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95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2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

与系列课程改革实践”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

钢结构设计”、“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特种结构”、"

支挡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组合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和“结构优化设计”等十四门课程以及“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钢结构设计”、“基础工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五门设计课程构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构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核心。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国家级教学团队及系列课程改革实践”是经过十多年努力完成的一项教学成果,木项成果主要从系列课程团队建设、相关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研究、重点课程的精品建设、系列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支撑大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我校成为了国内教学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影响较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本课题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简述如下。

1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实践”课题组把建设成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十多年来一直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特别在“十五”以来,课题组成员及所在的学院抓抢机遇,克服了地处西部、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师资队伍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使承担结构设计课程系列课程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团队现有骨干教师3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的教师队伍,形成了-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配备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在全国影响较大、同类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队伍。

由结构设计课程系列课程的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于2009年成为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2010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深入研究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实践”课题组所在土木工程专业,承担着为我国西北地区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重任,土木工程专业每年招收540名左右的木科生、近100名各专业研究生和10余名博士研究生,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是我们长期坚持和努力奋斗的目标。

1996年以来,在课题组负责人的领导下,课题组主要成员坚持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特别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以后,土木工程专业由原来的7个不同专业合并组建而成的大专业,兰州理工大学与其他兄弟院校一样是由原来仅有建筑工程专业发展成的大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把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研究课题,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了适合一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层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将这一研究成果推荐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的土木工程21世纪系列教材的编写,并联合西部数十所高校编写了土木工程系列教材,尽快地满足了专业调整后教学的急需,课题组负责人朱彦鹏教授作为本套教材的编委会主任,起到了将研究成果向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推广应用的作用。

此后,团队还将这一成果推荐到其他土木工程系列教材的编写,这些教材基本上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结构设计课程,起到了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到教学应用当中的作用,此项研究成果和应用在我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系列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并将此作为教材编写大纲推荐到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交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该大纲的大部分内容被出版社所采用。

课题组成员编写了四个系列教材,组织编写教材50余本,其中团队成员主编教材14部,副主编教材6部,参编教材多部,这些教材自出版之日起就在我校和国内其他高校得到广泛使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教材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使用效果上来看都属国内同类高校最高水平。

有些教材成为国内普遍采用的教材,其中,由课题负责人朱彦鹏教授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2008年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特种结构》(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成为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发行量超过4万册)、《支挡结构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我国独有的一门相关教材,发行以来影响很大),另外,课题组成员王秀丽教授、王文达教授、周勇副教授等都编写了《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大跨钢结构设计》、《组合结构设计》、《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等教材在不同出版社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题组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质量,在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别写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指南》、《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南》、《交通土建课程设计指南》、《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五本,基本解决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指导老师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学生实现一人一题难的问题,受到广大普通院校的欢迎。

4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组还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了《钢结构设计原理》(2006)、《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2007)、《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2010)、《结构力学》(2009)、《结构优化设计》(2011)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正在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涵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设计系列主干课程。

以上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建设了自编了相关教材和教学辅导书,建设了课程网站,录制了主讲教授全程课程讲课录像,录像被全国数十所高校下载作为教学资料,供老师和学生参考。

同时,网上提供了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相关教学资料,为师生学习提供了方便,使用多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5结构设计系列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题组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实验教学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使土木工程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新开出设计性钢结构桁架试验、钢筋混凝土梁柱破坏形态实验、结构扫频振动试验、桥梁荷载试验等新型独立试验8个。

在课题组成员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创新型实验项目四个,项目已全部结题并通过验收。

课题组注重实践环节,增加了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设计整个实践环节设计周数。

依托建筑勘察设计院、监理公司,安排教师参与工程设计与监理等实践工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

目前,课题组教师中有7人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3人为注册岩土工程师、5人为注册监理工程师、6人为注册造价工程师,这些双师型教师对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课题组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实习基地32个,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课题组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中增加学生大型设计性实验,在我校历史上首次为本科生开设耗资较大大型实验,本实验制作了大梁18个,分别试验了梁受弯、受剪的三种破坏形态,制作了偏心受压柱3个,试验了柱的两种破坏形态,学生参加了从黏贴应变片、布置传感器、到加荷设计的全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制作了录像放在了视频精品课程网页上供学生观看。

课题组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水平,组织了我校及其他5所高校20余名老师共同编写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南5本,己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环节的规范指导起到良好的作用。

课题组负责人积极争取于2010年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会议和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期间,来自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30余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上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大讨论。

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80余所有土木工程学科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全国10家出版单位共24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承办本次会对提高我校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

6结构设计知识竞赛与结构创新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课题组还组织了钢结构设计知识竞赛,结构力学知识大赛等竞赛活动多次,参与学生1200人次以上,参与教师100余人次。

