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179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doc

高考理科数学必会知识点总结

§1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如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或“,”或“”等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2)=;=;=.

(3)交、并、补的运算性质:

对于任意集合A、B,

切记:

.

(4)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中有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

二、常用逻辑用语: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

若p则q;⑵逆命题:

若q则p;⑶否命题:

若p则q;⑷逆否命题:

若q则p

注:

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命题否定形式是;否命题是.命题“或”的否定是“且”;“且”的否定是“或”.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pq;pqpqpqp

⑵或(or):

命题形式pq;真真真真假

⑶非(not):

命题形式p.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p:

; 全称命题p的否定p:

特称命题p:

; 特称命题p的否定p:

§2函数和导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自然定义域、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应用题中的定义域等);

2.值域(求值域:

分析法、图象法、单调性法、基本不等式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判断方法:

Ⅰ.定义法——步骤:

求出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求;比较或的关系;Ⅱ.图象法;

常用的结论

①已知:

若非零函数的奇偶性相同,则在公共定义域内为偶函数;

若非零函数的奇偶性相反,则在公共定义域内为奇函数;

②若是奇函数,且,则.

4.单调性(在定义域的某一个子集内考虑),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1).定义法步骤①:

设;②作差(一般结果要分解为若干个因式的乘积,且每一个因式的正或负号能清楚地判断出);③判断正负号。

另解:

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多项式函数)用导数证明:

若在某个区间A内有导数,则

在A内为增函数;在A内为减函数.

(3)求单调区间的方法:

a.定义法:

b.导数法:

c.图象法:

d.复合函数在公共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若f与g的单调性相同,则为增函数;若f与g的单调性相反,则为减函数。

注意:

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

(4)一些有用的结论:

①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②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③在公共定义域内:

F()(增)=(增)+(增);F()(减)=(减)+(减);

F()(增)=(增)(减);F()(减)=(减)(增);

④一个重要的函数:

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是单调递减.

5.函数的周期性

(1)定义:

若T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使恒成立,则叫做周期函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T的整数倍都是的周期。

二、函数的图象

1.基本函数的图象:

(1)一次函数、

(2)二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5)对数函数、(6)三角函数、(7)函数.

2.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①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的图象沿轴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的图象沿轴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②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的图象沿轴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的图象沿轴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2)对称变换

①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②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那么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那么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③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④与关于直对称。

(3)伸缩变换(主要在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中)

三、函数的反函数:

1.求反函数的步骤:

(1)求原函数的值域B

(2)把看作方程,解出(注意开平方时的符号取舍);

(3)互换x、y,得的反函数为.

2.定理:

(1),即点在原函数图象上点在反函数图象上;

(2)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3.有用的结论:

原函数在区间上单调的,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的,且单调性相同;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四、函数、方程与不等式

1.“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为“”,你是否注意到必须;当=0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

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函数或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零的情形?

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设为方程的两个实根。

①若则;

②当在区间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时,

③当在区间内有且只有两个实根时,④若时

注意:

①根据要求先画出抛物线,然后写出图象成立的充要条件。

②注意端点,验证端点。

五、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指数式与对数式:

对数的三个性质:

①;②;③

对数恒等式:

①;②;③

对数运算性质:

①;②;

③.

指数运算性质:

①②③

2.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特征图象与性质归纳(列表)

指数函数y=ax(a>0,a≠1)

对数函数y=logax(a>0,a≠1)

特征图象

01

01

定义域

(-∞,+∞)

(0,+∞)

值域

(0,+∞)

(-∞,+∞)

单调性

减函数

增函数

减函数

增函数

定点

(0,1)

(1,0)

函数值分布

x<0时,y>1;

x>0时,0

x

x>0时,y>1

00;

x>1时,y<0

0

x>1时,y>0

(2)有用的结论

①函数与(且)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函数与(且)图象关于轴对称;函数与(且)图象关于轴对称.

②记住两个指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如何区别?

六、导数:

1.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C为常数)

(2)(3)(4)(5)(6)(7)(8)

2.导数的运算法则

(1)

(2)(3).

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函数在点处有导数,函数在点处的对应点U处有导数,则复合函数在点处有导数,且,或写作.

4.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1)几何意义:

k=f/(x0)表示曲线y=f(x)在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曲线在点P(x0,f(x0))处的切线方程为:

(2)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5.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

已知

①分析的定义域;

②求导数;

③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或用列表法,见课本)

6.求极大、极小值:

已知

①分析的定义域;

②求导数;

③求解方程(设有根);

④列表判断个区间内导数的符号,判断是否为极值,如果是,是极大还是极小值。

注:

判别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1)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大值;

(2)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小值.

