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220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docx

上财经济学模拟题30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三十)

一、概念题

1.货币平衡论(货币差额论)

2.贸易平衡论

3.《赋税论》

4.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

5.地域分工论(绝对成本学说)

6.比较成本学说

7.萨伊定律

8.人口原理

9.国际价值论

10.事前和事后货币经济理论

11.财货论

二、简答题

1.简述重农体系的基本特征。

2.简述英、法两国在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表现出来的差异。

3.简述柯尔培尔主义对法国经济学的影响。

4.简述斯密的赋税思想。

5.试述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6.根据弗里德曼德新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紊?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发展过程。

2.西方各学派是如何论述其政策无效论观点的?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货币平衡论(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在确定了对外贸易是国民财富的直接源泉之后,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什么原则才能实现积累货币的目的问题上,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不同的看法。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来积累货币,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早期重商主义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或货币差额论。

这里,货币主要被视为宝藏。

因而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2.贸易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在晚期重商主义阶段,西欧各国大多采取各种保护主义的经济措施。

他们认为,国家应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必须保持商品的输出超过输入。

在他们看来,国家的物质财富虽然随着出超而减少,但货币的数量却增加了。

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者积极鼓励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扶植和保护本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晚期重商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的输出,限制商品的输入。

其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达到出超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持和鼓励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

所以马克思将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3.《赋税论》:

是威廉·配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作。

这部著作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命题,从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在《赋税论》中,配第在分析英国当时的财政税制问题时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他所说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商品的价值,政治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

配第着重研究了自然价格,并将其视为观察其他经济现象的基础。

配第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并用劳动时间来测量商品的价值量。

根据这一原理,配第提出了价值量的大小是以劳动生产率为转移的,并且认为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赋税论》中,配第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工资理论为前提,以地租理论为中心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配第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了最低限度的工资理论,在此基础上,把地租即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并把“土地的价值”归结为资本化的地租,把利息作为地租的派生形式引申出来。

分散在《赋税论》中的这些见解,已形成了某种有联系的整体。

但配第在这里还远远没有能建立起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4.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

斯图亚特提出了“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的概念。

绝对利润对谁都不意味着亏损,它是劳动、勤勉或技能增进的结果,它能引起社会财富的扩大或增加。

“绝对利润”抛弃了重商主义关于利润来源于流通领域的传统观念。

而“相对利润”则是商品的价格超过实际价值的部分。

相对利润对有的人意味着亏损;它表示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但并不意味着总基金的增加。

“相对利润”实际是指单个资本家的利润,并且是一种让渡利润,即价格超过价值的余额。

5.地域分工论(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认为,像国内每个生产部门内部和彼此之间存在着分工一样,国际上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分工,这种国际地域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一种商品,如果其他国家来生产,所需成本比本国低,那么本国就不要生产;用输出自己最擅长生产的商品换来的钱,去购买别国的廉价商品,要更便宜、更合算。

斯密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充分利用本国的土地、气候、资源等有利条件,生产和输出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成本绝对少于其他国家的商品,以实现互通有无、节约劳动的目的。

所以,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又称为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奠定了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

6.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依据对外贸易有利于节约劳动、有利于各国总资本进行合理配置的思想,发展了斯密的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应生产和输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条件的商品,可以不顾及这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是否高于别的国家。

在国际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只要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都可以节约劳动,这样,各国的总资本就都能在生产结构上实现合理的配置。

李嘉图用相对成本论来修正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推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7.萨伊定律:

萨伊的销售理论。

萨伊把产品的销售归结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

他认为在产品换货币,货币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的作用,当人们在交换结束后将发现,产品总是用产品来交换的。

所以,在交换的过程中,每一个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从而社会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

如果市场上的一些商品缺乏销路,那只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自动进行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

萨伊由此得出四个结论:

(1)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多、越快、越广泛。

(2)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推动或帮助其他企业获得成功。

(3)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

(4)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所以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萨伊强调供给会创造需求,长期以来被西方经济学家所信奉,并被奉为“萨伊定律”。

8.人口原理:

由马尔萨斯提出。

该原理是从两个前提出发的: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马尔萨斯断言在这两个前提下,人口的增加比生活资料的增长快,在一般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他认为人类自下而上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由自然规律限制的,在人口增加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必然使两者之间恢复平衡,所以马尔萨斯认为可以有两个途径抑制人口增长:

一是积极抑制即减少“罪恶和贫困”;二是道德抑制即主张无力赡养子女者不要结婚。

马尔萨斯认为产生社会弊病的原因是自然的人口法则,而社会制度仅仅是表面上的原因。

人口原理的一些基本点是错误的,但他的一些论点被古典学派用来论证地租规律、工资基金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等。

马尔萨斯提出了人口增殖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推动了人口学的创立。

9.国际价值论:

由穆勒最先提出国际价值理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一种商品与其他国家的商品交换,输出商品的全部价值必须恰好等于该国输入商品的全部价值。

当商品的国际价值因供求失衡而出现升降时,这种升降运动会持续到两国对商品的需求量相一致时才停止,这时的交换比例的上下浮动的界限取决于国际贸易发生前各国两种商品生产费用的比例。

实际上,穆勒认为国际价值决定于供求关系或互相需求。

穆勒还考察了两个以上国家、两种以上商品、运输费用存在、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生产技术改良等情况下的国际贸易,他认为上述有关国际价值决定的原理在这些情况下仍然适用。

穆勒在这里考察的实际上是供求一致时的均衡价格,而不是国际价值。

穆勒的国际价值学说是对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

10.事前和事后货币经济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米尔达尔在对维克塞尔累积过程学说进行分析时提出的概念。

他对“事前”和“事后”的解释是:

某种活动的计划或打算的水平是事前的;实现了的或实际的水平是事后的。

由于预期可能没实现,因而事后与事前也未必一致。

米尔达尔认为,维克塞尔累积过程学说中的所有变量都作为事前计算才有意义,因为只有事前,货币利率才有可能偏离自然利率,才会有投资与储蓄不一致。

若在事后计算,则它们都是相等的,不存在不均衡的积累过程。

米尔达尔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对维克塞尔的三个货币无效条件(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投资等于储蓄,价格水平不变)按事前估计方法作了修改和补充,因而这一事前与事后的区分是对维克塞尔累积过程学说的重要补充与发展。

11.财货论:

奥地利学派的财货论是他们的边际效用理论和时差利息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首次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门格尔。

他指出,一切经济现象都受因果关系的支配,人类经济中最原始最单纯的动机是欲望,其目标是能够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具有效用的物品即财货。

欲望和财货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门格尔依据物品满足人类关系的程度,对财货进行分类。

他认为,第一级财货或初级财货是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财货即消费财货.第二级财货是用来生产第一级财货的,第三级财货是用来生产第二级财货的。

以此类推,他把第二级及其以上的财货又称为高级财货即生产财货,它们属于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财货。

此外,他们还区分了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现在财货与未来财货、耐久财货与非耐久财货等。

奥地利学派用从主观心理及数量关系引申出来的“经济财货”这一术语来取代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商品范畴,用以否定和取代古典学派的“国民财富”概念,并且把经济地配置和使用有限的财货视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奥地利学派在财货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其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把同人类欲望有关的财货的稀少性或有限性视为财货的经济性质和价值性质的渊源。

二、简答题

1.简述重农体系的基本特征。

答:

重农学派的基本特征有:

(1)重农观点。

重农主义所研究的是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与之相关的“纯产品”学说、社会结构学说、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都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它也有错误和庸俗成分。

(2)纯产品理论是重农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标志。

(3)《经济表》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4)自然秩序观点。

重农主义经济学说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的观点。

“自然秩序”实际上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重农主义者自己却把“自然秩序”说成是上帝安排的秩序。

因此,重农主义本来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科学分析,但却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5)封建外貌。

重农主义者的学说和政策反映了法国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他们却打着封建招牌,把自己说成是封建阶级的代言人。

他们的学说实际上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却认为在研究封建生产方式,因此这个学说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这种封建外观的表现,在政治上是主张开明君主制,而开明君主应该制定符合自然秩序的人为秩序即资本主义,在经济政策上是主张全部剩余产品归地主阶级占有。

但他们又主张赋税都从地租中课征,主张赋税主要用于发展大农业生产,这表现了他们理论的资产阶级实质。

2.简述英、法两国在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表现出来的差异。

答:

英、法两国在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国由重商主义过渡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个逐渐的过程,其演变过程几乎是不知不觉的。

而法国,重商主义的崩溃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其刚产生时就与重商主义断然决裂,它是在同重商主义的激烈斗争中作为重商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

(2)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英国,到18世纪小生产还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因此,法国的古典经济学对于工业、外贸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在理论上还缺乏研究,甚至还没有涉及,往往难以把价值和它的物质承担者严格区分开来,而着重探讨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问题,其理论具有明显的小生产和小资产阶级倾向。

在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较高,因此古典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农业,更加广泛地探讨了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问题,如价值、货币、利润、利息、地租、工资、外贸等。

因而英国经济学家看重的是交换价值,并把它归结为劳动或生产费用。

(3)如果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为了发展英国经济,增长财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则是为了挽救和振兴法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为处于困境的国民经济寻找出路。

因而法国古典经济学创立者的著述更加直接针对法国财政经济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侧重于分析法国实际经济状况和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对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则不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深入。

(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重视价值理论,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重视生产理论。

3.简述柯尔培尔主义对法国经济学的影响。

答:

柯尔培尔在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政策,法国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又称为柯尔培尔主义。

柯尔培尔主义对法国经济学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柯尔培尔主义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准备了物质条件。

柯尔培尔采取各种办法大力鼓励和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尤其是官办手工工场。

为了扩展对外贸易,积极发展航运业和海军力量,从而使法国走上了扩大远洋贸易和殖民扩张的道路。

柯尔培尔和一般重商主义一样坚决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他还从国库拨出大量经费来改良公路和开凿运河,从而大大改善了国内市场状况。

柯尔培尔主义的推行,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工商业资本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准备了物质条件。

(2)柯尔培尔主义使法国古典经济学一开始就具有重农色彩,并与重商主义实行彻底的决裂。

柯尔培尔主义有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商业的特点,即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

其办法之一是对原料和谷物鼓励进口,严禁出口,从而最终使法国的经济及财政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法国的经济危机,宣告了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来片面发展工商业的柯尔培尔主义的彻底破产。

因而,法国古典经济学一开始就具有重农色彩,并与重商主义实行彻底的决裂。

4.简述斯密的赋税思想。

答:

与国家职能相联系的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费用的来源问题,即赋税问题。

在《国富论》第五篇,斯密对此作了详细的考察,他为赋税政策制定了基本原则,并依据自己的理论,探讨了税收的来源和对象。

斯密提出了赋税的四大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重点是经济,认为廉洁政府会有利于一国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斯密反对政府征收过重的赋税,主张把政府的开支缩减到最低限度。

斯密进一步考察了税收的来源和对象。

他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出发,指出个人的收入最终总是出自于三种源泉,即地租、利润与工资。

每种赋税,归根到底,必定是由这三种收入源泉的这一种或那一种或无区别地由这三种收入源泉共同支付的。

但是,地租是最合适的征税对象。

但在不违反四大税赋原则的条件下,也可向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征税。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国家的经济职能十分有限,财政支出基本上是非生产性费用。

所以,斯密虽然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但关心的仅仅是减轻税收和合理负担,而没有能把赋税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一种手段或杠杆来加以看待。

5.试述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答:

新制度学派指以产权和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主流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与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绩效和变迁经济学。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基础性概念之一,现已延用到广泛的研究领域。

经济史学家穿越时间,考察历史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制度的不可或缺,即制度在经济过程和经济成就中的内生性,从而衍生出制度分析模型;发展经济学家穿越空间,考察不同增长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中影响和制约经济成就的制度因素,继W·阿瑟·刘易斯和舒尔茨奠基性工作后,形成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现已涉及如下主要领域:

(1)关于交易费用的一般化。

科斯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宽化为交易费用概念,此概念现在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即制度运行费用的总和。

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一块计入,纳入经济分析体系(诺斯,1992)。

科斯对交易费用概念的贡献最具基础性意义,架起了制度、交易成本与新古典理论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2)国家与产权理论。

诺斯把国家当作一种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它处于规定和强制实施所有权的地位,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国家有充当社会福利最大化与使统治集团岁入最大化的两面性,其制订的产权安排就可能偏离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

