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367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课第13模块 控制第四十六周 控制过程226240讲Word文档格式.docx

239讲:

时间控制|被埋没的大师的智慧32

240讲:

模块复盘|防止失控,拒绝僵化34

周末荐文:

不走捷径,就是捷径36

第13模块控制

第四十六周控制过程

226讲:

控制公司与控制水温,道理是一样的

这一讲开始的新模块,我们讲管理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控制。

控制,不仅是个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和概念。

比如,你接一盆温水,这里面就有最基本的控制问题。

首先,你要明确这盆热水要干什么用,比如,为了给你的孩子洗澡,那就不能太热,假如说你设定水温是37度,这就是一个目标。

然后,你可以用一支专用的温度计,将它放在水里,这个温度计可以精确地告诉你,水温是多少。

这就等于是加装了一个反馈机制,你能够及时知道水温的情况,然后指导你的下一步动作,是再多加一点热水,还是多加一点冷水。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控制过程,一个包含反馈的控制过程。

我把这个控制过程,画了一幅图,放在上面。

你可以参考这个图示,来理解最基本的控制概念。

从图示中,你可以理解到:

你加水的这个动作,无论加的是热水,还是冷水,都引发了那一盆水的温度变化,变化后的温度就是“结果”。

那这个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呢?

你只需要把温度计上的数字,和你预期的数字相比较,最后一定能够得到答案。

然后,你可以按照这样一个反馈机制,进行下一步动作,加热水,或者加冷水,最后逐渐把水温调节到你想要的37度。

这就是一个控制过程。

这个过程中,就体现了全部的控制逻辑。

课后,我建议你好好理解一下这个调水温的控制过程,几乎所有的控制问题,都可以从这个典型的控制闭环逻辑中演变出来。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怕失控。

那么,每当我们感觉到失控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借助于这个调水温的逻辑过程,深入分析到底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

1.对目标的共识

比如,问题很可能就出在我们事先对于要调出37度这个水温,并不明确。

很多管理过程出问题,就是因为事先对于目标并没有很清晰,特别是在制定目标和执行目标这两个工作,分散在两个,或者多个完全不同的人来完成的时候,事后的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前对于工作目标,大家没有共识。

甚至,不仅没有共识,连“他识”都没有。

也就是说,最开始就没有形成一个可控制的系统。

讲到这里,请允许我把话从这里叉出去一下。

所有涉及到多个人之间认知关系的情况,我将之分为三种:

双方对于一件事认知上完全没有交集;

双方有一定的交集,但交集的部分比较少,更多的地方看法不同,这时,两者就不能算是有共识。

这种情况在组织中非常多见,我觉得没有共识没关系,但一定要有“他识”,就是你要知道对方是怎样想的;

大家看法相同的地方比较多,这就算是有共识。

我们现在很多管理中出现的失控问题,按照刚才的“调温”模型来看,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目标并不明确。

目标不明确,即使有了结果,也没有办法根据前面所谓的目标和结果对照的模式,来进行反馈管理。

这时,如果感觉情况还不错,一般也就没有什么人计较了。

但是,如果一方在直觉上认为结果不理想,这时就会产生失控的感觉。

而这种失控的感觉,本质上是因为相关各方缺少共识。

不仅没有共识,连“他识”都没有,甚至完全是“无识”。

在无识的情况下,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管理的。

这也就是德鲁克、卡普兰这些管理大师都在讲:

没有数字,就没有管理;

没有计划,就没有控制。

当然,我们中国人在无识,或者是没有“他识”的情况下,也有一套“控制”的办法。

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这个模块后面的课程中,会逐渐加以介绍。

今天的课,主要目的是先给你一个核心的逻辑构架,围绕这个构架,我们通过三周的课程建立一个关于控制的知识体系。

我们这三周的课,有两周是西方式的。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中对于控制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这些内容形成了现代管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以,我把这些内容作为你的这一部分知识体系的底色。

2.业绩衡量

现在再回到调温模型。

这个模型中,有这样几个概念,是非常核心的,是理解控制逻辑的关键。

首先,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叫做“目标”的概念。

37度,就是一个目标。

在管理思想中,计划和控制,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

在某种意义上,管理学家们认为,没有计划,其实就没有控制。

而计划,最后就体现在目标的设定上。

所以,在西方的大型公司里面,计划和目标就是法律。

如果没有了计划和目标,一切组织的逻辑,就都丧失了。

控制中的第二个概念,就是“业绩衡量”。

在调温模型中,放在水中的那个温度计,就是业绩衡量的工具。

如果没有那支温度计,你就根本无法对现状进行评估,也就失去了对事情、对局面、对进展作出判断的能力。

我们前面讲过的,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等等管理思想和工具,它们为什么重要?

