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88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浙江传媒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5年12月22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等文件精神,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创新发展的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成绩与问题

“十二五”时期,浙江传媒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与特色办学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推进国际化办学,改善办学支撑条件,营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以较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功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桐乡校区与下沙校区统分有度、优势互补的办学布局,社会美誉度与影响力持续上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传媒类院校前列,为学校实现更高层次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与实施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分制改革,全面实施提升教学质量的“六大工程”,推行三学期学制。

“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数量达40个,形成影视传媒和文化创意“一体两翼”、互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格局。

大力实施专业结构优化工程,9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十二五”评审类新兴特色专业。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外语和双语课程59门,建设省级以上重点(规划)教材11部。

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完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新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26个。

全面推进大学就业创业工作,出台《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办法》,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项,2014年获得教育部评选出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荣誉称号。

改善教学条件和实验环境,建成了电视编辑与导播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

建立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育制度体系。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各类大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成为毕业生最具有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传媒院校之一。

2、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成效,打造了艺术、新闻传播、经济管理、新媒体、工程技术等“六大学科群”;学位点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成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明显,新闻传播、戏剧与影视、通信与信息系统、交互媒体技术成为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科学研究不断进步,组建了新闻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数字媒体与传播技术研究院;五年来获得国家级课题19项,省部级课题14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77篇,其中权威期刊158篇;出版专著14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和艺术创作奖12项;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3、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学校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教师海外发展工程”、“青年教师发展工程”、“教师国内多样化培养工程”,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总量显著增加,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

至2015年底,学校有教职工1105人,其中专任教师745人,五年增加201人;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钱江学者2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师职称结构更趋合理,学缘结构得到较明显改善,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5.8%,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4%以上。

4、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浙江传媒学院章程》正式实施,学校进入依章办学的新时代。

学校全面推进二级管理与目标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工作,顺利完成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与采购管理更加规范化,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全面展开。

学校民主管理不断推进,以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了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

扎实推进校务、党务、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5、社会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学校积极实施政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与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及多个省级广电、出版、报业等媒体建立了紧密型战略协作关系,与浙江广电集团共建新闻学院。

持续承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声优大赛、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资格考试等。

进一步深化与桐乡市合作,拓展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电影《盖世武生》入选纽约中国电影节展映,电影《梦寻》在央视六套播出。

浙江传媒学院教育基金会成功设立并积极开展工作。

继续教育工作持续推进。

6、国际交流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学校开展与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交流与合作项目138项。

赴国(境)外访学、交流、学习的教师与学生数量大幅增加。

每年聘请外教外专人次稳定在35人次以上。

五年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增长13倍;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项目顺利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新闻与传播(视觉传媒)专业硕士学位项目通过教育部资格认定,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专业成功获得首批浙江省国际化专业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学院、师生三个层面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格局正在形成。

7、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敬业、博学、求真、创新”校训,强化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011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成为浙江省属和部属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4年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评。

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选中取得佳绩。

加强下沙校区与桐乡校区基础建设与人文景观建设,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校院两级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各种节、赛的文化育人功能。

8、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学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49亿元;顺利完成E北区土地出让工作;全面完成桐乡校区内部装修及教职工住房建设工程等;多媒体综合实验室正式建成。

教职工待遇逐步提高,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加强校园信息化、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十三五”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学校事业发展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齐心协力加以应对和解决:

一是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格局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创作三轮驱动、实现人才整合培养的路径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与政策保障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资源整合与科研团队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科研、创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和保护,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行业、区域和社会的整体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高水平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军人才、骨干管理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人才队伍分类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创作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刻苦学习、管理服务育人的校风学风需要进一步培育,尤其是在机构改革、资源配置、协同创新、评价激励等关键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克难攻坚,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引领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全面落实。

六是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支撑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打造,教学、科研、创作的基础条件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资金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区功能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二)机遇与挑战

1、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学校更加坚定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之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浙江省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是“分类改革、特色发展”、“引领创新、内涵发展”、“融入地方、协同发展”。

这就要求学校坚持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建设核心能力。

学校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一校两区”、“一体两翼”的格局基本完成,应由“扩容建本”向“强本建硕”发展。

