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396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docx

第一章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

第一章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概况

1.1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立项及主要规划内容

运城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丘陵地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处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之中,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三省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山西省西南部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近年来,运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符合环境保护的交通条件,在运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之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运城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在运城市建设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结合运城市道路建设的实际需要,特编制“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以此作为与“运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和配套的重要的专业规划,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发挥城市道路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目标和水平;

(2)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客货运设施选址和用地规模;

(3)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4)进行新建道路的竖向规划设计;

(5)提出分期建设与道路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2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运城市作为山西省西南部的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便捷的对外交通、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较发达的市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等诸多发展优势。

新世纪之初,正是把这些优势转变成为现实的重要契机,以最小的代价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创建安全、环保、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运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1.2.1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的原则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大动脉和骨架,为了更好地适应运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城市整体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的总目标,在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和建设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道路运输经济

包括两个方面:

道路工程综合费用的经济和在道路上交通运输费用、时间的节省。

道路工程综合费用的经济包括:

工程建设、改造和维护费用。

交通运输费用、时间的节省方面包括:

道路等级越高、线形越好则交通运输费用和时间就越省。

但道路等级越高则工程建设和维护费用也越高。

在规划中,通过实地调查,对全市道路根据交通需求划分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合理发挥各级道路的综合经济效益。

(2)通流畅、安全与迅速

交通流畅是指在保证通行能力的情况下交通畅通、不发生交通堵塞;良好的道路条件可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高道路的行驶车速从而提高汽车的营运效率。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做好道路工程规划。

(3)注意环境保护与造型协调

道路交通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因素是汽车尾气产生的大气污染和汽车行使造成的噪音污染,减少道路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从道路环境绿化和路面结构设计方面考虑。

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可使人们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有些运城历史上留下的文物古迹(如盐湖禁墙)也加以保护,不至于因修建道路而遭到破坏。

(4)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现有交通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规划的目标除满足规划期限内的交通需求外,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满足未来人们对道路交通的更高要求。

(5)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充分考虑总体规划和现有地形条件,对道路设计的各项设计参数都有明确规定,使规划设计文件对今后的管理和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6)与有关规划密切协调

本规划依据总体规划及近年来规划实施中的反馈进行深化,不对路网进行大的调整,以保持规划工作的连续性。

在路网调整的过程中,对于线路走向需要较大变动的道路,均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既考虑道路线形的合理性,也兼顾其他各个方面的利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规划充分考虑了其它专业(如市政管线、景观绿化、公交、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专业)对道路工程设计的要求,合理地确定了道路的各项设计指标。

1.2.2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的方法

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基础上的专项规划,需腰带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应遵循如下工作方法和步骤:

㈠资料收集与调查

资料收集:

包括总体规划、各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运城市总

体概况等资料。

现状调查:

机场、火车站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现状路段、路口交通量观测、现有交通

设施使用情况;对外交通现状;各种交通工具保有量;公共交通系统和交

通管理现状等。

㈡分析研究

基础资料分析:

现状道路交通状况、与道路相关的各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资料分析。

交通分析:

现状交通分析、机动车交通量预测、交通量遭到路网上的分配。

路网分析:

城市结构形态和规划道路网的分析、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与规划路网分析。

㈢规划方案设计

城市道路网规划

道路横断面设计规划

道路竖向设计规划

典型交叉口控制性规划

典型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

停车场分布规划

城市出入口交通规划

城市广场规划

公交线路网规划

典型公交线路港湾停车站设计

1.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状况

1.3.1运城市总体概况

1.3.1.1地理位置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0。

15’~112。

04’,东连太行山脉与晋城市的阳城、沁水两县接壤,北至吕梁山南麓与临汾市的翼城、曲沃、侯马、乡宁三县一市毗连,为黄河中游的华北黄土高原,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平均气温13.60℃。

无霜期207天左右。

市域范围内地形以平原为主,部分为山区和丘陵。

西靠黄河,南依中条山,全市总用地面积为13968km2,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9%。

截止2001年,总人口为484.9万人,市区(盐湖区)建成区用地面积为24.8km2,人口为27.3万人。

1.3.1.2历史沿革

运城,据考古与史籍记载,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群居从耕。

四千二百年前,尧“定九州贡赋”,属冀州。

后“禹践天子位于安邑”,全境为畿内。

西周时安邑、解梁同属晋,战国时归魏,魏都安邑。

秦置郡县,安邑为河东郡治所,解梁属之。

西汉安邑为河东郡首县,始置接县。

魏、晋因之。

北魏、西魏,解县先后更名安定、南解、绥化、虞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安邑南北分设,是境为北安邑。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69年),安邑县兼置虞州,隋大业初(公元605年),罢州为县。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置安邑郡,领安邑、虞乡、夏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罢郡复置虞州,解县复名而属。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复名安邑县,隶河中府。

