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83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

(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3)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3)

五、小结:

什么是分式?

什么是有理式?

六、作业:

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

(2)(4)

七、教学后记

17.1.2分式的基本性质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让学生知道约分、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1、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2、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2、例3 约分

   

(2)

分析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1)=-=-.

(2)==.

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称为最简分式.

3、练习:

P5练习第1题:

约分

(1)(3)

4、例4 通分

(1),;

 

(2),;

(3),

解 

(1)与的最简公分母为a2b2,所以

==,==.

(2)与的最简公分母为(x-y)(x+y),即x2-y2,所以

==,==.

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小题的解法,完成第(3)小题。

5、练习P5练习第2题:

通分

6、小结:

(1)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

①因式分解;

②分式基本性质;

③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

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3)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7、作业:

P5练习1约分:

(2)(4)题,习题17.1第4题

8、课后反思:

17.2分式的运算

17.2.1分式的乘除法

1、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

2、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

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一、复习与情境导入

1、

(1):

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

约分的根据是什么?

(2):

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为什么?

回忆:

如何计算、?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尝试探究:

计算:

 

(2).

概括: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如果得到的不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用式子表示如右图所示)

二、例题:

例1计算:

解 

(1)==.

(2)==.

例2计算:

.

解 原式==.

三、练习:

P7第1题

四、思考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呢?

试计算:

(1)()3

(2)()k(k是正整数)

(1)()3===________;

(2)()k===___________.

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试总结出分式乘方的法则.

1、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

2、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

P9习题19.2第1题P7练习:

第2题:

计算

七、课后反思:

17.2.2分式的加减法

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

3、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

一、实践与探索

1、回忆:

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如何计算、,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试一试:

(2)

3、总结一下怎样进行分式的加减法?

概括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二、例题

1、例3计算:

2、例4计算:

分析这里两个加项的分母不同,要先通分.为此,先找出它们的最简公分母.

注意到=,所以最简公分母是

解 

===

P9第1题

(1)(3)、第2题

(1)(3)

四、小结: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类似于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

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①.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

(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②.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③.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④.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⑤.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整式)。

五、作业:

P9习题17.2第2、3、4题

六、课后反思: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3、使学生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一、问题情境导入

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分 析

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   

(1)

概 括

方程

(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思 考

怎样解分式方程呢?

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中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试动手解一解方程

(1).

方程

(1)可以解答如下:

方程两边同乘以(x+3)(x-3),约去分母,得

80(x-3)=60(x+3).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1.

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

  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例1 解方程:

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2-1),约去分母,得

x+1=2.

x=1.

解到这儿,我们能不能说x=1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呢?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当x=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x-1)与(x2-1)都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我们看到,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2、例2 解方程:

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x-7),约去分母,得

100(x-7)=30x.

x=10.

检验:

把x=10代入x(x-7),得

10×

(10-7)≠0

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P14第1题

⑴、什么是分式方程?

举例说明;

⑵、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

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⑶、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

怎样进行验根?

P14习题17.3第1题

(1)

(2)、第2题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

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学习审明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

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

一、复习并问题导入

1、复习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2)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概括]:

这些解题方法与步骤,对于学习分式方程应用题也适用。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践与探索: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例3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

解 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

=.

解得       x=11.

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x=11,2x=2×

11=22,符合题意.

答:

甲每分钟能输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能输入11名学生的成绩.

强调:

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P14第2、3题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

(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

P14习题17.3第1题(3)(4),第3题

17.4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17.4.1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问题1在§

13.1中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时,有一个附加条件:

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

二、探索1:

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

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52÷

52,103÷

103,a5÷

a5(a≠0).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52=52-2=50,103÷

103=103-3=100,a5÷

a5=a5-5=a0(a≠0).

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

[概 括]:

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50=1,100=1,a0=1(a≠0).

这就是说: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三、探索2:

负指数幂

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55,   103÷

107,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55=52-5=5-3,103÷

107=103-7=10-4.

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

55===103÷

107===

[概 括]:

5-3=,  10-4=.

一般地,我们规定:

(a≠0,n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

四、例题:

1、例1计算:

(1)3-2;

  

(2)

2、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4;

    

(2)2.1×

10-5.

(1)10-4==0.0001.

(2)2.1×

10-5=2.1×

=2.1×

0.00001=0.000021.

五、练习:

P18练习:

1

六、探 索

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

13.1“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

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

(2)(a·

b)-3=a-3b-3;

(3)(a-3)2=a(-3)×

2(4)

七、小结:

1、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

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

an=am-n(a≠0,m>

n)

当m=n时,am÷

an=当m<

n时,am÷

an=

2、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

(注意:

零的零次幂无意义。

3、规定其中a、n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

八、作业:

P18习题17.4第1题,练习第2题。

九、课后反思:

17.4.2科学记数法

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理解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

=,=

二、探索:

科学记数法

在§

2.12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 

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

105.

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

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

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上面例2

(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

例3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

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分析 在七年级上册第66页的阅读材料中,我们知道:

1纳米=米.

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所以35纳米=35×

10-9米.

而35×

10-9=(3.5×

10)×

10-9

   =35×

101+(-9)=3.5×

10-8,

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

10-8米.

P18第3、4题

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在应用中,要注意a必须满足,1≤∣a∣<10.其中n是正整数。

P18习题17.4第2、3题

六课后反思:

第17章分式复习

(1)

1、巩固分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

2、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运算。

3、能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一、复习、注意事项

1.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运算与分数的情形类似,因而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不断地与分数情形进行类比,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把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去掉,从而将分式方程转化为

整式方程来解,这时可能会出现增根,必须进行检验.学习时,要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认识到检验的必要性,并会进行检验.

3.由于引进了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绝对值较小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

法来表示.

二、练习:

复习题P20A组

三、作业:

P21复习题第6

(1)(4)题,第7(3)(4)题,第8题

第17章分式复习

(2)

一、习题讲解

P20复习题A组

P21复习题第9、11、12题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18、1 变量与函数

第一课时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l、右图

(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

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

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T(℃)也随之变化。

问题2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那么,s与t具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3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h相等,求圆柱体积V的底面半径R的关系.

问题4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

波长l(m)

300

500

600

1000

1500

频率f(kHz)

200

同学们是否会从表格中找出波长l与频率f的关系呢?

二、讲解新课

1.常量和变量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

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

第1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2个问题中有路程s,时间t和速度v,这三个量中s和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