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58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0 大小: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其理由在于:

(1)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2)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

(3)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

美学即艺术哲学。

(1)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3)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3(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2)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

(五)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具有密切关系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

2(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于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美学就应当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研究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美学研究运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就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审视各种美学问题。

(六)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这是由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决定的,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各种美学研究的方法只有与人生价值相联系才能把美学研究引向深入。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层次的。

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不是等量客观的,这里有最基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区别,要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区别对待,使之适用于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方面。

二、基本理论

(一)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

1(美学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提出这种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美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和出发点。

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涵盖了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美学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既可以了解人类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今天的美学研究提供出发点,又会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

(3)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艺术在美学研究诸对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艺术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决定了通过艺术去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观念等会更有效、更深刻。

这些重要特点是:

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c(艺术作品蕴含的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概括,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因此通过艺术去研究其它审美对象,就更容易深刻揭示它们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物质。

d(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艺术作品能充分显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学思想。

(二)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

美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具体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才能具体化和深化。

在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采用方面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同时还应明确:

a)美学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任何人、任何一种研究都不可能采用所有的方法,只能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加以选择。

b)各种不同的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使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方法。

c)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美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这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与美的联系中加以阐述的。

2(美的规律的理论。

这是关于人类审美创造方面的理论。

首先,强调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其次,美的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于异化劳动的研究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即异化劳动的两重性表现为美学上所具有的两重意义:

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4(艺术本质理论。

a.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b(其次肯定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特殊性,即与政治、法律等相比,没有那么直接,存在着一些中间环节。

c(艺术的本质在于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艺术、促进了人类美感的形成。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和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美学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三、重点、难点阐释

(一)如何理解美学学科性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涉及的是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理解,也即回答什么是美学的问题。

(1)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和普遍性。

爱美是人的天性,在远古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人类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例如:

山顶洞人用贝壳、兽牙制成的项链持在脖子上作饰品,仰韶人制作生动多彩的彩陶以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今天,现代人更是十分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

人们创作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环境、美化自身都表达了对美的不懈追求。

这些充分表明审美现象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审美活动也会不断发展;

同时审美现象又是一种普遍现象,渗透到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2)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美学是对人类在长期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实践中不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回答。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鲍姆嘉登创立的,不过,他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这是不够的。

因为尽管美学与认识论不能截然分开,美学应当包括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认识,但美学还与本体论、方法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应当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中把握其学科性质。

美学与诸多其它人文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也有某些联系。

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原因就在于与美学一样,这些学科都是人文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美学学科,美学与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5)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美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6)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学和人生价值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与美学问题有着各种联系。

人类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等的历史演变是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导致了人类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展。

美学与人生价值的联系最主要地是表现在与人类审美价值的联系方面。

(二)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确立上述美学研究对象的理由在于:

a(美学必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

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使得人与客观世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审美关系则是人与客观世界构成的精神关系的一种,它是各种审美现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原因。

审美关系是人类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以它为美学研究对象,就会使美学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

这样,从被审美欣赏的对象到进行审美欣赏的人,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到这种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及物化的过程--审美创造过程都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

b(美学之所以还要研究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种种审美现象。

审美观念的历史演变往往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历史演变所造成的,这样,沿波溯源,通过对于审美观念的研究往往会提供理解各种审美现象的钥匙。

再次,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观点。

某一特定时代的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历史的承继关系,既有对前人审美观念的突破,又有对前人审美观念的继承,因此,通过对此前审美观念的研究,对于更深刻地理解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c(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系列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艺术是人类意识的集中表现。

艺术的产生纯粹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需要,因而摆脱了各种功利的束缚,艺术就有了最充分的表现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和才华。

这样,艺术也就能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人类的审美意识。

其次,艺术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这样,通过对艺术欣赏的研究可以使美学研究者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再次,研究审美对象问题,通过艺术就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对象,但由于艺术能最集中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因此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与现实生活中的美相比,具有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的特点。

这样,从方法论上看,把握了高级形态的艺术美,通过艺术来研究其它审美对象,就能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的审美特质。

最后,通过艺术去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最便捷、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艺术是特定时代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特定时代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可以充分显现该时代艺术家和普通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

六、自学指导

(一)识记

1.美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美学。

3.美学研究对象。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

(二)理解

1.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2.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4.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三)了解

1.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

2.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七、实践要求,课堂、课外训练

1.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第二章美论

学习这一章,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美的本质问题,树立起合理的美的观念。

在理解美的问题性质的同时,

了解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以及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深

刻理解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2.美的本质问题。

课时

1(美和美的东西: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

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

b(古罗马的西塞罗。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

c(黑格尔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

3(人的本质属性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

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

(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

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

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

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

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

(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

4(多层累的突创

(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

(2)基本含义:

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

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

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

(1)自然物质层:

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

(2)知觉表象层: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

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

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

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

(3)社会历史层:

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心理意识层:

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

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

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

(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

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

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

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

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或广西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

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

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

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

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

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

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

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

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

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

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

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

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

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

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