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35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docx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

生物(七下)课本答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观察与思考

1.现在的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它们都依靠从森林中获取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

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进行人类那样的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2.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促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

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加之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这些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

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资料分析

1.就“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

“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2.图中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

由此可以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技能训练

1事实。

2事实。

3事实。

4观点。

5观点。

练习

1.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体形、使用工具和是否着衣这三个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半直立行走到直立行走;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天然工具,再到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直到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的现代工具;从赤身裸体到懂得御寒、遮羞。

2.1000万~2000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导致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类起源成为可能。

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适应了环境,而且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

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其他生物的原因是:

人类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在群体的合作与交流中产生了语言,这大大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火的使用改变了古代人类的饮食,促进了脑的发育,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语言的交流也促进了脑的发育,反过来脑的发育又进一步提高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上述这些都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所有其他的生物。

5.人类应当视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同自身一样,都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

对于人类的近亲──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人类更应当加强保护,如大力保护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建立现代类人猿自然保护区,等等。

第二节 人的生殖

观察与思考

1.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生殖细胞(精子)的结构是睾丸,输送精子的结构是输精管;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的结构是卵巢,输送卵细胞的结构是输卵管。

2.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可以比喻成胚胎和胎儿的“宫殿”,因此称为子宫。

练习

1.这种说法不十分准确。

从医学上讲,孕妇妊娠约持续280天。

在280天左右出生的新生儿,都属于足月出生。

2.输精管和输卵管──输送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

阴茎和阴道──精子排出并进入母体的通道(或答交配的器官)

睾丸和卵巢──产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并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

3.母亲在怀孕期间,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生命活动的负担都明显加重,胚胎和胎儿体内的营养物质都是通过母体获得的,胚胎和胎儿产生的废物都是通过母体排出的。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母亲怀孕期间的艰辛。

4.胎儿生活在母体内,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的。

如果孕妇喝酒、吸烟(包括被动吸烟)或者吃了某些药品,酒精、烟草和这些药品中的有害物质,就会通过胎盘和脐带到达胎儿的体内,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青春期

资料分析

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差别:

一般地说,女孩早于男孩,女孩是8.5~9岁,男孩是10.5~11岁。

2.可能不完全一致。

图中的数据只是某地男女生身高平均值。

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状况和不同体质的同龄、同性别同学,身高的变化情况总会有些差异,所以,自己和本组同学的身高变化数据与图中的数据常常不完全一致。

3.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变化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有关。

通过比较教科书内资料分析中两幅曲线图可以发现,随着睾丸和卵巢的发育,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依次明显开始增加,体重也依次明显增加,这必然会导致体形发生变化。

4.青春期期间,男孩还会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长出阴毛和腋毛等身体变化;女孩还会出现声音变细、脂肪积累增加、臀部变圆、乳房增大、出现阴毛和腋毛等身体变化。

练习

2.青春期的卫生保健还包括性心理健康,正确处理一些男孩子的包皮过长和包茎,正确处理一些女孩子的痛经,以及正确对待性自慰等。

3.作为一名男生,应该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对待女生来月经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应嘲笑因月经来潮而不能参加体育锻炼或重体力劳动的女生,应当热心帮助她们完成劳动任务。

  第四节 计划生育

资料分析

1.大约是1600~1700年。

2.我国从1949年到1989年,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新中国是1949年10月成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探究

1.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来推算,一般地说结论应当是相同的。

2.也能。

3.计划生育的结果是使每个家庭的孩子不仅数量少而且健康,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更加集中的物力来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可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

每个家庭都能这样做,这显然有利于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练习

1.这种说法不正确。

这是因为粮食问题只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人不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能够生存的,衣、住、行、资源、环境以及教育、医疗和就业等众多问题,同样在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2.“多子多福”这种说法不正确。

这种观念主要是一些地区的人们担心自己年老时没有生活保障,没有人照顾,因此需要多养孩子,依靠孩子长大后抚养自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当人们年老后,社会上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将会承担起过去由子女要做的多种事情。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还很低,一些老年人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要真正保障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权益,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资料分析

1.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的来源。

探究

1.如果不同,原因可能是:

实验操作不够规范、测量不够准确或计算出现错误等。

2.探究实验只做一次,可能有误差出现,所以结果不可靠。

应该在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做3次,并取这3次的平均值,以便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

练习

1.

(1)B;A;E。

(2)长期将食物D作为主要食物,缺陷是除维生素C外,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含量太少并且缺乏维生素D,因此不利于健康。

2.

