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268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旺热文档格式.docx

今天的美国就是中国最好的例子。

  

作者:

南沙梦 回复日期:

2010-09-08 12:

15:

25 

  十七

  在讨论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时,大多数的讨论着重在美国政府对胡作非为的金融界缺乏监管。

但却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就是,美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不是致力于提高普通人民,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收入水平,而是以提高美国人中最高收入的1%为主要政策考量。

  在发展金融业作为基本国策后,实体经济要么转移了出去,要么困难重重。

在华尔街轻轻松松就大捞一把,导致美国年轻一代的最杰出的科研人才,不是投身于科技创新,而是来到高薪的金融机构,用他们的才华,进行“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为各大机构设计出数学上和统计学里最安全的风险模式,让这些金融机构可以最大限度的运用财经杠杆。

他们还绞尽脑汁,为这些公司设计出各种名目繁多,炫人耳目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去绕过或者逃避金融监管的法规。

  中国要从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吸取的第一个经验,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要让中下层民众富裕起来,而不要让经济模式只是有利于少数金融业精英。

第二条就是必须防止在金融业里,形成一个轻易致富的行当,从而把中华民族里最有创造力的头脑,吸引去做那些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没有建树的事情。

  这里笔者还是要对金融业在整个经济的运行中说清楚一些,其目的是不光让中国政府的领导阶层,而且中国的普通民众,都真正明白其中奥妙,免得让目前霸占着中国金融资源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拿着些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垃圾,出来胡说八道。

  因为笔者并非经济学专业,可以说只是个半吊子,这种普及大众的事情,更应该让经济学家们去做。

可惜的是,以笔者的个人观察,美国确实还是有一些经济学家具有真货色,美国经济今天的失败,在于不听这些经济学家的意见。

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多是以忽悠为生,中国经济今天的成功,也在于不听这些经济学家的意见。

这些所谓经济学家们,要么真是糊里糊涂,学错了理论,要么就是身为外国金融集团在中国的买办代理人,所以你搞不清楚这些人的观点,是因为自己糊涂,还是两国交兵,各为其主。

本来损害中国利益,赚取私人或者其外国老板和外国国家利益,就是其在这个金融行业零和游戏中工作的职责。

  所以这里笔者只好勉为其难,先是向一些有见地的经济专家们讨教,然后加上自我的理解,希望以一种简单通俗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谈清楚,然后大家就会明了中国应该怎样在现在这个国际金融危机里破局。

  首先,要让大家知道为啥中国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现在的运作方法下,对中国经济并没有用处。

就是说白了,如果中国的1万9千亿外汇储备,不是用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其现在的投资方式,除了可以提高经手人的佣金水平外,对整个中国经济和国家并没有帮助,损失不损失掉,没什么大不了。

  要明白这一点,笔者先要简单的介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活动的作用。

  一切经济活动,首先牵涉到的是两样东西,一个就是生产,一个就是消费。

俺自己在家里养鸡,俺的鸡生了个蛋,那就叫生产。

俺自己把那蛋拿来煮了吃了。

那就叫消费。

别看这里只牵连俺一个人,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这个行为里完成了。

   十八

  先是任何生产都会牵涉到投资。

要养鸡生蛋,就要花钱去买鸡,或者买个鸡蛋孵小鸡出来,养大生蛋。

可是投资哪里来?

只能是俺自己的积蓄。

俺左手借了钱给右手,从积蓄里借钱去投资。

或者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还的时候连本带利。

而这个功能,就是最初银行和金融业的主要工作,借钱去投资,只不过其积蓄并不是来源自身,而是来源于大家在银行的存款。

  从鸡生蛋到煮蛋吃,还有一个经济环节,叫做流通。

就是将鸡蛋从鸡笼,搬到厨房这个过程。

你那一段捧着鸡蛋走路的过程,就是流通。

其中消耗的劳力和成本,比如说走累了,中间歇一下,喝瓶可乐,这就导致了流通成本。

或者是不当心,打烂了一个鸡蛋,都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那么当这个消费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关系,不是俺的嘴巴在消费和俺的鸡蛋,而是邻居阿二的嘴巴在消费,那么就开始了不同主体的交换。

阿二或者拿了一根萝卜换俺的鸡蛋,即易货交易,或者给了两个铜钿,即货币交易。

  在下一步,如果俺想把鸡蛋运到30里外的芙蓉镇,卖三根萝卜或者6个铜钿的价格,路远山长,中间或许还得在快活林酒家吃顿饭,成本自然上去了。

可是谁在家里看那些鸡,保证生蛋呢?

