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287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docx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

  导语: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干地支”详细资料,欢迎阅读。

  天干地支(英文是ChineseEra ),简称“干支”,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一种历法,叫干支历。

32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中国数术学基础入门32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中国数术学基础入门

  天干地支tiān'gàndìzhī

  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

鼠;丑:

牛;寅:

虎;卯:

兔;辰:

龙;巳:

蛇;午:

马;未:

羊;申:

猴;酉:

鸡;戌:

狗;亥:

猪。

)。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五行最初的概念来源于五方,最早出现在《国语》但是五行概念并不完备经后世不断改进而来。

五行最初的含义指天之五行,五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十八宿即由绕日周期最久的土星的二十八年一周天所定义的,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

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

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

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

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

  如《冯婉贞》: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国采用公历之前,人们长期用它记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

例如,公元XX年,是中国农历的辛巳年;下一个辛巳年则是在60年以后,即公元2061年。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

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

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

最早出现于何时?

始终都是一个谜。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巴比伦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人认为是古代人农业经验的反映。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

“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

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

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

所以,郑文光推断:

“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

”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在汉武帝以前主要是使用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

  当时的干支主要是用在天文观测,历法和年岁的命名上。

  当时使用的岁星体系和现在的干支体系存在着如下对应关系: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

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

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

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

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

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

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

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

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

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

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

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

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

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

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

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

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

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

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

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

就也,万物成熟。

  戌:

灭也,万物灭尽。

  亥:

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与夏历的关系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

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中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

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

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

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

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

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

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

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

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天干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风水名家-严峻老师: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

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

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

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

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

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

“子何以属鼠也?

曰:

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

鼠,耗虫也。

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

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

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

卯者,日出之候。

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

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

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

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

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

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

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

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

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

中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

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

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

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相关规律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

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

如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所以一代文豪郭沫若写有《甲申三百祭》;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

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

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

有歌诀为证: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甲或己年乙或庚年丙或辛年丁或壬年戊或癸年

  寅月立春—惊蛰雨水正月2月丙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壬寅月甲寅月

  卯月惊蛰—清明春分二月3月丁卯月己卯月辛卯月癸卯月乙卯月

  辰月清明—立夏谷雨三月4月戊辰月庚辰月壬辰月甲辰月丙辰月

  巳月立夏—芒种小满四月5月己巳月辛巳月癸巳月乙巳月丁巳月

  午月芒种—小暑夏至五月6月庚午月壬午月甲午月丙午月戊午月

  未月小暑—立秋大暑六月7月辛未月癸未月乙未月丁未月己未月

  申月立秋—白露处暑七月8月壬申月甲申月丙申月戊申月庚申月

  酉月白露—寒露秋分八月9月癸酉月乙酉月丁酉月己酉月辛酉月

  戌月寒露—立冬霜降九月10月甲戌月丙戌月戊戌月庚戌月壬戌月

  亥月立冬—大雪小雪十月11月乙亥月丁亥月己亥月辛亥月癸亥月

  子月大雪—小寒冬至十一月12月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甲子月

  丑月小寒—立春大寒十二月1月丁丑月己丑月辛丑月癸丑月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

XX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

那次甲申年自XX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XX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

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XX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XX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XX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XX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XX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XX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XX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XX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XX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XX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XX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XX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XX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XX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XX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XX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XX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XX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XX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XX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XX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XX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XX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XX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

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

(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现在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

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

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记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

因为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

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秦朝历法,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十月,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

也就是出游后过了9个多月(不算闰月),驾崩了。

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

  解:

从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总共是13天。

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

9个月大约是270天,但270天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

  用日期记日的失败例子:

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

(错误)

  原因:

洪武三十一年有闰五月(共29天)。

《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

所以该问题答案应是1+29=30天。

  天干地支记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

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时亦有歌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北京时间(UTC+8)甲或己日乙或庚日丙或辛日丁或壬日戊或癸日

  子时23时—1时甲子时丙子时戊子时庚子时壬子时

  丑时1时—3时乙丑时丁丑时己丑时辛丑时癸丑时

  寅时3时—5时丙寅时戊寅时庚寅时壬寅时甲寅时

  卯时5时—7时丁卯时己卯时辛卯时癸卯时乙卯时

  辰时7时—9时戊辰时庚辰时壬辰时甲辰时丙辰时

  巳时9时—11时己巳时辛巳时癸巳时乙巳时丁巳时

  午时11时—13时庚午时壬午时甲午时丙午时戊午时

  未时13时—15时辛未时癸未时乙未时丁未时己未时

  申时15时—17时壬申时甲申时丙申时戊申时庚申时

  酉时17时—19时癸酉时乙酉时丁酉时己酉时辛酉时

  戌时19时—21时甲戌时丙戌时戊戌时庚戌时壬戌时

  亥时21时—23时乙亥时丁亥时己亥时辛亥时癸亥时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

  公历纪年在时间维的标度是均匀的,而干支纪年在时间维上是不均匀的。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已知公历年份,求对应干支

  公元后的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则先用大于所求年份的60的倍数减去所求年份(的绝对值),然后再减去2;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此方法的根据是公元4年为甲子年(没有公元0年)。

  计算例1: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计算其干支。

  解:

(184-3)/10=18……1,故天干为甲;

  (184-3)/12=15……1,故地支为子。

  因此,公元184年为甲子年,所以黄巾起义时在官府门前都贴有“甲子”字条,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计算例2: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计算其干支。

  解:

60*10-551-2=47,47/10=4……7,47/1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