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23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17 大小:5.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7页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7页
亲,该文档总共2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3.2.2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

3.2.3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3.2.4高压旋喷桩施工方案

3.2.5搅拌桩施工方案

3.3基坑降水方案

3.3.1降水目的

3.3.2降水原则及措施

3.3.3基坑抽水量的确定

3.3.4基坑降水方案

3.3.5降水井结构

3.3.6降水井施工方法、工艺及措施

3.3.7洗井与试验性抽水要求

3.3.8降水运行

3.3.9降水施工监测及降水维护

3.4基坑支护方案

3.4.1冠梁及砼支撑施工

3.4.2围檩、支撑梁安装

3.5基坑开挖方案

3.5.1基坑土方开挖

3.5.2土方回填

3.5.3基坑弃土外运

3.5.4人防结构破除

3.5.5基坑开挖阶段应急措施

3.6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3.6.1主体结构概况

3.6.2主体结构施工工序

3.6.3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及措施

3.7出入口及通道施工方案

3.7.1出入口及通道概况

3.7.2附属结构施工工序

3.7.3附属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3.7.4施工方法及措施

3.8防水施工工艺

3.8.1防水施工原则

3.8.2防水标准

3.8.3混凝土自防水

3.8.4特殊部位防水

3.8.5外包附加防水层

3.9基坑监测及建筑沉降监测方案

3.9.1施工测量方案

3.9.2施工监控量测

3.9.3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3.10临时路面系统施工

3.10.1路面板施工

3.10.2沥青砼表层施工

3.10.3安装护拦、制作标志、开放通行

3.10.4安全保证措施

3.11管线迁移

4、施工进度计划及说明(横道图或网络图)

4.1总工期计划

4.2主体结构各工序用时分析

4.3节点工期计划

4.4总体进度计划横道图

5、主要材料使用计划

5.1主要材料供应管理机构

5.2材料使用计划

5.3材料领用保管措施

6、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6.1施工设备的配备原则

6.2机械设备进场计划及保障措施

7、劳动力安排计划

7.1劳动力组织

7.2劳动力配备及动员计划

8、接口界面协调配合措施

8.1外部协调措施

8.1.1与设计、监理单位的配合

8.1.2与业主单位的配合

8.1.3与施工接口界面的协调

8.1.4与地方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

8.2接口协调配合

8.2.1现场接口

8.2.2施工接口

9、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9.1质量目标

9.2本工程质量控制重点

9.3质量管理体系

9.4质量控制程序

9.4.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9.4.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9.4.3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9.4.4保修回访阶段的质量控制

9.5质量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9.5.1合同评审

9.5.2文件和资料控制

9.5.3采购

9.5.4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

9.5.5分供方提供产品的控制

9.5.6施工过程控制

9.5.7检验和试验

9.5.8纠正和预防措施

9.5.9搬运、贮存、防护、交付

9.5.10质量记录

9.5.11内部质量审核

9.5.12培训

9.5.13统计技术

9.6质量保证措施

9.6.1确保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9.6.2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9.7砼质量保证措施

9.7.1组织保证

9.7.2技术保证

9.7.3制度保证

9.8防渗漏保证措施

9.8.1提高对防渗漏的认识

9.8.2防渗漏的主要措施

9.9隐蔽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9.9.1地基基底验槽质量保证措施

9.9.2钢筋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9.9.3防排水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9.10对预埋件、预留孔洞的保证措施

9.10.1编制预埋件、预留孔洞埋设计划

9.10.2测量放线

9.10.3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9.10.4检查验收

9.10.5结构灌注时对预埋件、预留孔洞的保护

9.10.6模板拆除

9.10.7设置明显标志,方便后续工程施工

9.11为确保质量所采取的检测试验手段、措施及质量保证体系

9.12成品保护保证措施

9.12.1建立成品(半成品)管理目标

9.12.2建立成品(半成品)管理组织机构

9.12.3建立成品管理制度

9.12.4工程成品防护措施

9.12.5采购成品(半成品)的防护措施

9.13成品保护保证措施

10、确保施工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

10.1本工程安全控制重点

10.2安全管理体系

10.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0.4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0.4.1安全管理

