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98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5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docx

4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注射剂的基本概况

(一)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及特点

  1.含义:

中药注射剂系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或乳状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2.特点

  

(1)优点:

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③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④可以产生局部定位或延长药效的作用,有些注射液可以用于疾病诊断。

  

(2)缺点:

①使用不便且注射时疼痛,使用不当有一定危险性;②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制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3.注射剂的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注射剂可分为溶液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混悬型注射剂和乳浊型注射剂等。

根据临床用药需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

(二)注射剂的分类与应用途径

  1、按剂型的物态分类

  液体注射剂:

亦称注射液,俗称“水针”。

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

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与医疗的要求来决定的。

一般水溶性药物要求在注射后达到速效,故多配成水溶液或水的复合溶液(如水溶液中另加乙醇、丙二醇、甘油等)。

有些药物不宜制成水溶液,如在水中难溶或为注射后能延长药效等,可制成油溶液、水或油混悬液、乳浊液。

但这些注射液一般仅供肌肉注射用。

  注射用粉剂:

俗称“粉针”。

某些药物稳定性较差,制成溶液后易于分解变质。

这类药物一般可采用无菌操作法,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人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时用适当的溶媒溶解或混悬。

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功一批中药粉针剂,如从天花粉中提取精制的结晶毒蛋白、人参提取物、葛根汤提取精制物等制备成注射用粉针剂。

  2、按给药部位分类

  皮内注射剂:

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

一次注射剂量在0.2m1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等。

  皮下注射剂:

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一般用量为1~2m1。

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但药物吸收速度稍慢。

由于人的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故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油或水的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

有时病人血管不易找到或其他原因,大剂量输液也可皮下滴注。

  肌肉注射剂:

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大都在臂肌或上臂三角肌。

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刺激小,注射剂量一般为1~5m1。

肌肉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

油注射液在肌肉中吸收缓慢而均匀,可起延效作用。

  静脉注射剂:

注入静脉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

由于血管内容量大,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剂又称为“输液剂”。

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且多为水溶液。

油溶液和一般混悬液或乳浊液能引起毛细血管栓塞,故不能做静脉注射。

但近年来研究表明,某些营养性药物与药用油类制成的乳浊液,作静脉注射可加速药物的吸收,这些乳浊液的油滴应小于红细胞,其平均直径在1μm以下。

由于血液具有缓冲作用,所以小量缓慢注射时对血液的PH值与渗透压无多大影响,若注入大量的注射液则须考虑PH值及渗透压。

静脉注射较皮下或肌肉注射的作用为多,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液,均不宜静脉给药。

故静脉注射剂一般不应加入抑菌剂。

脊椎腔注射剂:

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

由于神经组织比较敏感,且脊椎液循环较慢。

故注入一次剂量不得超过10ml,而且要求使用最纯净的水溶液,其PH值为5.0~8.0之间,渗透压亦应与脊椎液相等。

否则由于渗透压紊乱或其他作用,很快会引起患者头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总之对脊椎腔注射剂的制备与应用应严格要求。

二、中药注射剂研究发展概况

  

(一)中药注射剂发展历程

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没有注射剂这种剂型,由于注射剂具备很多独特的优点,故在几十年以前便有人开始研制中药注射剂。

早在30年代已研制成功“柴胡注射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

建国后从50年代中期又进行中药注射剂研制,到家60年代初期研制出“抗议601注射剂”、“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二十几个品种”,大多数应用于临床,有的已正式投产,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由于质量不断提高,疗效稳定,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药注射剂在7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进行研制,而且很多城乡医疗单位亦开展了试制工作。

据统计,中药注射剂在此期间经过临床试用。

有资料报道的就有7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23种。

其中质量较好疗效亦可靠的有几十种,如单方注射液有丁公藤、七叶莲、人参、大黄、山豆根总碱、天花粉结晶、丹参、毛冬青、汉防己总碱、地锦草、当归、陆英、鱼腥草素、穿心莲、夏天无、莪术油、鹿茸精等;复方注射液有生脉、当归红花、复方柴胡、复方板蓝根、消痔灵、清开灵等,在临床上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有的疗效显著,已成批生产,质量稳定,满足中医临床尤其是对急症治疗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注射剂是采取注射给药的途径,不经消化管吸收而直接进入机体中,故质量控制必须严格。

但是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是以药材或饮片为原料经提取精制后配制而成,客观上存在杂质,有效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容易带进热原等问题,在这些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外做了不少深入研究工作,给合具体品种逐一攻关。

如天花粉已提纯蛋白结晶,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规定含量测定标准严格热原检查;大黄、白头翁、黄苓素等注射液进行稳定性实验等。

