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665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docx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资料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

前言

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的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强化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轴的功能。

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城市建设思路。

同时株洲湘江经济带作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已经启动,而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建设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

为力争将株洲湘江风光带打造为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剖析总体规划要求,针对株洲市和滨水区的自身特点,融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城市生态学的原理,探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活力体现。

我们期望看到的是:

——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地带

——展现城市魅力的滨水走廊

——连续有机的整体城市空间

——安全、宜人的城市生活场所和景观环境

——……

为此,我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全力以赴。

1.规划区现状概况与分析

1.1地理位置

湘江,江涛如雪,白沙如玉的自然风光带,她滔滔南来,又汩汩北去,是湘楚文化的历史之源。

株洲,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一个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一条集自然、人文、城市景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和风光经济带,她的建设,将伴随着株洲的发展,成为株洲辉煌未来的见证者。

1.2自然条件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各种植物生长。

湘江河床水面宽阔,水质优良,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1.3规划背景

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莱茵河经济带、塞纳河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等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沿江城镇群的快速崛起,成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心脏。

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的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北起长沙月亮岛大桥,南止株洲空洲岛,全长

128公里的湘江风光经济带的建设将起到强化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轴的功能。

沿江风光带根据所处地段,分为城区段和市际连接段。

城区段遵循湘江风光经济带总体规划基本原则,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三市各自为主建设。

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株洲市委政府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城市建设思路。

同时株洲湘江经济带作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已经启动,而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建设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力争将其打造为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

1.4规划范围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段设计范围由衡山路以南200米至庐山路以北200米地段,全长5.3公里,为路堤与河床间宽为20~100米不等的带状用地。

1.5沿江现状用地岸线评价

现状地形:

沿江现状用地以防洪路堤为界,是一条宽为20~100米不等的带状用地,其间地形有平坦有陡峭,岸线残存有大面积的天然沙洲,还有菜地及一些水塘。

现状建筑:

岸边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多为临时建筑或厂房、仓库,还有少量新建的住宅楼。

现状景观:

现状岸线景观为典型的当前中国城乡结合态的水域景象,除了近年种植形成的苗圃外,该地段上尚有少量建筑以及大量的沙石码头,整体空间呈现出一种城郊自发无序开发建设的杂乱状态。

环境质量较差。

现状绿化:

目前,休闲带植被主要有公路绿化植物和江滨坡地的针叶林,阔叶林,防洪林等。

植物景观上,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并存。

林内灌木、藤本和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部分林份景致优美,但由于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许多地方作为农田,导致植物群落破碎,景观凌乱。

以株洲大桥为分界线,株洲大桥以南地段意大利杨树生长良好,林相整齐,株洲大桥以北地段则长势明显减弱,排列稀疏,林相较为凌乱。

另外,该休闲带原生草坪面积较大,品种以狗牙根为主,总体生长情况良好,但部分地段由于周边人群的放牧、采矿等人为因素的破坏,造成部分特定区域草坪的不完整。

此外,水生、湿生植物非常少,只有一些池塘分布有凤眼莲、蝎尾蕉、水杉等少数水生和湿生植物,这对于有着较大水体面积的休闲带来讲,无论是从景观上还是生态上都远远不够其丰富性。

水文情况:

湘江洪、枯水期水位变化较大,最高洪水位44.2米(设计),常年水位30.6米,枯水位27.5米,历史最高水位曾达44.59米(1994年),2002年平均水位34.23米。

1.6现状交通条件评价

湘江风光带河西段交通条件较为便捷,现状有路堤结合的滨江北路和已建成通车的株洲大桥,虽株洲新城区内的大部分道路及联系湘江两岸新旧城区的红港大桥、芦淞大桥以及曲尺大桥,尚处在规划建设之中,但在未来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将有五条垂直于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城市主干道为这条景观长廊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覆盖范围遍及整个城市新区。

1.7生态概况

城市滨河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具有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

