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175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docx

三年级奥数培训上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找规律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数列: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找规律技巧:

从边续的几个数中找到规律,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余所有的数。

主要看边续两数的差与和,同时也要适当考虑两数的乘和商。

教学内容

例题1、根据前面图形的数的排列规律,填入适当的数

(1)

5

10

9

14

7

12

11

16

9

14

13

9

3

27

12

4

36

36

12

(2)

 

分析:

(1)横着看,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多5,竖着看,下面的数比上面的多4,根据这一规律。

方格里的数填8。

(2)横着看,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第一个数除以3等于第二个数,第一个数乘3等于第三个数,根据这个规律,可以确定方框里的数108。

随堂练习

1、

3

7

5

9

8

12

10

14

12

16

14

例题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

(2)1,2,7,11,(),(),

(3)2,6,18,54(),()

分析:

在数列3,6,9,12中,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相差3,根据这一规则,就可以确定后面几个数。

在数列

(2)中第一个数增加1等于第二个数,第二数增加2等于第三个数,从而可以确定后面的数

在数列2,6,18,54,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三倍,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猜测出后面两个数的值。

 

随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数

(1)2,4,6,8,(),()

(2)1,2,5,10,17,(),()

 

例题3、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5,2,12,2,9,2,(),()

(2)21,4,18,5,15,6,(),()

分析:

在数列

(1)中,我们首先看奇数项,第一个数减3是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是第五个数。

而第二、四、六的数是不变的,根据这个规律,即可解答出此题。

在数列

(2)中,同样的道理,我们把第一、三、五项单独看,第一项减3等于第三项,第三项减3等于第五项,我们把第二、四、六项单独看,第二项加1第于第四项,第四项加1等于第六项,找到了这个规律这个题目就不难了。

 

随堂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2,1,4,1,6,1,(),()

(2)3,2,9,2,27,2,(),()

2、在括号里填数

(1)18,3,15,4,12,5,(),()

(2)1,15,3,13,5,11,(),()

3、找规律填数

1,2,5,14,(),()

 

例题4、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5,14,41,(),()

(2)252,124,60,28,(),()

(3)1,4,9,16,25,36,(),()

分析:

在数列

(1)中,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三倍减一,第三个数是第二数的三倍减一,依此类推。

在数列

(2)中,前一数除以二的商减二便是后一个数的值。

在数列(3)比较特别,第一个数是1×1,第二个数是2×2,第三个数是3×3,依此类推

 

随堂练习

(1)2,3,5,9,17,(),()

(2)2,4,10,28,82,(),()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有余除法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重点知识:

1、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解题步骤:

先确定余数,就可以确定除数,然后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求出除数

教学内容

例题1、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几?

最小是几?

□÷6=8……□

分析:

除数是6,根椐余数比除数小,余数可填写1,2,3,4,5,根据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所在此题可求出最大的被除数为6×8+5=53,最小的被余数为6×8+1=49

 

随堂练习:

下面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几?

最小可填几?

1)、□÷8=3……□

2)、□÷4=7……□

 

2、要使除数最小被除数应为几?

1)、□÷□=12……□

 

例2、算术()÷()=8……()被除数最小是几?

分析:

商是8,要使被除数最小,由公式可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那么只要让余数和除数最小,余数最小为1,那么除数最小2,2×8+1=17

 

随堂练习:

被除数最小是几?

1)、()÷()=4……()

2)、()÷()=7……()

3)、()÷()=9……()

 

下列等式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1)、()÷()=3……()2)、()÷()=6……()

 

例3、算式28÷()=()……4中,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分析:

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可以得知“除数×商=被除数-余数”,所以本题中除数×商=28-4=24,所以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24,2和12,3和8,4和6

 

随堂练习:

1、上列算式中,除数和商各是几?

1)、22÷()=()……42)、65÷()=()……2

3)、37÷()=()……74)、28÷()=()……3

例4、算式()÷7=()……()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可以是哪些数?

分析:

余数比除数小,此题的除数为7,所以余数可以为:

6,5,4,3,2,1,根据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分从而求出被除数的值。

所以被除数为8,16,24,32,40,48

 

随堂练习:

下列算式中,商和余数相同,被除数最大是几?

1)、()÷6=()……()2)、()÷9=()……()

3)、()÷3=()……()

 

例5、算式()÷()=()……4中,除数和商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分析:

根据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要使被除数最小,则除数与商要最小,除数最小为2,所以被除数最小为9

 

巩固练习:

1、下列算式中,除数和商相等,被除数最小为几?

