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1757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 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经济地理》 1.docx

《中国经济地理》1

中国地理(经济地理部分)

第一章国土与人民

第一节我国的领土

一、地理位置

1、概念

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或城镇居民点或厂矿企业等与其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空间关系

数理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其外在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空间关系

自然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位置——这是相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它与相临地区或国家的相互关系

经济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的空间关系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数理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背陆面海)

◆政治地理位置(邻国15个。

海域邻国多,对国家在安定的环境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海陆交通都可以,较内陆国家优越。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中国处在太平洋的西岸,使得中国能过更快的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

3、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地理特点的基本条件

2)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化,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3)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可起延缓或促进作用

二、边界

1、概念

边界又称疆界,它是指一国领土与临国领土或公海的界线,它是国家领土主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构成国家领土所有权的组成因素。

(边境——指边界线两侧一定宽度的区域)

边界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有传统习惯形成

◆由条约制定(它是在传统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临国之间的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制定的)

边界的类型

◆自然边界

◆人文边界

2、中俄边界(中苏边界)

3、中印边界

4、边海

1)概念

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或选定一条基线(称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划出一定的宽度并属于其主权管辖之下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

基线(领海基线)——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起算线

直线法:

海岸线较平直,取与海岸线平行的最低落潮线为领海基线。

直基线法:

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近岸海域中有一系列岛屿的情况下,可在海岸或者离岸岛屿上选择一些适当点,采用连接各点的办法形成领海基线。

内海——划定领海宽度的基线之内的、同陆地相连接的海域

2)钓鱼岛

Q:

渤海是否属于内海?

以庙岛群岛作为领海基线,渤海在线内,所以渤海属于内海。

二、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评价

1、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

热量水平差异大S—N递减

降水变率空间分布SE—NW递减

光照空间分布SE—NW递增

光、热、水因子的组合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为显著,形成三熟区、一熟区;水作区、旱作区;耕作区、牧业区等等。

2、地形复杂,土地资源量大、人均少,质量不高

1)地形三个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上两个特征为中国山地经济、平原经济、海洋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山区面积宽广,地表起伏大(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

2)土地资源特征:

①绝对量大,人均相对量少。

②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地区差异明显。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对比)

④土地资源质量不高,退化问题严重

3、光、热、水、土资源空间组合的地域性显著

•东北区:

平肥宜农地多沼泽地多有林地面积广温度低生长季节短

•华北区:

平旱涝碱

•南方区:

热丰水足生物生长量增加快地表崎岖耕地少

•西北区:

地广旱盐碱多戈壁多光足日较差大

•青藏地区:

高寒

4、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多储量丰富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5、海洋资源富饶

•海岸线长、海域辽阔、资源丰富

•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浅海区

•海洋资源的空间分布弥补了陆地资源分布的不均

第三节中国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国家根据其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单元和层次,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

一、行政区划的起源与本质

1、起源

2、本质

阶级性:

剥削阶级国家—警察性;国库性

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国防;加强团结、领导生产、组织生活

二、中国行政区划演变

起源于殷商时代——州、卒、连、属

西周——公、侯、伯、子、男

秦——郡、县

汉——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省、路、府、州、县

明、清——省、路、府、州、县

辛亥革命以后——省、道(专区)、县

增设12个直辖市(北平、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西安、青岛、上海、南京、汉口、广州、重庆)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原则

1)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2)有利于对全国经济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加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建设

4)适当照顾到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各地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习惯联系

省级省、市、区、特别行政区(2009)

23452计34

地级专区、市、自治州、盟(内蒙古兴安盟锡林郭勒盟)

283计333

县级县、市、区、自治县、旗、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

367855计2858

乡级镇、乡、街道

19322148486686计40858

三、现有行政区划的主要特征

1、基本上实行省、市、县、乡四级体制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城乡结合,以市带县

四、行政区划调整趋势

◆带有旧体制特征的行政区划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试点改革

◆改革的思路:

——增加省级单位(分省缩省、增设直辖市)“十一五”以后试点

——建立省县两级地方政府体制

——相应取消城镇的行政级别,一般城市原则上归县级政府管辖

——乡镇调整

第四节人口与民族

一、为什么要研究人口、如何研究

1、人是生产布局的主体

2、如何研究

从两个方面:

1)作为生产布局的劳动力来研究

2)作为消费的因素研究

二、中国人口

1、基本特点

1)绝对数大

2)增长快

3)乡村人口比重大、劳动素养低

4)人口密度大、分布不平衡

2、成因分析

1)政治局面稳定(社会安定)

