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88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

遗传学复习资料

细胞质遗传:

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不育系:

将选择到的雄性不育单株与可育的个体杂交再经连续回交培育而成的具有雄性不育特征且整齐一致的品质。

保持系:

当作为父本与不育系杂交时,能使F1保持雄性不育性的植物品系。

恢复系:

是指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

突变:

遗传性状飞跃式的间断的变异现象。

包括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因此,染色体畸变可分为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

缺失:

染色体失去某个带有基因的片段。

重复:

由于染色体间发生非对等交换而产生的现象。

倒位:

染色体片段倒转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易位:

一条染色体的一段与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交换部分片段

染色体组:

指二倍体生物体配子中所包含的所有染色体

单倍体:

仅由一个染色体组所构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非整倍体变异:

在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2n)基础上,发生个别染色体增减现象。

复等位基因:

群体中相同的等位基因位点上往往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互为复等位基因。

同源多倍体:

有单倍体或纯合二倍体人工或自然诱发产生的多倍体,由于其染色体都是同一染色体组的复制品,有着共同的来源,称为同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

植物体的细胞中包含两种甚至三种不同来源的染色体组。

这些不同来源的染色体组通常是属间、种间或亚种间远缘杂交后加倍的结果。

嵌合体:

是遗传上不同的两种植物的组织机械共存于一个生长点的植物

位置效应:

在生物学中,由于染色体畸变改变了一个基因与其邻近基因或与其邻近染色质的位置关系,从而使它的表型效应也发生变化的现象。

花型:

观花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花朵形态的变异类型,是不同植物和不同花形之间的某些共同点。

花发育:

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

进化的限向现象:

是现代进化论对连续变异现象的一种解释。

进化的限向性:

指群体对新环境适应的倾向性是由先前适应辐射所造成的结果和特点所规定的。

育种:

植物品种:

经人类选择和培育创造的,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性状相对整齐一致的栽培植物群体。

育种系统:

就是一个花卉育种集团建立的某一种花卉完善的育种资源、信息和技术体系。

种质资源:

包含一定的遗传物质,表现一定的优良性状,并能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后代的园林植物资源的总和。

引种:

凡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栽培植物或由本地、外地或外国引入野生植物,使他们在本地栽培,这项工作就叫引种。

驯化:

使被引种植物改变遗传性,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叫做驯化。

归化:

将引种到某地成活率高的物种划归到相同区系从而便于引种工作,这项工作称为归化。

要求:

自然条件相似;植物自身适应性范围.

选择育种:

利用现有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育成新品种的途径.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选择培育以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近缘杂交:

是指品种内、品种间或类型间的杂交。

它用于提高后代生活及选育新品种。

远缘杂交:

是种间、属间或地理上相隔很远不同生态类型间的杂交。

它主要用于创造更丰富的变异类型。

杂种优势:

在异花授粉植物中,本身表现自交劣势的自交系之间的杂种F1,其生活力比之亲本自交前还要旺盛的现象

诱变育种:

人为地利用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mutant),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多倍体育种:

选育细胞核中具有3套以上染色体组的优良品种的方法

品种登录:

由国际性权威组织认定品种权的过程。

品种权及品种保护:

是植物新品种培育者利用其品种排他的独占权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

品种退化:

观赏植物优良品种原有的优良品质削弱的过程和表现。

良种繁育是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在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良种纯度与生活力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良种数量的一套完整的种苗生产技术。

第1章:

绪论

遗传学:

研究生物体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

有性繁殖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

同种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基因型:

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型: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表型模写(饰变):

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基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

遗传物质:

就是贮存遗传信息,并能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的物质(即遗传信息的载体)。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有少数病毒如HIV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斑纹病毒等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遗传基础:

生物体内具有发育成形状潜在能力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个体发育:

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过程。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形态建成:

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细胞类型,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这一过程称为形态建成。

观赏植物:

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使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植物。

双价体:

原有的2n条染色体,经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

交叉端化:

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交叉端化。

细胞周期:

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生长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生物体遗传变异的途径:

1、基因重组【染色体间-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内-染色体的重排(Rearrangements),转基因-体外重组】2、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3、有性繁殖4、物种进化

遗传学研究内容:

