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49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含答案.docx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

学案3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点一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儒学也深深影响着佛教、道教。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易混易错] “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三教合一”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思维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探究点:

三教合一

材料 “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

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

且其教皆主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

思考 

(1)儒、释、道三教各有何作用?

(2)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

为什么?

答案 

(1)儒可以治国,释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

(2)儒、佛、道三教合一。

因为材料中指出儒教是治国的大经大法,是“圣教”“正统”;而佛教、道教“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与儒教相结合,能起到“致君泽民”的作用,是统治者可以利用的。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1.形成

北宋时,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有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所以“理学”又称为“程朱理学”。

2.内容

(1)“二程”

①理学思想的核心:

他们认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他们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③在认识论上,他们提出“格物致知”。

“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2)朱熹

①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②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③他提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④他进一步发挥了“格物致知”,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和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拓展归纳]

结合两宋时期社会状况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政治上: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2)经济上:

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3)思想文化上:

北宋初期新儒学思想兴起;科技文化有了很大进步。

[误区警示]

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概念阐释] “三纲五常”

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探究点:

朱熹的“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思考 

(1)材料一中,朱熹是如何把天理、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世界观的?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主张怎样的“求理方法”?

这种方法与我们通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是否相同?

答案 

(1)“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必须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完整的理学世界观。

(2)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

不同。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万物来达到“明理”的目的,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的“知”指的是真理。

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程朱理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1.主张

(1)陆九渊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

①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故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

②他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③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④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2.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易混易错]

心学也属于理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思维点拨]

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思维点拨]

学会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等,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规范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这些道德标准,一方面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少内容属于旧道德范畴,应当批判;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承发扬。

探究点1:

王阳明的思想及特点

材料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思考 材料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

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观点: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特点:

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点2: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材料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记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思考 

(1)“鹅湖之会”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怎样评价他们的观点?

答案 

(1)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认识论上:

朱熹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主张通过外在的天理规范人心;陆氏兄弟从“心即理”出发,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真理。

(2)二者一个主张“格物致知”,一个主张“心即理也”,他们虽然在认识论上看法不同,但都以服务封建统治为宗旨,其实质是一致的。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范围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世界观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理,理先物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识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课堂小结

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  )

A.西汉B.东汉

C.南北朝D.隋朝

答案 D

解析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故选D项。

2.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因果轮回B.“天理”

C.修炼养生D.致良知

答案 B

解析 程颢、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

A项是佛教主张,C项是道教主张,D项是王阳明的思想。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 C

解析 “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可排除A、B两项;D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故选C项。

4.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答案 C

解析 程朱理学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使当时社会风气随之大变,文天祥的气节正是这一社会氛围下的产物。

5.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

6.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  )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正确。

学思之窗

提示 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理论的本意在于要求人们探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而不是探究科学真理。

但“格物致知”作为一种认识论,在学习方法上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存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1)宇宙观: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伦理观:

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

(3)认识论:

主张“格物致知”。

二、学习延伸

提示 讨论时可参考以下观点:

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

觉达到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

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明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学业达标]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

答案 C

解析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故选C。

3.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万物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  )

A.道理B.天理

C.本心D.良知

答案 B

解析 “二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

B.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故选D项。

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宋朝之后“仗义死节之士”超过以前,这是儒学价值信仰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压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对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

6.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

请问他是(  )

A.程颢B.朱熹

C.陆九渊D.王阳明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该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且主张“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可知是陆九渊。

故选C项。

7.“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答案 C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C项正确。

9.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 A

解析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

故选A项。

10.明代法律规定:

“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

B.明代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

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宋明理学对明代婚姻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 B

解析 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这是儒学的全新发展,故B项正确。

12.有学者指出,后代的儒学家从当时的现实利益出发,对孔子思想进行改造。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等。

“朱熹的孔子”是指(  )

A.“知行合一”B.“天人感应”

C.“心即理也”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D

解析 A项是王阳明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陆九渊的主张,D项是朱熹的主张。

故选D项。

13.“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 C

解析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意思是凡事都有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做事情一定要找到这个决定因素,不要被各种表象或次要因素干扰了,结合后两句中的“世儒”“物理”,可以判断这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根本”就是“心”,故C项正确。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

晚明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  )

A.朱熹的“格物致知”B.王阳明的“致良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提到“晚明”,朱熹是南宋人,故A项错误;晚明时期王阳明的“致良知”强调反省自己,故B项正确;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没有体现“停滞”,故C、D项错误。

15.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又从材料中“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理学是有一定封闭性。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三 王阳明: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

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

答案 

(1)现象:

三教合一。

影响:

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观点:

格物致知。

目的:

“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观点: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解析 第

(1)问,材料论证的结论是“三教之大,其不可遗”,这反映了三教合一;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材料二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夫人者,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可知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克服私欲,即“致良知”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