她不仅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为城市提供各种用水,同时也是大量鱼类、鸟类、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栖息生境和迁徙廊道,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内部核心区的人工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由于城市河道同时还能为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如渔业、运输以及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场所,所以,与城市外围的流域相比,城市滨河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又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现场踏勘以及大量资料中,我们发现规划区段的湘江岸线残存有大面积的天然沙洲,但此时却正在遭受各种挖沙作业船的蚕食。

河道沙洲是野生鸟类和水生植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沙洲以及依托于沙洲生存的野生鸟类和水生植物是城市最为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也体现了南方城市滨河地带的景观异质性,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决定滨江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

2.地方特色的认识与体现

2.1城市历史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

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

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的炎帝神农氏就葬于此地,同时,多年的考古发现,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因而株洲还是人类永远的财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株洲又是革命发源地之一,株洲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不仅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灿烂篇章,还留下了大量的革命纪念圣地。

作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母亲河的湘江,地处长江南岸,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湘江发源于广西省灵川县海洋山,经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

湘江沿岸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南来北往的水上大通道。

区内现建有3个千吨级的港口,与依江而建的公路、铁路共同构成水陆联运,对保持两岸的经济繁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2城市文化

热土潇湘,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湖南在华夏历史长河中一直才俊辈出,各朝各代的杰出思想家、诗人以及近代的革命思想家层出不穷,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精神」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湖湘文化精神的一种写照。

2.3城市特色

株洲山川秀美、俊才辈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悠远流长,有着持续发展两千年的城市历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这个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在中国交通贸易发展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

株洲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机械、冶金、化工、建材是株洲工业四大支柱。

在全国72个主要工业化城市中优质产品产值率名列第七位。

今天在城市建设发展的浪潮中,株洲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功能定位为南方重要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

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同时要使其成为受人民欢迎的场所,应具备以下特点:

具有活力、场所感和可达性。

有活力有活力意味着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

城市滨水区既要保证人类城市生活的活力,又要保证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其它生物物种的健康并维持其多样化。

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区反映在城市用地布局上是建立滨水综合功能区,保证城市空间的活力和景观的多样性,在河边建办公、商业、居住、娱乐和服务设施,让人民无论在白天、夜晚、节假日都集聚在这里,充分激发城市的活力。

另外滨水区的自然和生态设计是保持滨水区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具体体现在滨水护岸的设计和滨水绿化的配置上。

场所感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能力通常取决于空间的形态和品质。

最简单的感受形式就是“地方特色”,即“一个地方的场所感”。

城市滨水区可为人民提供独特的滨水感受:

开阔的视野、新鲜的空气、享受水的意境和聆听水的声音,为人们提供一个亲水、乐水的场所。

人们在此能享受到在其它地方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也是城市滨水区观光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原因。

可达性城市滨水区要成为人们喜爱的场所就应具备便利的可达性,以开敞的绿化系统、多样的交通方式,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

因而滨水区应特别注重街道的设计而不是个体建筑的设计,注重滨水视线走廊,保持从市中心到水边的视线通达性。

滨水区的街道对比城市的其它道路要更加强调吸引力和步行道设计。

从街道的尺度、形状、个性和绿化等方面着手进行设计,使城市空间和滨水区空间有一个自然的、柔性的过渡。

另外,城市滨水区要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包括陆地和水上交通方式。

地面交通应方便步行者、公交使用者和乘小汽车者都能方便地进入滨水区,并提供合适的停车场。

水上交通可采取水上巴士、水上游艇和水上步行桥等方法。

3.滨水开发理念与滨水设计构思

3.1滨水开发理念

——处理好滨水区开发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关系

在规划中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城市滨河生态系统为对象,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既要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河自然生态发展空间,阻止城市滨河生境的丧失和片断化,保护城市滨河生物多样性,同时又要根据城市滨河地带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布置满足不同需求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

——把滨水区建成为“城市的标志”和“人民的场所”

株洲市经过50来年的建设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河东的旧城区扩展到河西的新开发区,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城市格局,因而,湘江滨水区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展应与城市的总体布局相关联,要考虑滨水区开发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方面的影响。

从世界各个成功的滨水区开发与设计的研究,我们得知对滨水区开发应从大局着手,要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使滨水区的开发建设起到不仅能引导新城建设,还能促进旧城改造的作用。