另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规定了一系列的常规质检项目与标准,使一些中药注射剂质量已经过关。

说明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的一种剂型,已经基本定型,并显示出它独特的优点,是一种大有前途的中药剂型。

尤其在发展中医、解决中医急症治疗等方面,将是必不可缺的一种主要剂型。

不但“小针”品种要增加,而且输液剂亦将逐步过关,进而投产满足中医临床用药要求。

1、以中药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制备注射液

中药有效成份是注射有效性的物质基础,由于多数中药有效成份尚不明确,缺少客观的质量控制标准,因而中药注射剂有效成份的变化,影响其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

近几年来,国内外成功地开发了紫杉醇、三尖杉酯碱、喜树碱、川芎嗪、地高辛、灯盏花素等有效单体成份的注射剂,使中药注射剂的理化性质与药效学水平的相关性成为新药开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丹参粉针、苦参注射液、银杏粉针和清开灵注射剂等均以明确的中药有效部分控制质量,使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

  

2、以新的工艺技术生产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一般为水醇法、醇水法、透析法等,常因其不能适应不同处方中不同有效成分的需要,杂质难以除尽,而影响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超滤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

超滤是以多孔性半透膜为过滤介质,常温下依靠施压和流速,使提取液流经膜面而使高分子杂质被截留,达到除去杂质,提高药液澄明度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与通常分离方法相比,超滤技术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点:

不需加热,热敏性物质不易被破坏,比冷冻干燥或蒸发所需能源少,无相变化,不需添加化学试剂,产品回收时不发生盐沉或溶剂蒸发时的化学变化,能有效滤除溶液中的各种微粒、胶体、细菌、热源和大分子溶质,具有破坏有效成分小、能量消耗少、工艺流程短等优点。

一般说来,超过滤膜的孔径范围大体在50-10000A°,可以截留粒径半径范围为1-20nm,相当于分子量为300-300000的各种蛋白质和高分子化合物。

也可以截留相应粒径的胶体微粒。

用分子量截留值1万-3万的超过滤膜基本上可以保证有效成份的通过,而将分子量数万至数百万的杂质和热原阻截,可达到除去杂质保留有效成份的目的。

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中药某些有效成份在生产和贮存期间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对中药注射剂有效成份的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新剂型制备中药注射剂

为了提高中药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内研制了静脉注射的脂质体、乳剂、毫微球和粉针剂。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重视研究和发展的给药系统,如静脉注射用油酸喜树碱、高三尖脂碱等脂体注射。

通过发挥淋巴系统定向性,对癌细胞的亲和性和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等特点,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肝靶向羟基喜树碱缓释毫微球研究表明,经动物静脉注射后,肝中药物聚集量为体内分布的64.5%,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显著延长。

  

4、以现代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控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由于光谱分析、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使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银黄注射液中黄芩苷的含量,薄层扫描法测定银黄注射液中的阿魏酸的含量等。

利用色谱测定的样品指纹图谱使中药注射剂的工艺过程和药材质量的控制有了可靠的手段。

  

(二)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

中药注射剂,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此方面的研究,但发展缓慢,60年代兴起了研究热潮,但进展不大,进入70年代,中药注射剂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80年代后中药注射剂又掀起了研究热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将近100种,但其制备工艺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中药注射剂发展速度,具体表现在:

●制法设计难点——有效成分不清

设计中药注射剂制法的最大困难是有效成分不清楚。

众所周知:

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即使单味药也不例外;不仅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对其有效成分也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在此情况下,为对质量要求很高的中药注射剂设计制法,使其依然保持中药利用综合性有效成分治病的特点,确实极其困难。

所以,欲以天然药注射剂制法的水平要求中药注射剂的制法,很不现实。

但是,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其中如含有危害人体的杂质,用后势必造成较为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不良反应,要求中药注射剂的制法尽可能完善,则是应该的。

●有效成分提取法——值得提倡

采用有效成分提取法制备中药注射剂,其化学成分和纯度比较容易控制,质量也比较稳定,如果有效成分明确,本法不失为一种好的制法。

目前采用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制备的中药注射剂的例子还很少。

在公开制法的98个注射剂中只有6个(占6.12%),且主要集中在单味注射剂中。

复方注射剂中只有1个(仅占1.02%),即消痔灵注射液。

它是由明矾、三氯叔丁醇、枸橼酸钠、甘油、鞣酸、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亚硫酸氢钠组成,功能收敛、止血,用于内痔出血、各期内痔、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其研制、应用都同中医药理论无关,实际上它应该属于化学药或天然药而不是中药,只是因为它被列入中药成方制剂范畴,才被视为中药注射剂。

