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24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53 大小:3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3页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3页
亲,该文档总共1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1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竹窗随笔新白话版Word格式.doc

“从前普贤、普慧二位大菩萨还要求加入庐山慧远大师创建的白莲社,我是什么人呢,自己断绝好机会?

”我实在不得已,只好效仿“董萝石拜王阳明为师”的故事,答应他的请求。

以无为能公的贤明来屈就我这个愚人,有古人的朴实风度,因此记录下来,可以劝勉后来的学人。

二、人命呼吸间

一位僧人患肺病有很多年了,长期卧床不起。

众人都知道他会死,而他自己没有会死的打算。

对他提到死,就不高兴。

我让人对他直言相告:

“劝他赶快安排后事,一心保持正念。

”他却说“男人病危忌讳在生日前,过了生日再慢慢商量吧”。

本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在生日的前一天就突然死了。

吁!

“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是佛对没病的人说的,何况病到要死的人而不觉悟,可悲啊!

三、古今著述

我还没有出家时,曾在朋友钱启东家聚会。

一位修道者因我提到出家的事,他说:

“问题不在出不出家,重要的是遇到明师啊。

”我当时并不以为然。

又有一位修道者说:

“世外方面的书,必须要看上古圣贤所作的,近代人大多是自己想像的,不值得相信。

”我当时也不认可他的说法。

现在回想二位的话都是有深意的,虽然未必完全对,但也未必完全不对。

以我佛门为例,也是这个道理,因而有新的认识了。

四、儒释和会

有聪明的人,将禅宗与儒家经典会合到一起。

这不只是慧解圆融,也是引导见识肤浅的人,不再以儒家的立场攻击佛教,本意还是很好啊。

当然,根据“粗言细语,皆第一义”这句话,那也是可以的。

如果按文字去分析道理,过分的深入,过分的细微,那反倒成戏说了。

已经进入佛门的人不可不知啊。

五、楞严

(一)

元代天如惟则禅师会集《楞严经》的注解。

有人说:

“这是天如的楞严,不是释迦佛的楞严。

”我认为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初学佛的人执着这句话,于是要完全废弃古人的注解,那就错了。

假如完全废弃注解,单单存留《楞严经》原文,难道不会有人说,这是释迦佛的楞严,不是自己的楞严吗?

那么经都可以废了,何况注解!

又难道不会有人说,自己的楞严遍及一切地方吗?

那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砍柴唱的山歌、放牧唱的牧歌,都不可以废弃啊,何况《楞严经》的注解?

六、楞严

(二)

不只是《楞严经》如此,近期的其它经典也大都不用注解,因不局限于前人的观点,避免先入为主,而直接探究经文的本意,也的确是有见地。

但这样成了风气,甚至逞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断,以为胜过古人就是高明了,而歪理邪说就混在其中了啊!

初学的人浅见无知,反而会被误导。

再说古人胜过今人的地方是非常多的,不好的是十里挑一;

而今人不如古人的地方也非常多,能胜过古人的是百里挑一,所以哪个应该存留呢?

譬如世间学艺的人,必先遵从老师的教导,作为自己的规矩,等到以后的时日,成为神机妙手,那时超过老师,谁还能限制你呢?

何必现在急急忙忙求胜心切呢?

而实际上还是超不出古人的范围啊!

七、礼忏功德

苏州曹鲁川居士给我讲,他有个女儿在男方家,夏天坐在屋里,见一条蛇在墙上追逐鸽子,蛇坠落到院子里,被男方家人看见打死了。

过了几天后,蛇的魂魄附在他女儿身上说话。

鲁川前去看望,他女儿说:

“我以前为荆州太守,当时高欢造反,追我到江边,结果死在江里了,我父母妻子不知是否平安?

”鲁川很惊讶地说:

“高欢是六朝时代的人,到现在已经经过隋、唐、宋、元,到了大明朝了。

”鬼这才醒悟到自己死了很久了,并且才知道自己变为蛇了,说道:

“既然做蛇了,死也没有什么怨恨,但希望为我做忏悔佛事,礼拜《梁皇忏》一部,我就走了。

”于是延请泗洲寺的僧人定空师父主持礼忏。

忏悔完毕后,鬼要吃斋饭,便给它一大坛施食。

第二天,曹鲁川的女儿安安静静和以前一样,礼忏施食的意义太大了啊!

