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041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8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课本重点.docx

教育学课本重点

1、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

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

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

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

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

4、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5、教育的概念: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一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①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后面8、9、12点不是很重要

第三章教育与社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

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

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已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1、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

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从宏观方面的几点看法:

①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③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④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⑤调整教育结构

⑥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3、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①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②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④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①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②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

③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10、教育结构: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11、义务教育:

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者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稳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②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③具有独立个性

2、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

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

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

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9、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

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0、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B、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

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

D。

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二是流生增长倾向。

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第四章,最主要还是要看书。

因为这章好容量出灵活要发挥的题目。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①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

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獐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①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4、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

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普及教育也不平衡。

有的地区已实现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积极普及。

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燕尾服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育。

第六章课程(重要章节)

1、课程:

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

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学科: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教材:

是各门学频木咛迥谌荨?

p>

4、课程论:

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5、教学计划:

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8、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它的特点为: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

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特点: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缺点:

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9、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

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为:

①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

②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③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④重视个别差异

10、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