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49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古诗教案.docx

一年级古诗教案

一年级古诗教案

十屋学校程希汉

《山村》教案设计

一导入

数学王国里有1到10的阿拉伯数字,这10个数字可以用是个汉字来表示。

他们虽然读音相同,但是,样子截然不同。

他被宋朝一个叫邵雍的诗人巧妙的藏在一首诗里了,这首诗的题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山村》。

板书

读诗题目

解题(山区中的自然村落)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

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

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

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二讲授

1、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山村,那么,赶快把书翻开。

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注意,老师都在那里停顿了。

标上节奏号。

读诗。

2、节奏画准了吗?

这是一首古代童谣,要读的轻快并且有节奏。

现在随老师读一遍。

3、这首童谣描绘了山村的哪些景物呢?

同学们边读故事,边对照插图,找到描写的景物。

房屋,亭子,花儿

4、这是一幅恬淡并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山村图,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参观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我们看是的第一句,板书“一去二三里”这里有三个数字,小声在下面读两遍诗句,你有没有用你那双机敏的眼睛发现点什么?

一的声音变了。

他不是多音字。

而是变调了,一的变调规律是可循的。

)“一”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一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的省略时,仍读一声。

例如:

  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一”会发生变调现象:

  1)在四声前念二声。

例如:

一样,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块儿。

  2)在一声、二声、三声字前念四声。

例如:

大吃一惊、一般、一年、一门、一口、一起、一种。

  3)夹在重叠动词中间时念轻声。

例如:

试一试、想一想、看一看。

  4)用在动词、形容词与量词中间一般也读轻声。

例如:

去一趟、认识一下儿、好一点儿、贵一些。

在本首故事中一再四声的前面读读二声。

一去二三里什么意思呢?

那么我么要知道去和里的意思。

⑴ 去:

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 里:

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从这里走了二三里地了,接下来看到什么了?

5,板书烟村四五家,⑶ 烟村:

炊烟缭绕的村子。

整句的意思是“烟村四五家”就是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

⑷ 板书诗句亭台:

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在这样的小村子里,还有几座亭台

⑸板书诗句 枝: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更开满了美丽的鲜花。

6、“这是一个座落在山里的小村子,诗人在无意中发现了它,远远地看去,好像只有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好像已经开始做饭了吧,因为炊烟已经渐渐地升起来了,飘散着,小村旁还有几座小亭子,那里应该是孩子们天天玩耍的地方吧,路旁盛开着的各种各样的鲜花,这里真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住房在这里的人一定很幸福吧。

“孩子们你想不想就像这位诗人一样,想像自己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也吟一吟这首小诗呢?

6、小结:

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吗?

现在请小朋友眯起眼睛,听老师再一次把故事读一遍,你呢试着把故事记下来,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总结:

是一首古代童谣,来自于宋代诗人邵雍,诗人通过十个数字巧妙地勾勒出了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图,“一路走去看到了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

板书设计:

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附件

【译文】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三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

“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

(房屋\袅袅的炊烟)[你能说得更好吗?

]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

(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

 

《画》教案设计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

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五言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听老师把诗读一遍,注意划出节奏。

2、自由读诗,(添加读的部分)

   1、师:

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

(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

)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

(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

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

(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

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

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

(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

(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

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

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

(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

(杜甫、白居易、王维杨炯、卢照邻、刘禹锡、杜牧、孟浩然、王之涣等)

2、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答李白)

3、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

(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

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

“独”是什么意思?

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

(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课件5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范读古诗,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注意断句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

(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

(课件6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课件62朗诵)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鸟飞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课件画面71)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

(景美寂静孤独)

五、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鸟飞图)(课件72)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云去图)(课件73)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

(板书鸟飞云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

(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

(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

相看是什么意思?

(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

(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

(含情脉脉四目相对默默对视)(板书:

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

{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

第七次啊!

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

(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

你说!

(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

你说!

(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

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

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

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

(板书:

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

(不会)还会寂寞吗?

(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

(喜悦高兴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

(板书:

相悦)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读诗,交流讨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

(课件10)

3、结束语:

李白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相知敬亭山

相悦

古朗月行

教学过程

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写的《小小的船》,还记得吗?