八、充口

南朝何胤曾说:

“鳝蟹被杀,还有恐惧的知觉是可以怜悯的。

至于海洋中的带壳软体动物,体内缺少眉目,体外不见口齿,不知好歹,不如草木,无声无息,与砖瓦碎石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可以长期当作厨房原料,永远为我们的食物。

”噫!

这是什么话呀!

这些生物虽然没有眉目口鼻,不痛不痒,无声无息,难道没有一个形体在运动吗?

有形体而能运动的生物,都有知觉啊,是你不知道它们有知觉罢了。

况且眉目等实际上不是没有,是特别微细,不是普通的眼目所能看得见的,而要把这样的动物永远充为口食,那罪过大到天上了啊!

九、东门黄犬

秦朝的李斯被赵高陷害临刑时,对他儿子说:

“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犬,带着苍鹰,走出上蔡东门,去捕猎狡兔,还可能吗?

”于是父子相对哭泣,并且被诛灭三族。

李斯的意思是后悔有今天的富贵而死,不如往昔的贫贱而活着。

却没有想想,兔子遭遇鹰犬杀害,不就像自己被刀斧杀害一样吗?

兔群被灭,你的三族被杀,是差不多啊。

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反而怀念那种行为,至死不悟的人,就是李斯父子吧!

一○、为父母杀生

钱塘有位姓金的人,持斋守戒都很虔诚忠实,因病去世后,他的魂魄附在一个小孩身上说:

“我生前修善业时间不长,没有能往生到净土,如今在阴界,不过也很快乐,来去都是自由的。

”有一天,他责怪妻子说:

“你为什么为我坟墓的事,杀鸡供我?

现在有当差的跟着我,有点不像以前那样自由了。

”他的儿媳妇怀孕,因此问他的预言,他说:

“应当生男孩,平安无事,以后还应当生男孩,不过母子双双去世。

”我注意记录下来,等待以后是否应验。

不久生下男孩,再怀孕,又生下男孩,生下来就死了,母亲随后也死了。

所以知道,他的话都没有差错,那么为父母杀生,孝子岂能这样做吗?

一一、鹿祀求名

有读书人学业成就却因考不中科举长时间滞留在学堂。

他向文昌帝君祈祷说:

“如果能够考中乡科,我就杀鹿来祭祀报答。

”不久中了乡科,报答了这个愿望,又参加春宫科举考试,又向文昌帝君许愿杀两只鹿回报。

可是这次没考上就死了。

杀那些鹿,求自己的官禄,你能安心吗?

一二、心喻

心没有什么可以比喻,凡是要比喻心的,不得已而姑且用相似的代替,但不是真的心,试举一二例来说明。

譬如用镜子比喻心,这是因为镜子能照见物体,而物体没有来时,镜子不会主动去照;

物体面对镜子时,镜子没有憎恶与喜爱的分别;

物体离开镜子时,镜子没有留住的痕迹。

圣人的心,常在寂照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是空寂的,所以比作镜子。

但也是大略相似而已,严格追究的话,镜子实在是无知无识,心真是无知无识的吗?

若昏沉没有灵性,怎么说它是妙明真体呢?

或者比作宝珠,或者比作虚空,种种比喻也都是这个道理。

一三、换骨

北宋诗人陈后山说:

“学诗如同学仙,时机到了,自然会脱胎换骨。

”我也这样说:

“学禅如同学仙,时机到了,自然能脱胎换骨。

”所以学禅的人不怕学禅不成功,只怕时机不到;

不怕时机不到,只怕学习不勤勉精进。

一四、洪州不得珠体

这里说的洪州,是马祖道一大师。

唐代华严五祖圭峰禅师叙说“释迦如来传法迦叶尊者,而直到曹溪六祖慧能大师。

曹溪的道法传下来,惟有荷泽神会禅师是正传,其他宗脉都是旁出。

譬如象征法宝的摩尼珠,只有荷泽独自得到珠体”。

圭峰的观点,析理极为精准,而品评人物却不得当。

马祖是亲自传承南岳怀让禅师,南岳又是亲自传承曹溪。

自后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南泉普愿、赵州从谂等不可胜数,这些尊敬的前辈,都是出自马祖门下,而唯独推崇荷泽,怎么能让天下信服。

圭峰禅师根据荷泽表出“知”字为心,而其他宗师是在作用处指点迷津,就认为这些宗脉只得了珠的虚影。

可是古人为他人解开束缚,随机变通,本来没有固定的方法。

“知”是正面说,“作用”是善巧说。

巧是什么?

