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380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白雀园镇陈集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光山县白雀园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一、总论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三、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资源条件

(三)社会经济条件

(四)土地利用现状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五、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规划原则

(二)指导思想

(三)建设标准

(四)规划方案比较

(五)项目规划方案总体布局

六、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一)建设内容及预算

(二)资金筹措

(三)投资进度计划

七、综合效益分析

八、项目实施管理及运行管护

一、总论

土地整理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土地整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综合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整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强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耕地动态总量动态平衡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集约经营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缓解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得力措施。

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符合切实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符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白雀园镇陈集村位于镇区东南部,总人口2560人,总面积453.6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6.57公顷,建设用地29.1公顷。

该项目提出的原由:

1、非农业建设用地数量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不断增加,农业和非农业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2、项目区内农民在耕作过程中不注重土地的用养结合,致使土地质量逐渐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水平也较低。

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多数自然条件较差,成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开发和整理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该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通过田、水、路、林、旧村等废弃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可建成高标准农田,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排灌保障率,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对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开展农田开发整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本区域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很高。

(二)项目概况

1、项目类型

本项目类型为国家投资重点项目。

2、项目性质

本项目是在项目区内进行田、水、路、林、旧村等废弃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该项目性质为土地综合整理项目。

3、项目范围

该项目位于光山县白雀园镇陈集村境内。

4、项目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为建新区规划220亩,整修坑塘26口,修路12公里,土地整理600亩,绿化荒山800亩,整修沟渠23公里。

5、项目建设工期

根据当地耕种周期、施工条件情况以及项目实际工程内容,本项目计划在一年内完成。

6、项目任务目标

(1)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土地整理指标;

(2)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

(3)分析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4)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利用布局;

(5)确定项目区主要工程布局与工程措施;

(6)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7)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总之,该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后,可使项目区乃至周边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体现,带动周边更多地区全面发展。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7、《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8、《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三、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白雀园镇陈集村位于镇区东南部,距离镇区和106国道约3公里,紧邻白露河,属于白露河流域区。

2、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白露河东岸,从东到西为丘陵向平川过渡;以丘陵为主,沟、坡、垣相间;水库以西逐渐过渡为平川地带,田面坡度较小。

3、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水相对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

无霜期较长,可一年两作。

4、土壤状况

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土类,褐土性土亚类,地形平缓,耕作层质地变化较大,可由轻壤到轻粘土,易耕易种,厚度因地形而异。

土体一般疏松多孔,渗透性较强。

其特点是:

1)水土流失严重,母质特征明显,植被稀疏,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2)土壤质地中偏轻,质地层次不明显,表土为屑粒结构,心土为块状结构,多有垂直节理。

3)土体深厚发育,土质疏松多孔,结持力弱,渗水快,耕性好。

平均有机质含量1.14%,耕层容重1.0~1.2g/cm3。

对这类土可以采取以下改良措施:

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2)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3)合理深耕。

5、植被状况

项目区植被主要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豆类、瓜类和蔬菜等。

项目区内人工栽植的树种主要是杨树等。

(二)资源条件

1、农业气候资源

项目区日照辐射较丰富,昼夜温差大,年积温大,无霜期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水资源

该区域河流主要是降水补给,径流受降水影响很大,河流最大径流在每年的七、八两月,占年径流量的40%左右,而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方面是大气降水,径流年平均分配还比较均匀。

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可利用量有407.5万m3,扣除现有工业用水、人畜吃水等开采量260.5万m3,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75年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采补平衡,地下水基本处于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回升,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三)社会经济条件

陈集村共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2560人,总面积453.62公顷,种植业是主导产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

(四)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53.6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6.57公顷,建设用地29.1公顷。

2、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山地、林地、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用地等。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的影响,项目区内的土地旱作区较多。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大部分耕地的亩产仅为200~250kg,均属中低产田,急需进行改造,以提高耕地质量。

经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可以很好的改善中低产田成为高效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项目区的田坎占地,把未利用地开发成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自然条件良好

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属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域。