  

由于提取有效成分制备的中药注射剂,纯度高、杂质少、质量便于控制,值得提倡。

诚然,要找到符合中医药理论要求的有效成分难度很大,倘若所提有效成分不够理想,可以通过再评价逐步改进。

●有效部位提取法——权宜之法

若主要有效成分基本明确,或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清楚,则可采用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的制法。

这种制法虽然不及有效成分提取法的质量稳定,但在目前乃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的制法。

并可以在严格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在积累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水醇法——缺点较多

本法由最常用的传统浸提法——水煎法和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精制法——醇沉法联合而成。

其原理是中药原料中的大部分有效成分既可溶于水中又可溶于醇中,先用水提出有效成分,然后用不同浓度乙醇除去杂质。

水醇法是生产中药注射剂最常用的方法。

在109种中药注射剂中,除去制法保密的11种外,其余的98种中有56种用了水醇法(占57.14%)。

水醇法制备的优点是保留了较多的综合性有效成分,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但存在多种杂质不易彻底除尽、不良反应较多、有效成分损失较多、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稳定性较差、质量不易控制、药液受热时间长、能耗较高等等,缺点较多,当属权宜之计。

●蒸馏法——还需研究

蒸馏法为提取挥发性成分的一种简便而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含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注射剂。

在98种中药注射剂中,单独用蒸馏法制备有10种,用综合法制备而涉及用蒸馏法也有12种,合计22种(占22.45%)。

如果直接以蒸馏得到的蒸馏液制备注射剂,则可因原料成分含量不同等缘故导致药液含量偏低且含量不稳定;若将首次得到的蒸馏液重蒸馏,虽然可以提高成分的含量,或提取挥发油配药液,其含量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加热时间较长,可能引起热敏性成分被破坏;挥发油是混合物,其组成不稳定,提取多了效果不一定好,提多少合适,需要研究;在蒸馏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挥发性有效成分挥散或破坏的可能性。

●醇水法——并不理想

其原理与水醇法相同。

但先用乙醇提取相关成分,可显著降低蛋白质、黏液质、淀粉等在醇中溶解度小的杂质,有利于提取液的进一步纯化与精制。

本法虽然具有工序简单、药液受热时间较短的优点;但也存在与水醇法类似的不易彻底除尽杂质、产品稳定性较差、质量不易控制等缺点,也不是制备中药注射剂的理想方法。

●附加剂——慎重添加

制备中药注射剂遇到有效成分难溶,或调pH值,或调渗透压,或抑制微生物,往往需要加入附加剂,其中有的会带来不良反应,必须慎重。

例如,为了增加溶解度加聚山梨酯80助溶。

但聚山梨酯80有轻度溶血作用,因此供静脉注射的注射剂最好不加。

●必需加快制法更新换代

目前纳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大多报批时间较早,工艺水平显见滞后。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制法的弊病涉及水醇法、醇水法、蒸馏法等方法制得的大多数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为不够清楚的混合成分,尤其是复方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和杂质的含量难于严格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难于充分保证。

这些制法只能作为当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应当在全面再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有临床治疗优势的品种,通过研究,逐步改用先进的新工艺。

近十几年来,国内制药行业发展很快,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

例如:

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超滤法、高速离心分离法、离子交换法、树脂交换法等等方法,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等等干燥技术,多种形式的多效蒸发设备、渗滤-薄膜蒸发连续提取器、逆流离心萃取器等等设备,都可以用来改进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

为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的更新换代。

三、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的要求与措施

中药注射剂目前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临床疗效、药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现根据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GMP),着重论述并探讨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的要求和措施。

GMP的主导思想是要控制药品生产全过程中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不良因素,即对有关人员、厂房设施、工艺方法、原辅材料、卫生条件、质量监控等等各个环节做出最低要求的规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差错和消除操作人员的不良习惯,保证生产出符合质量规定要求且不混杂,不污染的均匀一致的产品。

目前有不少中药注射剂产品的质量标准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成分、定性、定量等标准和科学的检测方法。

因此,中药注射剂生产决不能仅仅依赖于最终检验,必须充分强调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其安全、有效和品质优良。

(一)中药注射剂厂房的设置与要求

中药注射剂生产厂房必须远离发尘量大的道路、烟囱及其它污染源,并于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生产车间根据工艺流程和生产要求应合理分区:

能热压灭菌的中药注射剂生产瓶子的精洗、烘干、贮存和药液的配制、过滤、灌封以及中药材提取物的精制等工序为空气净化10~1万级的洁净区,能热压灭菌的中药注射剂生产瓶子的精洗、烘干、贮存和原料的过筛、分装、加塞、灌装、冻干等工序为洁净区,要求空气净化1万级、局部100级;灭菌、检漏、灯检、包装等工序为一般生产区。