是要使人通过影子而知道能出现影子的是谁。

如果执着“知”这个字,那么世尊拈花微笑,可并没有“知”字,难道世尊不如荷泽吗?

况且各宗师直接指出“知”字的也不少,哪里是专说“作用”呢?

圭峰其它见解很高,我是深为佩服的,唯独这一点不令人满意。

一五、坟墓

我既然年老多病,众人就为我选择地方建塔好安放遗骨,变换了好多次。

我感叹说:

“世人极力经营图谋好风水,是希望子孙富贵长久啊。

你们是希望后世出个皇帝封的紫衣国师吗?

古人说过:

‘弃诸林莽,以饲禽兽。

’有幸不把我放到乌鸦的肠子里、狐狸的肚子里就很知足了,其余的事不是我这个修道人知道的了。

一六、菩萨度生

《楞严经》说:

“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

愚痴的人于是以为菩萨只度众生,不度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啊,哪有度完众生,而唯独留下自己一个众生的道理呢?

所以怎么可以借口学菩萨,就忙外面而忘了里面的自己啊。

一七、悟后

唐代沩山灵佑和尚说:

“如今初学的人,虽然有机缘得到一念顿悟自心,但还有无始久远劫以来所积累的习气未能断除干净。

必须要他除净现前的业果和流动不息的杂念,这才是修行呢,不要以为另有别的法门教他修行方向。

”沩山这些话,不是彻悟佛法源头是讲不出来的。

如今的人稍微有点明白,就以为一生参学的事都完成了,怎么会这样呢?

一八、孚遂二座主

唐代雪峰义存禅师弟子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孝先寺讲解《涅槃经》,广谈法身妙理。

听众中有禅者忍不住笑,孚上座讲完后,请发笑的禅者喝茶,说道:

“我很狭隘拙劣,只是依文字讲解,刚才让您见笑,所以希望您教导我。

”禅者说:

“不是笑座主讲的不对,不过只说到法身一点边上的事,其实还没有真正认识法身。

”孚上座说:

“既然这样,应当为我开示。

”禅者:

“座主还相信我吗?

”孚上座:

“哪里敢不信?

“请座主暂停讲经十天,端正静坐下来,收住心念,把所有的缘一时间都放下。

”孚上座依照禅者所教。

从初夜到五更,听到鼓角声响,忽然大悟。

又有良遂座主去参见麻谷宝彻禅师。

麻谷扛着锄头去到园子锄草,不理良遂,麻谷回到方丈室,也是把门关闭。

第二天良遂又请求见麻谷,麻谷又闭门不见,良遂于是敲门。

麻谷问是谁?

良遂刚要报自己的名字,忽然大悟。

这二位尊敬的前辈,只是因为虚心向贤者请教,没有大我慢心罢了。

今天的人自以为了不起,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一九、实悟

宋代妙喜大慧宗杲禅师说:

“如果‘干屎橛’这样的话能说到点上,类似‘锯解称锤’、‘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等,都可以这样说。

那不能这样说的,必须是要悟后得到的。

你如果确实有悟,师家故意说不是来否定,那师家所招致的因果就不小。

”学佛的人应当切记妙喜这段话,息灭掉口头上的三昧而要求真正的开悟。

二○、出家父母反拜

我作《正讹集》时,认为“反”就是“还”的意思。

在家父母不敢受出家的儿子礼拜,而还儿子的礼,不是反过来要礼拜儿子。

一位僧人不服气说:

“《法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如来成佛后,他的父亲轮王向他顶礼,这就是父母反过来礼拜儿子,佛是有很清楚的教导,因而刻在经文的末尾处。

”我合掌问道:

“你叫什么如来呀?

”这位僧人谦称“不敢”。

我又问:

“你既然还不是如来,也快成就正等正觉了吧?

”僧人又谦称“不敢”。

我对他说:

“既然不敢,那就等你将来成正觉,再端端正正坐它十大劫,确实得到大通如来一样的果位,那时父母礼拜你也不晚。

你现在是普通僧人,并不是佛啊。

佛是为僧定立法规,不是为佛定立法规啊。

况且世间的人攻击佛法是无父无君。

我为这件事不安,要纠正这种错讹谬误,消除世间的讥讽,希望佛教正法久住世间。

你为什么不怕造口业,甘心成为披僧衣坏佛法的狮身虫啊?