(1)()÷()=()……6

(2)()÷()=()……8

(3)()÷()=()……3

2、一个三位数除以15,商和余数都相等,请写出五个这样的除法算式。

3、有一个除法算式,它的余数是9,除数和商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4、有一个除法算式,它的除数是7,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配对求合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一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公差

等差数列的求合公式:

(1)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2)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3)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教学内容

例1、你有好办法算一算吗?

1+2+3+4+5+6+7+8+9+10=()

分析1,2,3,4,5,6,7,8,9,10中,1加10为11,2加9也为了11,有5个11相加,所以和为5×11=55。

疯狂操练:

1、速算:

1+2+3+4+……+202、你能迅速算出结果吗?

1+2+3+4+……+100

3、想一想,该怎样计算方便?

21+22+23+24+……+50

例2、计算:

(1)32+34+36+38+40+42

(2)203+207+211+215+219

分析:

解法一:

(1)32,34,36,38,40,42共六个数相加,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都为2,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所以结果为(32+42)×6÷2。

(2)203,207,211,215,219共五个数,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都为4,可以利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解法二:

(1)利用配位求和,即两项相加数相同,通过观察计算,32加42等于74,有3对74相加,所以结果为3×74=222

 

热身练习:

1、48+50+52+54=

2、128+138+148+158+168=

3、72+75+78+81+84=

 

例3有一堆木材叠堆在一起,一共是20层,第一层12根,第二层有13根,下面每层比上层多一根,这堆木材有多少根?

分析:

因为这堆木材从第2层起,每层比上面一层多1根,共20层,所以这堆木材总数为

12+13+14+15+16+17+……+31=(12+31)×20÷2=430

 

疯狂操练

1、体育馆的东区共有30排座位,呈梯形,第一排有10个座位,第二排11个,……这个体育馆东区共有多少个座位?

2、有一串数,第一个数是10,以后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5,最后一个数是90,这串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例4、计算:

993+994+995+996+997+998+999

分析:

这题求几个边续自然数的和,它们都接近1000,我们可以看作有7个1000相加,这样多加了7+6+5+4+3+2+1,具体的过程为:

993+994+995+996+997+998+999

=1000×7-(7+6+5+4+3+2+1)

=7000-28

=6972

疯狂操练

(1)1997+1998+1999

(2)9995+9996+9997+9998+9999

 

例5计算1000-81-19-82-18-83-17-84-16-85-15-86-14-87-13-88-12-89-11

分析:

每两个减数相加的和为100,我们可以把81和19,82和18,83和17,84和16,85和15,86和14,87和13,88和12,89和11这几组数先加起来,然后再减。

 

巩固练习:

计算

1、1000-1-9-2-8-3-7-4-6-5-5-6-4-7-3-8-2-9-1

2、1000-9-8-7-6-5-4-3-2-1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植树问题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基本类型及计算公式:

①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公式: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2封闭曲线上植树。

公式: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3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公式: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注意事项:

应用题要有解有答,还要带单位。

教学内容

例1、一条小路长30米,在路的一侧从一端开始,每隔6米栽一棵石榴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石榴树?

分析:

这是第一种类型。

如上图,小路全长30米,每6米分为一段,刚好分

(段)。

因为从路的一端开始栽树,到另一端时还可以栽一棵树,所以栽树的总棵数等于段数加1。

 

例2、有个圆形小池塘,池塘的周长80米,每隔10米栽1棵柳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柳树?

分析:

这是一道首尾相接的植树问题,属于第二种类型。

根据题中“每隔10米栽1棵柳树”,可以把10米看作一段,这样可以将圆形的小池塘平均分成

(段),并且第一段段首和最后一段段尾相接,我们可以假设将每课树都种在一段的起点位置,这样栽树的总棵树就等于段数。

 

例3、植树节那天,二年级同学在校园里种了27棵树,种成了一个三角形,要使每条边上的树的棵树相等,每条边上应种几棵树?

分析:

这道题属于第二种类型。

题中要求的是三角形每条边上种多少棵树,可以这样想,首先在每个角上种一棵,共种了3棵,再把剩下的

(棵)树平均分成3份,在每条边的2点之间种上

棵树,因此每条边上的总数量就等于2点之间的棵数加上两个角上的2棵。

例4、在长54米的水渠一侧栽了一排杨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了,一共是10棵,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分析:

这道题属于第一种类型。

根据公式:

棵数=段数+1,也就是段数=棵树-1,可以计算出段数;再根据公式:

棵距×段数=总长,也就是棵距=总长÷段数,从而可以计算出棵距。

 

例5、少先队员在路的两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72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

 

例6、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的11层,他走到5层用了100秒,照此速度计算,他还需走多少秒?

