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389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docx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初中初三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爱我中华》音乐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音乐的存在是最本原的。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喜欢上音乐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小组合作,在音乐中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态度,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思考渗透应用。

此外,本人认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多媒体、CD唱片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教师的示范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

本人力求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

我的基本策略是,以“音乐”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能积极乐观的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来。

二、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因我国青年歌唱家宋祖英的深情演绎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为人们所熟知。

此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以其独特的号召性,激起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及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

歌曲为带主歌和副歌并列的二部曲式结构。

音域虽宽,但因其容易调动人的感情和情绪的特点,歌唱者情绪会较为激动,加上又是强拍位置,因此高音会比较容易唱上去,难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

1、感受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气氛,了解部分民族的民俗风情及民间音乐。

2、学会演唱《爱我中华》,明确歌曲的力度变化。

自由讨论尝试不同的演唱形式。

如:

领唱、对唱等。

随音乐做律动尝试。

3、分组进行五十六个民族资料收集及课堂展示活动中,感受集体协作的力量。

四、教学难重点:

歌曲《爱我中华》的学唱。

歌曲欢快自豪情绪在演唱中的体现、衬词部分民族特色的体现、“嘿罗”处的有弹性声音的形象启发获取。

五、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方法的选择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视师生互动及教师的示范作用,采取教师范唱学生拍击节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让学生在对比激疑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学习。

此外,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一起探讨尝试用不同演唱形式的演唱歌曲。

学生分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五十六个民族资料收集的兴趣。

力求让学生在音乐中去体验“大我”---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准备6-8套不同民族的服装,课前请几个学生穿上服装,并教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来拍击四拍子的节奏,教师也穿上旗袍。

教具:

碟片、CD机、钢琴、民族服饰。

七、教学过程:

1、穿好民族服装的同学鱼贯而出,运用情境创设,兴趣引入法。

2、教师示范演唱《爱我中华》,身穿民族服装的学生拍击节奏伴奏,节奏:

四拍子,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腿部,第三拍拍桌子,第四拍再拍腿,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在音乐声、舞蹈动作中去感受整曲欢快热烈的气氛,得到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3、请学生跟着童声版《爱我中华》哼唱一遍,边唱边考虑整曲风格提示上的欢快、自豪怎样在歌曲中体现出来?

这一环节主要是初步跟唱,整体上进行风格的把握,。

学生自主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锻炼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

4、教师分析歌曲,请全班同学齐唱一遍,不带衬词的《爱我中华》,整节课的重点部分,《爱我中华》大家都比较熟悉教授较简单,关键在于歌曲中易错的部分的学唱及全曲感情的把握上。

5、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段落,小组进行讨论,衬词部分在全曲中的作用及民族特色的体现,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感受衬词部分的作用,教师示范,同时用生活中常会看到的小狗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发声方法。

6、、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请学生比较分析她的演唱形式和我们大家演唱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7、扩展:

请学生介绍她们所收集的部分民族的音乐歌舞资料,主要是在资料收集及展示活动中,自主学习了解我过民族歌舞艺术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

8、结束:

全班一起模拟篝火晚会的形式,边演唱《爱我中华》边跳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感受民族节日欢乐的气氛,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歌舞表演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使肢体更为协调。

八、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我爱你,中国》和《啊!

中国的土地》

教学目标:

1、聆听《我爱你,中国》和《啊!

中国的土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启发学生想象音乐中蕴涵的美好意境。

2、认识区别我国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在《爱我中华》中进入教室

二、复习导入:

1、教师伴奏学生轻唱;2、用圆润的声音,热情的态度演唱《爱我中华》(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今天老师再次为大家献上几首优秀的爱国歌曲。

三、音乐欣赏:

1、师深情地朗诵《爱我中华》的歌词,学生感受。

(诗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段

3、如果将这首诗配上音乐会是什么样呢?

欣赏《我爱你,中国》,学生仔细品味。

歌曲分几个乐段?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加入音乐后的词感染力如何?

4、学生轻声视唱一段

5、完整聆听一遍,找出最富激情的一句,表达的情感?

让我们再来欣赏另外一首歌曲,你能否比较它们在情绪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6、聆听歌曲《啊!