这就是流通主体的出现,即是临村的阿三,专门走乡串户,收购鸡蛋,然后运往芙蓉镇。

  这里就开始出现了一个价格差,即是俺鸡蛋卖给阿三的价格,必须要低于阿三在芙蓉镇的卖价,因为阿三要考虑到路途中的一些鸡蛋会打烂,要负担在快活林的饭钱,和在悦来客栈的住宿费,而且阿三自己还要有利可图。

当然阿三发觉,自己在镇子里找王大妈,李大姐等买鸡蛋,还不如卖给开杂货铺的阿四,让阿四去解决最后的和吃鸡蛋的那些口齿伶俐的嘴巴们打交道。

当然阿四的进货价和卖出价,也必须有个差额,才可以解决他开铺头的杂费和有他的利润可赚。

  所以说俺卖给阿三的价格就是出厂价,阿三买给阿四的是批发价,阿四卖给王大妈李大姐的是零售价。

自然阿二可以跑来我这里买些鸡蛋,就是俺也可以直销。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俺的直销价格低于零售价,王大妈也想跑来买,那么阿三和阿四就叫苦连天了。

  生产商和消费者地理距离越远,产品和市场信息越闭塞,那么流通商,其中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和各个中间倒卖的贸易商的优势就越明显。

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专业,越细致,就要求你生产商用你之长,好好生产,而销售商用他之优,努力销售。

但在许多情况下,生产商的利润最后只占了10%的利润,而90%的利润落到了销售商的手上。

  当然从风险角度来看,销售商因为要存货,不是所有的货都可以卖出去,其风险要比生产商大。

而生产商是有多少订单,就生产多少,在这方面要低风险一些。

还有另一个趋势是客大欺店,店大欺客,大型的销售商,就可以挤压小而多的生产商,反过来,大型的生产商,也可以挤压小而多的销售商。

  全球的两个经济发展中,有两个案例可以看一下。

一个就是沃尔玛超市,另一个就是戴尔电脑。

沃尔玛就是以最现代的库存管理体系,降低其存货成本,然后以全球性的采购网络,向弱势的小生产商压价,而导致了销售行业上的成功。

而戴尔电脑,就是绕过各种中间销售商,直接以直销的方法,面对消费者,而获取比较好的产品价格,而导致其在生产行业上的成功。

20:

36 

  十九

  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在销售上的广泛应用,也打破了传统的地理和信息上的阻碍,使整个流通领域的成本大幅降低。

比如说一个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消费者,在家里向戴尔电脑买一个笔记电脑,几分钟后,信用卡已经完成了转账,订单已经在中国苏州的一家电脑生产商的生产线上装配,而且运输公司,已经知道第二天会来拿货。

  那么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在那里呢?

就是银行通过吸纳了客户的存款,然后在扣除了准备金后,把剩下的钱,贷款给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就是现代社会里的进行生产的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和进行销售的商业,服务业等。

  人们对银行的运作不是特别的清楚。

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钞票是“印”出来的,尤其是中央银行印出来的。

其实广义的货币包括现金(即钞票),和各种存款,而最大的制造货币的部门,不是中央银行,而是各贷款出来的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

而货币的创造不是印出来的,而是贷出来的。

  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银行现在有1万元存款,那么根据准备金5%来算的话,银行可以贷款9千5百元出去。

银行看到生产电脑的A公司不错,贷款下去了,就在A公司的账户里,一敲电脑键盘,就多出来9千5百元。

那么A公司当然可以在其他银行开帐户,把钱存进去,或者拿一部分钱去买原料。

但如果你把所有不同的银行都看成一个整体的话,最后增加在银行的存款额还是一样。

  这么一贷款,银行的帐面就变了。

现在是存款额1万9千5百元,贷款额9千5百元。

就是说,通过贷款银行就自己创造出来了9千5百元新的货币。

那么这新的9千5百元,又可以扣除那5%,再继续贷下去(即“印”出新的钱出来),直到贷款额用光。

  那么这最初的1万元,通过银行贷款,创造出来多少货币呢?