就在于这些工具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衡量业绩,知道我们目前是不是在朝着预定方向前进,走了多远,离目标还差多远。

业绩衡量,听着很简单,但却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去年5月18号,罗辑思维的001号发布会。

“得到”的总编辑李翔讲了范·

海伦乐队主唱大卫·

李·

罗斯的旧事。

在罗斯的自传中,这位大明星说,他在巡回演出的合同中,一定要加上这样一个条款,就是:

他一定要在演出的现场看到一碗M&

M的巧克力豆,就是那种五彩斑斓的巧克力豆。

但是,罗斯要求这碗巧克力豆里面一定不能有棕色的巧克力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碗巧克力豆,就是罗斯的“温度计”,他通过这个温度计来判断,演出的现场是不是准备得足够细致。

因为范·

海伦乐队的演出,对于演出现场的要求非常高。

所有的东西都写在合同里面了,但是,合同的细节是不是都被很好地执行了?

不知道。

作为主唱,罗斯不可能在事前一项一项地去检查。

于是,他就增加了这样一个巧克力豆条款,他只需要检查这样一个最不起眼的条款被执行的情况,他就可以判断演唱会现场的布置,在细节上是否严格执行了事先约定的安排。

当然,这个“巧克力豆温度计”的作用,是不能让主办方事先知道的,否则,对方就会投其所好,温度计的作用就失灵了。

你也就没有办法通过间接的手段,达到业绩控制的目标了。

大卫·

罗斯

3.偏差

控制中的第三个概念,是“偏差”,包括偏差的比较、分析、矫正与管理。

当一个结果出现之后,控制的含义,就是把这个结果和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然后看看偏差有多大。

对于多数情况来说,没有偏差,一般就不会想着采取行动了。

这在我们的图示中,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

但你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有可能是你的目标定低了。

这一点,我们不展开讲。

与没有偏差相比,更多的情况是存在偏差,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偏差是不是在我们可以允许存在的范围内,如果是,我们可以容许偏差的存在。

不过这时,我们最好还是要知道导致偏差的原因。

管理者在接受偏差的时候,更重要的控制力,就是能够预判偏差会引发出什么。

比如,会不会在下一个阶段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如果是,这就是一种隐性的危机,一种可能存在失控风险的境况。

当偏差超出可以接受的范围的时候,控制活动的后续环节就是要寻求改变。

要么改变原来的目标,要么就是改变后续的行动。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们本能上会存在一种自我辩护的倾向。

很多人遇到事情,下意识的反应不是考虑自己的行动是不是合适、恰当,而是首先会考虑外部的原因,并进而去思考目标是不是确定得合适。

这里面有一个好像悖论的东西。

就是很多达成目标的时候,人倒是特别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目标定低了,是不是当时的竞争环境不够严酷,导致自己的目标并没有定得足够高。

相反,在没有达成目标的时候,人们倒是首先想的是,是不是目标定高了,自己才没有完成计划,而不是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行动不够合适。

我在学校教书,经常会遇到这种悖论式的学生。

成绩不错,容易沾沾自喜,于是可能会温水煮青蛙,进步的速度降低。

相反,成绩不好,他会首先想到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或者自己发挥失常,所以,才没有考好。

我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在评价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会用“发挥失常”这个词。

坦率地说,我对此不是太理解,当你说你的孩子发挥失常的时候,那个“常”是从何谈起呢?

课后思考

课后,就请你用我们今天讲的控制的逻辑,来仔细想想“发挥失常”这四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划重点

1.很多管理过程出问题,就是因为在制定目标和执行目标这两个工作,由多个完全不同的人来完成,事后的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前对于工作目标,大家没有共识。

2.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等等管理工具,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衡量业绩,知道我们目前是不是在朝着预定方向前进,走了多远,离目标还差多远。

3.管理者在接受偏差的时候,更重要的控制力,就是能够预判偏差会引发出什么,会不会在下一个阶段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227讲:

控权先控人|中国式控制

上一讲,我们讲了控制体系的大逻辑,大框架。

你如果细心,你会发现:

昨天讲的那一套控制体系的底层逻辑,是以控制事情为对象的。

使用那样一套体系,我们需要对事情的总体进程,要有预先的、很清晰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事先设定出目标的能力。

但很多情况下的局面太复杂,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能量都很有限,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事先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或者行动路径。