注意: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f/(x0)=0

7.求函数在某闭区间[a,b]上的最大、最小值:

①②③同上;④比较、、,最大的为,最小的为.

注意:

极值≠最值;最值问题一般仅在闭区间上研究(实际应用题除外,即应用题中有开区间问题).

§3数列

一、数列的定义和基本问题

1.通项公式:

(用函数的观念理解和研究数列,特别注意其定义域的特殊性);

2.前n项和:

3.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是数列的基本问题也是考试的热点):

二、等差数列:

1.定义和等价定义:

是等差数列;

2.通项公式:

;推广:

3.前n项和公式:

4.重要性质举例:

①与的等差中项;

②若,则;特别地:

若,则;

③奇数项,…成等差数列,公差为;偶数项,…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④若有奇数项项,则;,,,();

若有偶数项2n项,则,其中d为公差;

⑤设,,,则有;

⑥当时,有最大值;当时,有最小值.

⑦用一次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用二次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8)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为,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为,则

三、等比数列:

1.定义:

成等比数列;

2.通项公式:

;推广;

3.前n项和;(注意对公比的讨论)

4.重要性质举例①与的等比中项G(同号);

②若,则;特别地:

若,则;

③设,,,则有;

④用指数函数理解等比数列(当时)的通项公式.

四、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举例

1.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2.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

五、数列求和方法:

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2.几种特殊的求和方法

(1)裂项相消法;

(2)错位相减法:

其中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

记;则,…

(3)通项分解法:

六、递推数列与数列思想

1.递推数列

(1)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常见题型:

由,求.解题思路:

利用

2.数学思想

(1)迭加累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若,则……;

(2)迭乘累乘(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若,则……;

(3)逆序相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

1.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终边在轴上;终边在轴上;终边在直线上;终边在第一象限等),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个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三个:

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1.和(差)角公式

(1)=;

(2)=.

(3)=;(4)=.

(5)=;(6)=.

2.二倍角公式:

(1)=;

(2)===;

(3)=.

3.有用的公式

(1)升(降)幂公式:

、;;

(2)辅助角公式:

(由具体的值确定);

(3)正切公式的变形:

4.有用的解题思路

(1)“变角找思路,范围保运算”;

(2)“降幂——辅助角公式——正弦型函数”;

(3)巧用与的关系;(4)巧用三角函数线——数形结合.

三、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列表综合三个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挖掘:

(1)最值的情况;

(2)三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x∈R及函数,x∈R(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若ω未说明大于0,则;函数,(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3)会从图象归纳单调性、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对称轴为,对称中心为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对称轴为,对称中心为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对称中心为

2.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的简图,并能由图象写出解析式.

(1)“五点法”作图的列表方式;

(2)求解析式时初相的确定方法:

代(最高、低)点法、公式.

3.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变换

切记:

注意图象变换有时用向量表达,注意两者之间的转译.

四、解三角形、

1.三个重要结论

(1)正弦定理:

(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直径)或写成

(2)余弦定理:

,或写成

(3)三角形ABC面积公式:

2.在使用正弦定理时判断一解或二解的方法:

⊿ABC中,

§5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

一、向量的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二、加法与减法运算

1.代数运算

(1).

(2)若=(),=()则=().

2.几何表示:

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且有︱︱-︱︱≤︱︱≤︱︱+︱︱.

3.运算律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结合律);+0=+(-)=0.

三、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1)当>0时,与的方向相同;当<0时,与的方向相反;当=0时,=0.

(2)若=(),则·=().

2.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

(2)若=(),=()则∥.

四、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若、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2.有用的结论:

若、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若一对实数,,使得+=0,则==0.

五、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作=,=,则∠AOB=()叫做向量与的夹角(两个向量必须有相同的起点)。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它们的夹角为,

则·=︱︱·︱︱cos.其中︱︱cos称为向量在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1)·=·=︱︱cos(为单位向量);

(2)⊥·=0(,为非零向量);

(3)︱︱=;

(4)cos==.(可用于判定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4.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

六、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1.定义:

设P1、P2是直线上两个点,点P是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使=,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2.位置讨论:

(1)当点P在线段上时,>0;特别地:

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是.