10.4.2特殊工程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11、确保文明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11.1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11.2建立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制

11.3文明施工管理网络

11.4现场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1.5加强农民工权益和生活环境保护

12、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12.1保证工期的管理措施

12.2机械设备保障工期措施

12.2.1一次上足,备有余量

12.2.2备用和替换保障措施

12.3资金保证进度措施

12.4实行工程进度管理奖罚制度

12.5后勤保障进度措施

12.6技术组织保证进度措施

12.6.1施工准备工作

12.6.2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

12.6.3投入专业化施工队伍

12.6.4技术保证工期

12.7农民工权益保障措施保证工期

12.7.1工资保证

12.7.2身体健康保证

13、确保公共环境安全(地面、地下建(构)物,地下管线,公共道路)的技术组织措施

13.1公共环境现状

13.2公共环境监测与工程保护措施

13.2.1工程监测内容与设置

13.2.2监测信息的收集传输、整理分析及反馈系统

13.2.3监测系统自动化

13.2.4监测工作的组织机构与监测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4、消防、防洪组织措施;

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

14.1消防组织措施

14.1.1消防管理体系的建立

14.1.2消防管理的实施

14.2防洪组织措施

14.2.1防洪组织指挥

14.2.2防洪措施

14.3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

14.3.1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14.3.2救援措施

14.3.3应急救援预案

14.3.4应急救援预案演习

15、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5.1布置原则

15.2场地布置说明

15.2.1临时供水、电及通讯

15.2.2临时房屋及设施

15.2.3现场排水、防洪及防火设施

15.2.4材料加工及供应

15.3施工场地平面布置

16、有必要说明的其它内容

16.1文件、资料信息管理

16.1.1文件、资料信息管理目的

16.1.2文件管理内容

16.1.3互联网的运用

16.2冬雨季、炎热天气及夜间施工

16.2.1冬季施工措施

16.2.2雨季施工措施

16.2.3炎热天气施工措施

16.3工程保修承诺及措施

16.3.1工程维修承诺

16.3.2工程保修措施

16.4降低工程造价的保证措施

二、拟分包项目情况一览表

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南起汉阳沌口经济开发区的体育中心南站,北至汉口金银湖地区的环湖西路站,线路全长约36km,共设有27座车站,是吴家山、汉口中心区与汉阳新区间客流联系的主要通道。

本工程为第十一标段,工程内容为两站一区间,分别为武胜路站、汉正街站、武胜路~汉正街区间。

(1)武胜路站

本站为地下三层13m岛式站台车站,车站主体建筑面积22304m2,附属面积5506m2,总建筑面积27810m2。

车站总长323.5m,标准段宽22.3m。

车站结构型式1~27轴采用双柱三跨结构28~29轴采用单柱双跨结构、30~35与36~40轴地下三层为450mm厚承重墙,地下一二层为双柱三跨结构、35~36轴为双柱三跨结构。

车站分三层布置,本站地下一层除少量的设备用房外,其他空间均作为物业开发,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及公共区,地下三层为站台层。

车站底板标准段埋深约21.66m,顶板以上覆土约2.27m。

车站小里程端为琴~武盾构区间,大里程端为武胜路~汉正街站明挖区间,本站小里程端为盾构接收,大里程端与区间水平相接。

车站施工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支护结构为内支撑+连续墙、内支撑+钻孔灌注桩(桥桩段)结构体系,其中桥桩段采用四道混凝土支撑,其余段第一、四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余支撑采用钢支撑。

武胜路站共设四个出入口,其中I号出入口设于车站南侧沿中山大道布置,其余三个出入口均设于车站北侧。

本站共设2组风亭,1号风亭为低矮风亭,2号风亭为高风亭。

1号风亭设置于中山大道与武胜路交叉路口的西北侧,与规划的商业广场及Ⅳ号出入口结合布置;

2号风亭位于中山大道与武胜路交叉口的东南侧,万信宾馆前。

附属结构为均为单层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除1号风亭、I号出入口基坑支护结构为连续墙加内支撑的结构体系外,其余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内支撑的结构体系,桩外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

