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67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15-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论证方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

10624

一、学科基本概况

(一) 学科内涵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电子、通信、信息与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1世纪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正逐步形成一个大交通网路体系,在安全、高效、重载、舒适和经济等方面将有明显改善。

目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滞后于交通运输的发展,而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要求建立一个智能化、综合化交通信息与控制系统,保证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本学科的发展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并与相邻的载运工具运用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学科协调并进,研究建设智能化、综合化的民航交通信息与控制系统,以保障民航安全、提高民航运输效益和效率。

(二) 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国内主要的交通运输类高校目前大都设置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民航院校中,中国民航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也均具有学位点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中交通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系统的研究、空中交通的新航行系统(CNS/ATM)的研究、空中交通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管理、网络通信与系统安全技、智能运输系统与仿真技术等。

(三)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

1、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如系统建模与仿真、性能分析与评估、系统扩充与兼容等;

2、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如信息采集与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与算法、监测与评估、数字信息传输、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等;

3、 智能运输系统(ITS)的理论与方法,如载运工具的定位与跟踪、运行防护间隔控制、驾驶智能控制、故障诊断与运行自动化等;

4、 交通信息系统,如交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通信协议、网络管理与计算机通信网等;

5、 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与防护技术,如可靠性分析、容错纠错技术、人机工程与状态监控等。

(四) 学科的理论基础

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值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高等工程数学中的基础理论及交通运输工程学、计算机应用、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信号处理、系统建模与仿真、载运工具运行与控制等专业基础理论。

(五) 该学科与其相近的二级学科的关系

与该学科相关的二级学科主要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上述学科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发展提供了依托。

与该学科相邻的二级学科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等,它们有共同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与电子、电气、信息工程、管理等科技领域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交叉。

二、设置本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

保证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建设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信息与控制系统,对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电子通信、信息集成与控制等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因此,必须加强运输控制现代化、运输过程自动化与运输信息集成化的研究与应用。

根据中国民航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是实现民航强国目标的关键任务和主要标志之一,而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将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精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决策等先进科学技术,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路。

因此,急需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的信息技术和民航领域知识、对民航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具有深入分析并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材。

(二) 学科设置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等现代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交通运输体系,从而建立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实现民航交通运输高速、可靠、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

因此,本学科的研究对我国民航交通运输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学科的建设,不仅能为民航建设和发展培养从事民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及教学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且可以与学校已有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学科协调并进,共同建设具有民航特色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

(三) 本单位设置本学科已具备的基础

1. 师资队伍

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高工)9人、讲师18人,博士2人、在培博士3人、硕士27人,形成了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

2. 教学科研

近五年来,依托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交通运输管理学科,学校在民航信息系统、航空安全、空中交通管理、民航导航系统中的一些方向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民航总局科研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

近年来,学校在民航信息系统、飞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民航系统仿真等方向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民航总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7项,获民航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1部,在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2篇。

3.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的本科专业,近五年毕业本科学生2800人。

现有数值计算与仿真实验室、QAR应用实验室、飞行仿真实验室、民航科研数据中心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和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科研条件。

(四)学科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航业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航线布局、法规建设以及运输保障等方面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2005年开始,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排名世界第二位,并连续保持这一位置,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航空运输大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民航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同时,作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且安全保障要求极高的行业,民航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人才。

因此,分利用现代通信、精确定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决策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建设发展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为:

1. 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

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祖国经济建设和民航事业服务。

2.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和新动向;

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知识和技能;

具有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有较强的科技英语写、译和口语交流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

3. 良好的身心素质。

4. 掌握本学科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应以民用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营为目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从事民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开发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空中交通信息工程

该方向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各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涉及到各类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空中交通信息化技术,包括空中交通信息的组织、采集、存储、处理技术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

•空中交通智能化技术,包括空中交通优化与评估、计算机辅助空中交通管理决策支持、计算机辅助飞行程序设计等;

•民航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对飞行记录数据、空中交通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为航空安全和运输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2. 民航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该方向通过对民航运输生产或航空安全中特定子系统或特定设备的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并开发相应的仿真系统,为系统分析、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为人员培训提供模拟训练系统。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航空器建模与仿真,包括飞行模拟训练系统、机务模拟训练系统、飞行过程再现系统等;

•空中交通及运行环境的建模与仿真,包括空管模拟训练系统、空中交通建模与仿真、空中交通管理建模与仿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等;

•机载软件可靠性研究与适航认证。

3.民航运输信息系统

该方向主要研究涉及民航运输生产、运行管理、航空安全、旅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为民航安全、高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民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民航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

•民航通信网络技术及应用

(二) 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应具备与本学科相近的理学或工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具备扎实数学基础知识、外语基础和初步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

选拔方式按教育部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的相关实施办法执行。

(三) 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根据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要求,研究生课程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统一设置若干门学位课和选修课,另设置必修环节。

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

其中,公共学位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学位英语三门课程;

专业学位课包括数学、计算机类课程构成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必修环节主要指学术活动、科研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本学科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位课中的基础理论课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设置,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应用数理统计和数值分析三门课,专业学位课中的专业课分别开设了信息技术类和民航交通运输类4门课程供不同方向学生选择,分别是随机过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软件工程应用及系统建模与仿真、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信息技术类课程6门和民航交通运输类课程4门,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选修。

课程设计方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航空运输管理学院

必修

17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基础英语

144

4

1、2

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专业学位课

基础理论课

交通运输工程学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应用数理统计

48

3

计算机学院

数值分析

々业课

系统建模与仿真

选修

>

学分

高级软件工程

最优化理论

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数字控制技术

航空工程学院

选修课

8

6行模拟与仿真技术

24

飞行技术学院

现代飞行程序设计理论

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技术

飞行运行品质监控

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

数据库与知识工程

虚拟现实技术

算法分析与复杂性理论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信息处理

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

教学科研实践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 培养环节设置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可相对地划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工作阶段。

为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阶段应穿插完成科研与专业实习/实践环节。

2. 质量保证措施

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素质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导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努力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

研究生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在对研究生的指导方面,采取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作用。

(2) 根据学科特点,鼓励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以加强对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 指导教师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特点,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

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并重的方式。

应根据研究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研究生既能扎实地掌握民航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工程技能和管理能力。

应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

3. 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部分,目的是使研究生在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方面得到全面训练。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写作能力等。

(2) 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

论文选题应具有科研或工程背景,论文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或建议,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作者应掌握本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状态,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新的见解或取得新的成果。

(3) 论文的格式要求见《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规定》。

4.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 必须在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表中所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必修环节,取得相应学分。

(2)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结合论文工作,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或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正式发表1篇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被国内外有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录用,或被论文集收录并在学术会议上报告)。

(3) 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署名第一,或者导师署名第一,研究生本人署名第二。

(4) 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规定》独立完成了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5) 取得答辩资格以后的研究生,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论文答辩。

答辩通过后,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处审核,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硕士学位。

四、学科的建设规划

经过“十二五”期间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努力建设3-5个主攻重点明确、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的研究方向。

学术梯队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

计划到2015年,力争使本学科教授副教授人数达到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到达到8人以上。

对具有学术带头人潜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以带头人为核心打造学术团队,力争培养和造就3〜5名在民航系统有较大影响力和丰硕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带头人。

“十二五”期间拟培养硕士生30人。

积极探索与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努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相应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同时,力争获取相应专业学位类别的授权资格,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积极开展民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重点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力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5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间到位科研经费20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

加强培养条件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整合资源,筹建民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实验室,使其成为研究生实践实验教学的基地、学科特色培育基地、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