3.2滨水设计构思

——考虑滨水地区与城市的关系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应注重考虑它与城市的关系。

在空间布局上,要力求用一个开敞空间体系将滨水地区与城区联结起来,在交通系统组织上要布置便捷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

——考虑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设置舒适优美的公共步行道,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滨水区的开发。

采用分段式设计手法,创立不同主题景观带,使滨水区成为一个多功能综合区,以创造一个生动多样的滨水环境。

——考虑滨水地区开发与防洪设施以及环保的关系

和水文部门密切合作,认真研究开发工程可能对湘江的蓄水以及泄洪能力的影响,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的做法,维持其自然状态,同时提高滨水地区及水体自身的环境质量。

——考虑滨水地区设计的点、线、面、块结合问题

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整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必须放在整个城市的“面”的层次来考虑;一个城市的面要放在“块”中来看与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状、未来形成动态的结合。

4.总体设计构思

4.1总体设计构思框架

宏观层次——湘江生态风光带景观设计框架结构

从湘江风光经济带的布局来看,湘江沿岸目前分布有长沙、株洲、湘潭3个大城市和坪塘、暮云、易家湾、易俗河、马家河、渌口等10个建制镇,城镇比较密集,长株潭三市一体化也就是强调这“一江”所起的主要发展作用。

高起点规划建设湘江风光经济带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提高长株潭城市密集区整体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带动湖南区域经济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湘江作为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是一条永久的生命之河和文化之河。

因此,湘江风光经济带的建设也必须是把生态保护和维护原有的人文景观的完整性放在首位。

通过采取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搬迁重污染企业,完善景区配套设施等措施,把湘江风光经济带建设成为一个带状的集道路、防洪堤、旅游渡假区、文化教育区、高尚住宅区、高新技术工业园、现代观光农业园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和景观长廊,充分展示湘江所具有的独特的“荆楚”文化魅力。

中观层次——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要素系统建构

——株洲湘江滨水地区整体空间景观序列主要分两个轴向展开

“轴向一”为沿滨江岸线展开的滨江绿色生态走廊,包括了蓝脉——湘江、绿带——滨江景观带,共分三个段落场景,分别为“绿色旋律”、“都市乐章”及“文化寻梦”。

段落场景的划分是为了帮助人们易于体验场所感和认识滨水区形象,段落和场景的划分将对滨水区的轮廓线起控制作用。

“轴向二”即联系新旧城区的城市空间发展轴,由旧城空间-→滨水空间-→新城空间的轴向空间景观安排,是城市空间与水边的视线和交通联系通道,保证了滨水区的可达性和人们观水视线的通畅性。

——五个系统建构

绿地水面系统

以生态绿化带的概念,实行滨水地区的积极保护,并从“点(景观节点)——线(道路绿化、滨水绿化、步行绿化带)——面(广场绿化)”三个梯度上突出生态主义的指导思想。

空间景观系统

①以周边山体丘陵为远景,新旧城区为中景,湘江为近景,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

②滨江景观系统主要由景观和观景共同组成,包括景观视廊的控制和景观序列的组织。

广场步行系统

滨水地区的开放空间的有机组合形成空间序列的多变。

公共开发空间由步行道串联,形成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广场空间序列。

道路交通系统

充实完善道路设计与交通组织,满足功能与美观两方面的要求,创造优美宜人的道路景观,重视步行环境的安全、方便与舒适。

防洪系统

确保株洲市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洪水的威胁。

微观层次——段落场景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控制和引导

三个不同功能活动空间和四级景观节点的湘江滨水空间结构模式。

“绿色旋律”——由芦淞大桥到衡山路以南200米这一区段,利用台地面积较大的特点结合上游田园风貌区,建设以亲水游园为核心景区的生态运动主题公园。

布置有大型跌水、运动雕塑园、垂钓园、公共服务设施、健康步道、自行车道等,鼓励人们进行慢跑、散步等健康运动,体现生态、健康的设计思想。

“都市乐章”——是由嵩山路到芦淞大桥这一区段,结合城市商业区,行政区、城市中轴线,以“城市之光”大型集会广场为核心景区,定位为以集会、观景、饮食、旅游为主,体现繁荣昌盛、蓬勃进发的设计主题。

