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772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3Word下载.docx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12(8)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

梦"

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

客"

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

梦里不知身是客"

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

梦中作"

,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新课标全国卷(适用于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

别路"

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

旗彩坏"

鼓声低"

分别接在"

天寒"

地暗"

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8.答: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答: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

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

《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

起句"

雨雪"

点题,"

榆溪"

乃边关之溪,"

陇西"

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

虽未如"

风擎红旗冻不翻"

形象,却异曲同工。

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

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笔者亦有同感。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

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

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

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

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

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

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确立了边塞题材的文学传统,之后唐代横吹乐府诗也延续了南北朝的边塞内容。

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南北朝诗人也树立了一定的范式。

首先,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确立了边塞诗中使用的具有规定性的意象。

《唐音癸签》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7](P16)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载体,中国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韵味、意境,这种韵味、意境是直抒胸臆的语言所无法构造的,因此大量的自然之物被频繁地写进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审美意象。

意象具有规定性,同一类别的诗歌会使用与之相应的一定类型的意象,这些意象肯定是能使一类诗歌具有区别意义的。

在南朝横吹乐府诗歌中已经出现了特定的意象,如霜雪、飞沙、转蓬、明月、羌笛、箫笳、沙尘、旆旌等等,这样的意象正式具有了特定的边塞的意义。

比如,南北朝横吹边塞诗中常使用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征战的内容,如笳、笛、鼓、箫、钲、角等: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

(张正见《陇头水》)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崔融《关山月》)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翁绶《关山月》)诗歌意象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品质。

对于诗人而言,可以以某一诗歌意象来寄托其高尚情趣,作为其人格的象征物,如陶渊明爱菊,林逋、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苏轼、郑板桥爱竹等。

对于一种诗歌类型而言,可以以某些特定的意象来形成典型。

南北朝时期横吹边塞诗的意象还显割裂、堆砌,到了唐代已更为浑融,有骨气。

唐代横吹边塞诗在继承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典型意象。

其次,南北朝的横吹边塞诗确立了以汉事喻今的写诗立意方式。

中国古代的强盛之世不外乎汉、唐。

汉代的强大,尤其是汉代在抗击匈奴中取得的丰硕战果,对于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朝人来说是很想往的,所以南北朝的诗人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尽情的歌咏。

横吹乐府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诗句:

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

(刘孝威《陇头水》)

远入隗嚣营,旁侵酒泉路。

是很明显的。

在这方面,唐代与南北朝的区别不大,只是在唐代的诗歌中使用的更多一些。

第三,南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在情感抒发上确定了以"

悲"

为主要元素的情感基调。

钟嵘《诗品序》言: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8](p2-3)钟嵘列举的种种"

感荡心灵"

的事例中就包括边塞内容的"

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南朝文人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是崇尚抒发"

的"

悲哀"

之情的。

含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

(梁元帝《陇头水》)

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江晖《雨雪曲》)南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中的"

是"

,而唐代横吹边塞诗的"

则更多地表现为"

悲壮"

与"

惆怅"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卢照邻《陇头水》)

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

(皇甫冉《出塞》)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鲍君徽《关山月》)

南北朝边塞诗中的"

多表现为南朝诗人的玩味一己之情。

相比较,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多是为功业、为民生的大境界的"

元杨载《诗法家数》中言"

征行"

类诗诗法曰:

征行之诗,要发出凄怆之意,哀而不伤,怨而不乱。

要发兴以感其事,而不失情性之正。

或悲时感事,触物寓情方可。

若伤亡悼屈,一切哀怨,吾无取焉。

[9](p733)此段话正说明了边塞诗创作中能较好抒发悲哀之情的方式。

综上所述,南北朝的横吹乐府边塞诗在意象、立意以及抒情这三个主要方面确立了诗歌创作的范式,唐代横吹乐府边塞诗中明显承继了南北朝的诗歌范式。

不仅如此,南北朝其他类型的乐府边塞诗以及边塞抒情诗,在意象、立意和抒情上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对南北朝的承继也不仅仅表现在横吹乐府边塞诗上,而应该是唐代整体边塞诗的共同特点。

所以,横吹乐府边塞诗的特点及演变可以是乐府边塞诗,甚至整个边塞诗的代表,通过对它的考察能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目的。

北京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鵷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

荣华东流水"

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

剑歌行路难"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①(3分)A.②(4分)要点: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

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

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天涯"

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

泪沾巾"

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

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

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

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

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

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深刻复杂。

【附录】作者简介

司空曙,字文明(一作初),广平人。

登进士第,从韦皋于剑南。

贞元中,为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诗格清华,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附录】延伸阅读(比较鉴赏)

张籍《送蜀客》

蜀客南行祭碧鸡①,木棉花发锦江西②。

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

注释:

12、祭碧鸡:

用汉王褒事。

《汉书o王褒传》:

方士言益州(今四川成都)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而致也。

宜帝使褒往祀焉。

②木棉:

常绿乔木,生长于岭南、四川一带。

花红干高,又名攀枝花、英雄树。

锦江:

在今四川成都南。

传说蜀人织锦,濯于其中则色彩鲜艳,濯于他水则暗淡,故名锦江。

唐人诗中,以送客、赠别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写法也多种多样。

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重在写离情和友谊,对友人所去的蜀州,只简括地说了一句"