中药材提取物的精制应参照洁净区管理。

10万级的洁净区域可采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或初效、中初、亚高效三级洁净空调,换气次数≥15次/h;1万级的洁净区可采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洁净空调,换气次数≥25次/h,局部可用100级层流装置。

在有洁净度要求的工序,门窗不能木制,以防受潮长霉。

进入无菌室的门要与室内墙面齐平,并向洁净级别高的工序开启,或与自动启闭器紧密配合在一起。

窗户必须是固定的死窗,并与室内墙面齐平。

窗台应陡峭向下倾斜,以便清洗和减少积尘。

地面应平整光滑不积水,墙面接缝处应当呈圆弧型、并应嵌入墙角。

平顶和内墙要选用硬质、无孔、不脱落,无孔隙、无裂缝、易清洗和易消毒的材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序应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要分开。

上下工序的联系、交接要方便,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原辅料、包装材料及半成品的重复往返,防止交叉污染。

根据工艺要求合理选用设备。

设备及管道的材质应与药品接触不起化学反应;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内壁应光洁,平整,易用清洗、耐腐蚀。

设备与管道应排列整齐,便于清洗与维修。

中药注射剂生产厂房应根据工艺要求和洁净级别设置必要的人员卫生通道和物流通道。

进入10万级洁净区域的卫生通道,可根据实际情况,可淋浴,也可不淋浴;可风淋,也可不风淋。

(二)中药注射剂的工艺用水

中药注射剂生产中需用大量的饮用水、纯化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和注射用水,保证各工序工艺用水的质量要求。