今天的课,我们就讲讲对于这种需要随机应变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建立控制体系,为什么有中国特色的控制,讲究“控权先控人”。

1.蒋介石与中国式控制

先讲一个故事。

过去,国民党军队有一位上将,名叫张发奎,这是在战争年代非常有名的一位军人,也是一位抗日名将。

他在回忆录《蒋介石和我》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涉及到蒋介石和孙元良将军的关系,实际上背后就是我们这一讲讲的中国式控制的逻辑。

我们知道,蒋介石起家靠的是黄埔军校,特别是黄埔前几期学生中的那些“死忠粉”,撑起了蒋家王朝。

如果你去见蒋介石,得叫委员长,叫总统,喊的是官名。

人家见面也好,打电话也好,根本不喊官名,直接叫“校长”。

你想想,那是什么差别呀。

我在下面帮你画了一个小矩阵,你可以稍稍花点时间看一下、想一想。

蒋介石与黄埔一期学院合影

与蒋介石有关的人,可以分为是学生的,以及不是学生的。

不管是不是和蒋介石有师生的名分,在蒋的心目中,有人是可以喊校长的,蒋是认账的,有些就不认账了。

通过这样的区分,就可以把蒋周围的人分成四个象限。

最远的,就是你身份上确实不是学生,也没有什么私人交往,蒋在自己心目中自然也不可能把你当学生、亲信来看待。

这种关系,遇到事情自然就是公事公办。

近一点的,就是确实有师生的名分。

但这个师生名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蒋是不是在心目中把你当成学生。

有些人确实是学生,但在蒋的心目中,心理距离其实蛮远的。

这个时候,如果你处处以学生的心态来自居,就容易出纰漏。

多讲一句,人与人之间看关系,不仅仅要看表面上是不是老乡、朋友,更重要地还要看大家心理上是怎么想的。

否则,就会错判形势,就会在关系处理上犯错误。

这是中国式的管理逻辑,由于这些内容不是我这个音频课的重点,所以,我们不在此展开。

但是,我想借这个机会提示你,这个东西其实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格外留意。

我们有时候讲阅历,把这些东西看透了、参透了、悟透了,就是很重要的阅历。

上一个模块复盘的时候,我总结了激励逻辑的十六个字:

把物质激励放在了第一位,叫物质优先,把人性放在最后,我用了“注重人性”四个字。

有同学课后给我留言,讲他们对于这四个词排序上的看法,以及表述上的意见。

有几位同学觉得应该把“注重人性”排在前面,作为激励体制的一个基础。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看问题的。

而且我那个时候还强调要“洞悉人性”。

以前我讲过“洞悉”这个词,insight。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钻进去,in,就是在里边,然后向各个方面看,那就是看透了。

说老实话,我工作之后带着这样的想法,看了30年。

虽然现在也有了一套看事情的心法,但越来越不敢谈“洞悉人性”,更不敢把这个东西作为设计制度、安排激励的基础。

不敢了,所以排在最后。

而且,只敢说一下“注重人性”。

不过,我倒是绝不反对你有洞悉人性的愿望,年轻人如果起步之初,就像我一样畏手畏脚、老气横秋,肯定没有前途。

在我为蒋介石画的矩阵中,孙元良将军绝对是不仅有名义上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是蒋介石在心目中排在优秀学生行列中的人,属于学生中的学生。

据说蒋有“十三太保”的说法,是蒋介石的黄埔学生中最宠爱的十三个门生,应该是那个象限中所有人的核心。

那么,处在这个核心,又会如何呢?

张发奎的书里面,提到了两个故事。

一次是在江西,据说因为违纪违规,蒋介石生气地要枪毙孙元良。

孙元良被特别批准和蒋介石通电话,孙元良说:

我,孙元良在此向校长报告。

我跪在您面前,你下令要枪决我,是应该的。

我活着是您的学生,死后也永远拥护您。

蒋介石听后,于是下令推迟行刑。

后来,蒋介石秘密把孙元良派出国,去日本。

以后,孙元良回国,蒋介石再次启用了他。

张发奎的书中,评论这段故事说,有人说是孙元良口才好,碰巧又赶上蒋介石心情好。

我看倒是孙元良的认错到位。

什么叫认错到位?

