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88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1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4页
亲,该文档总共1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

(生答:

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

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

第1页的插图。

2、学校:

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

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页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于什么?

(椭圆形的图中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正在主持少儿节目。

长方形的图中是一位小学生,左手拿着无绳电话,右手翻开语文课本,正在一边收听节目,一边向电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

(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

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

(左图是两位同学正在用电脑打字,右图是两位同学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讲座)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

(收听厂•播节日、利用电脑、收看电视)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

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

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

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指导学生说图意。

提示:

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

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课外延伸

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学。

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

你想试一试吗?

那就请你在课后好好地开动脑筋吧!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

(板书:

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

(板书:

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

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

(板书:

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阿姨讲解武器装备。

(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

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下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

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①一位小学生在图书馆查找书名目录。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里阅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同学们从金陵图书馆借到厂自己想看的书,满意而归。

高尔基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

阅读课外书刊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板书:

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想到了吗?

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

(提示从家中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

只要学生说的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鼓励)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

“处处留心皆学问。

”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么。

(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

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

(板书:

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

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2、学生试说句意

3、明确句意:

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

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

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

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

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

修改的结果怎样?

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

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讨论:

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

(生答:

更应该)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

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贝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

在干什么?

是怎么做的?

生答:

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

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

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教师提示:

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

再读修改以后的。

想一想:

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明确:

第一处和第六处:

语句多余。

第二处:

标点错误。

第三处:

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

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

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

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

(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

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删除插入

更换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

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

(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

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

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

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

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

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

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总第5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看到“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不同的画面?

2、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

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

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

“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

”“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

”“小兔、小猴你们呢?

”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

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

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反思:

细读课文,我们发现,诗歌的首尾两节形式上相似,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形成鲜明对照,植树前事一片荒芜,植树后葱绿一片。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前后的不同,我引导学生3-7自然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把植树前后山山岭岭的面貌进行对比,进而感受植树造林带来的盎然生机。

但文字的表现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认知上,那学生还仅仅停留在“被告诉”的阶段,还没有真正走进“我感知”的阶段。

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是作者用他的眼睛去发现植树前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的。

联系我们生活实际想想看,你还发现植树造林给我们的周边或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或不同呢?

说说看。

”学生由课堂而进入生活,由此而及彼,用自己的眼睛去对比周围环境前后的变化,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变化带来的美好。

然而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一挥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积累过程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看似便捷的“染”实际上是要辛勤的付出和长期的保护,才能披上“绿袍”、涌起“林涛”。

与此同时,我又适时地给学生呈现一些具有明显对比的荒山与碧岭的照片。

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出动,深刻地感受到绿化祖国、绿化家园的必要与美好。

 

2.暖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书后列出的8个词语。

 3.说出“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6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上课之前,

 我先播送一则天气预报:

今天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12摄氏度,偏东风三级。

昨日,有一股暖流自西向东移动,江苏地区气温近日将有所回升。

2.提问:

在这则天气预报中,“暖流”指什么?

3.导入新课:

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

(板书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谈话,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暖流”的本义,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

2.交流自己的理解,谈出“暖流”本指温暖的气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叮蹦)

4.组织再默读课文。

思考: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互相交流分段及段意。

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

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知道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

讨论对“涌动”一词的理解,感受因为江主席来看望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从而令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心情异常激动。

让学生各抒己见)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

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

2.指名读

 

第二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听写含有生字的词语并检查订正。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读要求:

轻声自由读第二段,思考:

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主要做了什么?

2.组织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段。

3.组织交流。

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如何作答的。

5.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感觉。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

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谈谈你的体会。

(2)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并体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个别纠正,对有共性的问题提醒全班同学注意。

(3)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讨论。

(4)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汇报要求:

先分角色读,再说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引导深层次体会:

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平易近人:

“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

”“……走到王辉身边,得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体会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这样写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组织齐读。

 2.提问:

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4.组织反复朗读王辉的话,引导体会其中的激动和敬佩之情。

 

四.引导总结

1.组织讨论: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课题的“暖流”是什么意思?

(体会:

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说一说本课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反复读一读这一部分。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

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暖流

兴奋喜悦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关心青年

第三课时(总第8课时)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抑()琼()暖()贤()

仰()掠()缓()览()

二、多音子组词。

xīng()qū() jīn( )

兴 曲禁

 xìng() qǔ()jìn( )

三、将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成语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此时,如果游人来到这里,就仿佛进入到神秘的仙境,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激动的感情不能抑制地喊出:

“啊,神奇的蝴蝶,多么可爱!

( )

2、张老师给同学们范读课文,他朗读的声调高低曲折,和谐而富有节奏。

 ( )

3、书中人物的悲伤、欢乐、别离、聚合等种种遭遇会让读者神驰天外,同喜同泣。

( )

四、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暖流”的含义

教学反思:

《暖流》这篇课文是新增加的,讲的是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关怀,从中可以看出江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领袖风范以及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文章题目“暖流”一词贯穿全文,“暖流”原来指一种自然现象,显然文章课题有着全新的深刻的含义。

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我想,整堂课的教学应该从课题这个“点”切入。

以下我从精读赏析课文,来谈体会:

 

 1.组织学生抓关键词“满面春风,和蔼,拍着,兴致勃勃,抑扬顿挫,高兴,满意”等词语,朗读体会江主席的平易近人又沉稳持重的领导风范。

2.江主席与同学们的亲切对话部分,则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的内容,同时看图想象对话时的人物神态动作,从而真切地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以及从背诵古诗文,学生可以了解江主席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最后结合两部分的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体会:

此时此刻,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心中的感受———激动,兴奋,喜悦,佩服……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就象一股暖流,温暖了大家的心!

这里需要老师做轻微点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就给予课题“暖流”更深层的理解。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

谈话:

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

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

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

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

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