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80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x

浙江专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8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

第38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

(2017·4月,26)考查“双百”方针

4次1考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a

b

b

b

(2016·10月,16)考查“一箭多星”技术

4次1考

考点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梳理·基础知识]

(加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

一、提出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2.提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含义: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果:

文学创作繁荣,电影和戏剧百花争艳。

5.意义:

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二、曲折

1.背景:

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

2.表现: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三、繁荣

1.背景:

改革开放时期,“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

2.表现:

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加试)“双百”方针的提出和破坏

史料一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邓小平

[读史用史]史料一反映了“双百”方针内涵,体现“双百”方针在文艺上怎样的要求?

提示:

创作自由是文艺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百”方针是实现创作自由的根本保证。

史料二

[识图解史]图示显示的是“样板戏”。

结合所学,指出图片显示“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界的什么状况?

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双百”方针被破坏。

要点二 (加试)“双百”方针实践体现

史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

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读史用史]

(1)结合史料指出改革开放前后对李鸿章有何不同评价。

提示:

1978年以前认为李鸿章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是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民族利益,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1978年以后认为李鸿章主持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1978年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后,实行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左”倾错误到恢复“双百”方针,思想日益解放;史学观念的改变,史学研究由受限制走向相对开放、自由。

[精练·选考题组]

【例】(加试)考查“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

“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解析 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提出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选B项。

A项无从体现,材料未提及人民群众和工农阶级,故C、D项错误。

答案 B

练1考查“双百”方针的内涵

(加试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与其不符的是(  )

A.它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解析 “双百”方针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的影响是在中国国内,不可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答案 D

练2考查“双百”方针的影响

(加试题)1960年电影《五朵金花》在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荣获了“银鹰奖”的“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导演”大奖。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 《五朵金花》在国际上获奖说明了当时电影的繁荣。

其主要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的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 A

考点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梳理·基础知识]

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知识拓展】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

[微点拨]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李四光——地质力学;华罗庚——数学;吴阶平——泌尿外科。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技

(1)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医学: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1)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1)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2)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3)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3.意义:

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2015·9月浙江选考调研)(节选)史料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一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据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整理

[读史用史]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意义。

提示:

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点二 运载火箭研究的成就

史料

[识图解史]图片①航天英雄杨利伟。

②“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

简述图示成就有何重大意义?

试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在空间技术领域和运载火箭研究方面体现我国先进水平的科技工程是什么?

提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

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奔月”工程。

[精练·选考题组]

【例】考查新时期科技成果

(2016·浙江10月选考)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

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  )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1981年。

答案 C

练1考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

(2017·宁波3月模拟)2016年11月18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结束33天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

回顾中国航天史,下列选项说明我国开始步入太空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

D.“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解析 题干要求“开始步入太空时代”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练2考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2017·温州2月测试)《中国瓷都章程》写道: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解析 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故选C项。

答案 C

练3综合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

(2017·杭州高三期末)《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说:

“科学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工作,为我国夺得了这项理论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为生命起源的唯物辩证学说取得了一项有力的新论据。

”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是指(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大跃进期间水稻亩产超过万斤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合作任务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是指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A项正确。

答案 A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返回祖国,并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下列四幅图片中的人物,可归入此列的有(  )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③④

解析 选项中的四位科学家都是回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和代表。

答案 C

2.(2017·台州2月评估)2017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下列在新中国初期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中,与屠呦呦同属医学研究领域的是(  )

A.袁隆平B.吴阶平

C.钱学森D.华罗庚

解析 屠呦呦获奖的科学技术领域是医学,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2017·温州九校高三期末联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列成就按取得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②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A.④③①②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

答案 B

4.(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历史照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直接史料,下图所示照片可用于研究(  )

A.“长征1号”火箭的发射

B.改革初期群众的日常着装

C.中国开始跨入了原子能时代

D.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解析 1970年,“长征1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故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故B项错误;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1981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温州十校高二联考)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化大革命”时说:

“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

”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②④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要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

故选B项。

答案 B

6.(2017·名校协作体联考)2016年11月17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昭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再创新高。

下列对航天技术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进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196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B.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解析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我国首次承揽商业卫星发射业务则是在1990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是在1984年4月发射成功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7.(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升空,表明中国在空间通信技术方面已经领跑世界。

中国跨入太空时代始于(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

B.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的上天

C.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开始探索太空开始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答案 A

8.(2017·台州中学高三统练)2016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首个中国航天日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下列有关中国航天历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B.1984年,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C.中国已经掌握“一箭多星”等技术

D.1999年,发射“神舟5号”宇宙飞船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与题目要求不符,故排除;2003年10月15号,发射“神舟5号”宇宙飞船,D项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9.(2016·绍兴高二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科教事业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位置。

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历程的是(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号召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④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

解析 ①1995年;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③是1988年;④是1985年。

故选D项。

答案 D

10.(能力提升题)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

A.核武器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D.运载火箭技术

解析 材料中提到跟月球有关的科技成果,D正确,2013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携带中国的第一辆月球车,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月面软着陆,并开展月面就位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

答案 D

11.(加试题)(2017·台州高三期末质检)《回春之曲》是田汉于1935年的作品,描写一些南洋的爱国青年华侨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回国参加抗战的动人故事。

下列作品的拍摄与《回春之曲》属同一时期的是(  )

A.《三毛流浪记》B.《一江春水向东流》

C.《风云儿女》D.《红高粱》

答案 C

12.(加试题)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下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旨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形成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促进了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的情况下,为满足人们对社会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而提出,它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的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3.(加试题)观察右图(《曲阜孔庙的塑像被砸毁》),图中现象的发生表明(  )

A.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破旧立新

B.儒家思想已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C.“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批文物惨遭洗劫

D.新时代需要对孔子的形象重新进行更新

解析 图片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文物的巨大破坏。

答案 C

14.(加试题)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

B.“二为”方向的正确指导

C.文化艺术奖项的大量设立

D.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 A、B两项属于根本原因,C项属于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5.(加试题)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  )

A.建国初期B.全面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

解析 《西游记》、《红楼梦》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电视剧,都属于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重新确立后,文艺界取得的成就。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6.(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 解答第

(1)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解答第

(2)问应结合图片反映的事件的时代背景。

解答第(3)问注意从二者的继承与发展角度分析。

答案 

(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

(2)问题:

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

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