今后五年,学校要以“坚守、提升”为原则,坚持恪守多年来依托行业、特色办学的成功之道,同时注重“以特争优”、“以质图强”,在苦练内功、彰显优势、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增强师生动力,推动学校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及浙江省“八八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2、文化发展跃上新高度,要求学校更加主动融入文化产业与传媒事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

2014年文化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努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万亿级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必将给高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强劲动力。

作为一所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文法类、传媒类高校,学校要适时应势,抢抓机遇,主动对接文化产业与传媒行业,建立健全开放融合与互动发展机制,切实推进教学、科研、创作三轮驱动,成为高水平的传媒和文化产业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基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的使命,在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在适合层次、专门领域争创国内一流,不断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

3、高等教育发展迈入新阶段,要求学校更加注重高水平应用型建设

国内传媒教育蓬勃发展,传统综合性大学继续占据传媒教育的制高点,新办传媒类高校异军突起,传媒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正在改变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快速转变为以行业与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更加注重社会需求与学生需要应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转变的重要导向。

根据省教育厅等部门《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切实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建设,全校上下应进一步认识加强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意义、内涵、目标、路径,推动高校与行业、产业和区域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新型产学合作和混合所有制办学,促进学校特色化内涵发展。

4、互联网发展跨入新领域,要求学校更加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对学校办学结构转型的新要求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正在渗入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速融合,新兴媒体正在崛起并影响着传媒业发展的格局。

作为一所传媒特色高校,学校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与忧患意识,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传媒文化发展的巨变,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为东风,以建设互联网学院为契机,在统筹规划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快二级学院布局调整与学科专业优化,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办学结构转型,在传媒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态势下争取主动,保持优势。

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走“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发挥优势、提升质量”的发展之路,坚持依章治校,充分发挥省部共建和行业特色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建设核心能力,实现聚才育人,努力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个性鲜明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发展理念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内涵发展新路径和新要求,积极顺应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更加注重育人为本,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量优先,更加注重提高水平,更加注重彰显特色,更加注重协同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高等传媒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与发展之际,学校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改革创新。

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为发展基点,紧扣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创新,以全面创新驱动校内改革深化。

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破除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广大师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加快构建激发创新、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机制体制。

2、坚持育人为本。

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业、成才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一批优秀教学骨干、学术研究骨干、创作骨干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传媒和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

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个性鲜明的文化传媒领域应用型人才,并积极推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让全校师生在学校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形成全体师生追求卓越、共享发展的新局面。

3、坚持质量提升。

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提高质量,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结构优于规模,数量服从质量,效益胜于速度,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牢牢把握学校今后五年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中如教书与育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研创作等方面的关系,突出重点、保障重点、重点突破,要集中资源、优先保障,着力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与科研创作这三项关键工作,真正实现质量、数量、规模、结构、效益、速度的协调发展。

4、坚持特色办学。

按照“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的思路,既坚守“紧贴行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办学特色,又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媒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不断挖掘、培植、凝炼新的特色;在深化特色办学过程中,既要立足学校校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加强整合,相互协同,又要拓展国内外各方的资源,为我所用,互惠共赢,通过融合各方资源,在特色办学上深入耕耘,精心、精准、精细、精致地做好特色文章,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的特色与品牌,实现开放发展、整合培养的新格局。

(三)总体目标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人才,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科研与创作能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结构进一步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紧紧围绕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传媒大学的总体目标,按照“一个中心任务、二个实施步骤、五个关键突破”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做好“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学科整合、注重实效”的谋划,分成二个步骤实施,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提高学科实力、科研创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学科与科研创作、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支撑条件等方面“五个突破”,显著增强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到“十三五”期末全面完成“申硕、更名大学”任务。

1、一个任务

“申硕、更名大学”是学校党委站在高等教育发展、行业趋势、国情、省情的角度,不断深化对校情的认识,通过对现有基础、比较优势、发展重点的科学分析,从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结构调整、专业建设推进、体制改革突破、社会服务提升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后作出的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必须抓紧、抓好、抓实“申硕、更名大学”的各项工作。

经过五年的努力,在不断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项目的基础上,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教育部确定的更名大学的基本条件和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末,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更名大学的基本条件,并积极申请和争取更名大学。