课题组还在5.12汶川地震后组织学生多批次50余人,教师40余人去地震灾区考察地震对建筑和其他土木工程设施的破坏情况,增加了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感性认识。

从2008年5.12地震后到2010年组织师生对地震区陇南市所有中小学和部分医院进行了全面安全鉴定,增强了学生设计结构的安全意识和抗震设计能力。

课题组成功组织主办了2008,2009和2010年兰州理工大学结构设计大赛,大赛以提高参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互助协作能力为目的,以“桥梁结构设计”、“设计、制作木结构风力发电塔”、“体育场罩棚设计”作为比赛题目。

三年学院和课题组共投入教学经费共计25万元购买比赛所需设备及材料,比赛每年有全校数百名学生参加,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根据大赛最终成绩,每年选拔出3位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201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结构设计大赛”,我校参赛作品“谐力睿合"

喜获二等奖。

通过结构设计比赛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所学结构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参赛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7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采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省级精品课程,以及《钢结构设计》等课程,都制作了课程网页,录制了课程主讲教师全程录像和实验录像258小时等,网页中包含了课程教案、老师授课视频录像、实验方案、实验大纲、实验视频录像、习题例题、师资队伍、网上答疑,从2002年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数十所同类院校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广泛使用,产生重大影响,对提高同类院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课题组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且每年都为本科生讲授结构设计系列专业主干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近三年,课题组内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均为100%。

为了使木科生享受更多的教学资源,课题组每年都会为本科生开设结构设计系列方面的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课题组在实践环节上进行了全面改革,特别在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采用了学生每人一题、真题真做和假题真做等方法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得到了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土木工程高水平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

8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了教学水平

课题组注重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针对土木工程学科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点,以解决西北地区土木工程界的地域性问题为主,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支挡结构分析与设计、高性能佐研究、结构抗震与减振控制、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与设计、结构最优选型设计、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湿陷性黄土边坡建筑抗滑移设计和滑坡、泥石流防治与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地域优势和影响的科研成果,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基础项目研究、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工程应用项目,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科研工作的开展培养了教师队伍,使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科研经费的投入补充了教学设备,使教学实验条件得到了改善;

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科研经费资助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在教学中,结合西北地区特点,增强学生对地域性问题的了解,突出他们解决地域性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面向西北地区就业的广大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一,针对西北地区的湿陷性黄土土质特点,课题组负责人朱彦鹏教授等在土体的基本力学特性和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将研究成果编写到《土力学》和《基础工程》的教材当中,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直接到西部地区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

第二,西部地区为多震地区,课题组骨干成员杜永峰教授等在防震减振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其将防震减振的研究成果编写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和《结构减振控制》教材当中,使毕业生能够掌握防灾减灾和防震减振知识,并将有关知识应用到设计施工等工程实践当中;

深基坑支护结构和边坡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为课题组朱彦鹏教授和周勇副教授等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在《支挡结构设计》、《支挡结构设计计算手册》和《特种结构》等教材的编写当中,把柔性边坡支挡结构(土钉墙、复合土钉墙、排桩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框架预应力锚杆挡墙和抗滑桩)的承载力计、算稳定性分析等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的教材空白,使我校毕业生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各种边坡支挡结构设计等方面具备了较丰富的设计施工知识;

第四,空间大跨钢结构分析与设计也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王秀丽教授等在《空间大跨钢结构设计》、《空间大跨度结构的分析与概念设计》等教材的编写当中,把其团队在空间大跨钢结构分析、大跨钢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使我校毕业生能够掌握在空间大跨钢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施工知识;

第五,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也为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课题组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在编写《建筑结构检验》、《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和《建筑结构实验与检测》等教材时,把黄土地区建筑物纠偏、工程结构加固、桥梁检测等研究成果编入教材,使我校毕业生能够掌握各种复杂工程的事故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设计施工知识。

由于科研成果丰富,不同方面的特色课题都将科研所得研究经费的一部分反补到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改革等过程中,这样使得科研与教学相得益彰,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课题组注重学术交流活动。

近儿年课题组采取承办会议、协办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课题组负责人朱彦鹏教授、骨干成员王秀丽、杜永峰教授先后分别赴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做访问学者,同时每位成员每年都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种教师的考察、学习、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而且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另外,通过邀请多名院士及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不仅活跃了学术气氛,而且开拓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眼界。

通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课题组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英国等国高校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互派研究生、访问学者。

课题组还组织主要成员每年都参加全国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西部土木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会议,各门设计课程的教学研讨会议,并且,利用课题负责人是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介绍和交流我们自己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特别对西部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