分析:

因为1层不用走楼梯,走到5层走了4段楼梯,由此可求出走每段楼梯用100÷(5-1)=25(秒)。

走到11层要走10段楼梯,还要走6段楼梯,所以还需25×6=150(秒)。

 

练习: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

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在森林公园的一条大路上栽树,这条路的总长是40米,每隔5米栽一棵雪松,两端都栽。

这条路上一共栽了多少棵雪松?

3、在正方形草地的四条边上栽桃树,每边栽4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4、小明要在学校操场的400米环形跑道边插彩旗,每两面彩旗之间都相隔5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上,每隔2米挂一个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2个,每根绳子长多少米?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排队重叠问题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方法点拨:

解决排队问题运用了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

注意事项:

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算,应该从它们中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教学内容

例125个小朋友排队,从左边数起小林是第12个,从右边数起小刚是第9个,小林和小刚之间隔着几个小朋友?

分析:

可以这样想:

先从25个中减去小林和他左边的人数,再减去小刚和他右边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他俩之间的人数?

也可以这样想:

先求出小林、小刚在内的左右两边人数的和,再从25个中减去他们的和,剩下的就是他俩中间的人数。

25-12=13(个)13-9=4(个)或者12+9=21(个)25-21=4(个)

 

随堂训练:

1、同学们排队做操,第一排有18个小朋友,从前面数起青青是第6个,从后面数兰兰是第7个,青青和兰兰中间有几个小朋友?

2、20个小朋友排队,从左边数起小华第11个,从右边数起,小飞是第16个,小华和小飞之间有几个小朋友?

3、有30个工人排成一行,其中有两个工人戴帽子,从左往右数,第7个戴红帽子,从右往左数,第8个戴蓝帽子,戴帽子的两个工人中间有几个人?

 

例2、12个小朋友排队,从左面数小军排在第4个,小乐排在小军右面第5个,那小乐从右往左数排第几个?

分析:

从左面数小军排在第4个,小乐排在小军右面第5个,说明小军从左往右数排在第4+5=9个,小乐的右边还有12-9=3个人。

所以,从右往左数小乐排在第3+1=4个

随堂练习:

1、10个小朋友排一队,从前面数小张排在第2个,小王排在小张后面第4个,那以小王排在从后面往前数第几个?

2、一群小动物排一排,从左往右数第4只是不兔,从右往左数小鹿是第3只,小鹿在小兔后3个,这群小动物有几个?

 

例3、某小学二

(1)班人人都参加课外活动,有20人参加数学兴趣组,有25人参加全唱组,其中有5人两项都参加,问二

(1)班共有多少人?

AB

分析:

图中A圈表示参加数学兴趣组的人数,B圈表示参加合唱组的人数,两圈重叠的部分,表示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项都参加的5个被算了2次,重复了。

所以要从两组共同的人数中减去重复的5人。

 

随堂练习:

1、老师出了两组题给全班45名同学做,做对第一组有38人,做对第二组有42人,两组题全做对的有多少名同学?

2、两根一样长的的木板钉在一起后长10米,中间重叠部分是2米,那么每根木板长多少米?

3、二

(2)班同学人人都订阅报纸,订《数学报》的有38人,订《中国儿童报》的有30人,其中8人这两种都试订,问二

(2)班共有多少人?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盈亏问题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盈亏问题:

这是一类已知所盈和所亏的数量,求物品数量和人数的应用题,特点是把一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少分,则物品有余(盈);每人多分,则物品不足(亏)。

基本解法:

(1)理解题意,弄清盈亏数。

(2)份数=(盈+亏)÷两次分配数的差,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的份数和盈亏数求出。

注意事项:

应用题要有解有答,还要带单位。

教学内容

例1、幼儿园来一些玩具,如果每班分8个玩具,则多出2个玩具;如果每班分10个玩具,则少12个玩具,幼儿园有几班?

这批玩具有多少个?

分析:

从上面条件,我们可以看出,第二种分法比第一种分法多分了10-8=2个,而所需的玩具总个数也从多2个变成了少12个,也就是说在多的基础上要再加12个才能保证每班分10,第二种分法所需的玩具个数比第一种多了12+2=14个,那是因为每班多分2个,根据这一关系,就可以求出班级个数和玩具的总个数了。

 

随堂操练:

1、小玲带了一些钱去买苹果,如果买3千克,则多出2元;如果买6千克,则少了4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小玲带了多少钱?

 

例2、老师买来了一些练习本分给优秀少先队员,如果每人分5本,则多了解14本,如果每人分7本,则多了2本,优秀少先队员有几个?