2)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

3)经济文化水平不发达

3、人口的主要问题

人口基数大,仍处于持续增长

人口增加的绝对量大

导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即直接消费大于积累,扩大再生产能力受限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提高

2)造成劳动力就业安置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矛盾

3)影响国家经济实力提高

4)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不利于维护良性的生态环境

4、如何看待人口问题

(1)人口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关系

与社会无关的自然规律

与社会生产方式相关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数量决定社会的发展

人口数量多少不决定社会发展,但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人口发展与生活资料生产的关系

两者永远不能相适应

两者有可能相适应

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认为:

人口发展不可能脱离物质生产

5、解决途径

1)人口有计划发展

执行基本国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努力提高经济实力

三、人口移动

1、封建社会时期

第一次南北朝

第二次宋末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国内移动内蒙古东北长三角

国外移动海外

3、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计划的迁移

第二章中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历史基础

一、封建社会经济时期

封闭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生产的地域差异——深刻地带着自然经济的烙印

丝绸之路(陆上、海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作用,但丝绸之路开放、关闭断续相间

“封禁”“迁界”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启迪:

封闭性的生产模式不可能促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时期

1、经济发展的迟缓性

生产发展缓慢,有的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

原因:

1)各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境内的消长

2)国内军阀混战

3)民族战争

2、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生产要素、产品市场的对外依赖

3、经济结构的片面性

一层次结构:

落后的农业国

以下层次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农林牧渔副

82.5:

0.6:

12.4:

0.2:

4.3

轻重工业结构73.6:

26.4

重工业内部结构以原材料生产比重大(采掘)加工工业比重小

轻工业内部结构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比重最大,占工业总产值的60.5%

纺织工业内部纺、织、染不协调

4、生产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

(1)基本特征:

·近代物质生产部门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广大内陆地区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

·东北南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大连主要是煤、铁、钢材、电力、水泥、机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无锡、镇江、南京、南通、杭州主要是面粉、卷烟、蛋品加工、纺织

·以天津为中心和以青岛为中心的两个地带——北京、唐古、唐山、秦皇岛、济南、博山、潍坊主要是纺织品、食品、煤、铁的生产

·南部的广州——商业最发达,轻纺工业

·内地的工业仅分布在少数的几个城市及一些孤立的矿区(东西空间极不平衡)

·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水平,沿海高于内陆(近代工业分布在沿海,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材料,比如棉纺工业兴起一定程度上引起棉花专业化水平提高,且农业不适合长距离运输,内陆更不方便)

(2)原因——科技水平、生产者素质低

自然环境:

东西部相比,东部自然环境优越

人文环境:

外来要素投入地选择东部,港口方便,产生集聚效益。

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时期

人文环境变化

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者素质的提高

生产布局巨大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总产值、国民总收入、产品绝对量、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总产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以货币表现的各种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有用产品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

1949年557亿元1988年29847亿元(当年价)1979—1988年年均增长速度11.2%

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1949年358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的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2、经济结构根本性变化

各层次结构均发生大变化

3、生产空间分布变化(沿海与内地)

第一阶段:

原有基础恢复、对沿海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内地,总之,第一阶段全国经济虽然受到“左”的干扰,并带有封闭型的特点,但总的说来,发展速度仍是相当快的,沿海与内地的差距也在缩小,工业、铁路和大城市偏集于沿海地区的局面已有所改变,内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铁路向内地延伸。

经济中心和地域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第二阶段:

强调国防、三线建设——相对于前线来说,工业发展近山。

工业生产布局:

山(近山)、散(分散)、洞(进洞)

第三阶段:

在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内地经济,“外引”——利用外来因素加强经济建设、“内联”——沿海经济特区带动内陆地区发展

第三章中国农业地理

第一节概述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细胞组织或器官等的作用和活动能力),把自然界的物质能转化成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及其原料的一个生产部门

农业包括:

狭义农业:

(指耕作业或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饲料作物等栽培

广义农业:

包括农、林、牧、渔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3、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4、为国家提供外贸物资

国家一再强调,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之一,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指出,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特点

农业生产的对象—生物有生命(有无生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

“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独特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之内,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

1、地域性——光热水土不同组合在地狱上差异大,生物生存依赖光热水土。

因地制宜。

2、季节性——发芽、开花、结果、成熟等不同阶段对环境的要求不同

3、连续性——不能像生产汽车一样,一个地方发芽、另一个地方生根。

要连续的一个过程

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1、自然环境

◆地貌——常态地貌山脉走向地表起伏坡向坡度坡位

◆气候——热光水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水热气状况耕性

•耕作业: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对热、光、水、土要求高

•林业:

