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5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docx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

用文化自觉办创新学校

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张军瑾

有人预言,未来的时代必将是“整个人类‘进行’自觉创造的时代”。

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创造力相对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较为程式化的教学秩序、教学内容和方法,很难给学生的创造力留下萌发与生长的思维空间,传统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存在某些缺失。

中国的学校要建设为创新型学校还任重道远。

第一部分:

回答钱学森之问

1、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我们常常感叹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很沉重?

很难?

我们一起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1:

“35太难了”

案例2:

中国式教育

案例3:

没有梦的中国孩子

2、办创新型学校

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中指出: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教育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办教育的人,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办教育的人,都有着坚持不懈的信念

办教育的人,都有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情怀、信念、精神,说到底是价值观的追求,在现实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以实践的行动与方式去达成,这也就是我们希望追求的学校文化的建设,我们要办创新型学校。

第二部分:

打造学校之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自下而上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熟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美]克莱德·克拉克洪.

文化是存在于我们身外的东西,且对人有着巨大的强制力量。

我们之所以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强制力量,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在行为和思想模式上与文化所要求的保持一致。

如果我们真的试图反抗文化强制时,文化就会明显地体现出强制力。

[法]埃米尔·涂尔干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2、什么是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组织以及所处其中的人所具有的教育专业精神和思想意识、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要素;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

●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轶事等价值观念体系;

●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

●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

“校园文化”是个有局限性的概念,“校园”是个表征空间的概念,而不是一种表征组织的概念。

3)、构建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学校教育哲学(SchoolPhilosophy)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它属于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

学校教育哲学指的是一所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它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奉,主要体现为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其中育人目标是核心,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

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政策和学校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

学校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场景。

因此,它必须能够满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要求。

只有当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的必要性保持和谐,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好的学校。

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被认作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学校。

[奥]艾·阿德勒

3、创造教育学校文化

创造是有价值的,而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立志建立的正是一种以创造教育为特征的学校新格局。

它是在全社会对创新的呼唤,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的推动之下,继承传统,整合现时的教育理念,并体现学校多年来的创造教育研究的个性特色的总体构建,反映社会文化,具有独特性,综合性,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创造教育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学校的角角落落,统整到学校的全面工作中。

学校创造教育文化建设是以创新为理念而存在的学校文化形式,围绕创新这一核心充分利用、整合、优化学校中的各种文化资源而形成,是优质教育的体现。

学校创造教育文化应该是通过种种途径营建起一种适合进行创造教育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又富于科学特质的“场”,它是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构建,涉及到从教师、学生、事(教和学)、物(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等。

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观念交互中,对学校创造教育的环境文化基点逐渐清晰。

闸北区和田路小学,上海普普通通的一所学校,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在46%的外省市务工子女的学生,有平均年龄41.26岁的教师队伍。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由一群教育理想追求者,成就了和田的传统与特色。

办一所创造教育学校,和田几代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共同演绎创造的故事。

案例4:

和田梦

第三部分:

追求学校之观念文化

1996年国际第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创造力培养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闸北区和田路小学自80年代起就致力于建设学校创造教育特色,在新的教育时代,我们更关注学校的整体文化建构能否围绕创新的时代目标,讨论关于创造教育与学校创新文化建设的问题。

1、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我们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和田的自我注释

定位:

创造意识、创造技法、创造人格、创造能力

修正:

较强的创造意识,一定的创造技法,健全的创造人格,初步的创造能力

改变:

让创造成为乐趣、让创造成为习惯、让创造成为理想

案例5:

动手做礼物给老师——和田给我的宝贵习惯

案例6:

蜗牛的故事

2、做会发现的老师

案例7:

小作文中看到的和田老师

教师应:

悦纳,呵护学生创造的兴趣;

倾听,捕捉学生创造的需求;

参与,提升学生创造的品质;

共震,追求学生创造的持续发展。

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想法,做和蔼的老师;

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创造,鼓励创造,做智慧的老师;

教师要与学生共学习,共创造,放低视线,放平心态,做有童心童趣的老师;

3、建设创新的学校

我们认为在学校中必须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念,并构建起富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内涵、结构等,于是我们确立和田路小学要以“发展教育的个性,构筑创造的乐园”作为办学宗旨,并将和田的学校组织精神概括为和谐、进取、创新,我们这样解释:

“和谐”就是创造充满活力的氛围,追求从规范走向自治;