从历史上看,国家的普遍趋势是产生低效率的所有权。

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产权)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以致产权低效率),这种“诺斯悖论”在现实世界中是经常存在的,科斯定理由此得到某种现实的佐证。

(3)关于制度的起源与构成。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合作的前提和沉淀。

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理解制度起源是科斯制度理论的一个特点。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规定了人的选择的维度,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激励或限制。

人类把非正式制度逐渐提升为正式制度,规则逐渐硬化。

(4)制度变迁模型。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技术、偏好与制度的配置是一个联动的体系,制度变迁意在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寻找。

初始制度既限定了当期资源、技术与偏好,又使制度变迁产生某种依赖性,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发生路径依赖。

制度企业家们对制度创新的偏好要受到意识形态、社会知识结构等因素制约,在供给制度创新时着重考虑的是本身效用目标函数的增值。

新制度经济学家还认为,国家握有暴力潜能,供给制度具有规模经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制度的公共品性质以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不一致,自发诱致制度供给便有短缺的可能;受认知和组织等因素的限制,制度的发明、选择和执行均需耗费时间,制度实际供给滞后于潜在获利机会。

(5)制度供需及均衡。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经典供需分析可拓展到制度分析领域。

制度需求受制于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等,制度供给受制于现有知识积累、制度设计实施成本、制度存量和宪法秩序及意识形态等因素。

制度供需两相适应,趋向于制度均衡状态,人们满意于这种状态,无意改变。

但此种情况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的制度常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行,制度变迁的诱因也正在于此。

上述研究领域尚有待继续深化和细化,新制度经济学的目标较业已涉足的领域要宽广高远得多,已有的成就只是聊补传统经济理论对制度结构、运行和变迁分析的极度不充分,是构建涵盖资源、技术、偏好和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体系的前奏。

不仅如此,新制度经济学还着力探讨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强调不同于“人是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正统经济学假设,从观察现实的组织和现实的人出发,注重实际效果,这种工作也有待全面持续展开。

新制度经济学尚需要作进一步的大量修正和发展。

6.根据弗里德曼德新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

根据弗里德曼德新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总财富。

总财富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其中之一是个人的生产或挣钱能力,即是永久性收入的概念。

(2)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工人的人力财富在未转变为收入之前,就需要有货币来维持生存。

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愈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愈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愈大。

(3)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一般来说,各种有形资产预期的报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

因为这时人们用其他有形资产的形式来替代货币的形式保存在手中对自己更为有利。

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例如资本品的转手量、个人偏好等。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发展过程。

答:

(1)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理论渊源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指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体系和流派。

西方许多经济学流派都具有新自由主义的特点,比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都是构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经济学流派。

因此严格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不是一个经济学流派,而是一种经济思潮。

虽然新自由主义各流派之间也有分歧,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比如,把经济自由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原则,这里的经济自由包括拥有私人财产的自由、消费自由和就业自由等;强调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完善性;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等等。

从理论来源讲,崇尚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各个经济学流派的具体政策主张可能不尽相同,然而,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角度来说,它们一般具有共同的两种经济思想渊源。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18世纪,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就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认为市场经济制度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

二百多年来,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一直对西方经济思想产生着重大影响。

但最集中反映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的新古典经济理论。

20世纪最后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不但继承了新古典经济理论鼓吹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思想,而且还变本加厉,把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无限夸大,因而被人们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原教旨主义”。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新古典经济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其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受到新奥地利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的重要影响。

新奥地利学派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建立在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在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著作中,突出强调了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个人活力的解放是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并鼓吹这是资本主义能够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根源所在。

他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其聪明才干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公平的角逐,从而产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市场价格机制所具有的自动平衡体系既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一个最经济的信息载体和处理器,引导人们把利己的动机转变成社会的整体功能,保证了经济的高效率。

在政治上,新奥地利学派既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和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又与当时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相抗争。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从新奥地利学派的论述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和营养。

(2)凯恩斯主义革命与新自由主义的“反革命”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逐渐激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

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凯恩斯提出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衰退和就业危机。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并没有得到完全实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批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受到极大挑战。

与此同时,在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却逐渐抬头,并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中,趋于保守的政府纷纷上台,在经济生活中都执行一系列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刺激私人企业制度繁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