风烟望五津"

李白的《送友人》÷

侧重描写送别之处以及友人途中的情景,而友人的目的地却只字未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从形式上讲,和这首诗一样,也是七绝,但他只是从眼前景着笔,对友人所去之地,只是在"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情语中带到一笔。

可是这首诗却不同:

它不写别时景、别时情,而集中笔力描绘友人所去之处的景色,可算是别具一格。

诗的起句,即事直书,开门见山,点明"

蜀客南行"

因为被送者是"

,而"

上又冠以"

蜀"

字,则友人所去之处不言自明。

通过这一句,把行人和居人的关系,也交代得清清楚楚。

祭碧鸡"

三字,用了一个典故。

起句用典,在张籍诗中可能是一个特点。

例如《秋思》中用了张翰的典故,这里用了汉代王褒的典故。

不过《秋思》是暗用,即使不熟悉典故,也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

这首诗用的是明典,不解释清楚就很难了解诗的内容。

典故往往比一般辞汇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

通过这则典故,我们设想这位蜀客是奉诏赴蜀的,也可能是一个象王褒一样富有才华的文人,至少作者是用王褒这位文学之士来称誉他。

由于典故带有蜀中特异的情调,一开头就给全诗笼罩了浪漫的色彩。

第二句"

木棉花发锦江西"

,是写现实中的蜀地景物。

木棉花开,正是春季,其地又在锦江,则明丽可想。

照此写来,诗中情绪应该是愉快的,可是并不,诗人在句末轻轻点上二个"

西"

字,则将诗境引向辽远的四川西部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由虚到实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把诗笔集中到更小的画面上,色调也由明丽转向凄清了。

日落黄昏,山中小桥上行人稀少,隐隐透露出旅客孤单,蜀地凄凉的况味。

再加上"

时见猩猩树上啼"

一句,更加烘托了这种孤寂冷落的气氛。

猩猩啼"

系承"

行人少"

而来。

因为"

,所以猩猩敢于出来活动。

这景象不但凄清,甚至带点儿恐怖。

猩猩啼,猿猴叫,最增旅思。

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云: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其《南乡子》又云:

行客待潮天欲暮。

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兩。

李珣既写了蜀地,也写了岭南,张籍则专写蜀中,风光非常相似,用以烘托旅愁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在送人之际,诗人为什么不用好言安慰,反而渲染愁情?

似乎不可理解。

其实这是唐人的一种习惯,上面所提到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送友人》,不都是如此吗?

诗中描写了蜀中风光,可是从诗人一生行踪来看,他并未到过那里。

虽未到过,但景物的摹写,情境的描绘,却非常真实。

因此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曰:

说出南方风土,使人如履其地。

就事直书,布置得法,自有情景,真高手也!

凡登临风土之作,当如此写得明净。

诗人并未亲临其地,但写出来却"

使人如履其地"

,这是什么原因?

一是抓住了蜀中典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象木棉、锦江,猩猩,连典故也是蜀中所特有的。

这样,就能产生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

二是借助于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文艺创作。

此刻诗人在送人之际,他的想象力也跟随行人到了蜀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里的一切。

就象后来词人孙光宪所写的那样: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浣溪沙》)当然张籍所咏的不是潇湘,而是蜀中,但就驰骋想象来说,不正有些相似之处吗?

这也许是文艺创作上的一个共同规律吧。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

"

中"

住"

字的含义。

(2分)

(2)、词的上阕说"

依也替江愁"

,下阕说"

毕竟笑山孤"

,"

愁"

笑"

是否矛盾?

为什么?

(1)"

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

从"

到"

,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释义:

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

谁不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

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

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

斜红叠翠"

一句,"

红"

翠"

和"

献"

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2)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

代花,以"

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一个"

斜"

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

叠"

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

何许"

,即何处;

献瑞"

中的"

瑞"

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

花神"

指花;

粲粲"

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

天孙"

即织女星,《史记o天官书》中有"

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

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

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中,以纯"

真"

写花的香,以美"

妙"

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

着意遮围"

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

莫放春光造次归"

,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

真香妙质"

之句可见;

而摧残香花的"

风"

日"

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据该篇后记文字"

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

此词,公之绝笔也"

,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

瑞香盛开"

的春天;

因词人自号"

芗林居士"

,可见"

芗林"

系指其所居之处;

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

春光"

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

映一蓑新绿"

句中的"

蓑"

映"

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

字勾连"

新绿"

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

若即若离"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延伸阅读】

怎一个雨字了得--古代咏雨诗词的境界

人们在谈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常常要想起四种常见的意象:

风、花、雪、月。

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雨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与前四者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在《诗经o卫风o伯兮》中就有"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的诗句,宋人沈颢也有诗曰:

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

,的确,雨的轻柔灵动、情态万千,成了诗人们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所谓"

楚雨含情皆有托"

诗人们把自己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都融注到对雨的描绘中去,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雨的意境。

一、雨与自然美景融合的妙境

咏雨与写景融为一体,甘雨浸润美景,美景感染雨意,达到一种景美雨醇,天人合一、妙不可言的境界。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