一个数学公式就是,如果你的准备金率是5%,那么用1除去这个准备金率,就是20。

用20乘以1万元,就是20万元。

  当银行把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钱贷出去,自然要收利息回来,因此其倾向就是尽量贷得越多越好。

但是如果银行过于冒险,就会出现过多的贷款坏账,因为收不回来的贷款本金,无法用赚了的利息来消账,而导致银行亏损倒闭,从而造成存款挤提,和存款人损失的局面。

这就导致了中央银行的出现,利用银行业的共识,对存款户口进行一定金额的保护,防止个别银行遭受挤提,和利用储蓄准备金制度,对银行的放贷总额,即货币的创造总额进行封顶。

  当单个银行没有将其份额下“创造”货币额用完,就可以将这个用额借给其他超标的银行,让同业完成创造。

而这个行业之间的拆借,通常是直接与中央银行试图定下的目标利率相联系(当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市场上的直接干预来达到这个目标利率),但在特殊时候,比如美国现在面临的信用危机和杠杆撤杠(De-leveraging)的情况下,即使联储局不断降息,并提供银行间贷款安全保障,这个行业拆借利率仍然太高,就导致了银行放贷创造货币这个机制受损,导致可能出现的货币通缩现象,而影响实际的经济运转。

 

22:

13 

  二十

  在国际贸易中,有四种形态的贸易交换存在:

一是统一的单一货币,一是双向货币,一是单向货币,一是第三方货币。

  统一的单一货币,一个例子就是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换。

如果撇开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分界,而从经济和市场意义上来看,欧元区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中国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没什么区别。

当然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所有欧元区的商业银行,行使同样的规则,在资金流通和放贷市场上没有障碍。

这其实比政治上同一个国家的香港,澳门和内地,就更要象一个单一经济主体。

  这种交易并不增加银行体系的总货币量,只是货币在不同的交易企业的账户之间,互相流动而已。

  另一种形式,就是虽然不是统一货币,但当一种货币过于强势,其贸易的对象国,不光完全接受对方的强势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单位,而且还允许这个强势货币在本国流通。

这在许多小国家,比如说中东的国家,可以允许卖石油得来的美元在市场上流通。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不具有美元贷款的功能,就不会产生银行信贷的创造货币作用。

而流进来的流通外币,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无法消化,就会带动物价的上升,逼得你不得不将这个外币“花”到外国去(通过进口或者投资的方式)。

  双向货币的例子,就是在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

就是欧洲人进口美国货付美元,和美国人进口欧洲货付欧元。

当一个美国公司进口欧洲货,就会付给欧洲公司欧元,而出口美国货,就会收到欧洲公司付的美元。

欧洲的出口商和进口商也是同样。

如果双方的贸易平衡,就是说出入相抵,那么两边的银行货币额应该没有变化。

  那么贸易顺差的一方,比如说欧洲,多卖了东西到美国,那么就应该有结余,而这个结余,因为是美国人用欧元买欧洲货,就是欧元。

可是美国公司的欧元哪里来的呢?

是美国公司用自己账户里的美元,从市场上,或者是其他银行,或者是中央银行兑换来的。

这里为了简便,假定美国的中央银行在欧洲有个账户,结果就是美国公司的这部分相应的美元,进了中央银行的钱袋,然后中央银行从它在欧洲银行的账户里,把钱转进了欧洲公司。

  那么这个结果,对美国和欧洲的货币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是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因为钱从商业银行的账户进了中央银行。

如果中央银行不把它投放出来,自然会影响货币供应量。

但是如果中央银行马上将这些钱,用来在市场上回购国库券,那么这个同样的货币量,就会回到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不断的向外国买产品,保持贸易逆差,但你的货币量没有减少,好像钱永远都花不完似的。