纯化水的制备必须以饮用水为水源,注射用水的制备以纯化水为水源。

为保证蒸馏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宜采用多效蒸馏水器或汽压式蒸馏水器制取。

目前,国内有不少中药注射剂生产厂仍用塔式蒸馏水机制取蒸馏水或注射用水,这无论从节能或是保证水质都是不合适的。

但鉴于国内现状,如用塔式蒸馏水机制取蒸馏水或注射用水时,必须强调要以纯化水为水源,切不可以锅炉蒸汽为水源。

制备的蒸馏水或注射用水必须符合我国药典标准。

纯化水的电阻率应大于0.5MΩ·cm(导电率≤2μs·cm)。

中药注射剂工艺用水的贮存条件极为重要。

纯水贮存装置的材质和结构及环境要十分注意,防止污染。

注射用水宜用优质不锈钢容器密闭贮存,排气口应装无菌过滤器。

微生物最宜在滞留水中孳长,故注射用水从制备到使用超过12h者,必须采用80℃以上保温,65℃以上循环等无菌贮存方法。

纯水和注射用水必须用玻璃管或不锈钢管道输送分配,并应尽量减少支管。

管件的连接国外采用清洁接头,以减少形成间隙而导致产品污染的机会。

(三)中药提取、精制、配液与洗灌封

由于中药化学成份的复杂性,配伍双方或诸方的主要有效成分有可能互相结合成不溶性的新化合物等,导致中药注射剂的无效或减效。

为此,在制备中药注射剂时首先必须注意合理组方,然后设计合理的生产制作工艺。

中药材的提取与精制是关键步骤,必须十分重视。

复方中药注射剂应考虑处方中各药物所含成分不同,必须选择有效合理的提取方法和精制方法,这是保证中药注射剂质量的先决条件。

中药注射剂药液配制必须严格按照处方及工艺要求,并严密防止变质、污染微生物及热原等。

美国现行药典规定药液配制用的注射用水必须用精制水再经蒸馏法或反渗透法制得,无热源。

我国对药液配制用的注射用水要求是新鲜制备的,其贮存时间不超过12h。

配制过程中,凡接触药液的一切器具,使用前后都必须用注射用水洗净。

过滤用的砂棒按品种专用,同一品种连续生产时每天清洗和煮沸消毒。

药液终端必须用微孔滤膜过滤,可热压灭菌的产品选用孔径0.45~0.8μm滤膜过滤;不可热压灭菌的产品选用孔径0.2~0.3μm滤膜过滤。

微孔滤膜使用前后应做气泡点等严密性试验。

中药注射剂精滤品应密闭贮存在清洁容器中。

安瓿必须用纯水冲洗干净,最后用微孔滤膜滤过的注射用水洗净;经干燥、灭菌、冷却后清洁贮存不超过2d。

中药注射剂灌封的生产环境必须符合净化级别。

国外GMP要求注射剂灌封线及操作区工件上面的空气中粒径≥0.5μm的粒子不得超过3500个/m3(即洁净度应达到100级)。

中药注射剂可根据生产品种最后能否受热压灭菌来选择灌封生产环境的洁净级别。

灌封机上盛装药液的容器、管道、阀门、针头等使用前后需用注射用水洗净或煮沸灭菌,必要时干燥灭菌。

生产中凡使用与药液直接接触的惰性气体或压缩空气必须经洗涤和过滤。

在盛装药液的密闭容器中,被置换入的空气宜经过滤。

为了保证安瓿封口质量,宜采用拉丝灌封机代替熔封机。

中药注射剂自药液配制结束至消毒灭菌宜在12h内完成,以防细菌孳长。

不可热压的注射剂瓶子的精洗。

干燥、微孔滤膜装置及灌装、分装等应严格无菌操作要求。

(四)灭菌的要求及验证

对可热压灭菌的中药注射剂,常用热压灭菌或流通蒸汽灭菌的方法。

热压灭菌法是在密盖的灭菌器内进行,容器内的压力与温度随汽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此法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如表压98kPa的热压蒸汽经15~20min,几乎能杀灭所有的细菌繁殖体及芽胞。

英国药典1980年版规定注射剂热压灭菌所要求的温度与时间,见表。

灭菌保持温度(℃)

115~118

121~124

126~129

134~138

最低保持时间(min)

30

15

10

3

美国二十版药典就规定了热压灭菌F0值大于或等于8。

我国《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也要求灭菌效果F0大于或等于8。

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流通的蒸汽中灭菌。

故要求灭菌柜及其管道必须通畅,阀门完好,特别是排余汽(水)管道。

目前,我国中成药厂生产的中药水针剂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流通蒸汽灭菌一般是在100℃,需30~60min,有些不耐热的品种需15min。

此法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细菌芽胞,因此在注射剂制备过程中除尽可能避菌外,有些品种还应加适量的抑菌剂。

对灭菌设备、灭菌条件及灭菌效果的验证(Validation)要十分重视。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成药厂使用定型的卧式灭菌柜,设备比较落后。

因此要特别重视对灭菌柜内热分布均匀性、重复性的可靠性验证;对灭菌柜上温度、压力等检测仪表的灵敏性和正确性的验证。

每台灭菌柜最好安装温度、时间等的自动记录仪器,并与岗位操作人咒的记录相对照。

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中药注射剂的灭菌条件也要加以验证,确认在此条件下产品可达到无菌。

美国FDA对可热压灭菌的注射剂验证灭菌效果要求是10-6(即100万支中只允许1支带菌),若是致病菌则是10-9。

验证后的灭菌条件不得任意更改,柜内放置数量不得超载。

中药注射剂灭菌后应采用减压等方法进行容器检漏。

真空检漏的真空度应在80kPa(表压)以上。

由于有些中药注射剂澄明度较差或带有某些色泽,故要配上易于鉴别和明显的色素。

对于不能热压灭菌的中药注射剂,根据不同的特性和工艺要求,可使用过滤、微波或辐射等灭菌法。

美国FDA对不能热压灭菌的注射剂无菌验证要求是10-3(即1000支中只允许少于1支带菌)。

(五)质量监控及其它

中药注射剂生产中的质量监控不能忽视。

在中药提取与精制、灌封、灭菌、灯检、包装以及割圆、洗瓶、制水等工序都要有质量监控点,并制订监控项目及检查要求。

对控制和洁净区域的生产环境也要进行监测。

各生产工序在更换产品品种、批号及规格前,必须彻底清理作业场所并做好清场记录。

(六)质量标准

应根据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需要,结合质量研究情况,建立合理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完善和提高质量标准。

1.质控项目的设置应考虑到注射给药以及中药注射剂自身的特点,并能全面地、灵敏地反映药品质量的变化情况。

以药材或饮片投料的,为保证质量稳定,应制订中间体的质量标准。

质控项目至少应包括性状、浸出物或总固体、专属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微生物等指标。

2.质量标准所用方法应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经过方法学的验证,符合相应的要求。

3.制法项应明确各工艺步骤及技术参数,明确所用辅料的种类、规格及用量等。

4.检查项除应符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制剂通则“注射剂”项下要求外,还应符合“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指导原则”所规定的项目,此外,有效成份注射剂应对主成份以外的其他成份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必要的限量检查。

对于具体品种的工艺条件下可能存在、而质量研究中未检出的大类成份,应建立排除性检查方法。

挥发性成份制成的制剂,应采用挥发性成份总量替代总固体检查。

必要时,应建立高分子量物质检查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