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94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Word格式.docx

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文革”结束后,开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兴起的一种思潮,有着特定的历史缘由。

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思潮由衰落转向勃兴,“它适应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

由一种理论、学术,政治化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的时期”[6]108。

从历史渊源来讲,非社会主义思潮在党内和国内早已有之。

尤其是当社会主义制度立后,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在国内的市场有所扩大。

从外部环

境来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就想把社会主义的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美苏

争霸是外在表现之一。

资本主义国家动用大量宣传机器,用非社会主义思想腐蚀、渗透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群众。

国内外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滋生提供了良好时机。

这一反动思潮刚出现苗头的时候,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举起四项基本原则的旗帜,开展反对精神污染的运动,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要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

然而

当时党的个别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决策失误,导致这一思潮在我国不断蔓延。

而且,国际和平演变实力也不断加强。

当时国际和平演变的势力直接推动国内某些反动知识分子兴风作浪。

这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泛滥的重要外因。

从根本上讲,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产生

与泛滥,深受历史上所遗流的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有着

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传统,历史较长。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仅仅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但是,并不表明小农生产的文化心理和封建传统就彻底消除了。

这种小农生产文化心理传统,在我国具有“自由散漫、盲目极端、惯于狂热的心理机制;

只相信感性经验而忽视乃至排斥理论知识的思维习惯”[9]的特点。

各种封建残余、腐朽思想,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就很容易沉渣泛起了。

对党和社会主义存在怀疑和失望情绪的一些人,和国外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结合下,以及他们骨子里所具有的小生产文化心理传

统,那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很容易在我国泛滥了。

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原则。

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

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2]225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就是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

也就是说,思维和

在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要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就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8·

19讲话中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两个“巩固”,亮明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一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当前,意识形态理论正在触及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层面,意

识形态的斗争往往表现为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争夺。

全球化使得多元思想侵入我国,一些领域广泛存在

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意识形态或将意识形态工作边缘化的认识和做法。

要消除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错

误认识,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只有

确保马克思主义占社会的统治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需要。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坚持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同样要

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实践的尺度来把握。

4、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名族团结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

迫和民族歧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中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

(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

(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

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

(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

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政府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

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时机已基本成熟,条件已基本具备。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和整理;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年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内涵与基本原则。

(1)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

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2)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

(3)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6、简述政党现代化的内涵。

执政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就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

从提出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再到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从提出建设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

从提出实现经济现代化,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质就是建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现代化,这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实践也越来越自觉和深入。

事实上,政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已经包含了党的建设和党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党居于执政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因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执政党现代化。

我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要推进执政党现代化。

执政党现代化,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这就告诉我们,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组织充满生机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坚强可靠的政治保证。

否则,一个因循守旧、自甘落后的政党,一个组织涣散、软弱无力的政党,是不能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崇高使命的。

执政党现代化,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他强调,党的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决定其生存和发展。

他还多次用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衰败落伍、丢权垮台的教训告诫全党,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执政党现代化,又是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

我体会,应对好“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解决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必须推进执政党现代化。

7、简述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P277

二、论述题(6选2)

1、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说明国企改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以这么说,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无法继续下去,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会半途而废。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还有许多根本性的矛盾无法突破,本文就是想就这些根本性矛盾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和政府投资,并认为尽管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国有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在建国初期供应不足的社会条件下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六项主要原因以及这六项主要原因的体现方式,并认为在此主要原因中最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政企不分。

因此,要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

,就必须对症下药,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必须能解决以上六个问题

,尤其是政企不分的问题,否则,国有企业改革不会成功。

第三部分介绍了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和新加坡五国的国企改革过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德国、俄罗斯和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部分根据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几项国企改革措施进行评价,并认为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做法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法制制度,规范政府行为,为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提供完善的社会环境。

2、请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第三次争论,谈谈你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满30周年,就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争论。

就争论的广度、深度、时间的长度,以及参与争论的人数而论,则以2004年以来的第三次争论最为剧烈、最为深刻。

第三次争论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经济、社会、政治

、法律、文化、道德等所有方面;

出现第三次争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产生的各种问题,已经超越了人民能够忍受的程度;

二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多方面的分歧。

邹东涛指出,在看到争论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今的社会和时代显得更加复杂,以致出现了"

妖魔化官员、妖魔化政府、妖魔化党"

的声音。

我们必须保持冷静。

他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些争论。

首先,应该看到,有意见、有气者能够在"

骂声"

中宣泄自己的不满,理论界能够争论,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的民主气氛增强了,这显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应该进一步看到"

和争论还可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应历史地看到,我国的改革既然是"

摸着石头过河"

进行的,无论是党、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都在"

摸"

在"

的过程中都可能踩几脚泥浆、碰几块礁石、陷几次漩涡、呛几口水。

这一切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之,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之,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处理之,共同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清理"

的中水深、水速、漩涡、淤沙、泥浆、礁石的情况,开拓未来,为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修桥建路。

最后,必须用历史辩证法分析和评价改革开放中的负面问题。

历史的渐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无论个矢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产生了一个总结果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变革与进步。

改革不是某个单项的体育运动,一鼓作气就能获得优胜,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和成就,也必定有坎坷、曲折和代价。

我们只

能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不能两利相权舍其重。

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新体制还不健全的伴生现象

,这些负面问题只能靠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而倒退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还要使全社会都知道这个道路:

任何历史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旧的争论过去了,还会产生新的争论。

矛盾和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

再解决…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既然有争论,我们就不必回避,不能做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而必须面对和正视,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该"

啃"

的"

"

基本上都"

完了。

留给现在和今后改革攻坚的任务,大都是难度较大的环节问题,是啃硬骨头,对此,大家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认识。

P101(三)

4、请谈谈中国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5、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P208(三)

6、试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

2013-

2014年北航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8选4)(马拉克思整理上传)

一、论述题: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美国重返亚太,我国周边地区问题此起彼伏;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凸显。

请问,基于上述形式,你是否赞同“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述?

请说明理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

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