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79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14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4页
亲,该文档总共1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

高等中医院校教学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应试指南

供中医、中药本科、大专、函授、自考生使用

 

(第三次修订)

 

●分章同步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

 

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教研室编

二〇〇二年三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脏象(形体官窍)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填空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

3.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4.《黄帝内经》包括和两部分。

5.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至时期。

6.清代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是所著的。

7.《伤寒杂病论》即现存的和。

8.朱震亨是派代表医家,他提出了“”的理论。

9.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后世称之为派。

10.温病学派创立了以和为核心的温病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11.证,又称证候,它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和。

12.《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管与肠的比例是,在血液循行方面,提出的观点。

答案

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4.《素问》《灵枢》5.先秦(战国)秦汉

6.王清任《医林改错》7.《伤寒论》《金匮要略》

8.养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9.刘完素(河间)主火(寒凉)

10.卫气营血三焦11.性质邪正关系(病势)

12.1:

35心主身之血脉

二、选择题

(一)A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以下各章同)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年代是:

A.先秦时期B.先秦至秦汉时期C.远古时代

D.金元时期E.隋唐时期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

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部全录》D.《黄帝内经》

E.《五十二病方》

3.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说的著名医家是:

A.刘完素B.朱丹溪C.张从正D.薛生白E.叶天士

4.《温热病篇》的作者是:

A.吴又可B.叶天士C.吴鞠通D.薛生白E.王孟英

5.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A.张子和B.李东垣C.朱丹溪D.吴又可E.刘河间

6.在病因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B.陶弘景C.巢元方D.孙思邈E.陈无择

7.下列哪一种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

E.标本同治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证”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A.病情轻重B.发病原因C.邪正关系D.病变部位

E.病变性质

(二)D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二个相互关联的答案,以下各章同)

1.共同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的两部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脉经》D.《难经》E.《金匮要略》

2.下列哪两项说明了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更为重要:

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对症施治D.审因论治E.标本同治

(三)X型题(从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以下各章同)

1.成书于春秋至东汉之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状况的重要医药学著作有:

A.《本草纲目》B.《难经》C.《诸病源候论》D.《黄帝内经》

E.《伤寒杂病论》F.《千金翼方》

2.下列哪几项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A.用寒远寒B.五脏一体C.因地制宜D.用热远热E.因人制宜

答案

(一)A型题

1.B2.D3.A4.B5.D6.E7.D8.A

(二)D型题

1.BE2.AB

(三)X型题

1.BDE2.ABCD

三、词语题

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5.天人相应6.形神统一

答案

1.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即强调整体统一性,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一认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防治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2.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即通过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某一阶段病变本质(证候),以指导治疗的方法。

3.中医治病求本的方法之一。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理本质(证候)不同,因而其治法也就不同。

例如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别,治法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

4.中医治病求本的方法之一。

指不同的疾病,如果其证候相同,可用同一方法治疗。

例如虚寒腹泻,胃肠下坠,或妇女子宫下垂等疾病,如果均属中气下陷之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的方药治疗。

5.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界各种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人体应主动适应自然变化。

人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健康少病。

6.形神统一:

形,指形体、脏腑、气血等物质;神,即精神、生命的外在表现。

形与神,是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也是养生防病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的理论根据。

第一章精气阴阳五行

一、填空题

1.阴阳学说中认为阴阳之征兆是,阴阳之道路是。

2.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3.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肝为。

4.阴阳偏盛偏衰,除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外,还有、。

5.《尚书·洪范》概括五行的抽象特性;木曰,水曰。

6.五行相侮又称或。

7.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又可反侮。

8.心火之气不足,可导致乘。

9.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传肾是,影响心是。

10.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和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1.根据相生规律的治疗原则:

对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应采取的方法,而对于母子关系的证实,则采取的方法。

12.从人体部位言阴阳属性:

体表背部属,体表腹部属。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病变,此种治法即《内经》所谓。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病变,此种治法即《内经》所谓。