中国的土地》,学生体验感受。

问:

乐曲有几个乐段?

每个乐段唱出了些什么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学生轻声朗诵歌词,再跟琴轻唱歌曲,思考词曲配合后作品的意境?

8、思考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

(分组讨论并小结)

(歌曲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用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感情,那就是深深的爱国热情)

四、认识区分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

我们欣赏了两首歌曲,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这两类歌曲有些什么区别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什么是艺术歌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力强,表现手法及作曲技巧复杂,歌曲伴奏占重要地位。

什么是群众歌曲?

(歌曲内容与社会活动有关,体现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旋律雄壮豪迈,结构不太复杂,歌词通俗简练,易唱易上口)

五、分别聆听多首歌曲片段,学生加以区分

《沃尔塔瓦河》说课

一、教学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于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在布拉格完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作品容易失去耐心,这首《沃尔塔瓦河》比较长。

所以要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聆听音乐,他们已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能够辨别乐曲中主奏乐器的音色,并且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来展开丰富的联想,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说出来。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沃尔塔瓦河》音乐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联想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从而对爱国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能够从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初步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对比、歌唱、律动、舞蹈等不同形式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集体协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在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音乐中走入教室,教师提问曲名以及布拉格是哪个民族的?

从而引出捷克,再过渡到捷克民族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上。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音乐入手,拉近学生与课题的距离,对之后的学习内容有所期待,能够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感受——体验——再感受原则进行)

初步聆听音乐:

播放《沃尔塔瓦河》,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描述音乐作品形象。

提问学生:

为什么听到音乐会联想出这样的音乐形象来?

是什么刺激你的想象?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深入欣赏音乐,分析探索各乐段的音乐形象,理解寓意:

①引子:

播放引子音乐片段,提问:

由什么乐器奏出?

它代表着什么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辨别引子中的“冷泉、热泉”。

(设计意图:

分辨乐器音色展开丰富想象,从对比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②《沃尔塔瓦河》主题:

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引导学生总结主题旋律特点,并指导学生深情地模唱《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

体会旋律的舒展开阔性,体会乐曲本身的寓意)③林中狩猎:

播放《林中狩猎》音乐片段,提问:

与前两段相比,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主奏乐器造成音色、音乐情绪的转变?

根据音乐联想河水正流经哪里?

(设计意图:

顺着前面的线索,进一步展开联想,使音乐与音乐要素挂钩,引导学生归纳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④乡村婚礼:

播放《乡村婚礼》音乐片段,让学生根据音乐猜测河岸旁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引出波尔卡舞曲这一舞蹈类型,并按节奏特点演示基本舞步,教师随机请学生一同跳舞,其他同学随音乐节奏拍手,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设计意图:

活跃课堂,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搭建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⑤月光、水仙女的舞蹈:

播放《月光、水仙女的舞蹈》的音乐片段,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音乐力度、速度及音乐情绪的转变判断现在可能处于哪个时段?

并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用音乐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⑥《沃尔塔瓦河》主题再现:

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再现音乐片段,画出简单的旋律起伏线。

分组讨论:

这段音乐情绪变化了几次,都分别描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设计意图:

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让学生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会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⑦简单归纳交响诗定义。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往往能更好的记住结论)。

3课堂小结:

再次感受音乐:

结合作者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爱国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

加深对主题旋律的印象,在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黄河水手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祖国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积极主动地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

二、学习体验西北民歌《黄河水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并对比其特点,从而了解“信天游”与“花儿”的特点。

教材分析:

中国的西北部,是民歌的海洋。

西北部的地域特色:

高寒、贫瘠、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民刚坚的性格。

同时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

西北民歌多属山歌类,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使人感到一种高呼远喊的效果。

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等。

《黄河水手歌》是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

属于山歌类,歌词以朴素的语言,平铺直叙的手法,表达了黄河岸边的水手们豪放性格和在平水行船时的舒畅心情。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九十九”词句,并非表示具体数字,而是“很多很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山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花儿”即为姑娘,所以通常表现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可是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

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西部放歌》声中走进教室)

播放星光大道(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

中国的西北部,是民歌的海洋。

西北部的地域特色:

高寒、贫瘠、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民刚毅的性格,同时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

一)教师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介绍情况,内容及时,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

