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135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docx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末检测卷八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2019届上学期高三语文周末检测卷八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杜甫的诗文《赠卫八处士》,开篇两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cēn)与商”,成为脍(kuài)炙人口、千载流传的名句。

在古人看来,“参”“商”两星你隐我现、永远不会相见。

B.近日金东田畈(bǎn)来了一群“割稻客”,他们是来帮助“浙江好人”王汉清收割稻谷的志愿者。

老王以种粮为生,收入不高,但21年来累(lěi)计资助了上千位学生。

C.近日,作家冯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引发网上的热议,有的说这是冯唐的自我检讨,有的因被切(qiè)中要害而辩解,有的则表示不认同而回怼duì……。

D.屈原倡导举贤授(shòu)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最终他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yuán)、湘流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约瑟夫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不,是个老头儿了,也许已经很老了吧,但还是很健壮。

他从我手中接过马的时候,自己还在喉咙里怨声怨气地嘀咕着:

“老天爷保佑!

”【乙】说着,还那么气鼓鼓地盯了我一眼,叫我好心地猜想:

他该是需要老天爷来帮助他消化消化他肚子里那一顿中饭吧,这声尊敬的呼声和我这个不速之客因此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呼啸山庄”就是希克利先生的住宅名称。

“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

可不是,住在这儿,一年到头,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愁的了吧。

【丙】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得厉害的枞树,那一排削瘦的向一边倾斜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施舍),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风的劲道了。

幸亏当初造屋的时候,建筑师有一孔之见,把它盖得特别结实——狭小的窗户子深深嵌在壁内,两边墙角用凸起的大石块保护着。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速之客B.逞威C.捉摸D.一孔之见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互联网资源型“伸手党”最早流行于论坛贴吧等地。

由于当时多数情况下资源持有者愿意与广大网民分享,使得“伸手党”还未带有过多的贬义色彩。

B.凶杀案发生以后,张扣扣的母亲被王正军“故意伤害致死”的往事在网络上被不断提起,部分网民不仅认为张扣扣是为母杀人的“英雄”,而且一些自媒体的加入也给行凶者增添了一种悲情色彩。

C.据猫眼票房实时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3:

25,电影《红海行动》上映18天票房达到30亿元人民币,暂列中国影史票房第四位。

该片导演林超贤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红海行动》不单纯只是个电影,它还是个国家行为。

D.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天上午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议,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5.2018年两会近日召开,教育问题成了许多百姓关注的重点。

如果你是两会教育界代表,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对课外培训过热,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加以驳斥。

(3分)

答: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以描写传教士的肖像为重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5分)

一个传教士/游走在沙漠/他落拓的衣襟/像一匹没有呼吸的狼/沉默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

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

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

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

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

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C.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油面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9.根据材料,简述中国油画的发展史?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门 神

宗利华

陶门神一大早就吩咐:

“关闭城门。

”夫人便笑眯眯地去关上自家大门。

水早温好,盛进大木盆。

门神躺进去,闭目养神,直至水微凉。

陶门神有一怪,请画版之前必要沐浴,净手,焚香,叩头,尤其是请钟馗之前。

人家不叫雕,不叫刻,不叫画,叫请。

门神一身清爽,飘然去书房。

这一日他不吃不喝,夫人也绝不去请三问四。

傍黑时分,门神摇摇晃晃拉开房门,喊:

“渴啦!

”院子里一丛翠竹下,夫人早端坐半日,此刻方一路细碎小步而去。

一幅画版,已然制好。

每制完一版,门神必细细品一壶茶,清洗浊气。

他说:

“这一天下来哟,人都脏了。

”品完茶,又沐浴完,这才吃饭。

饭罢,喊儿子陶天去印。

陶天雕刻手艺尚欠,但印制、着色、装裱,已承继衣钵,在溪镇也算把好手。

溪镇是年画重镇,陶家更是赫赫有名。

门神这人怪是怪些,活路儿是真好。

同样的钟馗,他弄出来就有灵异之气缭绕其上。

做坏事的人,把他擒到陶门神所画钟馗前,立马现原形。

坏人不敢看,看一眼浑身抖。

陶门神雕刻的钟馗画版,只印一版。

儿子陶天不需他吩咐,印制完毕立刻焚毁刻版。

陶天亦学他父亲,沐浴,焚香,清心,凝气。

刀还是那几把刀,材质也还是那材质,甚至雕刻地点也是在父亲书房。

但每次拿来给父亲看,父亲眼睛里总也不见一丝亮光。

一日,陶门神一声叹息:

“儿啊,现在你还请不来。

转眼间,战事频仍。

一日,陶天小心翼翼问父亲:

“那些人看你的画,也会心惊吗?

”陶门神早已看透儿子心思,说:

“去吧,回来再看我的画。

数年后一个春节,陶天一身戎装立在门口。

门口却无画。

陶门神站在门内,抄着手,并不开门,说:

“你走吧。

”陶天叫喊良久,门并不开,于是,策马而去。

夫人在一边垂泪,说:

“我就一个儿子!

”陶门神语气冰冷:

“还不如没有。

陶天刻版不行,杀人却拿手。

传言纷纷进了陶家,说陶天已官至团长,曾杀过多少人等等。

陶门神冷笑,后来日日紧闭大门。

又一年,陶旅长在兵士簇拥下立在门前。

这一次陶门神开门,一拱手:

“陶旅长请进!

”他把儿子直接带进书房。

一到门口,陶天竟踟蹰不前。

门神回头招呼:

“进来呀,进来。

”陶天小心翼翼走进去,顿时,呆若木鸡。

书房四周,挂满年画刻版,均是钟馗!

陶门神笑眯眯地说:

“陶旅长,再印幅画吧?

”陶天嘴唇动了半天说:

“好。

”除去军装,除去腰间的枪,他问:

“爹,印哪一幅?

”陶门神捏着一紫茶碗:

“任选。

”陶天取最近一幅在手,竟吓得浑身抖,牙齿都格格响起来,画版差点儿掉在地上。

他迅速将画版放回原处,说:

“我做不了。

“为何?

”陶门神逼问。

陶天不语,良久,跪拜而去。

又两年过去,时值隆冬。

陶门神夫妻二人早早站在堆满积雪的门口,向远处眺望。

终于有一辆车走近,缓缓停下。

车门一开,先探出一只脚,然后,一副单拐点在地上。

陶天没穿军装,看一眼大门口,两扇门上,竟各有一钟馗。

他露出笑来,喊道:

“爹,你从来不在门口挂两个钟馗的。

陶门神微笑:

“天儿,这年代应该挂两个。

来,欢迎咱家大英雄回家!

陶天那条腿,是被日本人炸断的。

陶门神仙去时,溪镇年画工艺正慢慢苏醒。

就在众人叹息陶家年画手艺难以为继时,陶天在门口挂出他平生以来的第一幅钟馗年画。

差不多整个溪镇的年画艺人都聚了去瞧。

瞧罢,一声惊叹,溪镇又一个门神诞生啦!

陶天的怪异一如其父。

只是,走向书房的背影略显凝滞。

拐杖敲击在青石板上的笃笃声,似乎夹杂着一丝苍凉。

六十岁那年陶天遭遇大劫,失去了他那条好腿。

八十一岁时,两根裤管空空荡荡的陶天,悄然离世。

此人终生未娶,陶家门神却并没失传。

时至今日,溪镇门神年画,仍为一绝。

(有删改)

10.小说加点处写了陶门神两次笑,两次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分)

冷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说取名“门神”有何用意。

(6分) 

12.请对文中划线语句作简要赏析。

(4分)

13.下面是一位读者阅读上文后的感受。

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是否同意这位读者对“陶天”人物形象刻画的评论并说明理由。

(6分)

本文对主人公陶门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可谓独具匠心,而文中对陶天的人物刻画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笔,它们成功地为读者带来一种纯粹的阅读感动。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19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

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②旁午:

交错;纷繁。

【选材意图】选此材料试图体现各省自主命题的本土化特色。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

先例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

登上,到达

C.使者旁午旁午:

交错频繁

D.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或:

有人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皆争出谷以佐官敢以烦执事

C.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D.故具载其说其皆出于此乎

1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3分)

(2)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6分)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9.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

请简析(2分)

20.下阕词人在写离别后无穷无尽的离愁时,用了哪些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1-22题(共6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1.文中《大学》对于学习持怎样的观点?