15.五味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金”的是味,属于“水”的是味。

16.五志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火”的是,属于“土”的是。

17.培土生金法是通过而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虚弱证。

18.滋水涵木法又称法、法。

19.根据阴阳基本内容,“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属于阴阳。

20.“肝火犯肺”属于五行学说中的关系,又称“”。

21.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

脾病影响肝是;影响肺是。

22.母子相及包括和两方面。

23.以金为例,其母为,其所不胜为。

24.以土为例,其子为,其所胜为。

25.子盗母气是病邪从传入,引起母子同病。

26.古代养生家将、、称为人身之“三宝”。

27.“物生谓之,物极谓之,阴阳不测谓之。

答案

1.水火左右2.前半夜下午3.阴中至阴阴中之阳

4.阴虚则热阳虚则寒5.曲直润下6.反侮反克

7.肺金肾水8.肾水心火9.土乘水子病及母

10.事物现象1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12.阳阴

13.阳虚阴病治阳14.阴虚阳病治阴15.辛咸

16.喜思17.补脾气脾肺18.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19.阴阳转化互根20.相侮木火刑金21.相侮母病及子

22.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3.土火24.金水25.子脏母脏26.精气神27.化变神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阳中之阴D.阳中之阳E.阴中之太阳

2.阴阳异常消长主要表现为:

A.阴消阳长、阳消阴长B.阴阳偏盛、阴阳偏衰C.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E.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克制的:

A.正常与反常B.正向与反向C.较弱与较强D.短暂与久长

E.太过与不及

4.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其错误者是:

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金为木之所胜

D.火为土之母E.水为土之所胜

5.五脏病变若按相克规律传变,何种情况下病情较为深重?

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相制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的相生关系:

A.肝木济心火B.肾阳温脾土C.脾土助肺金D.肺金养肾水

E.肾水济于心

7.五脏之中,肝为:

A.阴中之阴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阳

8.阴阳学说认为,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的:

A.互相影响B.消长转化C.亢害承制D.偏盛偏衰E.相互格拒

9.根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东方、春天、酸味及青色归属于:

A.土B.金C.水D.木E.火

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法

A.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益火补土D.金水相生E.泻南补北

1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疗原则的确立,其理论依据是五行的:

A.相生规律B.相克规律C.相乘规律D.相侮规律E.制化规律

12.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此种关系又称为:

A.母来顾子B.子复母仇C.制已所胜D.侮所不胜E.有胜无复

13.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应归属于:

A.木B.火C.土D.金E.水

14.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A.火为土之母B.木为水之子C.金为木之所胜D.水为土之所胜

E.水为火之所不胜

15.“亢则害,承乃制”主要说明了五行间的:

A.相生B.相克C.相剩D.相侮E.制化

16.肝病传心是:

A.子壮母衰B.母病及子C.子盗母气D.母来顾子E.胜至则复

1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

A.阴阳的对立B.阴阳的消长C.阴阳的互根D.阴阳的转化E.阴阳的相互制约

18.“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阴虚阳亢B.阳虚阴胜C.阳气暴脱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

19.下列除哪一项外皆属五行之“水”

A.五体之骨B.五行之藏C.五志之悲D.六腑之膀胱E.五华之发

20.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

A.心B.肾C.肺D.三焦E.脾

21.按五行生克规律脾的“所不胜”是:

A.心B.肺C.肝D.肾E.胃

22.自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属于:

A.阴制约阳B.阳制约阴C.阴阳转化D.阴消阳长E.阳消约阳

23.某些急性热病,持续高热,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危象者,属于:

A.阴消阳长B.阳消阴长C.由阴转阴D.由阴转阴E.阴制约阳

2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A.消长平衡B.互根互用C.相互转化D.对立制约E.阴阳交感

2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C.交合感应D.互根互用E.消长平衡

26.五味中入心的是:

A.苦B.酸C.甜D.辛E.咸

27.五味中入肾的是:

A.苦B.酸C.甜D.辛E.咸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酸则伤:

A.心B.肝C.脾D.肺E.肾

29.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

A.心B.肝C.脾D.肺E.肾

30.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辛则伤:

A.心B.肝C.脾D.肺E.肾

3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

A.扶土抑木B.益火补土C.泻南补北D.培土制水E.佐金平木

32.以下不属五行相生的是:

A.木生火B.火生金C.金生水D.土生金E.水生木

33.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A.木克生B.木乘土C.土侮木D.母病及子E.子病及母

34.按五行生克规律确定治法,肝气横逆犯脾者,宜用:

A.滋水涵木法B.扶土抑木法C.壮水制火法D.培土生金法E.益火生土法

35.构成世界的本原是

A.精气B.天气C.地气D.水精E.阳气

36.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

A.天气B.地气C.清气D.浊气E.精气

(二)D型题

1.五脏分阴阳,属于阳者为:

A.肝B.心C.脾D.肺E.肾

2.下列能构成一对阴阳关系的气是:

A.元气B.卫气C.谷气D.宗气E.营气

3.下列脏腑中,哪两者构成一对阴阳关系:

A.膀胱B.心C.三焦D.肝E.小肠

4.五行中属火的两大特性主要是:

A.温热B.升发C.上升D.生长E.收敛

5.下列有相生关系的两脏是:

A.肝B.胆C.脾D.肺E.胃

6.下列有相克关系的两脏是:

A.肺B.肾C.肝D.胆E.胃

7.下列治法中,属于以阴阳互根理论为指导的是:

A.阳病治阴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阴中求阳

E.滋阴潜阳

8.自然界万物生成的机理是气的:

A.升降B.出入C.聚合D.散失E.交感

(三)X型题

1.根据阴阳的基本概念,下列哪些特征属阳:

A.滋润B.无形C.外向D.光明E.干燥

2.人体脏腑区分阴阳,属于阴者有:

A.胃B.心C.小肠D.肺E.肝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盛衰D.阴阳消长E.阴阳互损

4.按五行生克规律,针对肺肝脾三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制定的相关治法有:

A.佐金平木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益火补土E.抑木扶土

5.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土的有:

A.六腑之胃B.五方之中C.五志之思D.六腑之胆E.五味之酸

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治疗方法有:

A.补母泻子B.壮水制火C.益水培土D.佐金平木E.泻南补北

7.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火的包括:

A.六腑之小肠B.五方之中C.五志之喜D.六腑之胃E.五味之苦

8.“木”有生长、升发条达的特性,比喻肝的功能与特点:

A.肝喜条达B.肝主藏血C.疏通气血D.调畅情志E.防止出血

9.五华是指:

A.皮B.爪C.毫毛D.筋E.面

答案

(一)A型题

1.B

2.B

3.B

4.C

5.C

6.E

7.E

8.D

9.D

10.E

11.A

12.B

13.C

14.C

15.E

16.B

17.D

18.A

19.C

20.B

21.C

22.E

23.C

24.B

25.D

26.A

27.E

28.B

29.C

30.D

31.B

32.B

33。

B

34.B

35.A

36.E

(二)D型题

1.BD

2.BE

3.BE

4.AC

5.CD

6.AC

7.BD

8.CE

(三)X型题

1.BCDE2.BDE3.ABD4.ACE5.ABC6.BDE7.ACE8.ACD9.BCE

三、词语题

1.阴平阳秘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五行制化

5.滋水涵木

6.培土生金

7.培土制水(敦土利水)

8.阴病治阳

9.阳病治阴

10.母虚累子

11.子盗母气

12.抑木扶土

13.金水相生

14.益火补土

15.泻南补北

答案

1.平,即平和;秘,是固守。

阴平阳秘,是指阴和阳两个对立着的双方,是处于相互斗争,又相互制约的动态之中,维持着双方协调平衡的状态。

亦称阴阳调和。

2.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阴的存在必须要有阳的存在,阳有存在必须要有阴的存在。

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这种阴和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也体现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

3.是指运动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互为消长之中,以维持在一定限度内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

正常的(一定限度内)阴阳消长是动态平衡的表现,而异常的(超过限度)阴阳消长即表现为阴阳偏盛偏衰。

4.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

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

5.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

适用于肾阴亏而致肝阴亏损,肝阳上亢证。

6.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土不生金脾肺气虚之证。

7.培土制水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之一,即温运脾阳以化湿利水。

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肿胀之症。

8.即补阳。

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

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9.即补阴。

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

10.母虚累子,又称“母病及子”。

是五脏病变的传变过程中,按照五行相生关系进行传变的一种形式。

即先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如水不涵木,是由肾阴虚导致肝阴不足者,即是母病传子。