(2)武~汉区间

武~汉区间为双柱三跨地下三层结构,地下三层为轨行区,设置停车线,地下一层为物业开发,地下二层为车库,物业开发设置13个物业出入口,地下车库设置两个出入口。

双柱三跨地下三层结构,。

区间总长438.355m,标准段宽度30.6m,区间起点里程为K17+349.923,区间终点里程为K17+788.278,基坑深约22m,覆土厚度2.2~2.9m,区间最低点处轨面标高为3.520m。

区间底板标准段埋深约21.66m,顶板以上覆土约2.27m。

区间小里程端为武胜路站,大里程端为汉正街站,区间分别与车站水平同台相接。

区间施工采用明挖+盖挖法相结合施工,基坑支护结构为内支撑+连续墙结构体系,其中第一、四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余支撑采用钢支撑。

附属结构除1号地下车库出口、2号地下车库入口为埋深为地下两层外,其余均埋深地下一层,附属结构均采用明挖法施工。

除1号地下车库出口、2号地下车库入口基坑支护结构为连续墙加内支撑的结构体系外,其余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内支撑的结构体系,桩外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

(3)汉正街站

车站总长196m,标准段宽度30.8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K17+904.278,车站埋深21.69m,覆土厚度2.20-2.40m,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

0.000的绝对标高为5.380m,轨面标高为4.300m。

本站为地下三层车站,车站主体建筑面积13113m2(去除物业开发部分),车站附属建筑面积2098m2,物业开发总面积6243m2,总建筑面积21454m2。

本站采用14.8m宽双柱三跨岛式站台。

车站在中山大道两侧布置有2个出入口、2个预留出入口、1个消防出入口及8个物业出入口。

(1)工程所在位置

武胜路站位于中山大道下,武汉市汉口区中山大道与武胜路交叉路口处,沿中山大道布置。

武~汉区间区间沿中山大道敷设,区间连通武胜路站和汉正街站。

汉正街站位于宝善街与多福路之间的中山大道路下,沿中山大道敷设。

(2)周边建筑

①武胜路站

车站周边主要建筑物有交叉路口北侧为幸福一村社区,在西北角为新华书店,东北角为武汉市按摩医院、武汉市普瑞眼科医院,东南角为家乐福超市、丽景苑小区、万信宾馆、西南角为已建成的凯德广场,在东南角有横穿武胜路的地下过街通道,人流量很大。

②武~汉区间

区间北侧主要有有硚口区红旗村小学、武汉市第一医院、新汉塑料厂、艾仕丽宾馆,南侧为万信宾馆、俭朴菜酒店等建筑物,周边房屋密集。

③汉正街站

车站周边主要建筑物及车站设计边界控制条件:

在中山大道地下是已建成的“地一大道”人防工程,站址周边有艾仕丽宾馆,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纺织工业经销公司,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武汉市公安局缉毒处等多家单位。

(3)道路及交通流量

①以武胜路和中山大道交叉路口为界,路口以西中山大道道路红线宽50m,以东60m,路口以北武胜路道路红线宽50m,以南60m,现状道路车流量、人流量很大,交通十分繁忙。

②中山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宽50米(武胜路以东为60米),在利济路以东的中山大道路下有已建成使用的“地一大道”人防工程。

周围公交众多,武胜路公交站是武汉最大的公交枢纽站,在此上下车及换乘的客流量很大。

③中山大道道路规划红线宽40m,现状道路交通繁忙。

(4)管线状况

车站范围内有污水、给水、路灯、燃气、电力、电信、光纤等管线,无控制性管线。

本明挖区间范围内地下管线均为浅埋管线;

车站范围内管线密集,但大部分管线都埋深较浅(3米以内),仅有一根ø

600混凝土排水管埋深3.3米。

沿中山大道走向的地下管线主要有:

JS铸铁∅600、JS铸铁∅500、PS塑料∅600、DX铜/光BH600X30013/3、TR钢∅426中压、PS砼∅1200、GT光纤BH500X20010/5、DX铜/光BH750X36018/18、DL铜BH1200X9006根10KV等。

