了良好的中间体。

P(Y)最高氧化物P4O10对应的水化物是H3PO4或HPO3(偏磷酸)均为中强酸:

K1(H3PO4)=7.52×10—3,K(HPO3)=1.0×10—1

28(3)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H_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

能垒(活化能)E正=_____eV,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本题取材于“我国化学工作者发表在顶级刊物《Science》中的文章‘沉积在α-MoC上单层金原子对水煤气的低温催化反应’”。

该题是教材中催化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反应过程关系图的迁移,考查水煤气变换金催化的吸附机理及能量变化,要求考生能读懂图给的信息,明确活化能、反应焓变△H的概念。

水煤气变换的△H可由起始点[CO(g)+2H2O(g)]相对能量0eV到最后一点[CO2(g)+H2(g)+H2O(g)]相对能量—0.72eV,确定为△H<0。

该反应历程正反应最大的能垒应是最大值1.86eV与—0.16eV之差(2.02eV)。

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0.16eV对应的物质(COOH※+H※+H2O※),产物是1.41eV对应的物质(COOH※+2H※+OH※),即COOH※+H※+H2O※=COOH※+2H※+OH※(或H2O※=H※+OH※)。

【说明】电子伏特(eV)是能量单位:

一个电子(e—,电量为1.602176565×10—19C)在真空中通过1V电压差所获得的动能。

因1W=1J/s,1V=1W/A=1J/(s·A),

1C=1s·A,所以1C·V=1J即1eV=1.602176565×10—19C·V=1.602176565×10—19J

此外,还有第10题少量HCl分子在253K的冰表面的吸附和溶解过程;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MgCu2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等等,均向考生展示了化学研究的成果,让考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3、快捷接受加工信息,考查综合素质

试题通过文字、图表(必考题10副图,选考35题3副结构图,1张熔点数据表,选考36题1副合成路线图)等多种方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读懂、处理,并与已有的知识整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方案。

【赏析】第(3)小题给出氧化物的熔点数据,解释熔点差异的原因,必须从“不同晶体类型”和“同种晶体类型”两方面来考虑。

物质熔点比较的一般规律:

(1)不同晶体类型:

熔点一般是原子晶体高于离子晶体高于分子晶体;

(2)晶体类型相同

A.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间的熔点高低比较要看晶格能的大小,晶格能的大小又要看离子的电荷、半径和电子层结构;

B.原子晶体:

通常要看共价键的键能;

C.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间的熔点比较要看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极性、氢键、分子构型等有关。

本题的Li2O和MgO属典型的离子晶体而P4O6和SO2属分子晶体,MgO和Li2O的熔点高低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的电荷。

P4O6和SO2熔点高低比较主要是相对分子质量影响,这里只要根据常温下它们的状态就能得到结果。

第(4)小题“Mg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和(a)结构图可知:

8个四面体空隙填有4个Cu4四面体,八面体空隙是4个Cu4四面体最邻近的Cu连接成一个八面体空隙的四面体(下图中红线连接部分),Cu原子数16,Mg原子数8,拉维斯结构图的化学式为Mg8Cu16。

在立方晶胞中,若已知晶胞常数a,面对角线(红线)为

a,体对角线(蓝线)为

a。

根据图(b)可知4x=

a,4y=

a,故x=

a/4,y=

a/4。

ρ(MgCu2)=8M(MgCu2)/(NA×a3)=8(24+2×64)/[NA(a×10—10)3]

36.[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化合物G是一种药物合成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7)设计由甲苯和乙酰乙酸乙酯(CH3COCH2COOC2H5)制备

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机试剂任选)。

【答案】

(1)羟基

(2)

(3)

(4)C2H5OH,浓硫酸,△(5)取代

(6)

【赏析】第(3)小题:

含六元环且含醛基的

的同分异构体,即有

—CH2CHO、—CH3和—CHO(4种)。

第(7)小题:

由合成产物

结构分析,是CH3COCH2COOC2H5中两羰基之间的亚甲基上的一个H原子被—CH2C6H5取代。

接受题给合成路线中的

所以设计的合成路线为:

这种设计合成路线多年来是化学I卷的命题套路,需要快捷提取题给有效信息,调用已有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提出合理的合成路线。

RCH2Br与—COCH2COOR的反应机理是亲核取代,C2H5O—结合

—COCH2COOR中H+生成—CO—CHCOOR阴离子,此阴离子进攻RCH2Br碳正离子,后失去Br—得到产物。

2019年高考I卷化学试题不仅精选命题情景,展示科技成果,精彩的呈现形式,而且重基础讲创新,给2020年高考备考提供有力有效的典范示例。

请看下一篇《重基础讲创新——2019年高考I卷化学试题赏析》。

重基础讲创新

——2019年高考I卷化学试题赏析

胡征善

高考结束普遍反映I卷化学试题较难。

事实上试题难度不大,之所以认为难是以其情景的新颖性与平时训练多有出入而显得“出乎意料”。

命题者独具匠心,将基础载予创新的题型上,显示出清新的题风,将能力建立在提取信息上,创新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