”可悲啊!

二一、生愚死智

《洛阳伽蓝记》中说:

“史书都不是真实的记录,今天的人是愚痴多而智慧少,所以被史书迷惑的也多。

”就是说历记载很多是过分夸大的话,不值得相信。

但是“皆非”这二字,做为定论太过激。

古人把历史称为直笔,哪里会不是事实?

孔子说:

“文饰胜过实质就是历史。

”所以允许有夸张,应当把“皆非”改为“未必”比较合适。

古人认可什么是很慎重的,一句话含义很丰富,就流芳千古。

而今天的人把历史看成故事,就像世俗人情那样,虚伪的赞誉,轻浮的褒奖,让智识的人笑话,可叹啊!

所以《洛阳伽蓝记》有感而发这样的言论,揭露了现世的丑陋。

不这样一语道破,那么《传灯录》上记载的前辈真善知识,与当今喜欢留名留姓插入祖先图像的人,如何分别呢?

以后是我的弟子,不要随便牵扯什么达官贵人,来装饰点缀我的不足呀。

二二、庄子

(一)

有一位俗人,聚集一些年少的沙弥在一起讲解《庄子》,狂妄地说:

“《南华经》的义理胜过《楞严经》。

”一时间出家人和居士等都没有出面批驳他的谬论。

《南华经》在世俗的书中确实高妙,而说它胜过《楞严经》,那也太可笑了。

这位俗士固然是村野学究,他的品学猥琐低下不值得计较;

他的话也没有什么深意,不需要辨析,只是担心误导那些小沙弥罢了。

不过那些沙弥中稍有点聪明敏锐的,时间长了也自然知道真伪。

就好比说“黄铜胜过黄金”的话来欺骗小孩子,小孩儿长大之后,必会往骗子脸上吐唾沫。

二三、庄子

(二)

“《庄子》的义理是下劣了,但文笔玄奥、旷达、空灵、放逸,令人可以喜悦可以惊愕,这是佛经所没有的。

那些写古文辞赋的以及学八股文的,都以他为榜样,难道不是吗?

”我说:

“佛教的经典里,所谓真正的辞义是没有文字可表达的。

而与世人比较文采,就如同春天与百花争颜色,差别不用说了。

再说你要比文采,不是还有儒家的‘六经四子’摆在那里的吗?

其中孔子是集大成者。

我试着比喻:

孔子的文章,正大光明,如日月啊;

那《南华经》呢,好的如群星中的闪亮,不好的如野火。

孔子的文章,蓄积汪洋,如河海啊;

《南华经》呢,好的如瀑布惊涛,不好的如散乱的流水。

孔子的文章,圆融温润,如美玉啊;

《南华经》呢,好的如水晶琉璃,不好的如伪劣玉石。

孔子的文章,亲切朴实,如五谷啊;

《南华经》呢,好的如南方的荔枝,北方的葡萄,不好的如未成熟的梨与柿子。

这还是粗略的比较,写文章的应该以谁为师呢?

何况出家人并不以文章为主业啊。

二四、庄子(三)

问:

“古代尊敬的前辈注解经典或者发明论点,也有引用庄子的话,为什么呢?

”答:

“中国的书藉著作,周文王、孔夫子、老子、庄子的最突出了。

而佛经来自五天竺印度,要借这里的语言来阐发说明,不引用他们的话,引用谁的呢?

但一般也是借用他们的话,不完全引用它们的涵义,比较接近而已,因为有点像而不是真的一样啊。

南方人到北方,北方人不知道有船这个东西,南方人就指北方人的车解释说:

‘我们的船运东西到很远的地方去,就像你们这里的车一样。

’这是借车来说明船的作用,而不是以为车就是船了。

二五、养老书

有人汇编养老书,日常保养所用食物,大多数是炮制烹煮动物。

至于说雀鸟、大雁、野鸡、鸳鸯、野兔、驼鸟、鹿、熊等这些野生动物,许多豪门子弟都还没接触过。

从前大德说过:

“任你怎么善于保养,也难与死魔抗争。

”为什么到老还不肯息灭杀心,反而更多杀生?