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适当的引导与交流。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特点。

属山歌类,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使人感到一种高呼远喊的效果。

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等。

2、感受体验陕北“信天游”的特点。

属山歌类。

流行于陕甘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

信天游曲式多用上下句,上句经常分成两个短句,一扬一抑,下句则一气呵成,下有常用重复上句的手法。

形成对比再比如《蓝花花》《三十里铺》《脚夫调》等等。

3、感受体验青海“花儿”的特点。

流行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属于山歌类。

“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但大多是爱情主题。

由于“花儿”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所以“花儿”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刚健、粗犷的音乐风格,再比如……

二)引入学唱歌曲《黄河水手歌》讲述背景。

——黄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此,打渔谋生,有一天黄河河面起了雾,一位船夫独自在船上感到很孤单,于是即兴高歌“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来……”没想到在这远处传来了高亢、嘹亮的对歌声,于是这首歌世世代代传唱了下来,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会这首歌吧。

三、学唱体验:

1、教师范唱;2、男女问答式;3、水手律动

四、拓展表现并升华情感

一)各小组用不同方法创新改编这首歌,(不要孤立,各小组互助)

1、加上引子与尾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奏有唱。

(教师伴奏)

2、创编一舞蹈或一造型(黄河、船与水波)律动。

(教师伴奏)

二)将以上创编融合在一起作最充分精彩的展示。

1、第一遍老师用钢琴原速伴奏。

2、第二遍老师用钢琴加快速度伴奏。

3、请学生说两种演唱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提出新问题,在传承民歌的基础上可以创新,该如何创新,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讨论。

总结并下课,在《信天游》歌声中离开教室。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北放歌》。

《西北放歌》是人音版17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的内容。

依据在教育目标上以审美为核心,教育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我精心的选择了课内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以及课外歌曲《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山》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上》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而《哪》则作为西北民歌的拓展教学内容。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在中国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为此,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所选择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感受西北“信天游”、花儿”的音乐风格,体验由西北民歌改编而成的合唱曲丰富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能够认识西北民歌中“花儿”和“信天游”民歌体裁,能够模仿演唱其中有代表性的乐句和乐段。

而在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和“信天游”这两种民歌体裁以及感受民歌《山》改编成的合唱带来的艺术魅力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既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要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困难,从而遵循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为此我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视听上的有效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通过西北地域风光配以西北腔调音乐,把学生置入了大漠戈壁、黄土高原的情景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2、层层相扣的对比欣赏法:

通过对比欣赏《山》和《上》这两首不同体裁的西北民歌,让学生通过不同风格视听效果而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区别“花儿”和“信天游”两种民歌体裁的教学目的。

3、体验感受法:

音乐审美中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

在教学中多运用语言这一根据的艺术魅力,口头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已经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效果。

4、采用“引导——激情——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老师的设计中进入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使学生自主地的出学习结论,从而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出自己的结论。

由于本课主要是以欣赏信天游与花儿为主,西北民歌特殊的腔调及西北人民朴实的民风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此我采取了“视听”结合的激趣导入,即播放阿宝现场演唱版的《兰花花》。

以阿宝高超的技艺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并要求同学现场模仿阿宝的神态与唱腔,从而激起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现了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趁着学生热情未褪之余再播放《红高粱》抬轿迎亲片段向学生展示了大西北特有的民俗民风及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地激发和感染学生对西北民歌学习和迫切需要了解的欲望,并通过“我知道“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让学生主动地概括西北的地域、民俗、民风和民歌等一些基本知识,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从而顺利地进入教学的第一个知识性难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为了解决“花儿”这一知识性难点,我设计了听音乐完成音乐要素选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从歌词、旋律、伴奏、唱法等基本音乐要素中选择出与花儿特点相符合的选项,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对民歌体裁“花儿”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达到了教学达标中的第一个重难点的突破。

接着通过对比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总结出“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和音乐风格,并由此直接导入《山》在西北民歌中所处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艺术魅力,从而进入第二个重难点欣赏——由〈山〉改编而成合唱曲〈山〉,感受其丰富的演唱形式与民歌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在这一环节中,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A、请你们哼一哼出现最多的旋律是哪几句?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哼唱音高,并有学生有器乐——竹笛辅助教学吹奏主题。