开了高考命题“基础+创新”的先河,真正向中学教学题海战术提出了宣战,引导中学教学将重点转向能力的提升上。

重视基础是命题的主旋律,2019年高考I卷化学试题中的第7、8、9、11、26、27及选考题中部分试题等都是基础试题,且第26题是2015年高考I卷第27题的翻版。

命题新而脱俗,取材精且隽永。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苯

【解析】C选项:

甲基上至少有2个H原子不在分子平面内。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解析】A选项:

不打开K,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滴下。

B选项:

b装置用于吸收挥发出来的Br2(g)。

C选项:

不仅有效吸收HBr而且能防倒吸。

D选项:

常温下溴苯是液体,分层分液而不是结晶析出。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设冰的密度为0.9g/cm3)

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

【赏析】本题看起来唬人,实际上只要根据选项叙述,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表示就可以明确作出正误判断。

B选项涉及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设水为1mol(18g),体积18g/0.9g/cm3=20mL即0.020L,所以c(H+)=c(Cl—)=10—4mol/0.02L=5×10—3mol/L。

第一层只存在HCl分子,第三层既没有HCl分子且冰的氢键结构没有改变,因此不是各层均存在可逆电离,也不宜称作可逆反应。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a1=1.1×10—3,Ka2=

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赏析】由图可知,滴入的NaOH(aq)浓度不是很低,否则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可能随着滴入NaOH溶液而逐渐降低。

在溶液温度、电极材料、电极间距离、电极浸入溶液的面积等因素相同时,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和离子的电荷有关。

b点为反应终点即生成邻苯二甲酸根A2—,因A2—水解溶液呈碱性。

C选项错误。

D选项:

b点之后,由坐标图可看出NaOH大约过量一半。

若起始含amolKHA,

加入amolNaOH刚好生成A2—,NaOH再过量a/2mol,此时溶液中含Na+1.5amol、K+amol、OH—0.5amol。

D选项正确。

阴阳

B选项没有确定是哪一点或某范围,这就不一定正确了!

若忽略其它因素,只考虑离子浓度和离子的电荷对导电能力的影响,则c(Na+)+2c(A2—)与c(HA—)的大小比较,若c(Na+)+2c(A2—)等于(大于、小于)c(HA—)即Na+和A2—导电能力之和等于(大于、小于)HA—。

设起始溶液中含HA—为amol,当滴入NaOH为a/4mol时即导电能力Na+和A2—之和等于HA—,若滴入NaOH小于(或大于)a/4mol即导电能力Na+和A2—之和小于(或大于)HA—。

也可用极限法来判定:

假设没有滴入NaOH溶液即a点,c(Na+)=0,且H2A的Ka1很大于Ka2,溶液中c(A2—)很小,此时必然HA—导电能力大于A2—。

若NaOH刚好与HA—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c(HA—)很小,此时必然A2—导电能力大于HA—。

设外电路通过xmole—,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情况:

未滴入NaOH溶液     NaOH刚好与HA—完全反应(b点)

c(A2—)很小,导电性可忽略     c(HA—)很小,导电性可忽略

c(K+)=c(HA—)    c(Na+)+c(K+)=2c(A2—)且c(Na+)=c(K+)

                c(Na+)=c(A2—) 

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c(Na+)和c(A2—)总是增大,c(HA—)减小,由下图可以看出,Na+和A2—的之和不总是大于HA—。

【答案】

(1)碱煮水洗

(2)加快反应热水浴C

(3)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杂质防止Fe3+水解

(4)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5)NH4Fe(SO4)2·12H2O

【解析】本题属于常规的实验制备试题,难度不大。

考查实验的基本技能。

第(3)小题设问方式与通常情况下的叙述不同,通常情况的设问是“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其目的是____”。

而本题的设问,需要疏通语句,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5)小题:

先求NH4Fe(SO4)2·xH2O相对分子质量M:

1.5×18/M=0.056,

M=482.1=M[NH4Fe(SO4)2]+18x=270+18x,x=12

28.(14分)

水煤气变换[CO(g)+H2O(g)

H2(g)+CO2(g)]是重要的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

回答下列问题:

(1)Shibata曾做过下列实验:

①721℃时使纯H2通过过量CoO(s),CoO(s)部分被还原为Cs(s),平衡后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

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s(s)的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