“文化寻梦”——是由庐山路以北200米到嵩山路这一区段,结合城市高新科技园,定位为以文化休闲活动为主,布置雕塑、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墙等展现株洲工业文明、农耕文化以及湘江的历史变迁,体现凝重、博大、浪漫的设计主题。

三级景观节点——以作为城市发展轴和株洲市绿色生态风光轴交汇点的株洲大桥桥西广场为中心景观节点;以黄山路亲水游园和红港大桥桥西广场为第一级节点;以曲尺大桥桥西广场、芦淞大桥桥西广场、嵩山路广场为第二级节点。

4.2规划依据

(1)《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2)《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规划国际咨询》(德国欧博迈业设计咨询公司)

(3)《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长株潭城市发展项目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株洲段)》(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5)《株洲市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湖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6)《株洲市干道系统定线规划》(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7)沿滨江路地段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

(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9)《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竞赛文件》

(10)《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3规划原则

文化原则——设计应力求深入把握湖湘文化神韵,并体现新时代的风貌,塑造具有个性与特色的滨水景观。

整体原则——设计应形成整体的空间环境形象,延续和贯彻株洲湘江风光带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所确定的设计主题。

弹性原则——环境景观设计充分强调弹性和适应性,为方案进一步深化和实施留有余地。

生态原则——充分考虑滨水气候,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用地和区域的共生,同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组合。

共享原则——充分利用周边的城市服务设施,同时,使滨水带成为株洲市人民最大的娱乐休闲共享资源。

4.4规划目标

彰显景观形象的魅力——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

通过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创造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

寻找持续发展的动力——刺激和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寻找动力,引导新城建设和促进旧城再开发。

创造繁荣昌盛的活力——建立滨水综合功能区,保证城市空间的活力和景观的多样性,让市民无论在白天、夜晚、节假日都集聚在这里,充分激发城市的活力。

5.总体景观规划设计

5.1总体景观规划设计

湘江新韵:

湘江孕育了株洲人民,株洲是圣陵之邑,炎帝开创的农耕文明深深植根于株洲大地。

株洲人杰地灵,流光溢彩。

建国五十多年,株洲由一个7000人的小镇,发展成为新兴的中等工业城市,在全国219个地级市中,综合实力排54位。

“迈向新的世纪,进行新的创新”,炎帝艰苦兴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株洲人民抢抓机遇,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把株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湘江新韵”正是体现了株洲市广大人民在新世纪里对历史的回忆,对现在的把握,对未来的追求。

株洲湘江风光带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湘江新韵”为主题,确立三个不同的段落场景,划分五个主题区,展示株洲的历史文化变迁、滨水风光以及提供生态运动场所,我们竭力通过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创造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

5.2规划结构

主轴——包括一条联系新旧城区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的城市发展主轴,在这条轴线上布置有居住、商业、行政办公、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是主要的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轴。

另外三条轴线是城市景观辅轴,分别为生态运动轴、都市风韵轴和历史文化轴。

“四点”——是滨水绿化走廊与四条城市发展轴的交汇点,分别为“绿之韵”、“花之海”、“光之耀”以及“水之华”。

5.3功能分区

株洲湘江风光带由衡山路以南200米至庐山路以北200米地段,共划分为三个景观功能区,由北至南分别为“绿色旋律”——生态运动区、游览观赏区、“都市乐章”——集会观景区、“文化寻梦”——文化休闲区,其中集会观景区是株洲湘江风光带上的主要景观节点,是城市过去与未来、风光带与经济带的集汇点。

5.4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系统划分为车行系统、步行系统、水上交通系统,其中滨江北路是路堤结合的城市生活性干道,长江南路和长江北路是城市交通性主干道,株洲大桥、红港大桥、芦淞大桥以及曲尺大桥起到联系湘江两岸城区交通的作用,其中株洲大桥已建成通车。

滨江带的连续的步行系统,将滨江景观带的不同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保证了滨水地带的共享性。