(1)1000g黄豆中的糖类是186g,脂肪是160g,蛋白质是351g,钙是1.9g。

这样的食物,脂肪、蛋白质和钙明显超过了他每日的需要量。

2500g牛奶中的糖类是85g,脂肪是80g,蛋白质是75g,钙是2.5g。

这样的食物,糖类和蛋白质不能满足他每日的需要量。

(2)1250g。

3.唇和口角发炎,是因为身体内缺乏维生素B2(核黄素)。

稻谷、麦粒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成为精米、精面,损失了富含维生素B2在内的多种维生素的胚和内种皮。

如果长期食用精米和精面而副食又很单调,则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B2,就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2的缺乏,造成唇和口角发炎。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探究

1.馒头碎屑与唾液混合得是否充分,实验装置保持37℃左右的时间是否足够长等,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2.它们的区别是:

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

它们的联系是:

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

3.口腔中唾液里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演示实验

胆汁对花生油能起到乳化作用──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变成大量细小油滴稳定地分散在水中的乳状液。

胆汁中没有起消化作用的酶,但是胆汁通过乳化作用可以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这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资料分析

成人的小肠比大肠长许多。

小肠内壁上有皱襞,小肠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这些都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此外,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内表面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因此,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而不是大肠。

技能训练

(1)消化道中从十二指肠开始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所以,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里面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练习

1.

   2.小肠分泌的肠液在小肠中,胆汁和胰液也都流入小肠中,所以小肠的消化液最多,可达2015mL左右。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资料分析

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2.根据食品包装袋上注明的生产日期或保质时间进行推算,就可以判断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3.购买蔬菜时要看蔬菜的颜色是否新鲜,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就可以知道它的新鲜程度。

购买鱼肉时,要看它们的颜色是否有光泽,闻闻气味,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新鲜程度。

买肉时还应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

练习

1.营养合理的饮食,应该是每日均衡地吃“平衡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每日的早、中、晚餐能量比例合理,并按时进餐。

2.这种说法不科学。

蔬菜、水果上有“虫眼”,不能证明蔬菜没有喷洒过农药。

有了“虫眼”的蔬菜,可能是蔬菜长虫后又打了农药,也可能是虫子没有被农药杀死。

3.不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

这是因为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中的有毒物质会大量积累在家禽家畜的体内,这不仅影响了家禽家畜的生长发育,而且人吃了这样的家禽家畜,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资料分析

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

此外,鼻腔前部的鼻毛、鼻腔表面的黏液和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和黏液,也在保证气流通畅方面有一定的功能。

2.呼吸道还具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

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

3.呼吸道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

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向咽喉的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并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病原体。

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及白喉)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痰液进行传播。

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5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北欧人的鼻子显得大一些。

鼻子大一些,鼻腔也就相应长一些,这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练习

1.进行人工呼吸之前,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污物,目的是使溺水者的鼻、咽、喉部通畅,以利于空气进出肺部。

否则,空气容易进入胃内,回气时可能带动胃内食物返出,出现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

2.这说明口腔在湿润吸入的空气的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水分。

用嘴呼吸不能对吸入的空气起到充分的预热和清洁作用,所以不如用鼻呼吸好。

3.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是通过呼吸、飞沫和痰等传播的。

这些致病微生物到达患者发病部位的“旅程”是:

外界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炎则是到达肺)。

4.如不及时治疗,支气管处的细菌、病毒等可以通过气管和支气管扩散到肺部,引发肺炎。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实验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

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资料分析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2.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通常地说,实验组减去对照组的变化数量,可以得到实验组产生的变化数量。

但是,这一实验只是定性观察,因此,只能起到对比的作用。

3.人体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少;而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再加上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中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

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练习

1.

(1)在相同的时间内,坐、散步和睡眠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少。

游泳、慢跑、踢足球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多。

依据是教科书中第51页的表格。

(考虑到还有无氧呼吸供能,因此,特别是较激烈的运动,不能单以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来确定耗能多少。

这不能要求学生回答清楚。

(2)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是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

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本题较深,意在启发学生查找资料)。

2.