宋,安邑县属解州,隶陕西路河中府。

元复名解州,安邑仍属之,隶平阳路。

元贞初(公元1295年),改隶晋宁路总管府。

明,安邑县隶属于平阳府解州。

清依明制。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九月,解州升为直隶州,隶平阳府,领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五县。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河东道移驻安邑县运城,辖平阳府、蒲州府及解州、绛州等。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2日,运城建立河东晋军政分府,改解州为解县。

民国二年三月,复置河东道于运城,辖安邑、解州等35县。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4月26日解州解放,置解县民主县政府。

同年12月28日、29日运城、安邑相继解放,分别成立了运城市政府。

1950年运城专区治运城,辖运城、安邑、解州等1镇17个县。

1954年,撤运城专区归晋南专区。

1954年7月解县与虞州乡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

1955年7月,运城镇并入安邑县。

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县治运城。

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别析出临猗、永济县,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县为运城市。

2001年6月,撤销运城地区行署建制,改为运城市,原运城市辖区(县级)改为盐湖区。

1.3.1.3行政区划

运城市市域现辖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芮城市、临猗县、万荣县、新绛县、稷山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绛县、垣曲县,合称“一区三市九县”。

1.4运城市区域概况

1.4.1区域地位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运城市在传统上是山西省最为发达的农业区域,其中小麦产量约占山西省小麦产量的一半。

因其地处山西省的西南部,与陕西省和河南省相邻,在经济文化方面与这两地联系密切,是山西省的西南门户。

境内有大运、运三、运风高速公路,209和301国道,铁路有南同蒲线和侯西线,一座新型的航空机场正在建设中,对外交通极为方便。

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外交通体系,这也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运城市地处晋、秦、豫三省要冲(图1-1),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山西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

现已形成了食品、轻纺、化工、冶金、机械、医药、建材七大支柱产业。

目前已形成这几大门类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运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河东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古建筑。

黄河在市域范围内,西有龙门,南有小浪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库区,自然风光也是非常诱人,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

图1-1运城市在山西省的位置

1.4.2区域经济

运城市作为山西省西南部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山西省位于中游水平。

与邻省周边地区的渭南市和三门峡市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全国范围来看,又属于中下游水平。

在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3.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07元。

运城市与各地经济的横向比较参见表1-1、表1-2。

表1-12001年运城市社会经济在山西省范围内的比较

类别

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

朔州市

晋中市

运城市

忻州市

临汾市

吕梁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86.3

190.1

100

185

158

86.1

148.9

193.5

84.8

192.1

91

工业增加值(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财政总收入(万元)

89093

72417

80292

一般预算收入((万元))

52806

99808

85892

45180

82143

55411

58319

一般预算支出(万元)

83408

1257.2

80391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9303

7544

7441

8121

8790

7946

6686

8077

6517

8082

702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738

1251

2723

2427

2594

1485

2207

2003

1095

2320

11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500

5054

4872

4718

5028

4344

4620

4582

4157

469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470.2

227.4

96.3

158.1

143.7

72.4

176.4

189.3

150.4

230.9

105.8

图1-2运城市经济总量比较图

表1-21998年运城市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总量比较

类别

渭南市

三门峡市

运城市

平均值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GDP(元)

2848.51

6673

3281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3109

5176.5

4511

非农业人口

72.66

57

69.065

66.24

工业总产值

社会固定投资额

.3

社会消费品总额

利用外资数

273.5

2418

2389

1693.5

财政收入

21774

60065

84912

55583.67

1.4.3产业结构概况

表1-31990-2001年运城市产业结构比例图(万元)

年份

第一产业

比例

第二产业

比例

第三产业

比例

合计

1990

18178

22.38%

32677

40.22%

30384

37.40%

81239

1991

16479

17.95%

39864

43.43%

35447

38.62%

91790

1992

16911

15.53%

52278

47.99%

39737

36.48%

1993

21622

17.34%

60121

48.22%

42925

34.43%

1994

27153

18.52%

69517

47.42%

49930

34.06%

1995

29965

16.52%

80611

44.45%

70768

39.02%

1996

29739

22.22%

7.99%

93418

69.79%

1997

28283

10.75%

49.55%

39.70%

1998

32203

11.28%

50.05%

38.67%

1999

32260

2.53%

61.24%

36.23%

2000

34200

2.41%

61.79%

35.80%

2001

32200

1.96%

62.85%

35.19%

运城市的产业结构是逐年变化的(参见表1-3)。

其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且下降的比较明显,从1990年的22.38%下降到2001年的1.96%,第二产业的比例稳步上升,第三产业的比例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在2001年,全市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3。