  当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并没有什么外汇储备。

在1973年布雷顿协定完结之后实行的自由汇率政策,只是由美国财政部的外汇稳定基金通过联储局纽约分行操作。

而这个基金只有区区的500亿美元,里面的欧元大概是140亿,日元是80亿。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需要欧洲的中央银行,或者是欧洲商业银行,可以代替这个功能。

那么当欧洲的商业银行,从其欧洲分行里拿来这部分欧元,换成了美元,放在其美国的银行体系之中,而美国公司把这个欧元支付回去,给欧洲公司,然后进入欧洲银行,那么欧洲银行的总货币量也没有变化。

只是钱的分配进了不同的私人账户而已。

23:

33 

  二十一

  从这个分析来看,双向货币的国家贸易,对双方经济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太大影响,其真正的改变就是有贸易盈余的欧洲人,在美元和美元资产(可以是美国的股票和债券,也可以是美国的公司和房产等等)的拥有权上增加了。

而以外汇自由兑换为工具的本意,是将欧洲人的这些美元资产加水稀释(当然骗这些资产去买次贷,就是加三聚氰氨),同时改变贸易交易中的不平衡。

  当然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外汇交易里,国际贸易的比重很小,因为各个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松紧不一,就出现在低利率的国家借钱,到高利率的国家投资的食利交易(CarryTrade),而造成货币兑换率扭曲的情况。

而任何一个中央银行发觉其货币流通量过大,通货膨胀压力增长,希望以提高利率的方法来遏制货币创造,在自由兑换体系下,就因为利率的提高,引发逐利外币流动资金的涌入,而导致这一调控工具失灵。

  而这些蜂拥而来的外资,如果你与国际接了轨,就会如履平地的昂首阔步,进入你整个银行体系,帮你大幅度创造出货币总量,导致整个经济过热,借贷规模过大,通过银行借贷放大器翻倍扩充,就把你的股票和楼市,一路炒上去,直到开始出现借贷的坏账而导致整个系统急据萎缩,然后就在一片惨叫声中,外资又大幅度出逃,自由兑换的外汇率向相反方向移动,所有信贷,包括实体经济的信贷干涸,导致金融和经济危机。

  这样的事情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发生过一次,而今天在韩国大概会重演一场。

而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两道防火墙,就是中央银行控制的鸟笼兑换系统,和对外资,尤其是流动性的非生产性投资的严格控制。

而中国政府坚守住了这两个长城,就是中国经济能够逃过这次全球金融灾难之灾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就是单向的货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比如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由美元结算。

当中国公司买了美国货时,就将其账户中的人民币,发给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就从其在美国的日常资金账户中,转账给美国公司,然后回到该公司的银行。

而当美国公司买了中国货时,就将其银行中的美金转给了中国公司,然后中国公司,就把这个钱打进中国中央银行的账户,然后中国中央银行就按照兑换率,换出人民币给中国公司。

  所以说,如果中国是贸易逆差的话,人民币的货币总量不会变,但是中央银行的美元资产会缩减,即流入到美国公司的账户里,同样不改变美国的货币总量。

但是当中国是贸易顺差的话,中国中央银行的美元资产会增加,从美国公司的账户流了进来,同样没有造成美国总货币量的变化。

  不过中国中央银行,兑换给中国公司的那些货币,却是真的新增的货币流量,就会在货币贷款放大器的倍数下,造成流通过剩,而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另外一个会增加货币流通量的方法,是外币资本流入的投资。

这些外币在中国中央银行那里换成人民币,放进银行,然后被你这么一乘,就很可观了。

而被中央银行换到手的外币,比如美金,就从来都没有离开美国的银行体系。

唯一不同的是,贸易顺差增加出的人民币资产,是由中国公司持有,而外资投资的人民币资产,是由外国公司持有。

25:

  二十二

  所以在贸易顺差和外资投资的两个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即使中国的中央银行没有放松银根,货币总量还是被创造出来了。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货币流通过剩,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高涨。

中央银行可以做的比如发行央行债券来吸收多出来的人民币流动资金,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利率。

