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967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复习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Word下载.docx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三看注释

  有的注释可以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有的注释可以为诗歌解释难点,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诗歌内容。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会有注释的,但如果有,就一定要充分注意注释所提供的信息。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答案】

(1)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

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

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

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

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解析】阅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注释所给提示,从而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又面临家庭变故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这首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

“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

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

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

“压”,低低地垂挂着。

“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

“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

“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四看题干

  看题干是答题的前提,明白题干要求,就可以按照要求规范答题,避免在得分点上失分。

一般来讲:

  

(1)问答型:

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

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①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②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①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②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③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一品

  品,主要是品味诗歌意象,这是鉴赏诗歌的中心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

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所以品的过程也是咀嚼鉴赏的过程,必须认真考虑:

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组合在一起构成怎样的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修饰限定意象的词语和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成为整个诗句的诗眼,透过这些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释】 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

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一把握

  对诗歌的理解最终是为了把握诗歌的情感,在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基础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抒发了漂泊异乡

  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

  

(2)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解析】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

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

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

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

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

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

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

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

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倾向。

关于思想内容

  1、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等。

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要从整体上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包括诗中的文言词语以及所用的典故等。

其中,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理解尤为重要,因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些词语跟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若不理解词义,便很难把握诗句表达的意思,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和“江月去人只数尺”的“去”等,就是这样的一些词语。

  

(2)要揣摩作品的深层含义。

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讲究意蕴,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如《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从字面上看貌似闲适,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若不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便很难看到字面后隐藏的这一深层含义。

  (3)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

  (4)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

就是说要了解清楚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此外,还应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

抓住诗词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即诗眼、词眼;

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5)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

就是说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比如李清照的《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我们可以透过疏雨、骤风,浓睡、残酒,绿叶的“肥”、红花的“瘦”这些字眼,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伤春、惜春的感情;

从“不消”、“应是”等词语,去领悟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

  2、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官》;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4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李商隐《贾生》、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政治倾向。

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句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

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题型解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

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2、上片中,作者借文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多景楼①

                        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②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③舟。

  【注释】①多景楼:

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

②诸公:

指投降派。

③使客:

求和的使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无限感慨。

B.颔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想感情。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

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相近。

  4、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释】犹及:

还赶得上。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本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6、“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

请结合前后词句具体分析。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游东田

                      谢 朓①

                  戚戚苦无悰②,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④,生烟纷漠漠⑤。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释】①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

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

②悰:

ng,心情,这里指欢乐。

③陟:

即升、登的意思。

④阡阡:

同“芊芊”,茂盛之意;

⑤漠漠:

散布的样子。

  7、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戚”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

“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

  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

  D.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

  8、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1、B

  【解析】词人写芙蓉红艳夺目,是以眼前美景之乐反衬个中心绪之愁。

  【答案】2、第一问:

上片表达了作者满怀愁绪(离愁、哀愁、愁思)的心情。

  第二问:

示例: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离愁的深重。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