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19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琵琶行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教案.doc

《琵琶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琵琶行教案.doc

教案名称:

《琵琶行》并序

[唐]白居易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

教学时数: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

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

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

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

“倡”通“娼”。

这里指歌妓。

命酒:

吩咐摆酒席。

命,动词,叫,吩咐,命令。

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

脸色黄瘦。

转徙:

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

心境平静,自觉安适。

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

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

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

就写了一首长诗。

因,连词,于是,就。

为,动词,写,作。

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

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

凡,共计。

言,字。

命曰:

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

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

惨:

悲伤

浔阳江:

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

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

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

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

三、字词思sì白bó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jiān

四、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五、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

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

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

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

1、都来自京都“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和“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

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所写: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4、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

音乐(琵琶声)。

五、课外作业

1、赏析诗歌第二段关于音乐的描写;

2、完成课后练习;

3、背诵全诗。

附: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一、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

(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邀相见(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弹奏《霓裳》《六幺》诉沦落(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青衫湿(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二、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三、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体会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第三乐章“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四、完成课后练习

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时间名词做状语: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

摆酒席。

)  

3.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

以·····为重,以······为轻。

)  

4.歌以赠之。

(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血色罗裙翻酒污。

(污,被动,被玷污)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

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

突然,发出;今:

1.鼓出来。

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

面容的色泽;今: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

刚才的;今:

表方位。

)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

……的第二年;今:

明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古:

称心如意;今:

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古:

时间短促,忽然;今:

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古:

年龄大;今:

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古:

整理;今:

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通假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

"篦"通"鎞",钗子。

  

2.家在虾蟆陵下住:

“虾”通“蛤”  

3.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用拔子划。

一词多义

1.言:

  

(1).感斯人言。

(话,名词。

)  

(2).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  (3)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  

2.命:

  

(1).遂命酒。

(叫,吩咐,命令,动词。

)  

(2).命曰《琵琶行》。

(取名,动词。

)    

3.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此,指示代词。

)  

(2).自言本是京城女。

(是,动词。

)  

4.为:

  

(1).因为长句。

(写,做,动词。

)  

(2).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

)  (3).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

)  

5.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  

(2).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  

6.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

(轻轻,形容词。

)  

(2).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  

7.暂:

  

(1).凝绝不通歌暂歇。

(短暂,副词。

)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顿时,忽然,副词。

)  

8.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  

(2).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文言句式

1.歌以赠之。

(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以示强调。

)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

"于"相当于"向"。

)  

3.转徙于江湖间。

(介词结构后置。

"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

"于"相当于"在"。

)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  

5.使快弹数曲。

("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  

6.送客湓浦口。

("客"后省略介词"于"。

"于"相当于"被"。

)  

7.感斯人言。

("感"后省略介词"于"。

"于"相当于"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就一段音乐,如《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写音乐:

邀相见诉沦落青衫湿

比喻叠词和联绵词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