1)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基因与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与其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也包括突变与异常性状之间的关系2)基因在世代之间传递的方式与规律。

3)基因转化为性状所需的内外条件,基因表达的规律。

4)根据上述知识改造生物,使之符合人类要求。

观赏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种类繁多,其物种、品种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以及产生变异的普遍性为园林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和内容。

2)繁殖方式多样,增加了广泛变异的可能性,也为保存各类型变异保存条件。

3)变异多种多样,在遗传学研究中较其他作物更为方便。

4)多在保护条件下栽培易于调控、观察、追踪,也可防止遗传改良产品的逸生。

5)生命周期短,可周年开花,一年繁殖多次,为研究提供了方便。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基因型(可能性、内因、本质)

表现型(现实性、结果、现象)

变异的类型分为1、遗传的变异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

(2)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2、不遗传的变异

区分和研究两类变异

(1)环境条件一致;观察到的差异属于遗传基础的不同

(2)遗传基础一致。

栽培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差异往往是不遗传的。

遗传学的主题事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遗传和变异是遗传信息决定的。

遗传学的发展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细胞遗传学时期(1900-1940);第二时期:

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时期(1941—1960);第三时期:

分子遗传时期(1961~1985);第四时期: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期(1986~至今)

高等植物的染色体周史(以玉米为例):

植物的大部分生活史处在二倍体阶段,叫孢子体,只有一小部分是在单倍体阶段,叫配子体。

配子体只是经历极少数的几次有丝分裂(图)。

雄配子体即成熟花粉粒中含有三个单倍体核。

雌配子体(胚囊)由八个单倍体核组成,在这八个核中,位于顶端的三个核继续分裂,为反足细胞,两个核移至中部,成为极核,还有三个核移至胚囊底部,是两个助核和—个卵核。

授粉后,花粉管沿着花柱长到胚囊,在那里,一个雄核跟卵核结合,产生二倍体核(2n),然后发育成胚,另一雄核跟两个极核结合,产生三倍体(3n)的胚乳。

胚和胚乳合在一起构成种子,种子萌芽,长成新的植株。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第2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是生物体的结构、功能、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原核细胞:

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如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蓝藻。

真核细胞:

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

染色体:

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同源染色体:

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般是成对出现的,这样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

形态结构不同的各队染色体之间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A染色体—对于生物的生命是必要的,并具有显著生理和形态效应的正常染色体。

B染色体—在某些植物细胞中,除正常的A染色体以外的一种体积较小,由异染色质组成的额外染色体。

联会:

同源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

交叉—由于交换而使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所呈现的一种细胞学形态。

受精:

雌雄配子融合成一个合子的过程即为受精。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体—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和具二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大孢子母细胞—即胚囊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大孢子。

大孢子—由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单倍体细胞,其中一个进一步分裂形成雌配子体,其余三个退化。

小孢子母细胞—即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四个小孢子。

小孢子—由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所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的一个,每个小孢子细胞形成一个花粉粒。

四分孢子:

褐藻类、红藻类的不动孢子,一个母细胞的内部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孢子,称为四分孢子

8核胚囊:

八核胚囊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是在胚珠的珠心内产生的,成熟时含有一个卵细胞(雌配子),两个助细胞,三个反足细胞,一个中央细胞(含两个极核或一个次生核)。

双受精: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发生时期营养生长时期生殖生长时期

分裂过程细胞分裂1次细胞分裂2次

分裂结果形成2个子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

染色体数保持恒定减半

遗传组成保持不变发生重组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结果导致子细胞遗传物质减半;

(2)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为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提供了条件;(3)在粗线期,非姊妹染色体发生交换,导致非随机重组。

减数分裂的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具有体细胞半数的染色体的配子(精子和卵子),精卵受精形成合子后,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原有的染色体数目。

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保证物种的稳定。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生物的生存及进化创造了机会,为进化和人工选择提供条件。

有丝分裂的意义:

1、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2、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染色体的结构:

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次缢痕、随体及端粒几部分组成。

染色体的数目特征:

1、恒定性,同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恒定2、在体细胞中事成对的,在性细胞中总是成单的。

