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72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顓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郭沫若题司马迁墓五言诗一首:

“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

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民父,千秋太史公。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说: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二曰《资治通鉴》。

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

写作背景: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这三件事中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

“完璧归赵”写的是秦国要骗取和氏璧和赵国想要保存和氏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秦王侮辱赵王和蔺相如维护赵国尊严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私人恩怨与赵国的国家利益的矛盾。

作者通过这几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推进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集中对秦斗争这个平台上。

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核心。

3.这三组矛盾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明确:

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实际上都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廉蔺交欢虽然是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实际上,也暗含着秦与赵的斗争。

廉颇蔺相如都是在与秦国斗争的背景下,选择了国家利益。

而前两件事也为廉蔺的私人恩怨埋下伏笔。

一、注音。

缪()贤赦()免袒()露倨()傲睨()柱

佯()为汤镬()靡()乱不怿()避匿()

二、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请奉盆缶。

()3、拜送书于庭()4、召有司案图()5、秦自缪公以来()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古义今义

2、廉颇宣言曰古义今义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今义

5、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今义

6、明年复攻赵古义今义

四、找出并解释词类活用的字。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④怒发上冲冠()

④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

③卒廷见相如()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

④毕礼而归之-归: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

;后:

五、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求人可使报秦者()3、而君幸于赵王()4、徒见欺()5、君何以知燕王\何以知之()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7、故燕王欲结于君()8、乃设九宾礼于廷()9、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10、拜送书于廷()

六、省略句:

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列观2、不如因()而厚遇之3、()卒廷见相如

七.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八、翻译。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缪贤舍人(     )  西河渑池(     )秦王不怿(     )

  2.解释下面加线词语。

  去亲戚(     ) 约束(    )   宣言曰(    ) 请指示王(    )

  从此以往(    )前进缶(    ) 明年复攻赵(    )

  以示美人(    )不过三十日(  )鄙贱之人(   )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二、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

  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

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

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

  

(1)

  

(2)

  (3)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

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二)渑池之会。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

请简析。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

  ②实际上说: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三)廉蔺交欢。

  8.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

(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

  (2)

  (3)

  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   )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

  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三、延伸阅读.

(一)阅读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做题。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2],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

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3]相如于市,武安君[4]十万众压邯郸[5],而责[6]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7],柔廉颇[8],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

真实意图。

[2]九宾:

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叫苦连天是战国隆重的外交礼节。

[3]僇:

通“戮”,杀。

[4]武安君:

秦将白起的封号。

[5]邯郸:

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6]责:

求,这里指索取。

[7]劲渑池:

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8]柔廉颇:

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  )

  A.用手压住   B.止住 C.察看  D.依照

  (2)而归直于秦()

  A.归属   B.归还  C.返回 D.通"馈",送

  2.选出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   )

  A.现在大王如果是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B.现在却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那十五城。

  C.现在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D.现在如果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这十五城。

  (2)而责璧与信。

(  )

  A而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而要索取赵璧和要求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而责备赵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而要赵交出玉璧,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二)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_____,通_____。

  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   )

  A一概       B一样          C一经        D专一

  3."方"作介词所带的对象是(   )

  A.蔺相如。

  B.蔺相如引璧睨柱。

  C.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4.下面动词中有一个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三个,这个是(   )

  A.让            B.叱        C.引             D.诛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  )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参考答案

  一、1.miào miǎn yì

  2.内外亲属  信约,限制  公开扬言  指出来,给人看 往那里 趁此上前,进献 第二年  妃嫔  不超过  知识浅薄,地位低下

  3.D(②④⑤请允许我)

  二、1.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D

  3.(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4.D

  5.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

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

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A(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8.(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

  9.C

  三、

(一)1.(1)C (2)A 2.(1)D(2)B

  

(二)1.信同"伸" 2.C 3.C 4.D 5.A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

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

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

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

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

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

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

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

“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

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

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

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

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

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

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

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

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