以木本科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尽管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以自然力为主,但对热、光、水、土的要求低于耕作业

•牧业:

以动物为劳动对象,牧区畜牧业受降水条件影响有白灾、黑灾现象。

但与耕作业相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2、技术条件

生产技术、生产设备

3、社会经济条件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人民生活消费需要;

劳动力——农业生产还大量依赖人力劳动的阶段,劳动力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规模影响大

原有基础——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如水库的建设,排水、补水的基础投入大;

工业布局——轻工业的原料;

交通条件——利用区域优势专业化生产,商品量大就要输出,“以运定产”

综上分析得出:

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高,不同的生物(动、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客观上中国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差异明显,给中国农业生产打上深刻的烙印;农业生产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一定程度上依靠着自然力,尽管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力的依附,但农业生产仍然不能摆脱自然力约束,不同程度地依赖自然力。

农业生产是人有意识地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中对生物进行强化,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照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进行农事活动,违反其中之一,都不能实现生产目的。

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自然环境、技术、社会经济条件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它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是可能,要使可能变为现实,需经过人的生产活动。

当然,生产活动要求有技术的可行,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合理。

四、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变化

1、鸦片战争以前(经济文化水平高,向周边往南发展,开发强度大)

2、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地域性强化,外来要素在东部集聚,促进专业化大生产,但是广大的内陆地区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剧农业生产地域空间差异)

3、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但也存在:

·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均产出量低)

·农产品增加速度与人口增加所需产量速度不一致

·农业生产不稳定

·农业内部结构不协调——耕作业分量相当大,牧业渔业小。

耕作业内部粮食作物大,经济作物小。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农产品绝对量快速增长

·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以乡镇工业为主

·商品经济大发展

·产业结构明显变化

5、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自然资源短缺——耕地、水资源

·农村经济水平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大部分水利设施没有强化,依赖自然环境)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益不高

·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目标:

保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粮食生产和保证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名积极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一、粮食生产概况

1、生产水平

(1)速度快,现有生产水平不高,耕地趋少。

表现在以下几点

·粮食生产不稳(波动大)

·单产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劳动生产率低

·地区不平衡(从事非农产业利润高,导致江西、四川等原余粮地产量越来越低)

2、生产结构

·季节构成——以秋粮最多。

新中国成立后,夏粮比重上升。

夏粮是指在秋末冬初播种,在第二年夏季收获(如:

冬小麦)。

夏粮比重上升原因:

秋末播面在增加;南方双季稻在夏季收获。

秋粮是指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小麦,不需越冬)

·作物构成——水稻、小麦、(细粮)玉米、大豆、薯类(粗粮)是中国五大粮食

作物分为粗粮(除稻麦外)和细粮(稻、麦);或者主粮和次粮。

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在中国都是高产作物)、薯类播面和产量普遍上升。

而高粱、谷子和其他杂粮下降。

发展条件:

水稻需要水华北、东北的洼地播面大

小麦(营养价值高)旱生西北把小麦替代青稞

高粱、谷子和其他杂粮下降,规模萎缩

玉米主要作为饲料生产,对生态环境要求低,中国二、三阶梯交界线是中国的玉米带。

·地区组合:

秦淮以北,旱作小麦、粗粮,水稻种植相对有限。

日照强,总辐射量大,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轻微。

不少洼地能保证水源,在劳动力充足时,水稻种植增加。

西南、西北水稻发展快,主要是西南,西北是利用冬闲田

东北:

高粱面积在下降,玉米发展快

华北:

高粱、谷子下降,转为小麦和水稻。

3、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产引导——一是农民增产增收问题,二是减少自然约束

·生产后劲(复种指数、播面产数即单产)

·效益【生产资料(化肥等)提价→增产不增收】

从国家层面:

追求产量最大化,高产作物得到充分重视

从生产者角度:

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1、水稻

(1)分类

·按栽培季节分:

早稻、中稻、晚稻

·按水稻品种类型分:

·按一年内种植的次数分为:

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

(2)发展条件

热要求:

●生物学特性:

对水、热、土有特殊要求

≥100C积温2000-45000C一季稻

4500-70000C双季稻

≥7000°C三季稻

发芽分蘖扬花成熟

10-120C260C25-300C20-250C

●自然环境:

热量由S往N降低

降水量由SE往NW减少

南方的水热条件比北方优越

生物学特性:

对水、热、土有特殊要求;水稻生产队水的需求(人工补给)

自然环境:

热量由南往北降低;降水量由东南往西北减少;南方的水热条件比北方优越。

(3)分布

地区需水量

长江以南200-460

江淮330-660

秦淮以北1000-1500

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川、渝、滇、黔、鄂、湘、粤、桂、琼、闽、赣、浙、苏、皖、沪。

双季稻主要分布在12省区:

鄂、湘、粤、桂、琼、闽、赣、浙、苏、皖、沪、台。

·稻谷区:

以秦淮线为界分为北方和南方稻谷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淮河南岸是双季稻的北界,思考北岸?