11.子盗母气,又称“子病及母”。

是病变从子脏传入母脏,引起子母同病。

是按照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又一种形式,如肝阴亏损下及肾阴、导致肝肾两虚者即是由子传母。

12.抑木扶土是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之一。

即以疏肝健脾药物治疗肝旺脾虚之证。

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

13.金水相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

是滋养肺肾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肺法。

由于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肺阴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精不上滋以养肺,即可用滋养肺肾的方法,故称金水相生法。

14.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

但益火补土之“火”,主要是指命火(肾阳),非指心火而言。

也就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失运之证,表现为形寒肢冷,纳差腹胀,泄泻,浮肿等症。

15.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

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亢盛之心肾不交证。

因南方属火,心主火;北方属水,肾主水,故称泻南补北。

四、对比题

1.“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有何异同?

2.“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的病机有何异同?

3.阳盛则热与阳胜则阴病有何异同?

4.阴盛则寒与阴胜则阳病有何异同?

5.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有何异同?

6.五行中相侮与相乘有何异同?

答案

1.相同点:

属阴阳转化病机;均为阴阳偏盛至极的病变。

不同点:

重阴必阳为阴寒盛极时“寒极生热”的由阴转阳病变;重阳必阴为阳热盛极时“热极生寒”的由阳转阴病变。

2.相同点:

均为阴阳偏盛为主的病变。

不同点:

阳胜则阴病为阳热过盛必然不同程度耗损阴液,以致阳盛兼阴液相对不足病变;阴胜则阳病为阴寒内盛必然不同程度损伤阳气,导致阴盛兼阳气相对不足病变。

3.相同点:

均为阳邪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不同点:

阳盛则热为阳盛阴未衰的实热性质病变;阳盛则阴病为阳盛必然不同程度耗伤阴液的实热兼津伤性质的病变。

4.相同点:

均为阴邪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不同点:

阴盛则寒为阴盛阳未衰的实寒性质的病变;阴盛则阳病为阴盛必然不同程度耗伤阳气的实寒兼阳伤性质的病变。

5.相同点:

属五行相生关系病理传变。

不同点:

母病及子为病邪从母脏传入子脏,以致母子同病,病势顺,病情轻;子病及母为病邪由子脏传入母脏,以致子母同病,病势逆,病情重。

6.同相点:

五行相克关系异常。

不同点:

相侮即反克,为相克关系的反向影响;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限度,与相克顺序相同。

五、问答题

1.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有何联系?

2.何谓五行制化?

其规律是什么?

3.如何理解“阳病治阴”和“阴病治阳”?

答案

1.阴阳的运动变化,包括着量变过程和质变过程。

阴阳消长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平衡。

阴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它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它虽然也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是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因此,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

2.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

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叫做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等。

3.阳病治阴,即补阴。

由于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相对亢奋的虚热病证,治疗上不可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滋阴之法,以抑制相对阳亢之虚热。

如肾阳不足,肝阳上亢,须滋养肾阴以平肝阳等。

此法又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亦即此意。

阴病治阳即补阳。

是指阳气亏损,阳不制阴的虚寒病证,不宜用辛温药散其阴寒,须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除相对阴盛之虚寒,如脾阳不足,阴盛浮肿,用温阳实脾之法等。

此法又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亦即此意。

第二章藏象(形体官窍)

 

一、填空题

1.《内经》认为,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即而不能实。

2.“元神之府”是,为诸阳之会。

3.五脏之中,为生气之源,,为主气之枢。

4.“元气之别使”是,“决渎之官”是。

5.心的生理特性是恶而欲。

6.脾气的运动特点是,在生理上以为主。

7.肺与肾之间的关系,除水液代谢相关外,还有和相关。

8.五脏化五液,其中心之液为,脾之液为。

9.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心主,脾主。

10.五脏其华是:

肺华在,肝华在。

11.五脏开窍是:

脾开窍于,肾开窍于。

12.人身有“四海”,其中为髓海,为气海。

13.“血海”既指,又指。

14.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15.“娇脏”指,“刚脏”指。

16.五脏应五气,其中心应,脾应。

17.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色和进行观察。

18.肾其充在,肝外荣于。

19.血之余为,由脏所主。

20.“魂之居”为,“精之处”为。

21.肾之标为,肾之液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