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57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do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案

一、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

1.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基本特点,坚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深刻学习和理解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基本原则、主要宗旨和发展趋势,真正领会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观分析和观察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现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主流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各种国际现象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弄清坚持独立自主与发展对外合作,维护国家利益与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3)素质目标:

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增强学生对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认同,自觉与中央保持一致,在涉外活动中维护国家形象,自觉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当今的时代特征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论断的内涵、依据和意义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基本原则和主张。

2.难点:

(1)关于时代主题的转换

(2)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3)关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2)学生的学法:

讨论法;辩论法;网上自主学习法;主题演讲、诗朗诵等。

2.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

2学时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阅读资料,讨论问题

有史以来,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和生命。

据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时间里,全世界共发生14513次战争,其间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

人类在这些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约有36.4亿人死于战火,损失财富折合成的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千米、厚10米、足可环绕地球8圈的黄金带。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卷入的国家有33个,人口15亿,伤亡人数达到40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80%的世界人口,军费消耗约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直接死亡人数达到5700万。

其中,苏联2060万,波兰600万,德国730万,日本222万,法国81万,美国38万,意大利33万,中国的死亡人数在1000万以上。

战争夷平了许多城市,人类的文明和艺术遭到了空前的毁灭。

有人说,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上述资料,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事务的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帝国主义的垄断的经济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他们之间为争夺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战争;而帝国主义战争又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使得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上的国家有可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

由此,列宁提出战争和革命是当时世界的特征和主题,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史证实了列宁的论断。

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较大的范围发生,导致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后问世。

但是,二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上虽然发生了100多次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包括帝国主义国家挑起和发动的侵略战争在内,可以说战争连绵不断。

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并没有发生无产阶级的革命。

长期的相对和平不仅是战后世界发展的实际状况,而且构成了本世界末世界发展的趋势。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要求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要求有关国家裁减军备、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等呼声不断高涨。

同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地将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经济因素已在整个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关系,把本国经济的发展同世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

(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继承了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根据时代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认识适时地作出了调整,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英明论断。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两点论,即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

他认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

但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分别于20世纪60和70年代相继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在毛泽对外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做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备战备荒,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

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

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

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的内涵。

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则是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的依据。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论断,并在新形势下发展了这一思想。

时代主题转换的影响。

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机遇:

为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挑战:

世界的快速发展和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各领域不断扩展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

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

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

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

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

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尤其是美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

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调整,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

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

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也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由于全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一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

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

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受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

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

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

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什么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堂小讨论】

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人绘制的一张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东边是凶焰万丈的日本,北面是虎视眈眈的俄国,英国盘踞在长江流域,法国垂涎于西南边陲,德国霸占了山东半岛,美国从菲律宾伸来利爪,这张时局图是旧中国百年屈辱地位的形象写照。

正如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所说,中国的反动分子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下办外交的。

讲到这里,我想请同学们谈一下,这张时局图说明了什么?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对此有想法的同学谈一下你的看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安全、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

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中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即“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这是我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对外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美苏争霸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党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

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了贡献。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

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