“进取”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都做好,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实现挑战;

“创新”就是以开放的态势,尊重科学,以实现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这种信念正不断地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行动的指导原则。

第四部分、坚持创造的制度文化

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管理系统的主旨是要把创新精神制度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组织的创新习惯,使“变革”变成“规范”:

知道“创造”的意义是什么;了解创造的动态过程;建立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指导整个动态发展过程;学校内各种人员的不同作用和持有不同的态度,都须以不竭的创造为目标,焕发创造的激情;重新建构学校的组织及功能,是以不同于经营管理组织的方式组织和建立起来的。

1、依靠全体教师的制度

1)先有特长,再有特色

2)多元发展,适度成长

3)宽容尊重,自主选择

案例8:

《解放日报》创新还需源头活水来

案例9:

项目工作管理制度

案例10:

和田式校本研修:

打破思维定势

2、面向全体学生的制度

教育是让儿童在精神上不断丰富的过程。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精神生活上的一致,是他们的理想、愿望、志趣、思想和感受的一致。

把道德信念和思想观点传授给他人,教会他怎样在社会上生活,教会他怎样确立的和审美的原则,所有这些都要求师生在精神上一致,达到双方都感到志同道合的那种程度。

[苏]苏霍姆林斯基.

学校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校长的学校管理行为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心中有人,善待学生,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能健康成长,坚信“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可以持续发展”。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2)多元评价,为学服务

3)创新载体,创意无限

案例11:

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

  学校制定了全面的教育质量监控制度,除对语数外等学科考核分析外,以技能测试、实践成果、创新表现等形式加强其他学科学习效果的考核;针对各类学生发展,无偿为学生提供提高类教学辅导、补缺补差性教学帮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建立学困生个别化教育帮教制度,进行心理干预与行为矫正,建立区域普通学校唯一的感统训练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视导制度,全面考察班级建设、学生德育教育、学业负担、学习习惯、学习成效、教师教学行为、家庭教育配合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教育质量。

案例12:

创造专利鉴定的制度

案例13:

面向全体的轮流机制

教育的公平体现在给予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学校要发现、尊重、助力每个孩子。

在我的主导下,学校建立了学生升旗仪式主持轮流制、创造学院志愿者轮流制、“我是小创”轮流制、班级岗位轮流制、队干部轮流制等,保障人人都有创造的机会。

班队活动人人参演制、创造专利人人申报制、学校公开表扬制等,鼓励人人都能展现自我,树立成功自信。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创造教育的理念下得具体规范与执行保障,要促进全体师生的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第五部分、营造创造之环境文化

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微妙领域。

教育环境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

其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

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为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上特定学校文化的烙印。

例如:

严谨治学的学校,其学生必具有严谨的作风;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其学生必然热爱艺术。

1、环境文化激发创造潜能

我们将学校创造教育活动也涵盖在环境文化中,通过无数生动的教育影响,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案例14:

和田校友对学校的难忘印象

案例15:

头脑OM活动常态化

2、环境文化发展创造品牌

案例16:

“小创在成长”的行动

“小创”具有和田学生的行为特征,和田的孩子人人都是小创。

●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

●他挑战自己认为不对的观点,不管是在书本上还是从权威的口中

●他执着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他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大家都异口同声的时候,他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他富有冒险精神,忍受一时的模糊探查究竟

●他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富有想象力

●他自信

围绕小创,“小创游历记”主题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说小创、演小创、做小创的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创造,都有创造的成功体验。

;“校园TED展示平台”给了每个孩子展示自己创造的舞台、智慧共享的平台;“小创的幸福”漫画书的诞生;全国德育课题“少先队创造性活动,培育智慧少年的实践研究”正在同步进行。

案例17:

《小创的幸福》

3、环境文化整合创造资源

创新校园与创造学院

案例18:

闸北区创造学院的建成

2011年的秋天,代表创造教育校本课程区域共享的“创造学院”在和田路小学落成。

这是一所面向全区小学生开放,旨在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多功能、现代化学习场所。

学院包含“艺术创新实践室”、“科技创新实验室”与“数字化体验活动中心”三大活动区域十三大课程,学习活动包括单次任务的微课程,一学期为单位的主题式短课程,以及多学期的专项技能学习长课程。