误导天下老人和他们的后代都陷落地狱去的,就是这种养老的书。

“老年人应能安度晚年。

”当然不会教人杀生来安度晚年。

孟子说:

“七十岁可以吃肉。

”但也不会教人吃遍所有众生肉啊。

开启先例的人应该好好想想。

二六、心得

用耳朵听所得到的,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更广;

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不如用心觉悟所得到的更加深广啊。

把心当作君主,把眼睛当作臣子,把耳朵当作辅佐,就可以了。

把眼睛当作心,这是下等了,再把耳朵当作眼睛,那就是下下等了。

二七、祀神不用牲

杭州的风俗是年末要祭祀神祗,大型活动是杀猪宰羊,次等的就用猪头、鸡、鱼之类。

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持不杀生的戒,因此用蔬菜水果代替。

我家所有人,包括不到一米的小孩,没有不感到惊愕的,认为这样做绝对不可以。

我点香秉烛大声对神明表白说:

“我奉持戒律不杀生。

如果杀生来祭祀,不仅是我的罪过,而且也不是你们神明的福报。

不过这个意思是我自己一人决定,其他人都是要用肉的。

如果神明不高兴,所有灾祸应加在我身上,如果滥伤无辜,那就不是所谓‘聪明正直’的神了。

”我的家人还是为我担心。

但过了一年全家都平安无恙。

所以就成了惯例。

二八、好乐

人在世间各有所好,也是各随各的爱好度过一生而到老,但高尚和低劣有所不同了。

最低劣的是贪财,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爱喝酒。

稍微清高的,或者爱好古董玩器的,或者爱好琴棋书画的,或者爱好游山玩水的,或者爱好吟诗作赋的。

又进一步的,就是好读书,开卷有益。

所有爱好之中,读书是比较好的了,但这还是世间法。

更进一步的,就是好读佛经。

再更进一步,却是好清净自己的心,爱好到清净自己的心,那是世间世外的爱好中最殊胜的了。

慢慢进入极佳的境界就像“倒吃干蔗”的比喻。

二九、世智当悟

智慧有两种:

一种是世间范围的智慧,另一种是超出世间范围的智慧。

世间的智慧又有两种:

第一种是学问广博、高谈阔论、技艺超长、谋略深远,主要是以知识多、懂的多而胜过其他人的;

第二种是明辨善恶、分别邪正,做他应当做的,不做他不应当做的。

仅有第一种,那叫“狂智”,会堕落三恶道;

兼有第二种,这叫“正智”,会得到人天的果报。

为什么呢?

品德胜过才华的是君子;

才华胜过品德的是小人啊。

超出世间的智慧也有两种:

一种是能够认识佛法、四圣谛、六度波萝蜜等,依佛法教导奉行的;

一种是破除无明烦恼,确实了悟、彻见本心自性的。

仅有前一种,也是超出世间的智慧了,这叫“渐渐修入”;

兼有后一种,就是超出世间的上上等智慧了,而这叫“顿超佛地”。

只要抓住根本,不愁枝末细节;

只抓住枝节,却未必得到根本啊。

现在有人偶尔得到一点世间智慧,便以为大彻大悟了,怎么荒谬愚昧的这样过分?

三○、时不可蹉

一般刚刚出家的人,修行的心必定勇猛锐利,应当趁这个时机,一鼓作气狠下工夫,打牢基础。

如果不急不慌,慢慢悠悠,错过这个时期,将来或住持寺院,或收徒众,或信徒施主交往平繁广泛,就多被这些事拖累,把最初的志向都渐渐埋没了,修行人不可不知。

三一、念佛鬼敬

海昌有某村民。

一老妇人死了,她的魂魄附在她家人身上说她生前的事,以及阴府善恶报应的事很详细,老妇家人环绕而听着。

某村民在围观人群中忽然专心念佛,老妇对村民说:

“你常常这样念佛,还怕不成佛道?

”问为什么?

回答说:

“因为你心里在念阿弥陀佛。

”问你怎么知道的?

说:

“见你身上有光明的原故。

”村民不认识一个字,只是偶然想起念佛,这样鬼也恭敬,何况长期念佛呢?

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三二、鬼神

有人问:

“有鬼神呢?

还是没有鬼神?

”回答:

“有。

”问:

“鬼神可以信奉呢,还是不可以信奉呢?

“也可以也不可以。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不是说过吗,‘敬鬼神而远之。

’这一句说尽所有含义了。

‘敬’字说明,有鬼神的;

‘远’字说明,相信而不奉承。

按时祭祀,尽到礼节,也就这样了。

过分迷信并讨好它,期望它能预示吉凶,多降福佑,获得灵通,那很快奔入邪道了。

有可以敬奉而不可以远离的,正是诸佛菩萨啊。

怎么不深思呢?