就是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我就是你身上的一块肉。

你现在要杀我,其实就是割肉。

这种认错,其实历史上也有。

所谓挥泪斩马谡,其实就是割肉。

割肉疼,所以诸葛亮要落泪,因为但凡能不割的,就不会割。

领头的,极其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铁杆队伍。

割一个脑袋,就少一个。

自己不会轻易割,别人自然也就不敢割。

张发奎的书中记录的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淞沪会战和日本人打到最紧张的时候,他发现孙元良作为指挥官,居然跑到百乐门舞厅去跳舞,于是,向蒋介石去报告。

蒋回答说:

枪毙他。

张发奎哪里敢枪毙孙元良,因为他觉得蒋介石也就是说说罢了。

2.控权先控人

我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来讲蒋介石和孙元良的故事,其实就是想说明中国式控制的底层逻辑:

控权先控人。

我们下面仔细拆解一下。

一件事,你请别人去做,如果你能够把任务的细节都说得清楚,你也能监督每一个细节,或者即使像上一个模块中所说的,你虽然监督不了细节,你还可以设计好激励机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想是不是谁来干这件事都可以了,是不是亲信无所谓。

因为一切可能性、一切结果,事先我们都能估计到。

然后,根据任务的目标,就可以建立起昨天课上所讲的“反馈机制”了。

有了这个反馈机制,就可以控制了。

但最大的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不仅细节不知道,任务是什么都有可能不知道。

随便请个人来干,事前说不清,事后理不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约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根本没戏。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铁杆的亲信。

这时候忠诚是第一位的。

因为忠,所以,我做任何变化,这个人都不计个人得失,紧随着我变化。

什么是控制?

控制就是随时变化,朝向既定的目标,如果目标看不清,就是朝向愿望中的方向。

当反馈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核心就是关注过程,过程里面又有效率性和坚定性的两个方面。

用铁粉,用死党,就是要解决坚定性的问题。

所以,控制住了人,实际上就控制住了权,控制住了过程。

于是,有人问了:

在控权先控人的这个控制过程中,两个方面里面,是效率性重要,还是坚定性重要?

坦率地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

不同的情况,搭配组合、轻重缓急会不一样,但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坚定性,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效率性解决的是多和少的问题。

你说,哪一个重要?

总之,这一讲,目的是帮助你更全面理解昨天的那张图示。

管理学关于控制的基本逻辑,是希望围绕计划目标来建立控制体系。

但是,很多时候,很多情况,都属于没有条件、没有办法,去设计目标、制定计划的。

我们讲人算不如天算。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人类社会种群,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属性,都有各自的招法。

可以说,是随着各自种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些套路各异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手法。

3.控制相关内容的层次分类

所以,如果把这些内容都考虑进管理学控制逻辑的大体系中去,我愿意把有关控制的内容做这样三层分类:

最下面一层,是不同人类种族,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控制事和控制人的办法。

这一层的东西,特别原生态,有很多招法都是伴随着传说、故事代代相传,代代相承的。

第二层,是从第一层原生态中总结出来的一般逻辑。

一旦总结出一般逻辑,道理就特别具有普适性,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控权先控人”,就是几个字,但特别清晰明确。

不过,这个第二层次的内容,一般不太会写进管理学的教科书,大家会在现实的控制活动中使用它。

第三层,是我们昨天讲的控制逻辑。

这是所谓的科学管理体系中的控制逻辑,在具体做事时,这套思想方法非常有用。

不过,如果你只是知道这个,我认为还不全面,或者说,还不够通透。

课后,你思考一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你经历过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国式控制”的例子。

1.控制就是随时变化,朝向既定的目标,如果目标看不清,就是朝向愿望中的方向。

当反馈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核心就是关注过程。

过程里面有效率性和坚定性的两个方面。

控权先控人,就是要解决坚定性的问题。

2.不同的人类社会种群,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属性,随着各自种族的发展过程,都形成了一些套路各异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手法。

228讲:

控制尺度的两个维度|时间与方式

这一讲,我们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去思考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在讨论细节问题之前,你先考虑一下自己,或者自己的领导,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会格外关注什么。

当然,你也许会说:

关注结果。

但是,你如果仔细加以区分,会发现在关注结果的方式上,不同的人做法是不一样的。

有人格外喜欢关注人,有人格外喜欢关注事。

有同学过去说,我的领导事无巨细,总喜欢一竿子插到底,管到很细节的层面。

毫无疑问,这就是喜欢关注事。

而与此相对,有些管理者喜欢放权,甚至会放到给人感觉就是个外行。

你说哪一种情况对?

