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78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6分)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A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

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

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jù

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mǐn灭。

B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总会尤其格外地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

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

mǐn灭。

(2)文中画横线句A句、B句中有一句有语病,请选择病句修改。

病句:

句修改:

(3)结合文中画波浪线句,生动描述小湖边“冬天退去,春天到来”的景象。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对年龄有不同的称呼,如“加冠”指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而立”表示三十岁;

“不惑”表示四十岁。

B.“社稷”中“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代称国家;

“庙堂”是指朝廷;

“桑梓”代指家乡。

C.四马一车为“乘”,一人一马为“骑”,“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

D.“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8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②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3)屡从大将北征有劳(4)

方予少时

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停顿。

(标3处)(3分)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久而乃和②至若春和景明

B.①同舍生皆被绮绣②将军身被坚执锐

C.①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②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D.①于是其诗益工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3)此其故何也?

9.【甲】文以自己求学时的来勉励马生;

【乙】文提到“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的用意是(2分)

(二)古诗词鉴赏。

(3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暮春时节柳絮漂泊无定纷纷坠落,杜鹃声声悲鸣“不如归去”;

既含有

飘零之感,又含有离别之恨,融情入景,令人凄伤哀婉。

B.“闻道”,表示惊惜,“龙标过五溪”,作者听说王昌龄被贬,已经走过龙标、

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

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愁心”,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李白将明月拟人化,让明月富有同情心,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

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1—12题。

(8分)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

同董超两个跳将起来,

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

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

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

你须精细着:

明年今日是你周年。

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

“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董超道:

“说甚么闲话?

救你不得。

”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

袋上劈将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

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林冲连忙叫道:

“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收住禅杖。

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林冲道:

“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

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

“兄弟,

……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

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

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

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

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

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林冲劝道:

“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

”鲁智深喝道:

“你这两个撮鸟!

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

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

”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

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2.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

(2)“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16题。

(9分)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

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④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

“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

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

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⑤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3.本文认为什么是人生“最苦”的?

什么是“最乐”的?

14.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⑴“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⑵“解除”责任指。

15.结合文意,理解“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

16.从第③段文字看,作者是怎样论证它的观点的?

试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7~21题。

(15分)

富平柿树赞曾松亭

①在果树王国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往往是桃李橘柚,还有北方的苹果、南方的荔枝。

而我,却特别钟情于柿树。

  ②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

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

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③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

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瘠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④它也懂得保护自己。

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

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

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

妈呀!

呸呸呸,涩死了!

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

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

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

孕育着甘甜。

君子

之风呵!

  ⑤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

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

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⑥到了深秋,您瞧吧!

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

地上一片金黄。

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

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⑦瞧!

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

“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

“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

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⑧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

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

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

“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

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⑨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⑩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11)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

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

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12)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

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3月18日第11版)

17.第①段文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18.第④段写“君子之风呵!

”,你怎样理解?

19.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5分)

20.第③段“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第(12)段“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你联系全文回答。

四、作文(65分,含书写分5分)

21.题目:

静享慢时光

要求:

①以“静享慢时光”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参考答案

1.略

2.D

3.

(1)雄泯

(2)B句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总会格外地兴奋、敏感和好奇。

(3)略

4.A

5.热水腰佩跟从当……的时候

6.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7.B

8.略

9.对比,“勤且艰”或勤奋艰苦,要像古代贤士一样虽身居陋室却能意趣充沛,包容万物,达到精神的高度。

天台士陈庭学君,会写诗。

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

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

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

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

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

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

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

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

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

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10.B

11.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12.

(1)神态与语言描写,表现林冲愚笨,遇事迟钝不敏感,软弱无能的特点。

(2)语言或细节描写,表现鲁智深细致、谨慎、聪明,疾恶如仇,乐于助人的特点。

13.该尽的责任没有尽是最苦的,尽了该尽的责任是最乐的。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14.

(1)“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5.快乐主要在于自己尽责任。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 

快乐;

16.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出本段的观点“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其次引用古语与俗语,从正面先讲尽责任快乐,再从反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正反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孔子的名言,论述尽责任所达到的境界“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17.第①段用“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其它果树和柿树对比,突出我对柿树的“钟情”;

“钟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引出下文对柿树的描写和赞美(或为下文描写和赞美柿树作铺垫)。

18.柿树懂得保护自己,苦涩中孕育着甘甜,

遵循规律,掌握时机,像一个睿智的君子,表达作者对柿树的盛赞。

19.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柿子的形态与色泽,写出了柿子的圆滚滚亮晶晶红通通的特点,写出了柿子对人的诱惑,表达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20.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在内容上,第③段语句总领本段,第(12)段语句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

表达作者对柿树坚韧顽强、默默奉献、低调朴实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