5.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主要设置一些为游人以及在此休闲漫步的人服务的一些辅助设施,如餐饮、小卖、值班岗亭、公共电话、广播室、小型医疗室、公共厕所等等。

按合适的间距布置垃圾桶、自动售货机、饮水机、洗手池,同时在每个功能区设置一组广播喇叭。

5.6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的布局顺应于规划整体结构和用地布局,形成与用地的穿插,同时与步行系统、广场、游园等共享空间相结合,为滨水带的环境和景观质量提供保证。

绿地系统包括树木草地区、广场绿化、游园、观赏植物园、水面、体育设施专用绿地、绿化停车场等。

5.7生态保护规划

湘江是城市的血脉,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充分保护湘江两岸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成为以湘江为轴线向两岸城区渗透的生态核心。

着眼于城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规划中要求制定严格的排放措施,这里我们提出了在湘江实现“零排放”的构想。

要求城区内的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都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和再生利用后,才可排入江中。

5.8景观视线体系

合理组织滨水区的各种景观要素,形成由景观带、景观轴、景观界面、景观节点等组成的三维立体景观体系。

同时,着重考虑了视线位置的选择、视线体的建立以及视线通廊的控制。

5.9旅游路线规划

全球化的文化使人们对娱乐和体育活动提出了更为开放的需求,在许多国家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更多的闲暇时间,引起了世界性的旅游热,并出现了“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

株洲湘江风光带体现了城市的特色风貌,展示了株洲特有的文化历史文明,它的建设,将有力地带动株洲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建设。

规划建设了一套以湘江为主线的旅游体系,开发了以滨水风光带游览为主,以水上游览为辅的游览路线,重点建设观光设施和游乐运动设施,构成了株洲的山水生态健康旅游路线。

5.10人文艺术规划

人文艺术规划体现在通过布置雕塑、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墙等展现株洲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大地景观、以及湘江的历史变迁,增强地域归属感及自豪感,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特色景点。

5.11竖向规划

结合现状地形高差、岸线处理,沿水地带分层设置不同活动内容的台地:

最接近水面的无建筑的低台地(供散步和自行车);允许建造临时建筑物的中间台地(建夏季简易建筑物等);以及可建造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

5.12防洪规划

湘江洪、枯水期水位变化较大,历史最高水位曾达44.59米(1994年),设计最高洪水位44.2米。

常年水位30.6米,枯水位27.5米(1998年),2002年平均水位34.23米。

防洪规划的目标是确保株洲市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洪水的威胁。

规划设计以堤防为主,采用与滨江路相结合的断面形式,即堤路结合方式。

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新旧堤防的标高及水位变化,将景观设置在堤外台地上,保留河滩,主要景观构造物设在主堤之间的台地上,保证控制性防洪断面的防洪、泄洪标准。

在设计中体现水利部提出的“人水协调”的理念,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尽量减少对水循环的干扰,使江岸的原生自然状态不受到较大的破坏。

既通过对河流的整治使其为人类造福,又不影响湘江的蓄水以及泄洪能力。

规划按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标准设防。

5.13景观节点说明:

A节点“绿之韵”曲尺大桥河西广场:

设计灵感来源于绿叶,波浪型的草地被光线勾画出不同的阴影,形成一种有序的“动感”线条,正如绿叶的脉。

几何构成的铺装与直线道路的穿插加上人的活动,增强了整个区域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B节点“碧水云珠”亲水游园:

利用现状地形地貌营造多种亲水形式——观瀑、戏水、赏水、听水。

既有大型瀑布的气势,又有天然景观的亲切,创造立体的人性的多重亲水氛围。

C节点“花之海”芦淞大桥河西广场:

利用四季变化的各色花卉和色叶灌木构成美丽的图案造型,丰富了广场的色彩与曲线,并在路线与铺装上与之相呼应,使之浑然一体。

广场的镂空花形雕塑景场,寓意花海中的明灯,是整个广场的点睛之笔。

D节点“光之耀”—桥河西广场(方案一):

“光之耀”作为株洲城的中心景区,风光带的核心景点,考虑现场地台面积较小,江面较宽的特点,在横向上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