分析:

第一种分法:

每人分5本,多了14本;第二种分法:

每人分7本,则多了2本;从上面可知第二种分法比第一种分法每人多分了7-5=2本,两种分配方法的结果相差了14-2=12本,每人多分了2本,多少人会多分这12本呢,根据人数=多出的份数÷每个人分的份数。

人数计算出来了便可以求出练习本的本数。

随堂操练

1、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分给全家人,如果每人分6个,则多了12个,如果每人分7个,则多了6个,全家有几个人?

妈妈共买回多少个苹果?

2、某学校有一些学生住校,每间宿舍住8人,空出床24张,如果每间宿舍住10人,则空出床位2张,学校共有几间宿舍?

住宿学生有几人?

 

例3、学校派一些学生去搬一批树苗,如果每人搬6棵,则差4棵,如果每人搬8棵,则差18棵,学生有几人?

这批树苗有多少棵?

分析:

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每人多搬了2棵,所需的树苗就从差4棵变成了差18棵,结果相差的14棵。

每人多搬2棵,有多少人会多搬了这14棵呢。

首先要求出学生人数,根据求得的学生人数从而可以计算出树苗的总棵数。

 

例4、三年级给优秀学生发奖品书,如果每个学生发5册还剩32册;如果其中10个学生每人发4册,其余每人发8册,就恰好发完。

那么优秀学生有多少人?

奖品有多少册?

分析:

每人发5册,多了32册,如果每人发8册,少了(8-4)×10=40,由于每人差了3册,共差了72册。

 

练习:

1、三(3)班同学去植树,若每人植5棵,还有3棵没人植,若其中2人每人植4棵,其余每人植6棵,就恰好植完所有的树。

那么共有几名同学?

共要植几棵树?

2、小宏从家到校上学,出发时他看看表,发现如果每分钟步行80米,他将迟到5分钟;如要先步行10分钟后,再改成骑车每分钟行200米,他就可以提前1分钟到校。

问小宏从家出发时离上学时间有几分钟?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简单推理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简单推理:

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维,主要训练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

解题步骤:

认真分析等式中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利用等量代换、消去等方法来进行解答。

等量代换:

两个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

教学内容

例1、下式中,□和▲各代表几?

□+▲=28□=▲+▲+▲

□=()▲=()

分析:

根据□+▲=28,□=28-▲,又由于□=▲+▲+▲所以有28-▲=▲+▲+▲,4个▲等于是28,一个▲便可求出,再利用□=28-▲,求出□。

 

例2、下式中,□和▲各代表几?

□×▲=36□÷▲=4

□=()▲=()

分析:

由□÷▲=4,当▲为一份时,□为份,即□=4▲,又由于□×▲=36,可得到4▲×▲=36,即▲×▲=9,进而可求出▲和□。

 

答:

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发生月食。

例3、下式中,□和▲各代表几?

□+□+▲=16□+▲+▲=14

□=()▲=()

11、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地球、月球大致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在地球上的人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分析:

由于□+□+▲=16,那么▲=16-□-□,即有□+16-□-□+16-□-□=14,求出□,进而可以求出▲。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答:

如水资源缺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品种咖快灭绝,地球臭氧层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例4、下式中,□○各代表什么?

□+□+○+○+○=34

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48

□=()○=()

分析:

把第二个式子减去第一个式子则有□+○=14,则第一个式子中有两个□+○,即14+14+○=34,可以求出○

8、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例5、下式中有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

答:

①尽可能地不使用一次性用品;②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③包装盒纸在垃圾中比例很大,购物时减少对它们的使用。

□+□+□=▲+▲+▲+▲

2、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80

1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

分析:

2个☆等于3个□,而3个□又等于4▲,所以2个☆等于4▲,1个☆等于2个▲,

则有▲+▲+▲+▲+□=80。

从而可以求出□。

 

疯狂练习:

下列式中的☆、□和○各代表几?

1、☆+○=18☆=○+○☆=()○=()

2、▲+○=25▲=○+○+○+○▲=()○=()

3、○+□=36○=□+□+□+□+□○=()□=()

4、○×□=16□÷○=4○=()□=()

5、○×▲=20○=▲+▲+▲+▲+▲○=()▲=()

6、□+□+○+○=38□+□+○=22○=()□=()

7、□+□+□+▲+▲=52□+□+▲+▲+▲=48□=()▲=()

8、○+○+○+▲+▲=54▲+▲+▲+○+○+○+○=76○=()▲=()

9、▲+▲=○+○+○

○+○+○=□+□+□○+□+▲+▲=100

▲=()□=()○=()

10、□=○+○+○+○○×□=16

□=()○=()

莱特1+1思维教育辅导讲义

课题

和倍问题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知识点梳理

和倍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