  2.学生背诵《小小的船》

3.叶圣陶看到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

(板书:

古朗月行)

4、介绍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大诗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江油,因此他一直把四川认作自己的故乡。

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

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艰难,在政治上也未能展翅凌云。

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诗歌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过渡:

老师读的怎样?

想和老师比赛吗?

要想超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

(出示生字:

朗、识、玉、盘)

  (设计意图:

教师的范读给学生带来第一次对课文韵律美的熏陶,又激起学生与教师赛读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生字的目的。

  2.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自学生字。

  

(2)检查、巩固生字。

(采取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生字。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读古诗。

(要求:

准确、通顺。

  

(1)初读古诗,随文识记字。

(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试读古诗,边读边动笔划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互评自查,力求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随文识字,达到巩固知识,体验知识过程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

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

(电脑出示:

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

)学生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

小李白把月亮叫作了什么?

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师:

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

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桥梁,此环节把CAI课件当作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既引起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兴趣,又能把图文结合起来,只要学生能通过看图,划出与之对应的诗句就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

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

多美的景色啊。

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

(结合图画)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3)学生练读。

(4)赛读。

(按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自评、互评。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将不再是“小和尚念经”。

而是根据语言和意像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走进课文,感悟成诵。

1.学生想象读古诗。

 师: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

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学生指画读古诗。

师:

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方法。

通过想象读、图文结合读、配乐读让学生在流利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

把字写好必须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字做起。

坚持训练让学生观察、分析、联系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青云端。

《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

原诗16行8句,为适合小学生阅读,只摘用了前4行作为课文。

因诗人鲍照曾著有《朗月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古朗月行》原诗

  小时不识月,蟾蜍蚀圆影,

  呼作白玉盘。

大明夜已残。

  又疑瑶台镜,羿昔落九鸟,

  飞在青云端。

天人清且安。

  仙人垂两足,阴精此沦惑,

  桂树何团团!

去去不足观。

  白兔捣药成,忧来其如何?

  问言与谁餐?

凄怆摧心肝。

《咏鹅》

一、课文说明

《咏鹅》是一首古诗,用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写鹅鸣叫时的声音及神态;鹅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似的。

后两行写鹅游水嬉戏时的情景:

一身洁白的羽毛,浮在绿绿的水面上,一双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表达了作者对鹅十分喜爱的情感,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那请大家先猜个谜语,猜对了,它才肯和大家见面。

你们有信心吗?

(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鹅鹅鹅,快快猜猜我是谁?

2.出示“白鹅戏水图”,(放录音)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

你能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吗?

我在干什么?

3.(放录音)你们说得真棒!

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

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作吗?

(二)学习新课。

1.对照拼音初读古诗,读准、读好10个生字:

咏、曲、项、歌、毛、浮、绿、掌、拨、波。

2.检查读的效果。

(1)难读字音:

(2)易读错字音:

曲、拨、波

3.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读。

(1)朗读时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说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教师帮帮你。

(学生质疑、答疑,如答不出,老师再启发引导)

(3)大家说得那么好!

连大白鹅也想说了,你们想听听大白鹅说些什么吗?

(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都非常好!

可是,你们知道吗?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4.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

请认真听录音。

(播放古诗画景,配乐朗读)

(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

请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3)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播放古诗画景,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5.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连放数遍录音)。

(2)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

(唱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合作完成)

(3)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6.

(1)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

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感人画面,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出了这首小诗?

(体会朗读、练习背诵)

(2)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跟读、诵读、赛读等)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

(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

我听了非常感动!

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让学生将课前找的一些五言诗和同学交流,按照课上所学的诵读五言古诗的节奏读一读,画一画,体会体会。

板书设计: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梅花》

一、激情导入。

二、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

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

(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可是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

(梅花)

  3、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

 

4、揭题:

梅花这么美,他是花中四君子中,梅兰竹菊,首当其冲。

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介绍诗人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

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

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

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

识记“墙”字。

我们班有墙吗?

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

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