经调查,大部分管线埋深都在2.0米以内,不影响车站埋深。

(1)地形地貌

根据勘察资料显示,拟建工程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地面高程一般23.80~24.60m米之间。

最大高差0.80m。

地貌单元属于长江I级阶地。

(2)地层岩性

场区覆盖层揭示厚度介于45.2~60.8m,根据钻探资料、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成果分析,根据岩土时代成因、类别及状态,结合《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沿线地层分布及编号》对覆盖层统一进行岩土分层。

其分布情况及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①1大层

人工填土层及塘内淤积物。

根据填筑材料成份,本线路人工填土揭示有杂填土、素填土。

填土堆积时间大于10年。

1-1杂填土:

杂色,结构松散~稍密,成份复杂,主要为建筑垃圾混少量黏性土,部分段为工业废渣,顶部20cm多为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及人行道彩砖。

全线广泛分布,揭示层厚0.50~6.0m。

1-2素填土:

杂色,稍密,稍湿,成份主要为黏性土,含少量砾、碎石。

全线大部分段有分布,揭示层厚0.50~4.55m。

1-3a淤泥质黏土:

深灰色,局部段为褐黑色,流塑,质较均,有腥臭味,局部含砖、瓦等杂质,主要分布在里程K16+940~K18+680m一带,揭示层厚0.80~5.80m。

②3、4大层

全新统冲积层(Q4al)

3-1黏土:

褐~棕黄色,可塑状,质均。

全线均有分布,揭示层厚0.70~9.70m。

3-1a粉质黏土:

褐~棕黄色,软塑,质均。

主要分布在武胜路立交附近及汉正街站~友谊路站区间。

揭示层厚1.10~36.70m。

3-1b粉砂:

棕黄色,饱和,松散~稍密,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较纯,粒均。

主要分布在汉正街站~友谊路站区间,其余段局部呈透镜体状分布,揭示层厚1.00~10.20m。

3-2粉质黏土:

褐色、灰色,多呈软塑状态,局部可塑。

主要分布在汉正街站以东区段,揭示层厚1.00~12.10m。

3-5粉质黏土夹粉砂:

灰~深灰色,软塑,质不均,夹粉砂,局部相变为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

全线大部分段均有分布,揭示层厚0.70~14.90m。

4-1粉、细砂:

青灰色,饱和,稍密~中密,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纯,粒均。

全线呈条带状分布,揭示层厚1.40~22.50m。

4-1a粉质黏土:

灰色,软塑,质不甚均,夹粉砂,局部相变为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

主要分布在靠近友谊路站一带,其余段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揭示层厚0.60~9.80m。

4-2粉、细砂:

全线呈条带状分布,揭示层厚2.50~16.50m。

4-2a粉质黏土:

灰色,可塑,质不均,夹粉砂。

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揭示层厚0.60~5.60m。

4-3中砂:

青灰色,饱和,密实,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纯,粒较均。

主要分布覆盖层底部,揭示层厚0.60~5.60m。

4-4粗砂:

青灰色,饱和,密实,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纯,粒不均,含约10~15%粒径小于2cm的砾石。

零星分布在4-2层下部,揭示层厚0.75~6.30m。

4-4a粉质黏土:

仅钻孔LQJz3-Ⅱ12-84有多揭示,揭示层厚3.60m。

4-4b细砂:

青灰色,饱和,密实,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纯,粒不均,含约5%左右粒径小于2cm的砾石,局部段相变为砾砂。

零星分布在覆盖层底部,揭示层厚1.75~4.55m。

4-5砾砂:

青灰色,饱和,密实,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纯,粒不均,个别孔局部段相变为圆砾土。

主要分布在K17+640m以东,4-2层下部,揭示层厚1.40~6.80m。

③5大层

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5-1圆砾:

灰色,饱和,密实,含约51~65%砾石,粒径多小于2cm,个别达3~4cm,成份主要为石英岩、砂岩,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状,其间充填中细砂。

零星分布在覆盖层底部。

揭示层厚0.70~2.90m。

5-1a细砂:

灰色,饱和,密实,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质纯,粒较均。

仅在钻孔LQJz3-Ⅱ12-88有所揭示,揭示层厚1.20m。

(3)地质评价

场区地貌单元属长江Ⅰ级阶地河流堆积区,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相黏性土、砂土,基岩为志留系坟头组(S2f)泥岩。

武胜路站(含)~汉正街站(含):

该段覆盖层表部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厚2.8~5.3m;

上部主要为全新统冲积淤泥质黏土(1-3a)、黏土(3-1)、粉质黏土(3-1a、3-2)及粉质黏土夹粉砂(3-5),武胜路站及武~汉区间区间段层厚13.2~15.5m,汉正街站附件区段层厚14.0~27.5m;

中、下部主要为全新统冲积砂层(4大层),层厚25.2~35.0m;

基岩面整体平缓,汉正街站区段岩面有所起伏。

本里程区段拟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分布较不均匀,该段地基均匀性较差。

(4)岩土工程特征分析

根据钻探揭示的岩土性质,场地岩土的主要特征如下:

岩土体主要工程特征表

岩土编号

岩土名称

主要工程特征

1-1、1-2

杂填土、素填土

物质成份复杂,结构疏密不均,透水性及工程性能差异较大。

1-3a

淤泥质黏土

流塑状,不透水,具低强度、高压缩性,易发生流变、触变等不良特性,基本无自稳能力,工程性能极差。

3-1

黏土

承载力较低,压缩性中等偏高,不透水,工程性能一般。

3-1a

粉质黏土

承载力较低,压缩性高,微透水,工程性能较差。

3-1b

粉砂

承载力较低、压缩性中等偏低,弱透水性,可液化,易发生流土型破坏,工程性能差。

3-2

3-5

粉质黏土夹粉砂

承载力较低,压缩性中等偏高,弱透水,水平向渗透系数大于竖直向渗透系数,可能发生流土型破坏,工程性能一般。

4-1

粉、细砂

承载力一般、压缩性中等偏低,中等透水性,可液化,易发生流土型破坏,工程性能差。

4-1a

承载力较低,压缩性中等偏高,微透水,工程性能较差。

4-2

承载力一般、压缩性中等偏低,中等透水性,易发生流土型破坏,工程性能较差。

4-2a

4-3

中砂

承载力一般、压缩性中等偏低,强透水性,易发生流土型破坏,工程性能较差。

4-4

粗砂

承载力一般、压缩性低,强透水性,易发生流土型破坏,工程性能较差。

4-4a

4-4b

细砂

4-5

砾砂

承载力一般、压缩性低,强透水性,工程性能一般。

5-1

圆砾土

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低,强透水性,工程性能较好。

5-1a

20a-1

强风化泥岩

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中等,弱透水性,工程性一般。

20a-2

中等风化泥岩

承载力高、近不可压缩,微透水性,工程性好。

20a-3

碎裂泥岩

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低,中等透水性,工程性一般。

武汉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

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6.7℃,7月平均气温高达28.9℃,1月仅3.5℃。

夏季气温高,35℃以上气温天数为40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

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

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根据含水介质和地下水的赋存状况,场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上层滞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

(1)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层中,其含水与透水性取决于填土的类型。

上层滞水的水位连续性差,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接受大气降水和供、排水管道渗漏水垂直下渗补给,水量有限。

该层孔隙水对拟建基坑开挖施工影响较小。

(2)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粉、细砂(4-1、4-2)中,具承压性,抽水试验显示其承压水头埋深多在6.6~7.2m,相当于高程17.0~17.65m。

主要接受侧向补给,并进行侧向排泄,含水层与长江、汉江水力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水量丰富。

粉质黏土夹粉砂(3-5)层富水程度一般,主要接受周围土层孔隙水侧向补给,基坑开挖时在地下水动力作用下会产生流砂现象,直接影响基坑稳定。

根据武汉市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一级阶地承压水位标高一般18.50~22.00m,年变幅为3~4m。

场区承压水位较高,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流砂现象,对基坑工程影响较大。

(3)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中等风化基岩裂隙中,补给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