(1)左图同右图相比,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比较缓和。

(2)左图可能反映睡眠或散步,右图可能反映剧烈的运动。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资料分析

1.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高(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因此,在恶劣的空气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要设法净化空气,并学会自我保护。

2.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

除了刺激眼、鼻和咽喉外,吸烟也会明显地增加人们患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机会,并大大增加儿童和青少年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如咳嗽、气喘、痰多、损坏肺部功能和影响肺部发育等。

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购买的家具以及发胶、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空气质量,等等。

练习

1.过一段时间搬进去住的好处是,装修后的墙壁和新家具上的有机化合物可以扩散干净。

2.戴口罩时应该注意:

口罩能否过滤细小的尘埃;口罩与自己的脸形是否相适合;口罩戴着是否舒服和便于清洗,以及口罩的清洁和妥善地存放等。

3.应在一天中尘埃比较少、空气比较清新时锻炼身体,应在尘土比较少、空气比较清新的地方(如公园内)锻炼身体,等等。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资料分析

1.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分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2.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的。

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3.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做“流动的组织”。

实验

1.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2.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红色,数量多,不用染色就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个体比红细胞大,数量少,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

3.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许多,并且需要进行特殊的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血小板。

练习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

通常采用喝水和适量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贫血患者的症状是:

面色苍白并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一般地说,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

在这种环境下集训,可以增加足球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足球运动员血液的供氧能力。

4.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自己也会死亡,所以白细胞的寿命比较短。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实验

1.可以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

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不同:

在小动脉中流动快,在小静脉中流动慢,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

2.一般可以区别出三种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练习

1.

血管名称

结 构

功 能

管壁特点

管内血流情况

动脉

较厚、弹性大

  速度快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静脉

较薄、弹性小 

  速度慢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

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内径十分细小 

  最慢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2.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流动。

血管由于血液比较多而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

针刺入的是静脉。

多数静脉分布得比较浅、管壁比较薄、弹性较强,这些都有利于针的刺入。

静脉中血液向心流动,刺后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观察与思考(心脏)

1.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

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

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

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

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3.左心房与左心室相连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连通。

左右两侧的腔是互不连通的。

4.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种瓣膜只能朝向心室开,从而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

同样,心室与动脉之间也有瓣膜,这种瓣膜只能朝向动脉开,从而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

总之,瓣膜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血液循环)

1.这个红细胞流回心脏的路径将是:

指端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

因此,这个红细胞在回到心脏前不可能到达脚趾。

当这个红细胞再度从心脏出发,它的流动路径将是: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如果这时它再次从心脏出发,才有可能通过主动脉、各级动脉和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到达脚趾。

2.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氧与上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离;在肺部毛细血管处,上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来自肺泡中的氧结合。

练习

1.这种说法不对。

心脏的搏动具有很强的节律性,并且心脏的舒张期比收缩期长一些,从而使心脏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心脏能够不停地搏动而不疲倦。

2.缺乏锻炼的人,心脏壁的肌肉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不强,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不够多,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勉强满足肌体的需要。

3.在肺循环中,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氧供细胞利用,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4.这种说法不对。

肺动脉里流动的不是动脉血,而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不是静脉血,而是动脉血。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练习

1.ABO血型除了用于输血之外,还可用于推测子女可能出现的血型、亲子鉴定以及侦破案件等。

3.严重贫血的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所以应当输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如果这种患者不存在营养不良症状,则可以进行成分输血──只输红细胞。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和组织液,所以应该输入血浆。

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缺少的只是血小板,所以应该进行成分输血──只输血小板。

调查

2.这类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主要原因是血液传播等。

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关键之一是防止因献血、输血等而传播这类疾病。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观察与思考

1.输尿管上接肾脏,下连膀胱。

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组成,此外还有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2.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肾的颜色为紫红色,推测肾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各处,所以,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资料分析

1.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

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则略有增加。

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分。

2.同血浆相比,肾小囊中的液体含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物质。

3.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肾小囊液体中的全部葡萄糖。

练习

1.

(1)运动这一天同完全休息这一天相比,散失的水量要多许多。

因此,人们运动时应当多喝一些水。

(2)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汗液蒸发时能吸收人体较多的热量。

汗液分泌多,蒸发多,体内热量散失的就多些。

由于运动时的水分主要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液就相应减少了。

(3)运动时呼吸的频率加快、呼吸加深,并且体温略有升高,所以呼出气体中的水量增加了。

2.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肝脏内的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内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和肾小囊、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3.可能是肾小球出现了病症,致使红细胞经肾小球进入到肾小囊中,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4尿素和无机盐等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所以,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要排出尿液。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

资料分析

(一)

1.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分解者)能利用和分解人粪尿中的有机物。

2.植物的生长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