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51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8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教育综合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

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时期:

“四书五经”、八股文

(2)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育:

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佛教教育: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希腊:

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

古罗马: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拉丁修辞学校,培养雄辩家。

(5)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代表:

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特征: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4、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教育国家化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普鲁士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现代社会教育

(1)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今天知识点梳理: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内在动力。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萌芽、独立、多元化、现代化)

(一)萌芽

1、中国:

孔子:

《论语》、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

孟子: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化性起伪、闻-见-知-行

墨家:

兼爱、非攻,对知识的理解:

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

主张绝学、愚民

《学记》:

中国甚至世界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于战国末期。

主张: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

苏格拉底:

问答法(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教育遵循自然、和谐的教育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

培根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学学科建立

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伦》学科独立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观点:

“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卢梭:

是“性善论”者,《爱弥儿》

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康德论教育》

斐斯泰洛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论、《教育漫华》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

杜威:

实用主义、《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

(三)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代表,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24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代表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

(三)当代教育学理论

布鲁纳:

《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法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

瓦·

根舍因: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保罗·

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规律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本期先讲“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着受教育权

3、……决定着教育目的

4、……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承(即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功能

2、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包括: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核心)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首先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的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就内容而言,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即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物质。

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

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市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个体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

格赛尔:

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决定作用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主要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性恶论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近朱者赤……,蓬生麻中……,孟母三迁)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为什么学校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示范

(2)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内、外)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点。

要求:

不可“陵节而施”、“拔苗助长”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矛盾,任务也不同。

)年龄特征

不可“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总结的经验:

“挑一挑,摘个桃”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表现

1、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教育要求:

关键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其他得到补偿;

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五)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

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表现

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是违背该原则

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

互补性

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和心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得要求,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2、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所以,我国教育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也就体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啦。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另外一种说法,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

(盛行18-19世纪上班叶)孟子、卢梭、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

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来

(三)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四)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我国:

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其精神实质:

培养劳动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同时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即,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二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三是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1、构成:

德育:

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

智育:

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体育:

根本任务市增强学生体质(与其他的根本区别),基本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

培养审美观、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质

劳动技术教育:

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他们之间的关系: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

智育则为 

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市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他们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他们又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一)表现:

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解决措施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必须克服。

1、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建开放制度、基础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中等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3、中小学本身要积极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

全体性(最本质、最根本)、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内涵:

(常考点)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时代特征、核心、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主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要理解哦)

误区一: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素质育而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索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误区二: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误区三: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误区四: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

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误区五: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耍求。

教育培养人的越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误区六: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为评价的手段,是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

误区七:

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呈的标准之一。

其次,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指国民教育制度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学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西欧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

(二)美国单轨制

(三)苏联分支型学制(也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发展历史)

1、前制度化教育

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核心思想: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主张。

提出构建学习化学校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