B、请你们说出歌曲中运用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供其聆听选择,达到了感受其丰富人声演唱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的目标,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C、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演唱形式为歌词设计一套配乐诗朗诵文案。

在实现这一环节时可以采用学生用民乐器笛子吹奏作为背景音乐,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基本完成了能力目标的教学达标,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的教学。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我特意安排了拓展欣赏《哪达达》,并回顾前面环节“信天游”,“花儿”这些知识点,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西北民歌“高亢而挺拔,豪放,极富阳刚之气”等等的风格特点,从而完成了本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接着以一段极富诗意的结束语结束本节课:

西北是黄土地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西北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的阳刚之气也正是西北人民风格的真实再现。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运用的课。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有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点,这也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理念:

1、艺术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艺术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

2、积极弘扬民族音乐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提升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注重学科间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很好地构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曲艺音乐并对其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知道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的重要特点。

3、从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分析中,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1、背诵(或朗读)毛泽东的诗词《蝶》,说说诗词的内涵。

2、聆听曲艺的演唱。

生思考:

①辨别演奏乐器(琵琶、三弦)②演唱的语言——有方言特色,流行地区(江苏、浙江等地)

3、复听全曲,感受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

4、学唱一两句(试用方言唱),进一步体验情感与艺术效果。

5、概括弹词的特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

二、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播放音像资料2、轻轻哼唱歌词

3、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

①演唱的语言——有方言特色,京腔(北京、天津等地)

②演奏乐器——西洋管弦乐队与三弦、鼓③情绪:

激愤、高亢、悲壮

4、总结京韵大鼓的演唱特色及艺术特色

三、实践与创造

1、试试说说或唱唱你所知道的曲艺音乐。

如:

凤阳花鼓、莲花落、天津快板、安徽大鼓、二人转等等。

2、①听辨四段曲艺音乐片段,判断它的流行地区(以方言为基础)。

A、北京B、广东C、江苏D、四川

②复听音乐片段,根据伴奏乐器及方言判断曲艺类别pA、苏州弹词B、广东粤曲C、四川清音D、北京单弦

③在地图中标出下列地区的位置:

A、江苏B、天津C、北京D、广东E、四川

四、拓展:

搜集熟悉或你知道的曲艺音乐作品,并辨别其方言特色、流行地区及艺术特色。

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围绕我国多民族艺术中的说唱艺术展开,为的是学生能从中汲取独特的艺术营养,认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体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丰富生活情趣。

(二)教材内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说唱艺术形式及其特色,并让学生尝试表演。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说唱艺术产生的生活背景和社会意义,了解说唱艺术的主要种类、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认识说唱艺术的美学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随着时尚艺术的影响,今天的青少年已对说唱艺术比较陌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兴趣,真正认识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将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分析:

方法选择:

欣赏、讲述、讨论。

原则体现:

在学生欣赏说唱形式的同时,展开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做到人人参与,突出体现主体性与主动性。

教学过程

1、课前先布置学生准备一些曲艺作品的资料,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因为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

2、导入:

欣赏西河大鼓《绕口令》(先说说绕口令的艺术特点,说完后可以再提一提:

绕口令做为说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今日益为我们所不了解,现在我们只能在相声中偶尔听到,其实绕口令和现代流行音乐给合也能产生出美丽的火花,如SHE的《中国话》)

3、欣赏《中国话》(听完后小节,希望学生不要忘记传统的东西)

4、欣赏:

大鼓书《单刀会》(它代表了北方大鼓的艺术特色,其中的唱词在写景方面非常精彩,反映了民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和北京琴书《东坡与小妹》(它代表了南北方都有的琴书艺术,其中苏东坡与苏小妹各写的对联很有趣味,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幽默与智慧):

欣赏完后让学生来说说这些作品和我们现代的音乐有哪些不同之处?

(可从多方面说起,从内容、词语、曲调、吐字发音等方面找出其特点来,进而认识曲艺的艺术特点)

5、学生说完,教师总结曲艺的特点:

曲艺是中国特有的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

据建国后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三百多个曲种,包括大鼓、弹词、道情、快板、走唱、双簧以及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相声等。

(举例:

我们赣南地区的宁都道情就是其中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