为什么没有。

提示:

地形对补水的影响。

北方稻谷分散区:

华北单季稻区;东北早熟粳稻区;西北干旱稻谷区。

(均为单季)

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华南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単-双季稻区;云贵高原稻谷区(单季稻)。

2、小麦

小麦——在麦类作物中种植面最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与其他作物相比,仅次于水稻。

冬小麦——秋末冬初种植,夏季收获,可以越冬。

(利用冬闲田)

春小麦——秋播秋收。

临界温度——日均温-8℃

1)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发芽分蘖越冬—还青拔节抽穗

15-200C(冬)130C≥100C≥100C

6-80C(春)

与水稻播种相反,自南往北,播种越来越早,还青越来越晚。

2)生产简况——整体在缩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单产的提高使得总产量加大。

3)分布:

(1)春麦区:

东北、内蒙古高原、新疆绿洲、河西走廊、藏南麦区(冬麦种植区)

藏南地区受印度洋气流控制时间长,在生产期,光、热、水、土适合冬小麦色很难过程。

高差——穗多、穗大,粒大。

原因如下:

穗多——有效分裂多,受印度洋暖湿气流控制,越冬返青拔节,有效生长期长。

穗大——回暖时间越早,有效生产期越长

粒大——灌浆期,得到充分的光、水、热,灌浆充分

(2)北方冬麦区:

最大产区、最大消费区

复种指数高,粮棉征地矛盾相对较小

发展双季稻的条件受到限制,可以利用冬闲田来种植冬小麦。

(3)南方冬麦区:

商品率高

水稻分布规模大,以水稻为主,冬小麦产量低,发展小。

冬小麦并非自行消费,商品率高。

第三节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分类:

纤维作物(棉、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糖料作物(芝麻、甘蔗、甜菜)、嗜好作物(茶树、可可)、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茉莉花)、蔬菜作物、园艺作物(盆景)

一、生产特点及影响布局的主要因素

1、技术性强.例如茶的嫩芽要在黎明前采是最好的。

2、对自然环境要求高.。

例如麻是热带作物,在南方也无法广布。

3、商品性强。

例如蔗糖

4、与轻工业关系密切——轻工业的原料

二、发展概况

1、生产水平——规模、比重都在增长

2、分布特点

·地区性强——单种经济作物适生范围相对有限,追求高的劳动效益,规模化经营

·集中产区和分散产区相互交错。

例如蔬菜有商品基地和农民自给

·集中产区多与加工中心密切配合。

例如糖厂与蔗区

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一)棉花。

补充知识点:

海岛棉纤维更细、更长。

支数越多,越薄、质量越好。

我国东北内蒙古大部分、青藏高原热量达不到要求,都不能种植。

海岛棉对热量要求更高。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热:

喜温,热带、亚热带作物。

发芽都在10°以上。

发芽现蕾吐絮

100C以上25-300C20-300C

光:

年照时间大于2000小时,若不足,对质量和数量都有影响

水:

可以通过灌溉来弥补,西北热量可以满足

土:

主根1米多,对土壤要求很高,冲积土,土层深厚

2、我国棉花生产条件:

热:

南往北递减

降水:

东南往西北递减

光:

东南往西北递增

3、棉区分布

1)长江流域棉区(发展历史悠久,与棉纺工业配合好。

):

热量足、水分偏多、光较差——土层厚,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粮棉矛盾小。

棉花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南阳襄阳盆地

2)黄河中下游棉区——光、热、水条件组合最佳。

补充:

水热条件适中,有霜后花,光照好,棉田多为一年一熟,粮棉争地矛盾较大,与棉纺工业配合好,发展历史悠久,“吃大于穿”自身条件较长江好,但小。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黄淮平区,汾渭谷地。

在棉花质量上好于长江区。

3)北部特早熟棉区:

气温低、规模小。

集中在辽河湾——特早熟。

4)西北内陆棉区:

水缺、灌补、光足。

这个区内的棉花质量是最好的。

主要有东疆棉田、南疆棉田、北疆棉田、河西走廊

5)华南棉区:

热足、水丰、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