微课程主要针对区域内的学生,旨在提供基础的创造力发展普及教育,通过一次创造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乐趣;长、短课程则主要针对本校学生开设,短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创造方法,并通过三到四次的活动,完成自己的创造作品,收获创造的果实;长课程则针对部分具有创造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具备一定的创新素养与创造才能,为未来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造学院的课程,集中突显了和田创造教育课程特色;通过创造学院课程的运作,使创造更进一步的深入到全体和田师生的学习与工作中。

在创造课程区域共享的实践中,得益于区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我们从上学期起已经陆续接待了多所学校共计六千余名学生进学院活动,区域内各校学生走进学院,从“获得护照——选择活动——选择内容——选择材料——尝试创造——交流互动——答疑解惑——改进提升——完成成果——评价反馈”的活动流程中,进行自主选择,开展探究活动,并获得及时的指导与评价,享受创造的乐趣与成果,使优质资源为全区学生共享。

让创造的种子填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创造的果实惠及更多的儿童,是我们全体和田教师的努力方向;创造课程区域共享,快乐创造百分百,相信创造学院一定能成为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创造乐园!

成功理念

创意设计

不足之处

将创造教育可视化

区域设置合理

局限创造范围

扩展了创造教育的外延

色彩炫目,吸引人

传统创造与现代创造的结合

项目设置丰富

提供活动课程与资源配套

学生活动有内容,可选择

课程开发尚进一步完善

针对不同对象

微课程、短课程、长课程

评价多元

创造护照、创造明星、作品收购和拍卖

创造力分析未能跟进

人人都可以创造

自培教师、志愿者轮流、管理机制保障

专业师资尚待提升

创新学生培养跟进不足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构建以创造教育为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格局是创造教育的焦点所在,创造蕴含在学生随手可得的每一种教育资源中,创造蕴含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创造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创造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充分构建更为适宜和富创造性的学校教育环境,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创造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六部分、塑造创造之课堂文化

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应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创造教育课堂教学的衍变

1)杜威:

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

创造教育的创导者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基于传统教育中创造性的缺失,提出了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旨在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2)奥斯本:

头脑风暴法和创造教育理念及其体系建构

奥斯本则成了将杜威创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的第一人。

他在1939年提出了风靡世界的创造大法——“头脑风暴法”。

20世纪40年代,他开始躬身实践,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夜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

奥斯本实施创造教育的另一个贡献还在于将创造研究与创造教育课程化,并在课程中系统概括出了创造的原则与方法,并以能产生丰富想象的创造性授课方式组织教学。

而奥斯本关于创造教育理念及其体系的建构,已成为公认的20世纪创造教育的一个经典。

3)陶行知: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六个解放”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

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提出: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他致力于为受教育者建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他激情澎湃地呼吁,要使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者创造之路迈进”!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怎样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

陶先生提出“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下;解放他的眼晴,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会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通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开创了中国教育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史。

2、聚焦创造课堂研究的关键

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包含一般课堂教学要求,与在学校特色目标的个性要求,要综合反映。

创造源于问题,探究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与教的策略,是突破课堂的关键。

我们对“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求什么是问题、问题的类型、提问的要点、课堂提问时机、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研究问题核心的课堂教学策略,要创设冲突情境、启动定向思考、鼓励思维发散、培育问题的意识、拓宽探究领域;尝试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1)聚焦“问题”,研究为何问——要让学生形成“问题”学习的能力,达到

●帮助学生触摸到“真实”的问题,学会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创造教育在课堂有效渗透,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开展深入的学习活动,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2)聚焦“问题”,研究问谁——“问”对人也是关键,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问题要体现以下特征: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弹性要求,便于选择;

●根据学生的思考特性,给予足够时间思维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学生的表达方式,给予充分的表现,鼓励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

●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给予独立的空间。

3)聚焦“问题”,研究问哪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均指向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我们将课堂中的问题归纳为:

知识性问题(含感知性问题、判断性问题、视读性问题),策略性问题(含方法性问题、规律性问题、叙理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含思维训练的问题、加深体验的问题、拓展研究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应当具备:

●语言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

●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探究;

●难度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解决;

●呈现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

当目标指向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时,作为教师更应当关注课堂问题的创造性原则,即:

问题没有单一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不能仅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4)聚焦“问题”,研究怎么问——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是否恰当,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关键,关系到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如何组织;二是问题如何呈现;三是问题如何处理。

教师必须把握教学策略,使问题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体现启发思维与引领教学的作用。

具体涉及:

●把握问题呈现的时机:

在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中提问;在新旧知识转化处提问;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提问;当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提问。

●把握问题呈现的方式:

问题内容与叙述的文字要符合学生程度;问题类型要有变化;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深入;问题要能使学生清楚表达;问题向大家公开;发问后适当停顿给学生充分思考;鼓励赞美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把握问题组织的建议:

要求讲出更多证据问题

要求对方讲出更多信息。

如: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从哪些地方找到了这样的观点?

