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99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

第6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承古萌新:

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对应学生用书第45页)

考点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明朝

1.废除丞相

(1)原因: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立内阁

(1)原因: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演变

①奠基: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确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

③发展: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颁布《大明律》

(1)特征:

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

(2)原因: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

[易误警示] 宰相制与内阁制

1宰相和内阁:

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开始实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

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12布政使司。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二级。

这一改革将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减少了一级,传达政令更加便捷。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或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二、清朝

1.设立军机处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①目的:

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设立:

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特点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

(4)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建立密折制

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3.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

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①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选修融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巩固国家统一措施

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

②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④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

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

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三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史料解读]

(1)紧扣史料信息,史料一中“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制的作用。

(2)由史料二中“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可知,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诏令,这反映出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3)史料三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信息,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决策失误。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提示] 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作用:

加强了皇权。

(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

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提示] 职权:

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

说明: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论归纳]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明代以后不再设置丞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丞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

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

(  )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B [内阁大学士有丞相之名而无丞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丞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2.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 [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相权,故A项错误;在“万历怠政”时期,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D项正确。

]

3.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

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导学号:

61600024】

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B.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的特征是“简、速、密”,“速”体现在机构简单、人员简单,只需对皇帝负责,办事效率高,题目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有权力,但来自于君主的个人意愿,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和运行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D项正确。

]

4.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

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

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

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导学号:

61600025】

A.人员构成复杂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B [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得出军机处的发展日益完善、备受重视,故B项正确;题目中“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D项错误。

]

考点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农耕技术: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

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

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

①制瓷业:

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

a.丝织业: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b.棉织业:

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

原因: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

(1)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①时间:

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

江南。

③行业:

丝织业。

④标志: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⑤性质:

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

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轻巧识记]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

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③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清朝

“闭关

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明清工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史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史料三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2)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3)史料三反映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提示]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提示] ①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②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③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

明朝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

史料一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史料二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自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为后人文献史料,说明明代政府通过法律规范商业和对外贸易。

(2)史料二为历史评论,解读时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反映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提示] 内容:

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

影响: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

[提示] ①从外部来说:

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从内部来说: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论归纳]

1.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1)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官营专卖垄断了盐、茶等的经营,对商业征收重税。

(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些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

“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缙绅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  )【导学号:

61600026】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 [根据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由此可以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选B项。

]

2.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收。

”这反映了(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白银取得合法货币地位

D.重农抑商并没有得到实施

C [根据题干中“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收”可知,这说明白银成为合法的货币并可以流通,故选C项。

]

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B [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选B项。

]

4.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情况。

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

“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D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没有涉及广州,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限制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故C项错误;材料“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

]

 

(对应学生用书第50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卷Ⅰ

2016·明代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影响

2017·清初海禁政策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2014·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国卷Ⅱ

2017·明初加强中央集权,中枢决策过程的变化

2015·明代商品经济发展;2013·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全国卷Ⅲ

——

2016·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