农耕层碱氮含量平均为40ppm,速效磷含量13.75ppm,速效钾含量192ppm,有机质含量小于0.6%,光热水资源充沛,年平均气温13.1℃,≥10℃有效积温4205.3℃,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540mm,地下水埋深200-150m。

适宜发展粮油果菜等经济作物,应是近几年全市大棚菜、油桃、畜牧业发展示范基地,具有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良好自然条件。

2、群众基础好,科技兴农意识强

项目区内现有农业劳动力1814人,村组班子健全,干部团结,群众思富奔富心情迫切,具有十分强烈的农业综合开发愿望。

广大群众对兴修水利,依靠科技致富和农业发展之路信心十足,投工投劳自觉性高,筹集自筹资金积极性高,具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条件。

3、水资源利用状况亟待改善

项目区内水资源现状需水量与现状供水量矛盾突出,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充分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其次,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况且水资源又是短期内难以再生的资源,所以只有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用水要求。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区是白雀园镇党委、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在多方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研究上设立的,该村班子团结,干劲十足,积极性高,他们决心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抢抓机遇,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总之,选择该区域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低产为高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财政收入,不但可行,而且完全必要。

五、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规划原则

项目规划符合白雀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按照土地、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目标。

土地整理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整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整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农民种田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显著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为城乡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土地整理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拥有较强的社会生命力。

从工程实施初期看,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在短期内却有可能发生冲突,从长远考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该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认可,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指导思想

本项目以《光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本着集中连片,统一整理,形成规模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兼顾,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三)建设标准

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把项目区规划为高标准农田。

各项工程具体标准为:

1、田块土层厚度50cm以上,自然沉实。

2、项目规划设计排灌保障率确定为75%,管道灌溉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

3、项目区内部排水标准为10年一遇,一日暴雨2日排出。

4、结合灌溉要求,土地平整时梯田田面的比降为1/200,平川地比降1/300—500。

5、新修田间道路路面宽度4.0m,修复的原道路保持现有宽度,高出地面0.5m,砂石路面。

6、防护林采用杨树,沿田间路两侧栽植,株距2m。

(四)规划方案比较

渠系水利用率低,渠道占地多,而且井水转换成渠道水时流量很难达到渠道最小流量的要求,灌溉用水分配管理难度较大,虽然蓄水池转换成管道输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转换过程中的加压,以及管理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但是现代化农业要求提高水的利用率,而人多地少的矛盾要求节约耕地,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用低压输水灌溉是比较合理的。

(五)项目规划方案总体布局

项目区内土地集中连片。

项目区总体布局要求道路成网,防护林带布置合理,尽量利用现有基础设施。

对田块、田间道路、灌溉管道、防护林等工程进行总平面布置,使项目区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以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利于今后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也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六、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一)建设内容及预算

本项目区的开发任务是建新区规划220亩,整修坑塘26口,修路12公里,土地整理600亩,绿化荒山800亩,整修沟渠23公里,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的总投资为5000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

(三)投资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区工程量、工程进度计划和工程投资总估算,编制工程投资进度计划表和施工进度计划用款图。

投资分一年安排,第一季度为500万元,第二季度为1500万元,第三季度为2000万元,第四季度为1000万元,共投资5000万元。

七、综合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预计可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项目区年耕地亩产可达630公斤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15%。

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

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水节灌,秸还田,林成网,粮增产,民增收的开发目标。

培训农民技术员8000人次,使项目区内科技普及率提高6个百分点。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经营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化的步伐。

初步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净增粮食180万公斤,累计各项增加产值达240万元以上,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2030元提高到2462元。

八、项目实施管理及运行管护

项目实施前,与项目实施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夯实任务,严格质量标准,确定完成时限,负责考评、奖罚。

要求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保证工程顺利开展;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实施工程责任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按照设计组织施工,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培训,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建设的所有工程,统一实行财政资金县级报帐制,采取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对专户管理、专项核算,分类计财,逐级上报,定期审计。

工程款的支付,严格以工程进度、质量指标为依据,不准违章支付。

总之,通过土地整理,配套农田水利设施,配置农田防护林网,可以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调节区内的田间小气候,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项目实施将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全面小康的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