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给发言者扩充自己观点的机会,便于其他成员的理解,使发言人尽可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如:

你能换种说法吗?

你这样讲是什么意思呢?

引发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也称为开放式的问题,多用用怎么样和为什么提出的问题,充分挖掘了拓展学生思维和情感方面的潜力。

如:

你认为田鼠和家鼠的生活哪一种更好?

你认为表扬和批评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联系各个发言而提出的问题

将问题灵活相联或扩展,使学生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提出问题。

如:

你的观点是反对还是支持我们将要讲的内容?

你的发言如何与其他组员吻合呢?

改变思考方式的假设性的问题

假设的问题是让学生改变思考,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勾画出合理情节,达到一个新的参与和理解水平。

如:

假设我们人类没有登上月球,会怎样?

假设你拥有这么一间新型房屋,你会怎样改进它?

概括总结的问题

这种问题能使参与者确认重要的观点并利于他们回忆、思考。

如:

关于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你还存有什么疑惑吗?

你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

●把握问题处理的建议:

表达──不含糊其辞;重复──不随意改变;补充──不作无谓联系;倾听──不急于表态;理解──不重复解答;赞赏──不偏离问题。

5)研究应对提问:

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七个级别:

●回绝问题;

●重复问题;承认自己的无知;

●鼓励孩子寻找资料;

●提供可能的解答,让学生自己选择后判断;

●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教师提供几种可能的答案,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实证,评估,得出正确的共识;

●鼓励学生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答案进行一一

案例19:

数学课《三角形的认识》

案例20:

语文课堂分析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列举

第七部分、构架创造之课程文化

学校创造教育文化形成依赖于学校原有的历史和传统。

多年来,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历经的是一条创造兴学校,创造塑文化,创造育人才的发展之路。

纵观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发展史,历经了和田创造技法形成阶段,形成创造教育氛围;创造教育整体改革阶段,形成创造教育方法;创造教育课程建设阶段,让创造贯穿教育始末。

学校课程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中,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的基本途径,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完整的课程来支撑,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

一是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重过程、重探究、重发现;二是建设符合创造教育办学特点的特色课程群,通过课程的落实,对学生的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创造习惯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培养与提升。

1、厘清课程建设目标

在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意志的基础上,渗透创造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一些对学生自己来说“前所未有的思考、前所未有的行动”,体验创造的乐趣,养成创造的习惯,树立创造的理想。

2、构架学校课程体系

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创造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建立整体课程构架。

主要从三个方面实施:

1)、基础性课程重在研究课程教材分析与统整

2)、拓展型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运行机制

3)、探究型课程着力构架创造教育特色课程群

和田学校整体课程构架图:

 

●基础型课程的补充与创新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创造特质,增删统整教学内容:

其一、挖掘创造性学习内容;其二、强化创造性学习方式;其三、优化创造性学习品质。

目前,已形成了系列和田特色的基础型课程整合教材,基于学科内容的创造性学习课例集,各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方案等。

案例21:

绘本阅读《影子》

3、特色课程先行先试

强化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着力在和田创造十二技法的基础上,衍生拓展新的创造教育内容,目前已有7项创造教育特色课程:

创造技法课程、创造思维课程、创造剧场课程、创造发明课程、创意实验课程、创意制作课程、虚拟创造实践课程。

1)

和田学校特色课程框架

 

2)和田创造十二技法

我国创造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的检核表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造发明,特别是上海和田路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路小学一起提出来的。

1991年上海创造学会正式将其命名为“和田十二法”。

 

加一加(加大,加长,加高,加宽)

mp3加上收音机;人没法长高,鞋底加高

减一减(减少,减短,减窄,减轻,减薄)

基本功能的照相机、折叠自行车

扩一扩(功能、用途,使用领域放大,扩展)

移动硬盘、情侣伞、扩大牙膏口

缩一缩(压缩、缩小、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