从结果上看,有人大撒把,只管人,不管事,做得也很好;

有的人,面面俱到,只管事,做得也很成功。

所以,我认为,管人和管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关系。

两者甚至可以结合,我自己就见识过太多,既会管事、又擅长管人的企业家。

所以,我觉得核心不在于侧重管什么,而是在具体的时间点上、具体的控制环节,不要出现错配。

最不该的是:

该管人的时候,管了事;

该管事的时候,管了人。

具体怎样有机地组合管人和管事的比重,是一道应用题。

我在今天的课,核心想分享两个解决这道应用题的思考逻辑:

越是说得清目标的,越是要强调管事,在时间点上要重视反馈,在控制方式上越要注重微观;

越是在目标上说不清,控制事情的过程越重要,越是要强调管人。

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时间点上越要强调前馈,在控制方式上越要注重宏观。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意识到:

这一讲,是紧密衔接前两讲课程内容的,只有把前面两讲的内容搞懂了,你才会有收获。

1.时间的维度

在前面这段话中,我讲了两个重要的维度:

一个就是时间维度,我用了两个专业术语:

前馈和反馈。

另外一个维度,是关于控制细节的,我用了微观和宏观两个词。

下面,我分别解释这两个维度。

先讲时间维度。

控制活动按照时间来区分,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

前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它发生在实际活动之前。

同期控制发生在工作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不正当行为发生的概率,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而反馈控制,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所进行的控制,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对投入、过程和目标等所有环节进行改善和矫正。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反馈控制是为了亡羊补牢。

比如,仓库保管员会发生偷窃物品的情况,属于组织中非常重要的岗位。

那么,前馈控制,就是要在雇用保管员之前,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通过对过往经历的仔细考察,甚至通过设计必要的筛选机制来加以甄别。

而同期控制,则包括让他们学习相关的管理制度、了解组织在反盗窃方面的能力形成震慑,或者通过技术手段的监督,来减少或者避免偷窃行为。

反馈控制呢?

则是通过核查存货数量,加强存货管理,来发现问题,及时完善制度,奖惩相关人员来实现。

比保管员更需要前馈控制的,是重要管理岗位上的人。

这些重要管理岗位,并不仅仅是指公司的经理层,甚至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和采购管理人员。

很多人抱怨家族企业会比较偏爱让家族成员参与管理,甚至把持财务和采购等关键岗位。

其实,除了家族人员的利益更容易和创始股东利益一致化,很重要的,还在于这是一种前馈控制。

如果家族成员劣迹斑斑、本身就靠不住,创始股东也不会引狼入室。

一般情况下,创始股东在邀请这些家族成员加入的时候,都会仔细斟酌过利弊了。

他们早就算计过,那些岗位必须要放在可追溯责任的人手里。

学了今天的课,你一定要知道:

家族成员尽管水平低,但还是会在企业中大权在握,本质上是一种前馈控制机制。

这些岗位如果交给能干的外部人手里行不行呢?

也有可能行,但对于很多小型企业,这是要冒风险的。

一旦外边的人滥用你对他的信任,那个损失可比保管员偷点东西厉害多了。

对于某些组织,主要管理岗位上的人滥用信任和不作为,会比低效率危害大太多,比较直接的就是会使组织贻误很多关键时机,让组织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一点点地失去竞争力。

总之,在外部环境不明确的情况下,找到可以值得托付的人,让他们尽职尽责地工作,前馈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般情况下,位置越高的岗位,前馈管理越重要,我常常说,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队,不怕基层出现小蛀虫,最怕的是你身边、给了他重托的人,不尽心尽力地帮你,甚至还拆你的台。

今天,在技术手段相对发达的情况下,与高层管理者相比,对于中层和基层人员的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已经非常容易了。

也许你以前没有注意到,工作场所里面的隐私问题,已经成为管理者和媒体领域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了。

为什么呢?

就是为了进行工作的同期控制。

在一些大型公司里面,邮件被检查,电话被录音,电脑被监视,已经很常态化了。

反对这样做的人,认为这已经侵害了员工的隐私权。

但是,事实证明,很多员工在上班时间炒股、观看视频网站的节目、搜索与工作内容完全不相关的信息。

很大比例的员工在被公司解雇的时候,证据非常充分,他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与公司的要求相悖等等。

这些理由,让员工被解雇的时候无话可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主张工作场所隐私保护的人,辩解起来底气不是那么充足。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很多公司放任员工在上班时间上网的问题,而采用加大任务目标的到期考核,以及加大与此相关的奖惩力度的方法。

2.管理方式的维度

这个变化的趋势,也就引发了控制的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就是管得粗一点,还是细一点?

换句话说,就是在管理控制的方式上,是更注重微观上的过程、指标,还是更从宏观意义上关注方向和战略。

基于战略方向的管理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