三三、东坡

(一)

宋代诗僧觉范慧洪禅师称“东坡的文章和德行都是灿烂千古,又深入佛法,却不能忘掉长生不老的法术,不但没有功效,反而因此受害病死”。

我觉着苏东坡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现今有些人口里虽谈着“无生”,而心里却想着长生;

有些人开始学无生,不久就改学长生。

这都是认识不真切,见解不坚定啊。

所以学道的人不可刹那间就失去了正知正见。

三四、东坡

(二)

宋代佛印了元禅师写信给苏东坡说:

“现在的人不喜欢子瞻你做宰相啊。

其实三十年的功名富贵,转眼成空,为什么不下决心一刀割断它?

”又说:

“子瞻你读了万卷书,文笔也没有一点俗气,为什么对于自己的生死大事反而不清楚呢?

”以东坡的聪颖敏捷,又有这样的良师益友鞭策启发,何愁不天天进步?

如今豪绅贵族与出家僧人交往,也应该讲这样的友谊。

三五、憎爱

有句老话说:

“爱那个人及那个人屋顶上的鸟。

”这是说爱到了极点啊。

但忽然因缘变化而感情迁移,转爱为憎。

憎上加憎,过去的爱还在吗?

转憎为爱,也是这样的。

因此爱不必欢喜,憎不必愤怒。

梦里的事空中的花,本来不是真实的。

三六、静之益

(一)

白天有些事务,可能没处理好,夜间睡到四五更起来静坐,白天的是非这时能不能忽然明了。

白天的错在这里全都显现,因此可以知道你到现在不能明心见性,都是由于杂事忙乱,覆盖了本体清净啊。

古人唐代居士庞蕴说:

“真正清净就见到真如本性。

”百丈怀海禅师又说:

“心性如水清澈,心中宝珠自然显现。

”难道是空话吗?

三七、静之益

(二)

世间酿造香醋美酒,贮藏的越久而味道就越醇美。

这都是由于封口牢固严密,不漏气的原故。

古人元代高峰原妙禅师说:

“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就是佛也拿你没办法。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

三八、华严不如艮卦

宋朝有读书人说:

“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

”此种邪说对于高明的人自然知道他是荒谬的,而平庸的人就深信不疑了。

打开邪见的门,堵塞成佛的路,这样的语言不可不慎重啊。

假如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这都不可以,何况佛法呢?

更何况还是佛法中的《华严经》呢?

《华严经》具备无量法门,所有大乘经典还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呢。

《华严经》如同天王,其它大乘经典好比是诸侯,其它小乘经典就是诸侯的附属了。

剩下的不说也知道啊。

三九、韩淮阴

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帮助刘邦灭掉楚霸王项羽,被封为淮阴王后,叫来穷困时给过自己一碗饭的洗衣老妇人,赠一千两黄金作为报答;

又找来穷困时侮辱过自己的少年,也给他千金。

能知恩报恩是人之常情了,不报仇反而给以恩惠,可算是大人大量,很有君子长者的风范啊。

但是最后没有得到正常的善终,千年以后,还使人感到惋惜。

当然,有两个原因,一是仁心有余而智慧不足;

二是杀人太多,就难免自己被杀,因果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所以也不奇怪了。

四○、诵经杂话

抗倭名将总戎戚公戚继光,一直持诵《金刚经》。

他在镇守浙江地区时,有个已死的士兵托梦给他说:

“明天会让妻子来拜见戚公,请求为我诵经一卷,可以帮我脱离冥道。

”第二天,果然有一个妇人悲哀哭泣要见戚公。

仔细一问,和梦里说的一样,戚公就答应她的要求,早上起来就开始诵读佛经。

夜里又梦见士兵说:

“感谢戚公大恩,但是只得到半卷,因为其中掺杂了‘不用’两个字。

”戚公回想原因,想起在读经时,他的夫人让丫环给他送茶水和点心,他远远看见,挥手阻止,嘴上虽然没有说话,可心里是“不用”的意思。

第二个早上,戚公又关门诵经。

当夜士兵感谢说:

“已经获得超度了。

”这是我亲耳听到浙江僧人东林讲的故事。

东林真诚朴实有修持,不是说假话的人。

诵读佛经的僧人不可不注意啊。

四一、平心荐亡

杭州城有很多小神庙,其中有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