3、不同物种染色体数目差异巨大

高等植物中,10个小孢子母细胞,10个大孢子母细胞、10个小孢子和10个大孢子能分别产生40、10、20、10个配子。

动物细胞中,100个精原细胞、100个初级精原细胞、100个卵原细胞和100个次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25600、400、100、100

某物质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24,分别说明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有关数据:

①有丝分离前期和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数;2448

②减数分裂前期I、后期I、前期II和后期II染色体着丝粒数;24241224

③减数分裂前期I、中期I和末期I的染色体数。

24、24、12

水稻正常的孢子体(sporophyte)组织染色体数是12对。

问下列各组织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

(1)胚乳36;

(2)花粉管的管核12;(3)胚囊96;(4)根断24。

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

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座:

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

等位基因:

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显性基因:

在杂合状态中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隐性基因:

在杂合状态中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纯合体:

等位基因座上又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

杂合体:

等位基因座上又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合子体,成对的基因不一样。

回交:

子一代和两个亲本的任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叫做回交。

自交:

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两个个体进行交配的遗传学实验。

测交:

用隐性基因纯合体作为杂交亲本之一的实验方法。

杂交:

通过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

基因互作:

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多因一效: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单位性状的现象称为多因一效。

一因多效:

指的是染色体上一个或一对基因影响生物多种性状的表型。

反应规范:

同一种GT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程度。

连锁遗传:

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连锁群:

一对或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而遗传,这些基因统称为一个连锁群。

染色体图:

标出各条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以及染色体上各基因的相对位置的图

交换:

在减数分裂中,同源配对染色体的交换,在遗传重组中通过打断已建立的连锁组而发生DNA交换。

交换率:

又称交换值或重组率,指交换型配子数占观察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符合系数:

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雄性不育:

雌蕊正常,花粉败育无正常功能;雌蕊能接受正常花粉能结实。

第3章

史前遗传学的缺陷:

没有充足的现实依据、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有效的实验手段、没有明确的数量关系。

测交原理:

用纯合子与杂交得到的待测子代(F1)个体进行交配,通过得到的子二代(F2)个体的性状可以判断待测的F1是否为纯合子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分离规律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

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

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

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为例

可见,红花与白花杂交所产生的F1植株,全开红花。

在F2群体中出现了开红花和开白花两类,比例3∶1。

孟德尔曾反过来做白花为花的杂交,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F1和F2的性状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父本性状和母本性状在其后代中还将是分离的。

(2)独立分配规律该定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

按照独立分配定律,在显性作用完全的条件下,亲本间有2对基因差异时,F2有22=4种表现型;4对基因差异,F2有24=16种表现型。

设两个亲本有20对基因的判别,这些基因都是独立遗传的,那么F2将有220=1048576种不同的表现型。

这个规律说明通过杂交造成基因的重组,是生物界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独立分配定律是指两对以上独立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是对分离规律的发展。

因此分离定律的应用完全适用于独立分配规律。

(3)连锁遗传规律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人们以更炎的动植物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其中属于两对性状遗传的结果,有的符合独立分配定律,有的不符。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

于是继孟德尔的两条遗传规律之后,连锁遗传成为遗传学中的第三个遗传规律。

所谓连锁遗传定律,就是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

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顺序,呈直线排列。

这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地科学基础

分离定律: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互不对染,保持其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一般配子分离比是1:

1,F2基因型分离比是:

1:

2:

1,F2表现型分离比是3:

1.

分离定律实现条件:

1、研究的生物体是二倍体,性状区分明显,显性作用完全。

2、减数分裂时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数相等,配子的生活力相等3、配子结合成合子时,各类配子的结合几率相等4、各种合子及由合子发育形成的个体具有同等生活力5、供分析的群体足够

分离定律发现:

通过豌豆试验,子代出现不同的形状。

分离定律的验证:

是否产生了带有不同类型而数目相等的配子。

可以用杂交法、测交法、自交法、花粉测定法来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决定着不相对应性状的遗传因子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完全拆开,并可以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事随机的,亦是自由组合的。

自由组合验证:

测交法,F1与双隐性亲本回交,产生四种类型配子,数目相同

选择豌豆的理由:

1、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2、自花(闭花)授粉,没有外界花粉的污染;人工授粉也能结实。

孟德尔假说: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每个性状在体内有一对遗传因子控制,每个植株有很多遗传因子,都是成对存在的。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3、成对的遗传因子具有显隐性关系。

