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42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docx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

(时间:

60分钟,分值:

11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

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CD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点睛:

古典诗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18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11分)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梯媒:

媒介。

邓通:

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

夷甫: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罗诗第一联,深刻东西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答案】CE

【解析】此题考查从整体上鉴赏评价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C徐诗对邓通的命运没有同情之意;E徐诗并不诙谐。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相同之处:

a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

b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

c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

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点睛:

诗歌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

审清题干,明确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

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渲染等;

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3、【18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11分)

过辛稼轩神道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

【注】辛稼轩神道:

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太行天党:

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阴符》:

兵书。

宰:

坟墓。

(1)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E.

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答案】AE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对应注释,中对于诗句中太行天党做出了解释,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

E项,诗中的句子表达的感情是:

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

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

C项可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理解;D项化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同时要张以宁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分析苍凉的意境和悲壮的情怀,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内容。

4、【18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11分)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

moto,大醉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5分)

A.

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

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

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

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答案】CE

(2)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

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

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解析】首句写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样幅图画:

青山挺秀,绿水环绕,小径曲曲弯弯,于青山绿水间或隐或现。

这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薜荔和女萝。

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这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越写环境美,越显得住宅好,越显得主人公人品好。

或说者,正因为人品好,所以才显得住宅好,又显得环境美。

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现手法?

这首诗(词)运用了(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揭示表现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5、【18届河南省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1分)

悲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B.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性。

C.颈联写山鸟乐晴,井梧知寒,对比分明,暗含对朝廷中一些官员安于享乐,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

D.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气度和抱负。

E.全诗通过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来表现秋的意境,表达诗人复杂的感情,耐人寻味。

【答案】CE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其中感慨一词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直抒胸臆、用典抒情。

(2)对秋意寒凉,时节变迁的感伤。

对国家时局动荡,危机暗伏的忧虑。

对自己空有忧国之情、报国壮志,却不受赏识,无从施展的悲哀。

对朝廷中某些人安于一己享乐,排挤打压正直之士的抨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运用典故,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

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

6、【18届湖北省荆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11分)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

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

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

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西江月为词牌名,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标题。

B.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山河碎,志不达,峥嵘岁月,挥之不去。

C.

百年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

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D.早趁

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催租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突显主旨。

E.这首示儿词以家事入文,朴实自然,诙谐幽默,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平和达观,超然物外。

【答案】AE

(2)词中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这两句是反话,词人一生高风亮节,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之志至死不渝,此时身闲志不闲,家事易了,国事难忘。

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管竹、管山、管水的惬意)对一般闲居老者来说固然可取,但对来说这都是最不相宜(最不愿管)的。

这两句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词中‘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词作上阕写词人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平生所经历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像过眼云烟般的消失了。

近来我的身体非常孱弱,就像入秋的蒲柳,过早地衰老了。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如今,对于我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

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

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到了官府催缴租税的期限,你们就及早交纳完毕;家中的出入收支,你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表面上看是显示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上在词中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可见词中所说都是反话。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词中,如果不看和注释,可能我们真的会认为词人只是借助生活中的琐事来反映了词人晚年的生活和心境,显示出一种自然恬淡,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但词人一生的心愿以及注释中特别提到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看,词中所写看似闲适的生活只是无奈之举,隐含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7、【18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11分)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

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B.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C.

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D.

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E.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6分)

【答案】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

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

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独闭门不为花迷分析

8、【18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11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晚次:

指晚上到达。

鄂州:

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

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

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

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

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起来。

D.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E.

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答案】BC

【解析】A项,犹是一词,即犹有船行一天的航程,表现诗人的失落之情。

D项,因为战乱,诗人以前的家业丧失殆尽,然烽火硝烟未断,江上仍不时传来战鼓雷鸣之声。

E项,构思上不事典故,语言平实。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行旅过程的孤苦之情。

首联由喜上心头到失落,感情一扬一抑,表现诗人旅程孤凄苦闷;颔联白描船中耳闻目睹之事,借船中常景,表现行旅生活的枯涩乏味。

强烈的思乡之情。

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人往三湘,对月思归,表现强烈的思乡之情。

伤时、厌战之情。

尾联写所到之处,无不战云密布,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忧国之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孤帆万里归心征战更堪和注释中的避战乱浪迹天涯分析。

9、【18届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11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

醒。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B.

首联写了诗人早起后的所见所闻,看到晨光初照,屋室通明,听到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C.

颔联里写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因为大地变得潮湿而懒洋洋地爬起来,小鸟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

本句写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紧扣了早字主旨。

D.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

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是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

本句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E.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AD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6分)

【答案】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饮酒甚多,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

,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要求考生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句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

体乍轻分析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点睛:

古典诗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