孔子又持怎样的观点?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上述两段文字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行与学之间的关系,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报任安书》)

(3)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诗经·氓》)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

(王实甫《长亭送别》)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最近,《咬文嚼字》列出“2017年十大流行语”,“油腻”“有温度”“怼”“不忘初心”等网络流行语入选,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汉字语文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表现,对经济、社会生活、教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在汉语文字规范等方面影响负面,应当警惕和反思;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杭州市八中2019届上学期高三语文周末检测卷七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解析】A参(cēn)应为(shēn),B畈(bǎn)应为(fàn),D“馋”应为“谗”。

2.D【解析】一孔之见应为先见之明,“一孔之见”是指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多用于谦词。

“先见之明”是指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

属褒义词。

此处为赞扬建筑师。

3.A【解析】省略号后应为破折号,表示语意转折。

4.D【解析】A主语残缺,删掉“使得”。

B语序不当,“部分网民不仅”改成“不仅部分网民”。

C句式杂糅,应改为“据猫眼票房实时数据”。

5.示例:

①人生如同一场长跑。

赢在开始并不能赢到最后。

②超前教育、难题教育,会让孩子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6.示例,黄沙漫漫,狂风呼啸,传教士孤独地行走在沙丘之上,斑白的头发像冬天干枯了的草丛,瘦削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眼睛因为躲避风沙而眯成了一条缝,却让人感觉异常坚毅。

他身上的披着的伴随他整个旅途的长袍沾满了尘土,让人感觉死气沉沉。

(内容2分,技巧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

7、C(A项,强拉因果,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包容它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民族记忆的冲突,不是说两者没有冲突;B项,只是“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具有相同进程,另外,“油画艺术”应为“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油画艺术”。

d“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意繁荣的前提”推理不严密,绝对化。

8、B(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革命胜利前,阐述的不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9、革命胜利前,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受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影响,形成中国写实主义油画。

(二)

10.①冷笑,表达了陶门神对旁人对于儿子行为评价的不屑,以及对儿子行为的失望。

②微笑,表达了陶门神对儿子转变的欣慰。

(每点2分)

11.解析:

本题需结合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①门神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门神有多重涵义:

指陶门神一类的手工艺人;指门神年画“钟馗”等;指保卫国家的英雄陶天等。

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

指手工艺人的敬业、刻苦等精神。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2.解析:

本题需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来分析。

如从文章第一段和第七段,可知“怪异”所指内容,即请画版前沐浴、焚香等。

理解“凝滞”的含义,需要联系陶天的生活经历,从他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

陶天秉承父亲的敬业精神,请画版前沐浴,焚香,清心,凝气,显得有些怪。

(2分)陶天身体残疾(只有一条腿),外加人生之路曲折,内心苍凉,走向书房的背影略显凝滞。

(2分)

13.解析:

作答本题,要对小说中有关陶天的描写进行分析,需结合表现手法作答,从而可以提炼出陶门神“教子有方”“爱憎分明”等特点。

参考答案:

①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陶天人物形象的刻画,烘托陶门神教子有方、爱憎分明的形象特点。

(3分)②通过陶天前后行为、心理变化的描写,揭示对像陶天一样保卫国家的英雄的赞美,深化文章主旨。

(3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15、B(登:

五谷成熟)

16、C(A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的人。

B.以:

连词/介词。

C.“而”均表并列。

D.代词,这些/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17、D(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18、(3分)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19、(7分)

(1)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

(2)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

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

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

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

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

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

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

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

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

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

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

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

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

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

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

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

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

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

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19.首句写景,绿柳依依的春天,古道长亭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

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