2、二个步骤

在“十三五”期间,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分成二个实施步骤,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力争“三年新局面、五年新跨越”。

2016-2018年,夯实基础。

从思路谋划、体制政策、文化氛围等方面大力创新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发展路径,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与科研创作、管理体制、支撑保障等五大方面的内涵建设取得实效,艺术专业硕士、工程专业硕士开始招生。

2019-2020年,实现目标。

学校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尤其是在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点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成果、教学成果奖与科研成果奖项、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和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同类院校中形成全方位明显的比较优势,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更名大学的基本条件,全面实现“申硕、更名大学”的发展目标。

3、五个突破

(1)整合培养,追求卓越,实现人才培养新突破。

全面贯彻“育人为本、整合培养、强化能力、追求卓越”的教学理念,构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六大提升计划,通过开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个性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确保本科教育保持优势,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提升水平,凝练特色。

“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成果奖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以上。

全校本科招生专业总量控制在45个左右,年招生规模稳定在3500人左右;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14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700人以上。

“十三五”期间再打造10个以上各级新兴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使得高水平优势和特色专业数达到全校专业总数的50%。

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新增1个国际化专业,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全外语和双语课程达到全校总课程的8%,进一步扩大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具有实质内容的交流与合作模式的规模,交换生(交流生)比例达到全校学生数的2%,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各类国际留学生比例达到3%。

(2)明确使命,成果导向,实现学科和科研创作新突破。

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重点实施加强学科建设的六大协同计划,进一步加大新闻传播、戏剧与影视、通信与信息系统、交互媒体技术等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努力将现有的省重点学科向省一流学科发展。

在已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基础上,完成艺术专业硕士点、工程专业硕士点增设工作,积极开展文化产业管理等其它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学术硕士学位点力争早日实现突破,确保“十三五”期间硕士学位授予点达到3个以上(包括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确保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一中心三院”平台建设,抢抓机遇构建互联网、文化产业管理等新兴领域学术高地,组建高水平的传媒和文化产业发展智库,充分发挥学校在政策咨询、科技研发、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产业规划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传媒和文化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力者。

调动和保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项目、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获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奖项、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创新团队,五年内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在CSSCI、CSCD等核心期刊上论文新增500篇左右,其中权威论著与一级期刊30%左右,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20项以上,其中至少有2个国家级奖励。

充分认识艺术创作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设立艺术创作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开展艺术精品创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省级“五个一工程”、国家艺术基金等权威艺术创作项目评比中的获奖等级或数量上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凸显学校在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3)聚才育人,优化结构,实现队伍建设新突破。

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职业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实行教师分类评价,充分发挥教师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支持学术和管理骨干赴国(境)外访问研修、学习交流,专任教师出国(境)访学比例达到25%。

注重团队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创作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形成优秀教学骨干、学术研究骨干、创作骨干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重视培养、引进文化与传媒领域领军人才和拨尖人才,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在经费投入、平台建设、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与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重大突破。

到2020年,全校人才队伍数量达到1500人左右,教师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达到400人以上,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超过1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到3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90%以上,中青年教师比例保持在75%以上。

(4)深化改革,依法治校,实现管理体制改革新突破。

以学校章程为统领,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聚焦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着力于管理体制的创新,对包括资源配置、协同创新、成果导向、质量保障、评价激励在内的一整套体制机制进行深化改革,通过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调整与优化管理制度,不仅要保证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向事关学校“申硕、升格大学”中心任务实现的重点部门、学院、学科、人才倾斜,更要抓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与成效,真正做到“干实事、抓实绩、出成果、育人才”。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机构改革,以互联网学院建设为契机,以学科为依据,整合资源,合理布局,调整完善二级学院(教学部)的建制;以电影学院建设为契机,实现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的突破,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科学、合理设置党政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强化绩效考核,以目标考核、文明单位评比、正风肃纪督查为抓手,持续改进教职工的工作作风。

(5)优化配置,提高质量,实现支撑保障新突破。

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努力构建以“影视文化”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景观文化体系,着力建设学校标志性人文景观。

启动“校内文化设施改造工程”,提升校园广播、电视台、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硬件水平,改善文化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