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07元,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图1-3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图

1.4.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分析

表1-41988-1998年运城市主要社会经济技术指标

单位(万元)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11756

15035

18178

16479

16911

22622

27153

29965

29739

28283

32203

第二产业

20029

26539

32677

39864

52278

60121

69517

80611

第三产业

23919

27673

30384

35447

39737

42925

49930

70768

9341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226

1475

1681

1853

2166

2421

2793

3516

4283

4788

506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741

7124

24116

26715

44818

19260

24515

31819

64864

53858

89059

职工平均工资(元)

1313

1449

1694

1874

2115

2730

3518

4466

4904

5296

4701

居民存款余额

26902

38880

54339

66472

80300

98061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90

197

216

227

232

246

262

262

262

611

652

邮电业务总量

572

575

642

898

1207

1625

2521

3808

6269

7626

114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383

45596

42087

44896

49496

55379

70073

产品销售收入

64019

71753

75395

74441

从总的情况来看,近十几年来运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同期的经济发展同步或略低一点,这与国家在前一段时期的宏观政策有关,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开放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收益最大,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步加大。

随着国家发展政策的逐步调整,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发展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图1-4运城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图1-5近年来运城市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

1.4.5经济发展特点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运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运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山西省处于中等水平,但在黄河三角区的周围地区,却有着明显的区域优势,区域中心地位较强。

(2)运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并且有较大的潜力,随着近年来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运城来旅游,运城市应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风景旅游项目,广泛宣传,扩大知名度,使其为运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3)运城市的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地域分布较为均匀,门类也比较齐全,但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特别是经济效益亟待提高。

(4)运城市的农业基础较好,农副产品丰富,但近年来农业产品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价格低迷,农业增收困难,急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5城市人口

1.5.1人口现状

据《运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结果表明,2001年运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为人,比2000年增长0.8%;运城市的市镇常住人口总数为人,比2000年增长0.7%。

目前运城市还存在着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临时来运城或路过运城的人员,如出差和旅游人员,在运城市区仅仅做短期临时停留,对运城市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还有一部分是暂住人口,主要是外来务工和经商的人员,这些人除了没有本地户口以外,其工作生活都在运城市,于本地居民无异,也应在交通需求加以考虑。

在运城市的流动人口目前约有20000人。

1.5.2历年人口变化

运城市全市及市区历年人口变化见表1—5及图1—6、图1—7所示。

表1—5运城市全市及市区历年人口变化

年份

全市人口

市区人口

全市年增长率(%)

市区年增长率(%)

1990年

2.28

3.26

1991年

1.52

1.32

1992年

1.55

-9.51

1993年

1.59

14.1

1994年

1.65

1.94

1995年

1.28

1.49

1996年

1.36

1.65

1997年

1.31

2.98

1998年

0.92

2.11

1999年

0.69

2.81

2000年

1.15

3.16

2001年

0.57

0.74

由以上有关的人口变化以及比较图表分析可以看出,运城市域人口增长已经基本趋向缓和,年均增长率有下降趋势,2000年比1990年增长下降1.13个百分点;市区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但中心区人口年增长率下降趋势较全市要慢,1990年至2000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今后几年,运城市人口变化趋势是:

总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城镇人口增长减缓,但中心区的(盐湖区)的人口增长将加快,人口流动加剧,市区的人口构成将比以往复杂化。

图1—6运城市全市历年人口变化情况

图1—7运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历年变化情况

1.5.3人口分布

运城市人口分布情况见表1—6及图1—8、图1—9、图1—10所示。

表1—62001年运城市人口分布情况

行政区划

年末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盐湖区

永济市

河津市

芮城市

58083

临猗县

86316

万荣县

37450

新绛县

56815

稷山县

55842

闻喜县

42677

夏县

48746

绛县

70391

平陆县

40973

垣曲县

62633

总计

2001年末运城市总人口为人,其中盐湖区为人。

在运城市13个区县市中,中心市区(盐湖区)占全市的人口比例仅有12%,说明在整个运城市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平均,即便是盐湖区也不占有很大的优势。

全市的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约占总人口的82%,说明全市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

其中盐湖区的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最大,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1%,达到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25%。

运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有许多历史、经济、政策和体制的原因。

但提高城市化水平,减少农业人口数量,是我国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运城市在这方面就有许多的潜力,运城市区周围的郊县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为了提高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去,距离最近的中心市区就是最大的吸引源。

根据运城市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市区城市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中等城市跨入大城市的行列。

图1—82001年运城市人口分布情况

图1—92001年运城市各市县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

图1—102001年运城市各市县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业人口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