4、成对的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并分配到不同的子细胞中去,每个配子只含一个因子。

孟德尔定律在育种上应用:

1、根据性状优缺点互补原则选配亲本,可创造综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在混交群体连续自交后代中,可选出纯合体。

3、可以估计杂交育种的规模和所需的世代。

4、研究性状所属植物的部分和环境的影响,可以确定遗传的变异。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扎实的数学功底;碶而不舍的努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孟德尔的机遇。

基因与性状、环境的关系:

1.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2.一个基因决定几个性状,称为基因的多形性。

3.几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4、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对相同基因型的植株及某些器官、组织产生不同的表型效应,从而引起性状的变化和显隐性关系的转化。

第四章

染色体与基因之间的平行现象:

1、染色体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能完全复制,保证世代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每对基因在杂交中仍保持其独立性和完整性,也能完全复制。

2、染色体、基因在细胞中成对存在;配子中,每对基因只有一个,每对同源染色体也只有一个。

3、个体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同源染色体也是一样。

4、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性细胞时彼此分离;同源染色体一样5、不同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与不同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的分离都是独立分配的。

连锁遗传规律的内容及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

连锁遗传(杂交试验中,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遗传过程中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而常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规律:

连锁遗传的相对性状是由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控制,具有连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时倾向于连在一起传递;交换型配子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

连锁和交换的机理:

重组合配子的产生是由于:

减数分裂前期I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节段互换。

基因论的核心内容

(1).同一染色体上的各个非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一定的位置,呈线性排列;

(2).染色体在间期进行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基因也随之复制;(3).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节段互换,导致基因交换,产生交换型染色单体;(4).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中四种染色单体分配到四个子细胞中,发育成四种配子(两种亲本型、两种重组合型/交换型)。

(5).相邻两基因间发生断裂与交换的机会与基因间距离有关:

基因间距离越大,断裂和交换的机会也越大。

交换值的测定、计算方法(测交法与自交法);交换值也称重组率/重组值,是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率。

交换值的测定:

(一)测交法测交后代(Ft)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如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二)自交法测交法与自交法的应用比较;自交法的原理与过程。

基因间距离、交换值、遗传距离及连锁强度的关系;

2.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分析连锁遗传的计算方法;

两点测验:

(1).通过三次亲本间两两杂交,杂种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考察测交子代的类型与比例。

(2).计算三对基因两两间的交换值估计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3).根据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序并作连锁遗传图谱。

三点测验:

(1).用三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系作亲本进行杂交、测交:

(2).考察测交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分类统计。

(3).按各类表现型的个体数,对测交后代进行分组;(4).进一步确定两种亲本类型和两种双交换类型;(5).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6).计算基因间的交换值。

(7).绘制连锁遗传图。

连锁遗传规律的意义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论).生物变异产生的最重要的理论解释之一3.连锁遗传作图的理论基础

连锁遗传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1.育种目标是否可能达到2.育种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确定分离选择群体的大小)3.间接选择

第五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质量性状:

具有明显的界限,没有中间类型,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

相对性状间不易区别明显,在性状的表现程度上有一系列中间过渡类型,呈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力:

表明某一性状受到遗传控制的程度。

杂种优势:

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近郊:

完全或不完全的同型配交。

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假说:

每个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个基因的单独作用较小,与环境影响造成的表型差异差不多大小,因此,各种基因型所表现的差异就成为连续的数量了。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1.F1的亲本值介乎两亲本之间。

2.F2平均值与F1的平均值接近。

3.F2的变异幅度比F1的变异幅度更大,且F2的极端类型与亲本的变异接近。

数量性状的特征:

1、杂交后代的数量性状的变异及表型呈正态分布,表型事连续的2、杂交后代数量对环境反应敏感3、杂交后代数量性状表现受遗传的制约4、数量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每对基因作用微小,多对基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表型特征。

5、研究对象事群体、对个体来说难以确定

尼尔逊·爱尔多基因假说要点:

1、数量性状由许多微效基因或多基因的联合效应造成2、每对基因作用微小,只能按性状的表现一并研究3、微效基因相互独立,效应往往是相等而且累计的方式发挥作用4、微效基因间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