(2)当点P在线段或的延长线上时,<0;

3.分点坐标公式:

若=;的坐标分别为(),(),();则,(≠-1),中点坐标公式:

4.三点共线定理:

若则A,B,C共线的充要条件是x+y=1

5.点的平移公式

(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P(x,y)在平移后图形上的对应点为,且的坐标为).

七、空间向量

1.空间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

cos〈a,b〉=(a=,b=).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B,则

=.

§6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

;;.

2.不等式的性质:

(1)或(反对称性)

(2)或(传递性);

(3)

推论1:

(移项法则);推论2:

(同向不等式相加);(4),

推论1:

;推论2:

(5)();(6)(倒数法则)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

(1),当且仅当取“=”.

(2)(当且仅当时取“=”)

(3),则(当且仅当时取“=”)

注:

——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当且仅当时取“=”)

4、最值定理:

设得

(1)如积为定值,则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

(2)如和为定值,则当且仅当时有最大值.

即:

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注:

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

一正二定三相等.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性质:

(注意等号成立的情况).

二、解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1);

(2).

2.

(1)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

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

(2)重要结论:

解集为R(即对恒成立),则.(注:

若二次函数系数含参数且未指明不为零时,需验证).

3.绝对值不等式:

(1)零点分段讨论,

(2)转化法:

;;

(3)数形结合

4.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时,;.

(2)当时,;

5.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序轴标根法(穿针引线法)

步骤:

①形式:

或(移项,一边化为0,不要轻易去分母);

②因式分解,化为积的形式(系数符号>0——标准式);③序轴标根;④写出解集.

注意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的讨论.

四、一个有用的结论

关于函数:

1.时,当时;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2.时,在、上为增函数.

§7直线与圆

一、直线的基本量

1.两点间距离公式:

若,则

特别地:

轴,则;轴,则.

2.直线:

与圆锥曲线C:

相交的弦AB长公式

消去y得(务必注意),设A则:

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当时,直线的斜率.

(2)常见问题:

倾斜角范围与斜率范围的互化——右图

4.直线在轴和轴上的截距:

(1)截距非距离;

(2)“截距相等”的含义.

二、直线的方程: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2)斜截式(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4)截距式

(5)一般式(其中A、B不同时为0).

三、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若,

①;②.

(2)若,,

①;②;

五、点到直线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

2.平行线间距离:

若、,则.

注意点:

x,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且

六、圆:

1.确定圆需三个独立的条件

(1)标准方程: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

(2)一般方程:

(其中圆心为,

半径为.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则相切d=r,相交dr;

3.两圆的位置关系: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则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8圆锥曲线

一、椭圆,1.定义

(1)第一定义:

若F1,F2是两定点,P为动点,且(为常数)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

(2)第二定义:

若F1为定点,为定直线,动点P到F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

2.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

焦点在轴上:

(焦点的位置标准方程形式)

3.几何性质(以焦点在轴上为例):

(1)范围:

(2)对称性:

长轴长=,短轴长=2b,焦距=2c

(3)离心率,准线方程

(4)有用的结论:

,,

,,

顶点与准线距离、焦点与准线距离分别与有关.

(5)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有关线段、、2c,有关角结合起来,建立+、·等关系

二、双曲线

1.定义:

(1)第一定义:

若F1,F2是两定点,(为常数),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2)第二定义:

若动点P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2.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

焦点在轴上:

.

(2)焦点的位置标准方程形式

3.几何性质(以焦点在轴上为例)

(1)范围:

或、

(2)对称性:

实轴长=,虚轴长=2b,焦距=2c.

(3)离心率,准线方程

(4)渐近线方程:

.

与此有关的结论:

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5)当离心率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

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

(6)注意中结合定义与余弦定理,将有关线段、、和角结合起来。

三、抛物线

1.定义:

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即:

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

2.标准方程(以焦点在轴的正半轴为例):

(其中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焦参数);

3.几何性质

(1)焦点:

,通径,准线:

(2)焦半径:

,过焦点弦长.

(3)几何特征:

焦点到顶点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通径长=(通径是最短的焦点弦),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4)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

四、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判断

1.直线与双曲线:

当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进线平行时,直线与双曲线仅有一个交点.

2.直线与抛物线:

当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直线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

§9立体几何

一、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

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

S=S侧+2S底;②侧面积:

S侧=;③体积:

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

S=S侧+S底;②侧面积:

S侧=;③体积:

V=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

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

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

S=;②体积:

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

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

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核心是线面垂直:

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

(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平移法:

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二、主要思想与方法

1.计算问题:

(1)空间角的计算步骤:

一作、二证、三算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