  其实即使是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中国面临的还是主要是通胀压力。

虽然说中国中央银行又减息,又降银行准备金,大有点惊慌失措,不知所谓的样子,或者要表达出和各西方国家央行共同进退的姿态。

但就要沉着一点,看一看中国的出口到底下降如何。

因为如果中国是世界上资本家们,看好的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亮点,那么外币的投资还是会进来,中国的经济还是会以通货膨胀为主。

而由出口下滑导致的产出过剩能力,还是应该以内需消费的增加来转型。

  第四种的国际贸易形式,就是比如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用第三国的货币,美金或者欧元来交易。

这种交易的情况其实和中美交易一样,就是中国顺差的时候,导致中国持美元资本增加,和人民币新货币量上升。

而在逆差的情况下,对国内货币没有影响,但就是美元资产持有减少。

  从这里笔者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在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之中,中国赚到的美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美国的银行系统,而是以美国国库券,或者是现金市场基金的形式,在美国银行系统里存在。

所以那些企图指责来自中国的资金,是造成美国低成本借贷,和过度消费导致金融危机的人士,完全是胡说八道。

  因为这些转入中国央行在美国账户里的美元,不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美国银行系统创造出来,付款给中国人的。

如果中国人把你这1.9万亿美元的现钞,拿回中国埋在中南海的后院里,当然就会减少美国银行系统创造出来的资金过剩情况。

但问题是,这可能吗?

而且你创造资金出来的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连续20次的减息,和美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票券业务和房地产上毫无止境的疯狂贷款。

而中国央行这些钱根本就没有增加美国经济里的货币投放量。

  当然有人可以争论说,如果这个钱是在现金里,而不是在美国的10年国库券里,就不会导致美国30的长期房贷利率过低。

但是这些人士忘了,造成美国房地产贷款的问题,不是因为长期利率,而是因为短期利率的3年,5年浮动利率,只付利率贷款(InterestOnly),不用付头款,次级信用贷款等等,这些创造性的违反贷款原则的行为。

  另一个结论,就是其他人指责中国操作汇率是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个指责也是一派胡言。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减少,会造成中国出口的降低,和人民币货币投放量的增加的幅度减少(因为中国中央银行不需要换那么多美元),唯一的变化是美国银行体系里,中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资金减少,美国人自己的公司会增多,但对美国的货币总量没有丝毫影响。

但是问题是美国的总货币量增加并非是为了补偿美国从外国进口的需要,而是因为推进信贷而提高负债已经成为美国唯一的经济发动机,而且希望靠这个发动机带动美国的GDP增长。

  作者:

27:

30 

  二十三

  信贷被用来支持金融业的各种票券买卖和金融衍生工具买卖,被用来支持房地产价格,被用来购买大宗消费品,比如说汽车等等。

从2001年开始到2006年,短短5年之间,经过美国联储局的大手一挥,每年10万亿的金融贷款货币创造出来了,每年2万亿的房屋贷款货币创造出来了,诸如此类,你那一年的外贸赤字,消费贷款货币,只不过区区8千亿而已,算不得什么大数。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为啥笔者说过,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能用来进口能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等,和不能用来进口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消费品的话,那么在美国赚了还是赔了,都不会对中国的经济有太大的影响。

  就是说现在包括中国政府的最高层经济决策人,其想法还是停留在一个企业的微观经济角度上,即是我那1万9千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否安全,是不是回报率好等等。

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把自己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当成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式,其着重点是如何从这个货币总量中,通过不同方式的投资,无论是你所谓安全的美国国库券,还是风险大的次贷债券,或者是觉得这个货币是否保值等等,都不是一个大国的眼光。

  其实作为一个大国,又不是其他小国家,没有办法,一定要追求储存其他大国的货币。

中国的巨大美元储备,自己又不掌握发钞权,自然对其价值会不会贬,会不会升,没有主动力。

这些价值的增长或缩小,完全取决于发钞银行美国联储局的随心所欲。

除了大概5千亿美元,要用来保证日常周转之外,任何多出来的美元储备,不论是在美国赚了什么样的利息,或者是做了厕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