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43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Word下载.docx

四、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

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如2011年北京卷第9题B项:

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原文引周公、齐桓和曹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小过”不能“掩其大美”,B项“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无中生有。

2.张冠李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如2011年江苏卷第7题C项: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陈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原文为“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复以正民为鄂州”。

3.弄错时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

我们来看2010年全国卷Ⅱ第10题D项:

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

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根据文意,张凝、李重贵只是来“策应”保裔,当时,在与契丹血战时,保裔已经“为敌所覆”,张凝、李重贵才赶去赴援,并非是张、李二人“与他共同抗敌”。

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

4.颠倒顺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C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

根据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5.故意误译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如2011年浙江卷第18题D项: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比照原文“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逐一分析关键词发现,“拜”为“授予官职”之意,“兼”为“兼任”之意,是升官,这里却错解为“贬谪”。

又如2011年辽宁卷第6题B项:

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

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B项原文“更于柳城筑营州城”,“更”在文中为“再,复”之意,是“再在柳城修筑营州城”。

另外,“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的原因不只是开屯田八十八处,还在于“招集商胡,为立店肆”。

6.事件杂糅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如2007年湖南卷第12题B项: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

相应的信息是: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

7.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如2010年江西卷第12题B项: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原文中“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是说太后最终也醒悟过来听从了王德用的做法。

文中并没有表述太后对王德用的赞赏。

8.强加联系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如2010年浙江卷19题D项: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并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并没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

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此项中,“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五、课堂导练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杜慧度,交趾硃鹴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追讨于九真、日南。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义旗进号冠军将军。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追赠右将军,本官如故。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石碕,交战,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李子逊李弈、李脱等奔窜石碕,盘结俚、獠,各有部曲。

循知弈等与杜氏有怨,遣使招之,弈等引诸俚帅众五六千人,受循节度。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弟交趾太守慧期、九真太守章民并督率水步军,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亲属录事参军阮静、中兵参军罗农夫、李脱等,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遣长史江悠奉表献捷。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追赠左将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

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

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

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

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

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

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

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

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案】D

【思路点拨】D项错在“只管弹弹琴”的表述。

根据文意,原文只是说杜慧度“能弹琴”,备选项显然故意曲解。

【命题透析】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技巧点拨】分析概括文意,也是文言文测试的常考题。

做这类的题目,一般程式是按选项逐一确定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带入原文仔细对照,逐一排除。

六、方法总结

1、筛选信息题的一般步骤:

①通读存疑。

阅读全文,遇有小的阅读障碍可暂作疑问搁置。

疑问常常有两种情形:

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

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往往会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确的,要敢于确认。

②筛选取要。

在通读的基础上作出信息筛选。

信息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该题的题干实际就成了我们读取信息的路径,沿径寻津,难题就不难解决了。

③读题复归。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2、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主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

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

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

(2)辨明因果。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

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

(3)把握全面。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

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

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

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

(4)仔细查对。

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3、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其选项出错的方式,简单归纳如下:

①望文生义。

主要指罔顾文章整体内容,仅从字面上附会文意,作出错误的认知。

②移花接木。

将彼时彼地的事件,混淆在此时此地里,造成穿凿附会的解读。

③不求甚解。

不细心提取文中信息,关键词语不作推敲,致一知半解,其解读也就似是而非。

④费解难懂。

主要有两种,一是语言表达晦涩,意思不明;

二是文意理解偏差,归纳有误。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

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

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

(1)B

(2)B

(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

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

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

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3)①“涵濡”,滋润、沉浸;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邀”,求取;

“功”,功劳;

“而已”,罢了。

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

“常”,经常;

“患”,担忧;

“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

“既”,已经、……以后;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用”,被采用、被重用。

(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

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

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故答案为:

⑴B;

⑵B;

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

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

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

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

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清)

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

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